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贤街我去过很多次,看过它在艳阳下的明媚,亦看过它在暗夜里的萧索。而最爱的却是黄昏时,老街半透明的样子,大杂院的居民蹬着自行车下班回家,浓郁的生活气息,拉近了历史与现世的距离。
成贤街是老街的旧称,现在叫国子监街,位于雍和宫和安定门之间,是北京城内现存不多的古老街道之一。街内有始建于元代的国子监和孔庙,是古时的文化教育圣地,想必为其取名“成贤街”,是为了寓意学子们能够成为贤德的有用之才吧。
因老街的东侧毗邻雍和宫,一座香火十分旺盛的藏传佛教寺庙,从雍和宫地铁口出来,向老街方向走,沿途会经过很多卖祭祀品的店家。每次我都会饶有兴趣地观察一番。其实店里卖的东西并没有很特别,无非是香、纸品、佛像之类。有趣的地方在于,好多店家会在门口贴上一张肖像画,估计是店里的大师之类,肖像的背景佛光万丈,是在昭显大师的功力非凡吗?如我之辈不敢对大师的法力妄下断言,只是对这种从众的营销手段置之一笑罢了。
老街的东入口处,树立着一座古香古色的牌坊,上书“成贤街”,整条街上共有四座这样的牌坊。东入口的右侧壁上有对老街的简介。信步街内,两侧夹道的老槐树,亭亭如盖。每次我都喜欢透过斑驳的枝叶仰望天空,看冬日残阳的苍凉,感受夏日斜阳的余暑。
走在老街里,总是会不自觉地被它浓厚的历史气息感染,仿佛着魔一般,慢慢地看,细细地品,不想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在东入口大概到国子监的位置,沿路列着齐齐的两排青色小石墩,有方盒子状的和石鼓状的,上面刻着“国子监街”。在邻近孔庙的东西两侧各立了一座下马碑,上面用六种文字(满、汉、蒙、回、托忒、藏)刻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据说是古代官员前来庙内祭祀时,都要在此处下马或下轿,以表示对祖先的尊敬之情。
孔庙和国子监以前是分开经营的,今年去时已合为一体经营。不久前,我曾入内游览。孔庙入门处两侧有两片碑林,上面记录着明清进士及第者的姓名、籍贯等,穿梭其间,仿佛可以看见古时学子为博功名苦读的样子。庙内的主体建筑大成殿里供奉着孔老夫子,殿外有一其貌不扬的古柏,名曰“触奸柏”。传说明朝奸相严嵩祭孔时,行至树下,树枝揭掉了他的乌纱帽,人们便认为柏树有知,能够辨别忠奸。
国子监是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明朝由于首都北迁,在北京、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监,于是设在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南监”或“南雍”,而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被称为“北监”或“北雍”。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整座园子庄严肃穆,其主建筑辟雍外,由圆形水池环绕,甚为恢弘。相传乾隆皇帝临雍讲学时,众多虔诚的学子前来跪拜聆听,听课的队伍甚至排到了成贤街外。
老街内存留的民居也颇具古风。一些民居门前放置着古老的石门墩,上面刻有寓意吉祥的神兽、花草;一些民居的门楣上刻有平安、吉祥如意等字样;还有不少民居门前仍保留着挂楹联的老习俗。
成贤街除了遗留的古迹外,因旅游业的日益兴盛,这里也陆续开了一些独具文化特色的小店铺。书铺、墨具铺、卖老北京小玩意儿的铺子,还有一些看起来不太张扬的咖啡馆。曾去过一家卖老北京小玩意儿的铺子,里面竟看到了市面上很少见的“毛猴”,一种用昆虫和中药材扎成的小玩偶。“毛猴”们排着队,举着牌子游街,场面别有趣味。除了“毛猴”,兔爷泥塑、皮影、剪纸也能在这里看到,都是有着“京味儿”的物件。街的西口处,有一喜鹊咖啡馆,“喜鹊”这名字透着喜兴,而这个咖啡馆的英文名字就叫“ZhaZha”。据说是店主懒得翻译了,干脆模拟了喜鹊的声音,直接采用拼音,却是那么朗朗上口,无论中国人还是常在这儿混的外国人,都能过耳不忘。咖啡馆有胡同里最常见的红门,门上有一挂帘子,来的人推门撩帘进屋,很像过去在胡同里相熟的邻居串门,那份亲切与随意让人回味无穷。门前有一铁牌,上写“热爱北京,请骑自行车”,彰显着文艺小店铺的环保意识。我经常逛街走累了,就进门坐会儿。别看咖啡馆店门不大,里面却是异常敞亮,由于咖啡馆顶棚的设计是透明的,阳光能完全倾洒下来,所以很多看书人和发呆者都爱沐浴在这一小片天地里。我一抬头,看到的是斜屋顶和粗壮的方木头大梁,几扇窗户也迎街挂在墙上,半躺在窗下的沙发上,小酌几口咖啡,闲散地看着店里客人们涂鸦的画册,同时享受阳光和惬意的生活。窗上贴着咖啡店的logo――斗大的红色“喜”字,从外面看起来足够醒目,过往的人也就都能被吸引过来,不经意地朝里头看两眼。当然,也就看到了窗根下坐着的我。隔着这一层玻璃,没有距离,平等接触,这种感觉总是很好。
走过北京不少的老街道、老胡同,唯独最爱成贤街。许是因这街里独特的文化味与时尚气吧,古槐、牌坊、创意小店、咖啡屋……看不够,忘不掉,也痴痴然幻想着,这浑厚的历史遗存,会不会因那一指的碰触,韶光倒流,梦回前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