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 峰 1963年生于苏州,1982年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学院,1990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同年分配至苏州古吴轩出版社工作,后调至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任教,担任该院技法教研室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3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画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获美术学博士学位。2008年调浙江画院任专职画家,担任山水画工作室主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画院山水画工作室主任,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浙江省陆俨少艺术研究会秘书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1996年 作品获“江苏省青年美展”三等奖(江苏省美协)
1997年 作品参加“江苏省山水画家提名展”(江苏省美协)
1998年 作品获“江苏省工笔画展”优秀奖(江苏省美协)
作品参加“全国第四届工笔画展”(中国美协)
1999年 作品入选“中国画三百家展”(中国美协)
作品获“首届江苏省美术节”铜奖(江苏省文化厅)
2000年 作品参加“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国际中国画大展”(国家文化部、江苏省***府)
作品获“国土情民族魂全国中国画展”三等奖(中国美协)
作品参加“新世纪中国画名家邀请展”(中国美协)
作品参加“新时代全国中国画展”(中国美协)
2001年 作品入选“中国美协第15次新人新作展”(中国美协)
作品入选“2001全国中国画展”(中国美协)
2002年 作品获“江苏省山水画展”优秀奖(江苏省美协)
2004年 作品获“第十一届浙江省美术作品展”(浙江省美协)
作品入选“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国家文化部、中国美协)
作品参加“《江苏画刊》2004水墨报告展”(江苏画刊)
2006年 作品参加“正当代・盛世中国画――中国美术出版界联合提名展”(中国美术出版总社)
2007年 作品参加“红船颂・全国中国画名家作品邀请展”(中国美协)
作品参加“美术解读人文浙江”(浙江画院)
2008年 作品参加“浙江省重大题材美术作品展”获优秀奖(浙江省委宣传部)
2009年 作品获“第十二届浙江省美术作品展” 优秀奖(浙江省美协)
2010年 作品参加“全国画院艺术家作品邀请展”(文化部艺术司)
2011年 作品参加“江南春雨――长三角中国画名家邀请展”(国家画院)
“秋山问道”茹峰新作观摩展(浙江杭州唐云艺术馆)
2012年 作品参加“走进苏州――浙江画院作品展”(苏州市委宣传部、浙江画院)
“水流花开――茹峰赵跃鹏作品展”(北京大学)
2013年 作品参加“第二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中国美协)
作品参加“美术报20周年――名家名师作品展”(《美术报》)
作品参加“走进嘉兴――浙江画院作品展”(嘉兴市委宣传部、浙江画院)
“轻烟引素――茹峰水墨作品展”(《钱江晚报》、信雅达三清上)
2014年 作品参加“新中国美术家――浙江省中国画作品展”(国家画院)
我近年来的创作沉湎于全景式构***的丘壑云山,追随宋人气象,通过步履古人来完成自己的心灵体验,强调山水画的卧游畅神的特性,力求理法、情意、功夫的统一,努力达到“虚静平淡”、“搜妙创真”的美学境界。
清代画家吴历说“怀抱清旷,情兴洒脱”。中国山水画强调虚静之美,搜尽奇峰,遍览云水,志不在摹拟物态,而在于藉山水之灵气熔铸自己的心灵意向,体现山水清高玄远的精神。宋人郭熙说“要以林泉之心临之”便是这个意思。米芾认为“山水画乃是艺术家心智思维的产物,因此,就内在的实质而言,是一种较为优越的形式”(引自高居翰《气势撼人》)。当代新儒学代表徐复观先生认为“山水画的艺术精神出自庄学”(《中国艺术精神》)。庄子说“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庄子《天道》),并说“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人间世》)。“虚”既是“心斋”,虚而待物,高清虚静的心灵,是忘掉自己的一切,忘掉世俗去涵融自然。宋代画家邓椿在《画续》中说:“虚静师所造者道也,放乎诗,游戏于画,如烟云水月,出没太虚,所谓风行水上,自然成理者也”。因此,“虚静”是作为一种以虚空澄明之心去体道悟道而产生静思凝神的审美观照心态。画家的创作离不开精神的修炼,徐复观认为“文学艺术的高下,决定作品的格,格的高下,决定于作者的心,心的清浊、深浅、广狭,决定于其人的学,尤决定于其人自许的立身之地”(《傅心畲先生的人格与画格》)。因此,画家必须以空灵的心态去拥有自然,化入宇宙大化流行之中,由此获得自由澄明的精神境界。
这些作品是我近五年来陆续创作的,主要是对宋元绘画的解构重组与现实生活的融合,在这一创作形态中,延续了赵孟“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和董其昌“岂有舍古法而独创乎”的创作理念,因此,部分作品具有仿古的成分。美国学者高居翰认为“仿得主要优点,就其某种意义而言,借着与古人画作间的援引关系,仿古创新的作品也因而设定了自己在艺术史上的坐标”(《气势撼人》)。仿在给予画家某种限制时,却同时抵消了一些其他的束缚,产生了***的作用。因此在古代文献中自由地撷取,带来的是一种创作上的快乐与情趣,文本的意义最终得以体现。伽达默尔认为,任何文本都是向着读者的理解开放的,所以文本自身的意义才能被不断地创造和更新。正如他 说:“文本的意义超越它的作者,这并不是暂时的,而是永远如此的,因此,理解就不只是一种复制的行为,而始终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真理与方法》)。因此,通过仿古的过程来阐发自己的思想而非一味复述古人的成就所体现与表述的是一个理想境界,也就是说,重释古人的过程也就是意义产生的过程。
这些作品有部分是我近期的实地写生稿,一同展出也是想想大家展现我近期的一些创作思考,秉承“虚静”的美学思想,从自己选定的传承范围中,沿着赵董所开创的“古法”之路,拥抱自然,进入一个精神的逍遥境界,作为一个画家,该是何等的幸福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