“Hello!How are you?”
“嘿,你好!”
2016年冬,笔者随浙江省版权贸易代表团走进多瑙河畔的塞尔维亚。考察之余,我们去诺维萨德市参观。在诺维萨德大学幽雅精致的校园里,女孩和小伙见到我们,轻轻而大方、热情地用中文招呼。
一张张笑脸彰显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之美,让人留恋回味:身在异国他乡,时刻感受到浓浓的中国味,随处感受到塞尔维亚人民对中国人的友好。
奉献并快乐着!
最近几年比较红火的作家陈丹燕,著下几种“地理阅读”书籍,她把塞尔维亚称为“捕梦之乡”,说,那里有故事、有梦想、有传奇。
塞尔维亚位于巴尔干半岛,是中东欧地区的重要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特别是不同文明曾在那十字路口无数次交融碰撞,有着不同的精神、艺术、建筑和文化的影响。
诺维萨德大学是一所年轻的大学,与中国的农学、医学、财经、法学类院校都有合作。它还设有孔子学院,是与浙江农林大学共同组建的。
在满堂高挂大红灯笼、中国结和书画作品的学院会议室,中方院长赵有华教授向我们介绍了学院的情况。他说,学院共建于2014年,是全球首家以传播茶文化为特色的孔子学院。历史上,中国的茶叶和丝绸、瓷器曾大量地途经塞尔维亚。学院成立两年多来,已与中塞文化交流协会和多所大学及高中举办了多场以中华茶文化传播及“一带一路”为主题的推广活动。
介绍中,赵院长提到了一个笔者比较熟悉的名字――王旭烽。王旭烽本是作家,创作过一部关于茶叶的小说《南方有嘉木》,后来就到浙江农林大学当教师。王老师比较注重中华茶文化的国际传播:2015年,其新书《茶的故事》在第59届贝尔格莱德国际书展中举行首发式;2016年5月,又到诺维萨德大W孔子学院讲授茶文化。中华茶文化在塞尔维亚已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享誉度。
笔者感想,浙江是茶叶大省,杭州自号“茶都”、茶业研究重要中心,茶文化确是国际文化交流的媒介之一。
介绍会后,我们在美丽的林荫道漫步,草坪上有同学在打太极拳。赵院长告诉笔者,除茶文化传播外,浙江农林大学先后向诺维萨德大学孔子学院选派了熟稔书法、绘画、武术、中医等的教师来任教,并推进到社会各层面,积极开展交流活动。“这些科目最具中华文化元素。我们还开设了烹饪一课,塞尔维亚人以民族特色的西餐为主,但也非常喜欢中餐。”
赵院长说:“现在,塞尔维亚的时尚之一是‘中文热’,仅诺维萨德大学就吸引了1100多名在校学生学习汉语。”
我们从塞尔维亚回国一个月后,赵院长也回国休假。笔者选择与他在杭州一家茶餐饮私人小聚。
“孔子学院是中国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桥梁,让世界各国青少年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希望。”两次担任孔子学院院长的赵教授说起来特别有精神。他就职浙江师范大学时,曾被派赴喀麦隆雅温得第二大学孔子学院担任中方院长,如今他又受浙江农林大学指派,到诺维萨德大学孔子学院担任中方院长,一干又要三年。他获得过两次国家汉办先进个人奖,接受了***的颁奖。
奉献需要自我牺牲,需要家人理解。
“同在一校做老师的妻子十分支持我的工作,今年孩子中考,她一边工作一边照看辅导,真的很辛苦,我深感内疚。”聊起家常,赵院长动情地说:“住在浙江缙云老家的父母都80多岁了,我要回去陪陪他们……”
中国梦令人向往!
塞尔维亚有句俗语:“朋友是时间的果实。”中塞两国人民是通过往来了解产生友谊的。
在诺维萨德大学参观时,孔子学院塞方院长伊婉娜・塞可洛斯介绍说,自己是个中国迷,还在读书的时候就知道许多中国故事。
“中国梦令人向往!”
伊婉娜告诉我们,文学是最好的沟通,书籍是最便捷的桥梁。
在塞尔维亚最大的综合***书类出版机构拉古纳(Laguna)出版社旗下连锁书店亚洲译本***书专柜,我们看到,莫言、余华等作家的小说的塞尔维亚文译本放在醒目位置销售。浙江文艺出版社签约作家陈丹燕的作品《上海的金枝玉叶》也有译本,据说位列该连锁书店月度销售排行榜前茅。塞尔维亚的许多读者是通过中国的文学作品知道了许多中国故事和传统文化。
“为了学习中国文化,我自己不仅经常穿戴一些中国元素的饰品,还把唯一的女儿送到上海读书,学习中国文化。”伊婉娜说,只要时间允许,她就会到中国转转、看看,结交中国朋友。这几年,因为担任孔子学院塞方院长的关系,到中国更勤了,一年有好几次。在她的带动和影响下,她的许多学生也对中国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伊婉娜说,去年***出访塞尔维亚前夕,她的许多学生专门到诺维萨德大学孔子学院学习汉语、学习中国舞蹈。“我的很多学生都说,他们觉得中国不再遥远,他们迷上了中国,想赶紧去看一看。”
迷上中国,而且实现令人向往的中国梦的,是安德雷・瓦萨里耶维奇。
回国时,我们在贝尔格莱德机场参观了一个个人美摄展。举办展览的年轻艺术家安德雷是笔者遇到的第一个能说一口流利汉语的塞尔维亚人。交谈中笔者了解到,2012年,在塞尔维亚国内就读艺术专业的他,获得了中国***府全额奖学金赴中国美术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的机会。当年,他来到中国,来到杭州。
“没想到第一次打招呼的第一个女同学,4年后成了我的妻子。”安德雷告诉我们他与妻子冯艳的秘密。冯艳就在他身旁,“像西湖水似的丝绸一样柔顺”。
安德雷说,他很喜欢杭州口音的普通话。他用一种特别的口音说:“我喜欢杭州,杭州人也很可爱。我最喜欢的是杭州的桥,很古老很浪漫。”笔者猜想他一定知道断桥的传说――爱情的偶遇,而绝非“长桥月、短桥月”。
读书期间,为了让中国朋友了解塞尔维亚,安德雷把他拍摄的塞尔维亚凝固的文化和历史――建筑以及流动的风土人情,在杭州举办了多次艺术展。同时,他也把捕捉到的西湖天下景和梦幻般的江南水乡景色带往贝尔格莱德展览。他通过自己的努力,积极为中塞文化交流搭建友谊之桥。
参观中,安德雷的母亲莉迪亚・瓦萨里耶维奇女士幸福满满、骄傲满满:“我的亲戚朋友都羡慕我儿子能娶到这么漂亮的中国姑娘,我们一家人都感到很幸福。”翻译正说着,莉迪亚把设为手机屏幕的一家四口的合影拿给笔者看,居然也会学说汉语:“中国梦!”“我家梦!”
桥,厚实的感情!
我们的考察行程中,有与中塞文化交流协会见面的安排。
会长郭晓是浙江松阳人,见到我们这些老家客人等在办公室,刚从机场送人返回的他非常激动,连说了好几个“对不起”,说得塞尔维亚的中国新娘冯艳抿嘴不止――她在协会担任秘书长。
郭晓向我们介绍塞尔维亚的情况时显得特别兴奋,说,他在这里已经生活了近20年,深深了解“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让人民乐观、正直、向上、友善,始终充满着对生活的憧憬和追求,对中国有特殊的友好感情”。
“我对这块土地也有厚实的感情。小时候,我看过《瓦尔特保l萨拉热窝》,唱《桥》的插曲《啊,朋友再见》(意大利歌曲《再见了,姑娘》),现在也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哼着。”郭晓十几岁就来这里创业,也有传奇。
郭晓也是塞尔维亚华人商业联合会会长,“目前我一方面搞好商务活动,但更多的精力用在牵线搭桥促进中塞两国的文化交流上”。
2017年1月1日,塞尔维亚已成为中东欧地区第一个与中国达成互免签证协议的国家。“这将对两国的商贸和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领域的往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郭晓说,在文化交流方面,去年两国还签署了《关于互设文化中心的协议》。据悉,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即将启动建设。
“我学历不高,但多年的海外创业经历,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文化的力量。”郭晓近几年先后接待了多个中国文化界团体,作为浙江人,他更关注浙江文化的“走出去”。听了我们关于浙江出版工作的情况介绍后,郭晓非常赞同“悦读浙江・百柜工程”活动。“这一活动在海外深受华人和友人的欢迎,因为传播了中国故事。”
郭晓说,浙江是外向型经济大省,面临着转型升级的任务,文化走出去,可以为浙江经济走出去插上翅膀,助力转型升级。从某种意义上说,浙江文化“走出去”,是服务于“浙江创造”的外国消费者。笔者想补充说,商品背后的文化和故事,远远比商品本身具有传播力和感染力――所谓软实力。
笔者了解到,“悦读浙江・百柜工程”是浙江省自2012年以来推进的重点工作,浙江出版总社已在海外50多个国家设立了60个点,定期开展交流活动。
中华文化“走出去”,首先是人要“走出去”。塞尔维亚有华人华侨近5000人,浙江人占到了三分之二,他们用勤劳和智慧,在当地取得较高的社会和经济地位,他们是中国文化一张张具体的名片,他们的基业也将是中国文化进一步“走出去”的桥头堡。
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大家交谈畅达而愉快。笔者回想起自己伫立于诺维萨德的佩特罗瓦拉丁古城堡向远方眺望的景象:流淌不息的多瑙河、庄重古老的钟塔、穿梭交汇的船只,回想起了卡夫卡笔下最为诗意的一句诗:“一路欣赏,座座造型各异的桥……”是啊,因为有了桥,才有了中国和“捕梦之乡”塞尔维亚两国人民之间心心相印的交往故事与友谊。
(本文照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