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甚严,就连人死后的葬墓也按照尊卑来称呼。皇帝之墓称“陵”,王侯之墓称“冢”,圣人之墓称“林”,百姓之墓称“坟”。
陵――皇帝之墓。最早“陵”为“大土山”之意。如《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中记载:“崤有二陵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崤地有两座大山。而“陵”后来用来指帝王及后妃的坟墓。《秦始皇本纪》载:“秦惠文王葬公陵,悼武王葬永陵,孝文王葬寿陵。”这里分别记载了秦惠文王、悼武王、孝文王死后所葬之陵墓。尊奉帝王的坟墓称为“陵”,是当时封建王权至高无上的地位象征。理所当然,对封建帝王的“死”,也就被讳称为“山陵崩”了。
冢――王侯之墓。冢,本义为大的,地位高的。如《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物。”这里的“冢”实际为“墓”称。不过,其中项羽火烧阿房宫,“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杜牧《阿房宫赋》)当属史实,然而“掘始皇帝冢”却作不得准,至今仍被认为是“中国考古谜案”。
林――圣人之墓。其本义如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中所云:“平土有丛木曰林,从二木。凡林之属皆从林。”又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有“林、君也,假借之义也”的解说。如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所说:“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其意为士人具有这五种品德,然后可以立身于世,排于有道君子的行列。这是以“林”喻“君”的典范。据载,“林”为圣人墓称还因此故: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唐太宗特意下诏,拨给孔氏家族“户二十,奉守林庙”。因皇帝金口玉言,“孔林”一出,就成了孔子及其家族墓地的正式称谓。此后“林”便代称了墓地。
茔――百姓之墓。茔,为“坟、墓”之称,意近而不尽相同;墓仅指墓地,坟乃高土。如《礼记・檀弓》中记载:“墓而不坟。”可见,墓为封茔,实为土高者为“坟”。又唐代韩愈《祭郑夫人文》中记载:“日月有时,归合茔封。终天永辞,绝而复苏。”这里的“茔封”,指茔地,或叫坟墓、坟地。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日月永恒,人无长久。难免有尽时,入土(坟墓)为安。从此与世长辞,不在人世。
历经沧桑巨变,昔日帝王的陵墓仍巍峨耸立,圣人之林也苍松翠柏依旧。而“陵”“冢”“林”“茔”作为中华文化之“墓”称,则向世人诉说着曾经的历史烟云。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古代“墓”称 :陵、冢、林、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