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李斯特的钢琴曲《爱之梦》第三首是他的改编曲之一。本文简述了李斯特钢琴创作的风格特点和钢琴改编曲《爱之梦》的创作背景。对乐曲的曲式、主题、旋律、调性、和声以及音乐风格、情感表达方式进行了分析和欣赏。
【关键词】李斯特;《爱之梦》音乐风格;赏析
1. 李斯特的钢琴创作和《爱之梦》的创作背景
弗朗茨・李斯特(Ferenz Liszt,1811-1886)是19世纪匈牙利杰出的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评论家及教育家,享有“钢琴之王”和“钢琴上的帕格尼尼”美誉之称。
1.1李斯特的钢琴创作
“他常常从文学题材或绘画中汲取灵感,但他并不着意讲一个故事或描述一个场景;他更力求于表达自己被一幅特定的绘画或诗歌所唤起的心境;或者他也试***用音乐语言来阐述一些他所关心的心理和哲学问题。”在钢琴音乐方面,他不仅创有诸多的原创作品,他也擅长改编他人和自己的作品。
1.2《爱之梦》的创作背景
李斯特在同时代音乐家的影响下,将纯粹的钢琴音乐发展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作品,创作了大量的钢琴改编曲。这些作品摆脱了单纯炫技的“空洞”,更好地表现出音乐的诗意和深刻的内涵。1850年,李斯特把自己的三首歌曲改编为三首夜曲。
2.《爱之梦》第三首的结构简析
2.1《爱之梦》的曲式分析
这部作品共有三大段,可以看做是奏鸣曲式的缩影,即呈示段(1-25小节)、展开段(26-60小节)、再现段(61-85小节)。呈示段由a(1-6小节)组成。第1个展开段由al(7-12小节)、b(13-24小节)三个乐句和一个小连接(25小节)组成。第2个展开段由a2(26-31小节)、a3(32-37小节)、b1(30-40小节)、a4(41-46小节)、a5(47-58小节)五个乐句和一个小连接(59、60小节)组成。再现段由a6(61-66小节)、a7(67-76小节)两个乐句和尾声(77-85小节)组成。
2.2《爱之梦》的主题分析
该乐曲的主题以冗长的同音反复和动力感强的级进和大跳为主,开始处弱起到强拍上的大六度音程仿佛将我们带入了爱的天堂,继而长音符的同音反复似乎在表达着爱的柔情与缠绵,最后主题在音阶的上行中找到高点后又下行结束于主音。这段短小而又简单的主题变化贯穿于全曲,在表现迥异的音乐形象之时,结合了不同的音乐形式要素,将乐曲的情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2.3《爱之梦》的旋律分析
2.3.1呈示段的分析
该段的织体由三个层次组成,高声部是流畅而又华丽的和弦分解,中声部是舒展的主题旋律,低声部的低音线条由a、al句的单音发展成b 句的音程、和弦。该段高声部的旋律集中在高、中音区,中声部的旋律集中在中、低音区,低声部的旋律在低音区呈现。乐曲速度是较快的快板,采用6/4拍子。高声部的节奏运用强拍和次强拍上的强位音,其余为均匀的八分音符,但休止拍都用中声部的旋律音加以补充,强调八分音符的连贯性,在听觉上并未有空拍的感觉。中声部以悠长的附点二分音符为主,间或大附点的二分和四分音符,后又发展出动力感强的八分音符,从此处可以看出对爱情的蠢蠢欲动的初现,情绪略显激动。
2.3.2展开段的分析
在呈示段隐藏在中声部的主题在此段出现在高声部,更加凸显了主题,使主题的形象更加清晰地显现出来。中、次中声部的和弦分解进行,由呈示段的一个声部加厚到两个声部,使和声更加饱满、充实。36小节的主题由单音发展成八度的双音,为此后激情洋溢的主旋律的发展作了铺垫。37-40小节的织体有所变化,主题由单音发展成饱满、坚定的和弦,低声部由八度低音和下行的和弦分解组成。高声部动力感强,上扬的旋律与低声部下行的和弦进行形成对比,对比性强就意味着矛盾性、戏剧性强,这为此后达到全曲的高潮做了推进。这四小节积聚的“能量”终于在41小节爆发出来,进入了全曲的高潮,高潮部分力度上达到极强,织体厚度也属之最,高声部的主旋律都标有重音记号,并且是主题上行的八度音程与低声部下行的八度音程形成对比。另外,中声部、次中声部的和弦分解进行也是反向进行的,旋律上的两个对比使音乐的动力性、戏剧性更强。50-58小节,织体变为三层,高声部主题仍为八度进行,中声部是和弦分解,低声部为八度低音,这一部分的情绪趋于淡然。59、60小节的小连接部分是四分音符的左右手同步进行的音型,力度上要求渐弱,情绪慢慢淡定下来,为接再现段做了准备。
2.3.3再现段的分析
这一段的速度与呈示段相同,少了展开段的激动与热情,更多的是安静与柔美。该段的织体依然由四个层次组成,高声部的主题旋律,中声部的分解和弦,次中声部的柱式和弦,及低声部的低音。高、中声部与呈示段相似,需要强调的是次中声部柱式和弦的进行,它在第三、四拍上与高声部的主题交错出现,萦绕在主旋律的边缘,有种模糊感、朦胧感、补充感,柱式和弦的旋律走向更加增强了高声部主题的旋律感。
2.4《爱之梦》的调性、和声分析
呈示段由降A大调进入,至15小节转入C大调,18小节转入E大调,最后于20小节又回归降A大调。和声上,a、a1乐句的和声走向都是Ⅰ―Ⅴ/Ⅵ―Ⅴ7/Ⅱ―Ⅴ7/Ⅴ―Ⅴ7―Ⅰ,都为收拢性终止。B乐句在节奏、旋律上都是对a、a1句的变化发展,因此和声也有所不同,结束于Ⅶ级,开放性终止,为小连接的展开作了铺垫,小连接的和声在Ⅳ、Ⅴ级之间周旋,最终结束于Ⅴ级,开放性终止。
展开段调性在B大调上阐述,继而于34小节进入C大调,然后在41小节转入E大调,48小节转回降A大调。和声上,a2、a4句与a句的和声语汇相同,收拢性结束,其它乐句都是开放性结束。
再现段的调性一直在降A大调上持续,a6、a7句的和声语汇与a、a1句的相似,收拢性结束。最后的尾声部分虽未转调,但诸多的离调和弦似乎有了更多的色彩性,使爱的梦境更加充满幻想与神秘。
3.《爱之梦》第三首的形象分析和情感表达
乐曲舒缓、歌唱性的旋律,悠长的节奏,对比性强的力度,稍快的速度,频繁的转调、离调、色彩性强的和声,塑造了一个浪漫爱情的形象。呈示段似沉浸在浪漫温馨的爱情里,平淡而又甜蜜。展开段进入全曲的高潮,甜美的爱情在此体现得激情洋溢、汹涌澎湃,对爱的追求与憧憬也达到高点。再现段表现了激情过后的柔情和纯美,似对美好爱情的回忆,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另外,全曲大量的延音线的使用,不仅使旋律更具有歌唱性,而且使旋律的乐句感、句读感加强,乐曲的织体层次更加明晰,犹如男女之间浪漫的爱情对白。
在作品中部,作曲家虽延用首部主题的旋律,但转调及主题旋律以纯八度音程的形式在高音声部出现的手法,单纯又自然,却给我们带来了一丝明朗和希望。但随着织体的不断加厚和音区的改变,此时的音乐风格已不同于原主题的柔美、恬静而逐渐变得躁动不安和充满张力。这种躁动不安的情绪逐渐高涨,难以抑制的爱的热情终于冲破束缚迸发而出。此时第二主题在更高的音区上以加厚声部的形式将整曲情绪推向高潮,右手八度明亮的音响、加上左手不断向低音区下沉的7度和分解和弦的深厚音质,形成强烈的反差,使得原来含情脉脉的内心独白,进而发展成为大胆而炽烈的爱情倾诉,而左手的三小节琶音加上右手较密集的和弦更像一首具有宏大气势的颂歌,持续散发着火一般的热情,表达着对纯真爱情无悔的追求。它强大的动力正是通过速度、力度以及与旋律线条和和声变化的结合来实现的,这种对于即将爆发的爱情的“瞬间阻碍”及“紧跟而来更为猛烈的激情爆发”能够在瞬间使人感觉肃穆,旋律线的发展也随之冲向了全曲的最高点“4”。然后在一段色彩性的缠绵、轻灵的华彩段中从最高点飘然而下,是高潮的最完美终结。当这种感情的爆发已达到最大限度,它期待着回归。而以何种方式回归呢?作曲家则在再现部给予了高贵、充满幻想的回答。再现部是主题旋律更加精致丰富的再现,激动的心情慢慢平复,似乎是那甜美的梦幻在不断远离、渐渐消失。在主题结束时运用了一连串不协调和弦,飘渺不定、若隐若现,像是在感叹这虚幻世界的美妙。最后伴随着爱的主题的渐弱-渐慢-消失,在梦一般美好的幻境中,恋恋不舍地结束全曲。
《爱之梦》很好地将音乐和诗意结合在一起,是标题化音乐的典范,用音乐更深刻地诠释了诗中的内涵。演奏这首作品,不仅要掌握精湛的弹奏技巧,还必须深刻体会其中情感的表现,深刻了解其中的音乐内涵,用技巧和心灵勾勒出音乐中最美妙的爱情画面。
参考文献:
[1]周小静.钢琴之王李斯特[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
[2]朱晓玲.李斯特钢琴改编曲的解析[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3]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音乐***书出版社,2003年.
[4]张式谷,潘一飞.西方钢琴音乐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
[5]百度百科[DB].李斯特词条.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李斯特钢琴曲《爱之梦》第三首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