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了2000年与2010年的长三角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变化,其中包括“位序—规模”分布、首位分布和城市规模等级分布,并将这二年的城市规模分布进行了纵向比较及原因分析。
【关键词】长三角城市群;“位序—规模”;首位度;城市规模等级
1.文献综述
潘鑫等(2008)选取长三角城市群7个年份的城市人口规模数据从城市规模等级结构、首位度等层面出发,得出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核心、多中心圈层集聚等三方面的特征。程开明(2008)对长三角城市体系首位度、位序-规模法则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长三角城市体系呈现出明显的首位型分布,上海首位城市特征突出。蒲英霞等(2009)从不同的角度对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城市规模分布的演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发现该城市体系经历了首位型-位次型-首位型分布模式,城市首位度降低。孙贵艳等(2011)应用位序-规模法则等多种定量方法,系统研究了其城镇体系发展中的规模结构及空间结构演化特征,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处于缓慢分散趋势中。
2.2000年长三角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
2.1 “位序—规模”分布
据表1,上海市非农人口数排第一位序,且远超第二位序南京,从第三位序开始,城市的非农人口数按照较平缓的梯度依次递减。进一步对表1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制出了“2000年长三角城市群人口位序离散***”:
据***1,随着城市位序的增加,非农业人口数先高速下降,继而平缓减少。因此可以推测出城市非农业人口数与城市位序大致呈反比例关系。据此,可以进一步建立城市非农人口数与城市位序的模型Pi=K/Ri(其中Pi为城市非农业人口数,Ri为城市位序,K为常数),并用一般形式Pi Riα=K表示,再将原指数方程简化为一次线性方程lgPi=lgK-αlgRi,并对城市的位序—规模关系进行线性回归。
通过“2000年长三角城市群人口位序离散***”推测出“位序—规模”模型,再由表2数据可得具体方程:lg(Pi)=6.55-1.24lg(Ri),转化为指数型方程Pi=3548133.89Ri-1.24,其中,常数项C和自变量lg(Ri)的P值近似为零,即成高度显著性,相关系数R=0.97,说明Pi与Ri呈现高度相关性。位序变量指数α=1.24>1,说明城市规模分布高度集中,高位城市上海的规模突出,而低位城市发育不够。综上分析,长三角城市群呈现明显的首位型分布,下文将对上海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高首位度进行量化分析。
2.2 首位及其余城市人口比例分布
由***2可知,长三角城市群的首位度为3.67(首位度=上海人口/南京人口=938.21/255.86=3.67),远高于其它城市之间的人口比例。其原因如下:1)***治因素:该地区位序?规模分布的上述演变特征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策的调整与变化。上世纪80 年代,我国推行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方针,此时该地区纷纷“撤县建市”,积极实施优惠的产业发展***策,极大地加速了区域城市化发展进程,城市规模分布的首位型特征逐步减弱,进入位次型分布模式。然而浦东开发决策之后,上海市制定了“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开发方针。并以此极大地促进了上海的发展,因而其城市规模得以大幅度地提升;2)经济因素:到2000年为止,上海实现了GDP连续八年的两位数增长,其第三产业也首次超过第二产业的总产值,产业结构的成功转型为上海的经济发展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同时,上海的投资环境的改善也是其城市规模扩大的重要因素。
2.3 城市规模等级分布
根据上述数据又进一步制作出了“2000年长三角城市群城市规模等级的正态***”:
据***3可得该地区本阶段城市大多数是中小型城市,这与上海高首位度的原因分析相统一,江浙一带的城市由于商品经济发达,本地集聚效应占主要优势,城市保持中小型规模即已达到规模经济,因而限制了城市规模向外辐射式扩大的趋势,也即限制了城市的规模。
3.2010年长三角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
3.1 “位序—规模”分布
据表3,2010年度,上海依然稳居该地区中心城市。其后的南京、杭州,由于***治及传统发展优势,人口数量依然处于地区二级梯队。而在研究中,城市规模分布类型还受到自然、历史、经济和城市化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在近年的发展过程中,苏州和宁波在经济发展等领域内已经表现出超过南京和杭州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与此同时,南通和常州等城市也在长三角发展进程中迅速崛起,人口数量增幅明显。进一步对表3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得出“2010年长三角城市群人口位序离散***”(如***4所示):
随着城市位序的增加,2010年度城市辖区年平均人口自上海开始下降较为明显,继而平缓减少。据此,仍可以进一步建立城市辖区年平均人口与城市位序的模型的简化形式:lgPi=lgK-αlgRi,下面将对城市的位序——规模关系进行线性并进行回归(见表4)。
回归可得具体方程:lg(Pi)=7.15-1.02lg(Ri)
转化为指数型方程:Pi=14125375.45Ri-1.02
其中,常数项C和自变量lg(Ri)的P值近似为零,即成高度显著性,相关系数R约为0.97,说明Pi与Ri呈现高度相关性。位序变量指数α=1.02近似等于1,说明该地区城市规模分布于该年度已接近于标准的“位序—规模”分布。长三角城市群在演进过程中趋于均衡全面发展使得该地区低次位的城市不断成长,城市群朝向成熟的城市体系演进,而在达到标准“位序-规模”分布之后,该地区将达到城市体系的稳定状态,即“帕累托分布”。
3.2 首位及其余城市人口比例分布
首位城市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在城市体系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并带动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2010年长三角城市群的首位度为2.44(首位度=上海人口/南京人口=1326.69/543.61=2.44),相较于其余城市的人口数据顺次比例,具有较大的领先优势(如***5所示)。
其原因在于:1)经济因素:随着长三角城市群的进一步发展,该地区以上海为龙头的单极经济结构正在向以上海为中心的多元联动经济结构演化,原先低位次的城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这一过程中,上海市积极调整发展思路,经济质量不断提升,故其优势地位仍相对明显。2)***治因素:近代以来上海在我国城市体系中始终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因而在长三角地区的发展进程中,上海始终处于领先地位。期间上海的首位度虽有所下降,但上海市积极推进***府的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因而依旧保持着相对较高的首位度。3)国际关系:作为现代文明的集中体现单元,城市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作为经济全球化的输入国,我国的城市体系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尤其明显,区域层面突出表现为传统的城市体系结构向网络体系结构的转变,在城市层面则突出表现为新的经济空间的兴起和城市空间的重构。近十年内,长三角地区作为一个城市群开始兴起,依托于该地区强劲的发展潜力,上海的国际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故其首位度仍较高。
3.3 城市规模等级分布
根据“2010年长三角城市群城市位序”表,进一步制出“2010年长三角城市群城市规模等级的正态***”:
依照***6,16座城市的规模均已达到大城市及其以上水平。其中,有3座超大城市,11座特大城市,城市规模与城市人口数量基本呈正态分布,表明该地区已接近标准的“位序-规模”分布。
4.2000年与2010年长三角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比较
4.1 “位序—规模”分布比较
将长三角城市2000年的位序作为横坐标,2010年的位序作为纵坐标,制作出***8:
2000年至2010年,长三角各城市中近半数的位序没有发生变化。在排名前7的城市仅无锡和苏州互换了位置,这些位序较高、规模较大的城市位序相对稳定,与之对应的则是排位靠后城市间位序的显著变化。
4.2 首位及其余城市人口比例分布比较
根据“2000年长三角城市群城市位序表”和“2010年长三角城市群城市位序表”可以制得“2000年与2010年长三角城市群首位及其余城市人口比例”(见***8所示):
10年间长三角地区的行***等级结构有原来的沪-宁杭(副省)-地级市-县的模式布局转向扁平式布局,由于苏州、无锡和宁波等城市的崛起,演变成以上海为中心,沪-宁杭苏锡甬(副省与发达地级市)-县市的模式,整体城市布局由极化发展向泛化发展。期间,上海连接国际国内的两个市场的经济中枢地位凸显,并与苏锡常等市实现了成功的经济对接。苏州等市在着力推行制造业高地建设的同时,针对上海实施了战略北移跨江发展,着力加快“北上海”建设。而杭州、宁波等地也加快了“南上海”的建设,以杭州湾大桥建设、大小洋山港及北仑港的建设为契机,与上海经济在资源、产业、市场建设等领域展开了全面的对接。
2000年以来,长三角地区特大城市的空间扩展和集聚能力提高也十分突出。杭州实施了城市总体发展的战略性转移,使钱塘江两岸成为杭州市新的城市中心;无锡撤销了锡山市,使之成为了无锡的两个区;苏州则把吴县纳入了城区范围。10年来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人口加速集聚。虽然上海作为首位城市人口比例虽有下降,但这也反映出长三角16个城市共同繁荣发展。
4.3 城市规模等级分布比较
从2000年的偏正态分布到2010年的标准正态分布,城市群的城市规模等级重心从原本的中等城市变成了特大城市,各城市等级规模分布更加合理。这十年间,随着江苏沿江战略、沿海战略、浙江沿湾战略的实施,以及宁杭生态产业轴、泰锡湖产业轴不断拓展,长三角城市群网络化布局趋势初现。长三角城市群可以被划分为由沪苏锡构成的核心城市区域,沪宁杭的中圈层,和通过沪宁杭金三角带动起来的整个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圈层。其城市规模体系在全国总体上处于较高层次,中小城市发育良好,城市等级比较完善,空间布局表现为城市密度较大,分布比较均匀的特征。
参考文献:
[1]潘鑫,宁越敏.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城市规模结构演变研究[J].人文地理,2008(3).
[2]程开明.长三角城市体系分布结构及演化机制探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8).
[3]蒲英霞,马荣华,马晓冬,顾朝林.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规模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J].地理研究,2009(1).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长三角城市群规模分布变化及其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