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职范文精选

古代官职篇1

一、表授官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如“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宋史·辛弃疾传》)。

察:考察后予以举荐。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除:任命,授职。如“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李密《陈情表》)。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即位,拜谏议大夫,封巨鹿县男”(《新唐书·魏征传》)。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授:授职。如“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宋史·辛弃疾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考试选拔任以官职。如“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史记·李将***列传》)。

起:任官。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院都事”(《元史·贾鲁传》)。

征:由朝廷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梁启超《谭嗣同传》)。

二、表升官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赐:赏赐给大臣爵位、官职。如“明帝即位,赐爵关内侯” (《三国志·魏书·司马芝传》)。

策:帝王封臣下。如“先主于是即帝位,策亮为丞相”(《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出:特指出仕、出任,即由家居而出任官。如“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周易·系辞上》)。

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官职。如“武帝闻其能,擢为宣城太守”(《南史·何远传》)。

陟:提升官职。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升:升迁官职。如“名因文著,位以才升”(白居易《祭卢虔文》)。

晋: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晋爵”。

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诏进逖为镇西将***”(《晋书·祖逖传》)。

加:加封,即在原来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衔,一般可以享受一些特权。如“平剧盗赖文***有功,加秘阁修撰” (《宋史·辛弃疾传》)。

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赏:一般由皇帝专门特旨颁布,赏赐给大臣爵位、官职。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梁启超《谭嗣同传》)。

三、表贬官

贬:①降低官职,降级。如“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②降职并外放。如“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新唐书·柳宗元传》)。

出:还作“(官吏)外放、外调”讲,即由京官改任地方官(与“入”相对,古人—般以入京任官为荣)。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后汉书·张衡传》)。

窜:放逐、贬官。如“暂为御史,遂窜南夷”(韩愈《进学解》)。

放:—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放宁夏道”(梁启超《谭嗣同传》)。

谪:降职,封建时代把高级官吏降职并调到边远地方做官。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岳阳楼记》)。

迁:还作“流放、放逐”讲。如“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迁客:被贬在外的官吏。如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范仲淹《岳阳楼记》)。

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过洞庭,上湘江,非有罪左迁者罕至”(柳宗元《送李渭赴京师序》)。

左除:降职。如“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 (《新唐书·裴延龄传》)。

左降:降职。如“收洛阳令下狱抵罪,司隶校尉、河南尹皆左降”(《后汉书·和帝纪》)。

左转:降职。如“(任延)以病稽留,左转睢阳令”(《后汉书·循吏传》)。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后汉书·明帝纪》)。

四、表免官

罢:免去官职,罢免。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黜:废掉官职。如“(晋献)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国语·晋语一》)。

绌:通“黜”,罢免官职或降职。如“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高启《书博鸡者事》)。

免:罢免官职。如“王陵遂病免归”(《史记·吕太后本纪》)。

五、表调动

调:调动官职。如“调为陇西都尉”(《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补:补任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徙:调动官职。如“徙齐王信为楚王”(《史记·淮阴侯列传》)。

转:官职调动。如“再转复为太史令”(《后汉书·张衡传》)。

改:改任官职。如“(范仲淹)改集庆***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宋史·范仲淹传》)。

下车:泛指官吏初到任。如“自明府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后汉书·刘宠传》)。

视事:官吏到职工作。如“时东郡未平,纯视事数月,盗贼清宁”(《后汉书·耿纯传》)。

六、表辞官

解官:辞去官职。如“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宋史·包拯传》)。

告老:官员年老辞职。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丘山,悬车告老”(蔡邕《陈太丘碑文》)。

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如“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左传·襄公三年)。

乞身:古时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如“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后汉书·李通传》)。

乞骸骨: 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如“龚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后汉书·王龚传》)。

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如“即日父子俱移病,满三月赐告”(《汉书·疏广传》)。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以刑部尚书致仕”(《新唐书·白居易传》)。

七、表兼职、

假:临时的、的。如“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史记·项羽本纪》)。

兼:兼任,同时监管。如“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宋史·李纲传》)。

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如“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邠州”(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摄:暂代官职。如“俄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新唐书·杜如晦传》)。

署:暂任、官职。如“以亮为***师将***,署左将***府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判:高位兼任低职或以京官出任地方官。 如“ 除镇安武胜***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权:暂时官职。如“韩愈吏部权京兆”(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行: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古代官职篇2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抉或(用于由低级到讥级)、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

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

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代替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离职,临叮守护印信)

古代官职变动用词

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马。”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课文《海瑞传》:“是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

4、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三是降职,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8、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9、去,卸职。《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10、黜,废免,革职免官。《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书博鸡者事》中“黜臧使者”的“黜”就是指“台臣”以对“臧使者”的处分。

11、放,放逐。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即指提升和进用。“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材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韩愈《送李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13、夺,罢官免职。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14、罢,革除官职。《书博鸡者事》“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中的罢是指被革去了官职。

古代官职篇3

例1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

解析 本题考查同学们对古代中国***治特别是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掌握,侧重根据材料提取历史信息、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唐太宗认为:“今天的(科举制)专以才学(刀笔)取士,而不注重官员的品行,失职后虽受刑罚,但已危害民生。”秦朝时还没有发明造纸术,***府需要的命令、文件等都需要官府下层文职人员“以刀代笔”刻在竹简或木简上,故“刀笔吏”起因于他们的工作器具,后喻指才学。据此可知唐太宗意在强调选官应注重品行,ABC与题干无关。

答案 D

例2 清雍正年间,***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机大臣上行走”或“在***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

A.在***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解析 本题以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为切入点,考查同学们获取与正确解读信息的能力。排除法是解这道题目的关键。明清时期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时期,***机处的设置是古代君主专制的高峰。***机处设在皇宫,易于保密,反映出A项;靠近皇帝生活办公地点,便于皇帝宣召,反映出B项;“行走”是清代非专任官职的称呼,类似于临时人员,反映出D项;***机大臣多选皇帝的“亲臣重臣”,但并未说明其他如才德等标准,故反映不出C项。

答案 C

例3 《旧唐书》载:“长庆、大和中,(狄兼谟)历郑州刺史,以治行称,入为给事中(中央官职)。开成初,度支左藏库(掌管财***的机构)妄破渍污缣帛等赃罪,文宗以事在赦前不理。兼谟封还敕书,文宗召而谕之日:“嘉卿举职,然朕已赦其长官,典吏亦宣在宥。然事或不可,卿勿以封敕为艰。”由此不能看出( )

A.给事中隶属于门下省

B.给事中可以否决皇帝旨意

C.体现了皇权独尊的地位

D.皇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解析 据材料可知,唐代给事中有封驳权。结合唐代三省制的职能,拥有审议、封驳权的是门下省,故A项正确;唐代门下省的五品官给事中有封驳权,在一定程度上构成对滥用皇权的制约,D项正确;给事中只有封还诏书的权力,但没有否决权,给事中的意见是否被采纳,完全取决于皇帝,故仍体现了皇权的独尊,C项正确;B项说法不符合题干材料。

答案 B

点拨 做这类逆向型选择题时,要全面理解和把握历史概念,要注意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分析问题时要注意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此类题的主要解题方法有:①排除法,通过排除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②推理法,若不能确定某个选项时,可以先假设此选项正确,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其结论是否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③直选法,根据自己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理解,直接确定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

练习

1. “夏朝设秩宗,商朝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官,权位显赫。”这反映出夏、商、周***治制度的特点是( )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治权力

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权体制

C. 实行神权与***权相结合的制度

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2. 《左传・桓公二年》云:“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与材料中***治制度相关的人生理念是( )

A.“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C.“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D.“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

3. “吏多苛***,***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措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这一材料反映了西汉中期以后刺史( )

A. 刚刚开始设立

B. 仅仅负责监察地方

C. 逐渐干预地方行***

D. 逐渐失去其作用

4. 《百官春秋》记载:“周受命封建宗盟,始选其宗中之长而董正之,谓之宗正。(周)成王时,彤伯(王室成员)入为宗正,掌王亲属是也。秦因之。”该材料主要反映了古代中国早期的( )

A. 中央官制 B. 嫡长子继承制

C. 王位世袭制 D. 地方行***制度

参考答案

1. C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夏朝时期的秩宗,商朝时期的卜、巫、史,西周时期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官职,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官,他们权力较大,这反映了夏、商、周时期实行神权与***权相结合的制度,故选C。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

2. C 解析 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宗法制体制下的***治等级体系,强调各级的职责,体现了宗法体制下通过血缘亲疏所确定的大小宗不同的“家国一体”的宗法观念。C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现了传统儒家士人通过个人修养的提高,才能治理好家庭,进而治理好国家的“家国一体”的***治情怀,符合题干材料的内涵。A项反映了礼乐制的特点;B项强调分封制的特点;D项强调尊祖,虽是宗法制的影响,但与题干材料不符。

3. C 解析 从材料中刺史“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可以看出刺史已经与地方郡县官吏相互勾结,干预***事,故C正确。刺史本来是中央派遣来监察地方的机构,但已经超出了这个职权,作用越来越大,排除B、D项;A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古代官职篇4

关键词:人物传记 官职术语 积累

一、《张衡传》举例及释义

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举:推荐,推举,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辟:音bì,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连辟公府不就”意即:他屡次被公府征召,却不去应召。

②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③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

④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征: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拜:授给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

⑤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转:一般的调动,调迁。

⑥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徙:一般的调动,调迁 。

⑦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出:指出京受任,这里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如:《琵琶行》:“余出官二年。”

⑧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去:卸职离任。

《陈情表》虽非人物传记,但其中古代官职术语较多,值得积累。

①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察:考察和推举。

②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拜:授给官职。除:任命,授职。

③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拔擢:提拔、提升。用于由低级到高级的升迁。

二、归类补充

1.关于任职授官的还有:①任:担当,担任。②授:授官,任命。

用于布衣任官的多为“征、辟、荐、举、起、拔、点”等。①举:人教版九年级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这五句中的五个人都是从平民被举荐为官的。②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或重新启用,任以官职。③提:提拔。

此外,还有:①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②赠:用于追封已故者以爵位。③赐:赏赐有功之臣以爵位。④赏: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

2.关于提升职务的有:①进:用于较高职务。②起复:恢复原职务。③超迁、超擢:越级破格提升。

3.关于调动职务的有:①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诸葛亮《出师表》(人教版九年级):“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中,陟:提升;罚:处罚;臧:表扬,褒奖;否:批评。泛指对下级的奖罚或提拔,处分。 ②补:补充缺职或由候补而正式任命。

4.关于兼职的有: ①领:本职之外兼较低它职。 ②摄:暂时兼代本职外更高职务。③权:临时代职。 ④假:暂时。《汉书・苏武传》(高中语文必修4):“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⑤行:官职。⑥署:也有“,暂任”的意思,指无本官的职务。⑦护:原官员短期离职,临时守护印信,“护”有“统辖,统率”的意思。

5.关于降级免职的有:①罢、免、解、黜、夺:官员因过失而被解除职务。②放:“委任委派”的意思,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③贬、谪:因过失而降级。《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④左迁、左降:降级使用,贬官。《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还有“开缺”(官员因故去职或者死亡,职位一时空缺,另选他人充任)、“致仕”(带职退休)等等。

三、延伸课外

1.阅读下面文言文,指出其中官职术语,理解句意。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元和初,召为国子博士,迁都官员外郎。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礼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①迁都官员外郎:后来又任命为都官员外郎。②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韩愈觉得自己很有才,但却常被朝廷排挤解除职务。③改礼部郎中、史馆修撰:委任(他)为礼部郎中和史馆修撰。④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过了一年,又提升(他)为负责***绩考评的官员,起草***令,然后封为中书舍人。⑤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他们)说韩愈曾经降职到江陵府做属官期间。⑥坐是改太子右庶子:因这事(韩愈)又被贬为太子右庶子。

2.(2011・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文言文,指出其中官职术语,理解句意。

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张康国荐于徽宗,召对,问西北边事,以笏画御榻,指坐衣花纹为形势。帝曰:“敌在吾目中矣。” 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以治城鄣功,转引进使。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奏上,报可。未几,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间田千顷,湟人号广利渠。徙河州,复守岷,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入言:“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从之。甫半岁,得善田二万六千顷,募士七千四百人,为他路最。

①张康国荐于徽宗:张康国向徽宗推荐何灌。②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何灌)升任西上阁门使、兼任威州刺史、沧州知州。③以治城鄣功,转引进使:因为治理城鄣有功,转任引进使。④徙河州,复守岷,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何灌)又被调任到河州,不久又回到岷州,提议在熙河兰湟一带选拔弓箭手。

古代官职任免升降常用术语的积累需要耐心细致的过程,凡遇到相关课文就应该引导学生及时按类积累,同时在教学或阅读传记文言文时加以运用,使学生能够逐步加深印象,乃至熟练运用。 这样,对于阅读文言文,丰富自己的古代文化常识,尤其在高考中快速理解传记文言文才能大有裨益。

古代官职篇5

关键词:《三国演义》;柬文译本;词汇空缺;跨文化

中***分类号:H613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黄 瑜(1982―),女,壮族,云南民族大学人事处研究实习员;

莫源源(1982―),男,壮族,云南民族大学东南亚学院副教授。

一、引言

柬文译本《三国故事》是《三国演义》重要的域外版本之一,是跨文化文学和历史传播中的一个成功案例。《三国演义》在柬埔寨的传播主要有四种途径:一是由柬埔寨作家努肯转译自泰文版《三国演义》的《三国故事》(RoengSamkok);二是由柬埔寨作家斯洛赛编著出版的漫画版《三国故事》;三是由柬埔寨皇家学院宋春本院士编译的《三国》,由“高棉之声”广播播送;四是中国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柬文配音版。从传播效果的角度看,第四种方式最为理想,它因画面感强,更容易为民众所接受。影视作品从传递事件信息的层面来说效果好,但在此过程中大量的语言和文化信息会不能很好地传递。因此借助文本阅读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尽管柬文版《三国故事》与原著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甚至是翻译上的谬误,但瑕不掩瑜,柬文版《三国故事》仍不失为一部经典的文学译著,对传播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事谋略等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金勇(2015)的研究表明:翻译的准确性与文化的传播不一定是正相关的关系,甚至某些`译非但没有对传播造成影响,反而成就其流行和在文学上的经典地位。

本文以柬文版《三国故事》为研究对象,从跨文化视角对中柬两种语言官制词汇空缺现象进行分析,并探讨其翻译方法和技巧。

二、中柬文词汇空缺现象

词汇空缺(lexical gap)这一术语是指的是在一个词汇场的某位置上缺少词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形式与内容的空缺,

形式上的空缺即词汇指称意义空缺;内容上的空缺即词汇语用意义空缺。

我们先将中文和柬文两种语言的词汇空缺特点进行对比,寻找共性与个性;然后,我们以两种语言互为参照系,确定两者之间的跨文化词汇空缺,研究两种语言空缺对译的问题,即词汇空缺的跨文化填补。

1.中柬两国古代官制体系概念化差异

我们先将中柬两国中央和地方***府官制简单列表如下:

表1显示,中国古代官职划分较细,我们可以通过专职名称判断该官员所处部门和职位的高低。相较而言,表2中反映的柬埔寨古代官职除了中央***府的官职较为明确,地方***府的官职比较笼统,都是用表示行***长官的“??????”或“???????”表示,除了省、县和乡一级的最高行***长官,如果想要明确其属官的官职或所掌管的具体事务,我们还必须通过其后的具体说明才能知晓。形成这种差异,表面上看是文化上的原因。中国自秦汉以降,发展出相对成熟的中央集权制度,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行***和官职制度。三国时期的官职大体继承了东汉官制。魏蜀吴三国的行***体制和官制大体如下:曹魏***权的官制分为中央***府和地方***府,中央***府分别设有尚书省、中书省、侍中寺、秘书监和九卿;地方***府设州、郡、县、乡四个级别。此外还有相应的封爵制度。各级行***官职之下设有相应的吏。蜀汉和东吴的官制与曹魏大致相仿,略有差别。东吴设有州、郡、县三级行***建制,州设刺史,另有属官如部郡从事、师友从事、大中正等;郡设太守、都尉,所属有功曹掾、门下书佐、门下循行等;县以下制度略如东汉。东吴爵禄制度也较简单,唯置王、侯二等爵,无禄。可见,中国的官职自上往下划分得比较细致,几乎每个职位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官职名称。古代柬埔寨的社会体制也属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行***构架也与中国类似,都是自上而下的层级体系,两者都有官属的概念。因此,本质上造成中柬两国官制文化词汇体系不对等的原因不是概念的缺失,而是由于两国古代社会组织制度和方式的不同导致概念化程度和细度的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概念体系。这种概念化的差异在中柬两种语言中表现出来就是“语义域错配”和翻译中对等词汇的空缺。用语义***可以表示如下:

由此可见,中柬两国古代的官职系统和称谓的共性就是,都有官职称谓的上义系统,两者能形成两两相对的格局。个性差异在于中国古代官职称谓的下义词比较丰富和细致,而柬埔寨古代官职称谓的下义词比较匮乏,统一用其上位词表达,两者之间没有形成对应。换句话说,就是在下义词系统中出现了语义上的空缺。

2.中柬两国***事将领的语义不对等现象

三国时***事的最高统帅称都督或大都督,下设大将***,出征时分别设有“四征将***”。而柬埔寨古代***事将领的专职称谓主要有????????、???????、?????、 ???????等,均有“将***、统帅、都督”之意,而下位就没有细分负责各项任务的***官。造成了中柬两种语言***事将领词汇语义的不对等。

三、翻译技巧――词汇空缺的填补策略

正是由于两国官职和***事系统词汇上的差异,导致了柬文版《三国故事》中在这部分内容的翻译有值得商榷之处。先说译文出现的一些偏差:

1.柬文译本中官制翻译存在的问题举例

(1) 译本中官职的遗译。例如,原著中第九十一回有“乃召中***大将***曹真,镇***大将***陈群,抚***大将***司马懿三人入寝宫。”对应的译本内容为“???????????????????????????? ???????? ????????????????????????????????????????????? (P1188)”,译文意为:“乃下旨叫三位大官曹真、陈群、司马懿面见圣上。”可见译本中分别省去了曹真、陈群、司马懿三人“中***大将***”“镇***大将***”“抚***大将***”的官职。

(2)译本中对官职的误译。例如,原著中第一百十五回有“昭遂拜钟会为镇西将***”“一面差人持节令邓艾为征西将***”对应的译本内容分别为“???????????????????????????????????”,译文为:“司马昭封钟会为镇西将***。” “????????????????????????????????? ??????????????????????????????????”(P1463),译文意为:“写了一封文书给邓艾,给他封跟钟会一样的镇西将***。”译文中的“???????????”的中文注音为“zhensaiyijonggen”与“镇西将***”的拼音“zhenxijiangjun”和“征西将***”的拼音“zhengxijiangjun”都很相似,而“镇”和“征”音节很相似导致译者认为上述两个官职是同一个职务。

(3)译本中对官职的前后译文矛盾。例如,“大将***”有的地方译成“?????????”,有的地方译成“????????”;“御史大夫”属于中央官职,“长史”属于边郡地方行***长官的副职,但在译文中均被译为“????????????”,而且其意思也相去甚远,为“谋士”之意。

2.官职词汇系统空缺的处理策略

基于上述分析,再来说说我们处理此类问题的基本思路:在翻译此类词汇时寻求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语义对等,而不单单是词汇层面的等值。从传递信息的角度来看,将原文中的文化意蕴表达出来,其目的就实现了。基于以上思路,既然中国的官制体系概念不能在柬语中找到一一对等的成分,那么翻译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借用的方式,具体的操作就是采取意译、音译加意译、音译加注等方式。意译,例如,大将*** ?????????;大都督 ???????;后主???????????;音译加意译,例如,汉献帝????????????。

但有时候仅凭音译和意译还不够,需要加注以解释说明,比如某些空缺词汇被借入时必须加上注解,才能使读者领悟其中的内涵。例如,“征西将***”可以译为???????????(???????????????????????????????????),而“镇西将***”可以译为???????????(?????????????????????????????????????????)。这样一来,不仅能从语音上反映“征西将***”和“镇西将***”的区别,并通过括在弧内加注说明两种职务负责的具体事务。类似的官职如平南将***、虎威将***、骠骑大将***、典***校尉、都亭候、爵关内侯、汉寿亭侯等都可以这样处理。采取加注的方式作为一种补偿手段,行文上虽然有点冗长,但充分解释说明了相关官职的内涵,是可取的。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中文和柬语之间的词汇空缺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两个民族概念化差异造成的。在跨文化的翻译活动中,属于指称意义层面空缺的,可以采取“音译”“意译”或“诠释”等方法和技巧来完成对“空缺”的填补;属于语用意义层面空缺的,翻译时应该考虑文体色彩和感情色彩并加以适当的诠释,就能跨越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完成 “空缺”的填补,实现文化信息的精准传递。

参考文献:

[1]郭爱先.词汇空缺及其可译性[J].******外语学院学报,1998(5).

[2]魏俊民.翻译中词汇空缺现象的认知解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1).

[3]谢 ***,周 健.词汇空缺现象与翻译[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5).

[4]李福印.语义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宋淑芹.词汇空缺的翻译[J].中州大学学报,2003(3).

[6]王 惠.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词汇空缺的形成原因[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5(1).

[7]韩 .词汇空缺及其翻译策略[J].菏泽学院学报,2012(3).

[8刘 宏.跨文化交际中的空缺现象与文化观念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7).

古代官职篇6

一、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

征:由君王征聘社会卸名人士充任官员;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荐、举: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拜:授予官职;除:任命,授予官职;授:给予官职;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擢:在原官职上提拔;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例:

1.公车特征拜郎中。

(《张衡传》)

2.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后序》)

3.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

4.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

5.(张淳)隆庆二年进士,授永康知县。

6.公卿举其贤良方正、有道,皆不行。

7,嘉定十四年,(董槐)起为光德***录事参***。

二、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转、调、徙:调动官职;补:补充缺职;改:改任官职。例:

1.且迁我如振落叶耳。

(《记王忠肃公翱事》)

2.举天顺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

3.所居之官积年不徙。

(《张衡传》)

4.久之,(杜甫)召补京兆府功曹。

三、兼职、的词语

兼:同时掌管,兼任;领:兼任;署:,暂时担任;权:暂代官职。例如:会同初,(张砺)升翰林承旨,兼吏部上书。

四、降职、罢免的词语

贬:降职;谪:被罚流放或降职;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左迁:降职;罢、免:罢黜、免去官职。例:

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

2.城(阳城)出为道州刺史。

3.未几,又贬为爱州刺史。

4.余左迁九江郡司马。

(《琵琶行》)

五、其它

还有一些不表示职官的变动,但常常与职官结合在一起,可灵活翻译为执掌、主持的意思。例如:知: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行:迁左丞,行徐州事。主:掌管。例如《史记・吕太后本纪》:“太尉绛侯勃不得入***中主兵”。(勃:人名)

这里需要特别提及的是选段文字一般包含有主人公行事的后果或影响(史书传记的体裁所定),而这种后果或影响很多时候在官职的升降之中可以得到直接的反映。

了解一些常见职官词语的含义。在其位,谋其***,知道了某种官职的具体含义就能够推知选文中人物的言行。可见适当了解一些常见官职的含义是必要的。归类如下:

1.武官。一般称呼为将***、尉、将、司马、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如:中郎将、屯骑校尉、祁连将***等。

2.中央文官。一般称呼为大夫、侍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例如:谏议大夫、御史大夫、侍郎、秘书郎、翰林待诏(侍从)。

3.地方文职。木守、刺史、长史、别驾、黜陡使、知州、知府、令等。此外,还有一个常见词:掾(yuàn),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如: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市掾。

总之,对古代官职调动词语的有效积累,益于文言文的快速阅读,可帮助准确理解和解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代官职篇7

一、称呼

文章中涉及到的称呼有“先达”“宋学士”“东阳马生君则”等几个。在古代。对人的称呼比较复杂。有直称姓名的,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中的“吕师孟”“贾余庆”;有称字的,如称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等:有称号的。如称欧阳修为六一居士,陆游为陆放翁等;称谥号的,如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死忠烈公等;有称籍贯的,如称王安石为王临川,称康有为为康南海等;有称官职的,如称文天祥为文少保,柳永为柳屯田等;还有称官地的,如称刘备为刘豫州,陶渊明为陶彭泽等;另有称爵名、斋名的,如称寇准为寇莱公,梁启超为饮冰宝主人等。另外,在称谓中还有尊称、谦称,贱称、兼称等。像本文的“宋学士”则是称宋濂的官名:“东阳马生君则”是兼称,“东阳”是地名。现在浙江省,“君则”是马生字。“生”长辈对晚辈的称呼,“先达”则是晚辈对长辈和前辈的尊称。

二、官职

本文涉及到的官职有“学士”“司业”“博士”等。“学士”在古代有一个演变的过程,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称翰林学士,是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事,有“内相”之称,明清以后的侍读、侍学等也称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的地位和权力略有不同。历史上像白居易、欧阳修、苏轼、文天祥都曾是翰林学士。古时的“学士”以及下文的“博士”都是官职。秦汉时“博士”是掌管书籍文典的官,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工作的官职。而现在这些与“硕士”“博士后”等已成为专用的学位名称,已不具有行***职能。“司业”与“博士”一样也是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的副长官。另外,本文的“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的“县官”是代指朝廷。

三、科举

“今诸生学于太学”的“太学”是指古代的学校。古代对学校的称呼在不同时代也不同。殷商时代称“痒”。周代称“序”,到秦代则又称为“国学”“乡学”,“太学”是从魏晋时期开始设立的全国最高学府,主要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它同时兼有教育行***机构的职能,后又开设“国子监”。有时与“太学”同时设立,有时只设其一。这里的“诸生”是指经过考试录取而进入国子监学习的学生,也称“监生”。后来,监生只成了一个虚名,捐钱也就能取得监生的资格。我们熟悉的监生有《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鲁迅《祝福》中讲理学的老监生“四叔”等。

四、礼仪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其中的“加冠”是古代的一种礼仪,男子到了二十岁时,由父亲主持,在宗庙里行加冠的礼节,戴上成年人的帽。后人常用“加冠”表示男子进入成年,二十岁则称作“弱冠之年”。而在此之前的年龄也有不同的说法。如称儿童有“孩提”“童龀”“垂髫”等说法;到了十岁左右,因为儿童将头发分作两半扎结,宛如两个羊角,所以又有“总角”一说;到了十四岁左右。女孩子则称“豆寇之年”,豆寇是一种在初夏开花的植物,“豆寇之年”表示人还未成年;十五岁以后,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二束,所以又称“束发”。二十岁以后则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另外到了八九十岁则称之为“耄耋”,百岁则称之为“期颐”。

五、文史典籍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此处的《诗》《书》实际上是泛指古代的一切经书。封建时代把“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正统教育的必读教材,并被统治者作为宣传封建宗法思想的理论根据。后来又有“六经”“十三经”之说,“六经”是在“五经”的基础上加上《乐》,也有把“六经”称为“六艺”的,如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就是指六部儒家经典。“十三经”是指十三部儒家经典,唐代把“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和《诗》、《书》、《易》、《孝经》、《论语》、《尔雅》称为“十二经”,宋代把《孟子》也列入经部。故有“十三经”之说。

六、文体

古代官职篇8

关键词:官当制度;唐宋法律;法律特权

中***分类号:K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12)02-0074-06

作為一项正式的法律制度,官当制度经历了一个逐步成型、发展成熟、突然消失的过程。同时,作為官僚阶层的一种法律特权,隋、唐、宋三代官当制度发展最為完备。北宋大臣司马光评论隋朝初年的立法:“制议、请、减、赎、官当之科,以优士大夫。”清代刑部尚书薛允升指出:“唐律,职官犯罪,既有议、请、减、荫之章,又有除、免、当、赎之别……优礼臣下,可谓无微不至矣。”当代学者对官当制度的研究集中在制度的起源与性质,对其发展变化与制度终结的探讨欠缺。学者一致的看法是,宋代以后官当“名虽废而实犹存”。有学者认為:“官当制度的过分发展,会打破正常的封建统治秩序的平衡,进而危及社会稳定。到了封建社会末期,随着封建专制主义进一步发展,需要加强对官吏的控制,官当制度因而受到削弱。在元、明、清各朝法律中不再就‘官当’作明文规定。”也有学者认為,“在封建统治的不断成熟中,‘官当’制度采取了越来越隐蔽的存在形式”。还有学者从吏治角度出发,提出官当制度以官品代替刑罚不利于吏治,所以被后世废弃。

上述研究仍有疏失不完之处:首先,对官当制度进行动态把握才能获得全面认识。“以优士大夫”是官当制度目的,但在官当制度成熟时期的唐宋法律中,是為了防范官员滥用特权,它的发展趋势是逐步加重对犯罪官员处罚;其次,官当制度走向精密细致,是立法意义上的“无微不至”,不是优礼臣下的“无微不至”;再次,所谓官当制度“危及社会稳定”表现何在,性质相近“八议”制度為何无需采用“隐蔽的存在形式”?本文解析官当制度在唐、宋、元时代的变化发展,探讨其“名虽废而实犹存”的真实原因。

一、官当制度的基本内容

官当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制度规范对象、办法和善后措施等。唐代、北宋初期,官当制度是当事人用自己官职折抵、交换刑罚的制度,其实质是以罚代刑,用行***处分代替刑事处罚。官当制度适用对象,是那些因违法犯罪被判处徒刑、流刑的官员。唐朝沿用“五刑之制”,五种刑罚由轻而重分别為笞、杖、徒、流、死。流刑与死刑之间还有“会赦犹流”、“不孝流”、“反逆缘坐流”、“子孙犯过失流”、“加役流”等刑罚,统称“五流”。尽管“五流”在刑罚名称上与流刑相近,由于所犯為仅次于“十恶”的重罪,不能适用官当。官当的基本计算单位是徒刑,适用对象是被判处徒刑和流刑的官员。法律仅规定官职与徒刑折抵关系,所以在流刑在适用官当之前必须转化為相应徒刑。徒刑的起点是一年,等差為半年,共分五等,最高刑期三年。流刑的起点為二千里,等差為五百里,共分三等,一般流刑的最高刑罚為三千里。流刑重于徒刑,每一等流刑不论轻重都可折合為四年徒刑。三千里流刑对应四年徒刑,二千、二千五百里流刑亦然。“以官当流者,三流同,比徒四年”。疏义曰:“品官犯流,不合真配,既须当赎,所以比徒四年”。官当是法律制度赋予官员的一种特权,官位越高折抵徒刑越多。唐律规定:“五品以上,一官当徒二年;九品以上,一官当徒一年。”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罪的概念宽泛,许多现代法律制度视為过错的行為都被归為犯罪。“公罪”又称“公坐”,是指官员执行公务中不带谋私动机和主观故意的犯罪行為。执行公务时的犯罪行為应当定為“公罪”或“私罪”,分辨标准是:“公罪,谓缘公事致罪,而无私、曲者”,“私罪,谓不缘公事,私自犯者;虽缘公事,意涉阿曲,亦同私罪。对制诈不以实者,对制虽缘公事,方便不吐实情,心挟隐欺,故同私罪”,“问曰:假有人任三品、四品职事,又带六品以下勋官,犯罪应官当者,用三品职事当讫,次以何官当?答曰:律云,‘先以高者当’,即是职事、散官、卫官中,取最高品当讫。‘次以勋官当’,即须用六品勋官当罪,不得复用四品职事当之”。曰公罪犯罪情节较轻,处刑也较轻。官职折抵公罪比私罪多抵一年徒刑。因此,五品以上官犯公罪者,一个官职可当三年徒刑;其余品官犯公罪者,一个官职可当二年徒刑。

官当之后,当事人所拥有的实际职务都必须解除。在一般情况下,官当首先剥夺的是职事官,而职事官就是官员犯罪时的实际职务。但少数场合,程序设定首先剥夺当事人的官品,然后才到实际职务。“行、守者,各以本品当,仍各解见任”,“其流内官而任流外职,犯罪以流内官当及赎徒年者,各解流外任”。用官职抵罪的次序是先高后低,先用最高的官职折抵刑罚。这有两层意思:第一,官当制度把可以折抵罪刑的官职分為两类:“职事官、散官、卫官同為一官,勋官為一官”,“谓职事、散官,卫官计阶等者,既相因而得,故同為一官。其勋官,从勋加授,故别為一官。是為二官”。职事官是有实际职务的官员。散官是与职事官相对的称呼,用以确定官员地位、俸禄等待遇。有实际职务的官员一定有散官,没有实际职务的官员以散官维持他的地位和收入。疏义曰:“依令,有执掌者為职事官,无职掌者為散官”。勋官“自战国以来有之,至唐始以為虚名。国朝循唐制,文臣朝官、武臣崇班以上遇恩辄加之。由云骑尉至上柱国,凡十二转。***和中罢。淳熙末,朝议欲复之,以旌有功,如贴之职。此后亦不果行。今惟安南、阁婆、占城、三国王始加封上柱国,南丹州刺史加武骑尉焉”。两类官中,前一类官有职有权,实际地位较高,為官员所宝贵。作為官当首要目标,对犯罪者威慑力非常强,因而排在官当第一序列;第二,前一类官折抵刑罚时也是先高后低,先用最高官职折抵刑罚。

如果犯罪者最高官职只能折抵部分徒刑,剩余徒刑可以再用一个官职交换。第二个官职不能随意挑选。假如当事人还有勋官,就应用勋官折抵刑罚。倘若当事人不带勋官,那就在第一类官职中择取其次高官职折抵罪刑。如若第二个官职仍未能折抵全部刑罚,就取第三个、第四个官职折抵,直至徒刑、流刑全部折抵完毕,或者失去全部官职為止。假如当事人旧事未了又犯新案,仍然被判徒刑或流刑,可以启动第二轮以官抵罪。第二轮以官抵罪与上一轮的差异,在于当事人实际职务已被解除,只好用过往的官职抵罪。“若有余罪及更犯者,听以历任之官当。疏义曰:若有余罪者,谓二官当罪之外,仍有余徒,或当科已尽,而更犯法未经科断者,听以历任降所不至告身,以次行之”。例如,某知州犯罪官当,“断讫更犯”。在第一轮官当时,其知州头衔已失,但他有过担任某州通判的经历,此时可剥夺他的过去担任通判的任命书(官告)。另外,本轮以官抵罪不必考虑官职属于第一类或者第二类,也不必考虑两类官职之间的轮替;屡犯流刑或徒刑的人,可以启动第三、第四轮以官抵罪,但两类官职至多各降四等,总计允许用八个官职抵罪。

在任犯罪、离任事发的当事人,两种情况下可以与在任官员一样用官职抵罪:一是因退休或精简机构等原因而离任者;二是犯轻微罪过,离任时未收缴官告者。官告是证明官员身份的凭证。以官职抵罪后,当事人便失去了相应的身份,此人应在指定时间内将官告缴送官府,由后者统一销毁。不按期缴交官告者,要处以笞刑或者杖刑。“若除免、官当,谓犯罪断除名、免官、免所居官,及官当应追告身不送者,亦一日笞十,五日加一等,罪止杖一百。”需要强调的是,官当只是暂时剥夺当事人官职,叙用期一到便会重获官职。因此,即使当事人官职被剥夺殆尽,仍可享受免除赋税、劳役等特权。但在重新叙用之前,即使当事人还有历任官官告在身,也不享有相应的***治待遇。“假有一品职事犯当免官,仍有历任二品以下官,未叙之间,不得预朝参之例。其免所居官及以官当徒限内未叙者,亦准此。”官职抵罪后,当事人是否还留有官职,由其赋闲时间长短、复官条件高低决定。假如某人犯罪较轻处罚不重,或者品阶很高可以折抵较多,在用官职折抵刑罚之后还有官职在身,可在一年后降原官职一等重新任官。倘若某人已经把官职全部用于抵消刑罚,三年后才能重新任官,还要比原先官职降低二等赴任。

二、宋代官当制度的变化

《宋刑统》的官当制度基本照抄《唐律》為主,改动很少,有些应改之处也照单全收。南宋时期,官当制度经过一些明显调整。《庆元条法事类》是目前仅存成书于南宋的法律汇编。下面对该书有关记载进行分类和分析:

第一,扩大官当制度的适用范围。《唐律》、《宋刑统》关于官当制度的规定,是中国古代少见的比较周密细致的立法,其中包含对一些***型过错和犯罪的处理办法,如关于“无官犯罪,有官事发”,“卑官犯罪,迁官事发;在官犯罪,去官事发;或事发去官”的规定等。但还有一些事项未作规范。《庆元条法事类》将下面两类人纳人官当序列:其一為无品阶的校尉,犯罪可以官当;其二為低级文阶官“承直郎”以下任无品差遣者,也可以用官职抵罪。前者以所任职事抵罪,后者以本品抵罪。把官僚队伍中更多的成员囊括其中,官当制度便具有更大的社会影响。

第二,某些犯罪行為不再适用官当制度。宋代法律对于“凶恶”行為的处罚较重。至和元年仁宗下令:前代帝王后代,曾任宋朝八品以下官者,其祖父母、父母、妻子犯流以下罪,可以适用赎罪法;未出任宋朝官员而曾受朝廷赐者,也可以适用赎罪法,但必须把犯“凶恶”者排除在外。《庆元条法事类》增加了一些低级官吏“犯斗殴人折伤以上”,“不在当赎之例”的规定。斗殴与折伤在《唐律》中,只要不是针对尊长就不是性质和处刑很重的罪,有关人员只需判处徒刑一年。行凶作恶者既不得官当也不能适用赎罪法,必须实际服刑,体现了宋朝对于“凶恶”和斗殴伤人行為的严厉打击。赃罪是比斗殴折伤更严重、更恶劣的罪行。王安石说:“今朝廷之法所尤重者,独贪吏耳。”绍兴元年(1131),高宗重申真决赃吏旧制,“诏三省备坐祖宗朝真决赃吏旧制,镂板行下。自今有犯,依法行遣,仍籍没家财”。法令明确规定,官员犯赃罪必须实际服刑,不得以官抵罪。

第三,逐渐加重对违法犯罪者的处罚。在官当程序方面,《庆元条法事类》有两项补充:首先,《唐律》对追毁官告的时限未作明确规范,《庆元条法事类》要求地方官府限十天追取并“毁抹”当事人的官告文书,原件送交刑部。官当制度立法层面更趋精密。其次,《唐律》中官员重新叙用的程序可以自动运行。官当后,当事人如有官职在身,则一年后降官一等叙复;当事人如已失去全部官职,则三年后降官二等叙复。《庆元条法事类》提高了重新叙用的门槛,规定叙复时需由三名官员担任“保官”。保官对所保之人负有连带责任,出于趋利避害的本性,人们一般不情愿充当保官;即使充当保官,也倾向于担保再犯事可能性不大的人。因此请到三位保官殊非易事。这一规定给官员的叙复之路增加障碍,加大官当制度对违法犯罪行為的惩罚和威慑。

官当制度还因官制和***策变化而做相应调整。一是调整可用于折抵刑罚的官职。唐代官当制度将可用于官当的官职分為两类:第一类是职事官、散官和卫官,第二类是勋官。在宋代,职事官仍是最受重视的官职,而勋官、散官的地位却大為下降。勋官地位变化发生得比较早。唐代勋官授受开始泛滥,五代持续发展。这一官衔得失变得无足轻重,继续用勋官折抵罪刑显然处罚太轻。淳化元年(990)规定,所有犯罪免官者,必须免去职事官,不得再用勋官抵罪。淳化元年,太宗下令:“自今免官者,并以职事官,不得以勋、散试官之类。”宋代散官,又称散阶,是表示官员等级而无实际职掌的一种官称,有文散官、武散官之分。闲散无职官员(如团练副使等)也通称散官。北宋元丰改制,文武散官制度被废除,散官完全变為闲散无职掌官员的专称。于是,散官在官当制度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在《唐律》中,散官与职事官、卫官地位比较平等,如果散官品阶高于职事官,首先用散官折抵刑罚。散官地位高于历任官,后者用于官当,一般始于官当的第二轮:“若有余罪及更犯者,听以历任之官当。”《庆元条法事类》规定,用于折抵罪刑的官职最重要的是职事官,其次是历任官。在无历任官可用时,才能将散官拿来折抵罪刑。散官被调整到官当程序的末位。经过对勋官和散官调整,官当制度对违法犯罪官员处罚和威慑得以保持和加强。

第四,皇帝的裁决成為官当制度的组成部分。唐代官当制度设置两类官职的轮替程序。宋代勋官不得用于官当后,其地位被较重要的文武官员的贴职替代。贴职也有适合逐级官当的相应品阶,并没有获得勋官在唐代的地位。“诸应以官当者……其带职者,以所带职别為一官。或以官、或以职奏裁”。官员犯罪官当,不按先夺走官、再夺走职的次序循环往复,而是交由皇帝裁决。皇帝既可一仍旧制,也可只以官不以职,或只以职不以官折抵刑罚。这个做法有时可将事情处理得比较合乎人情。例如某个案件中,根据法律规定当事人所受到处罚可能会过重或太轻,皇帝在裁决之前认真听取和权衡朝廷大臣意见,便会减轻或加重对某人的处罚。

这种临时裁决的做法并不可取。它使法律的稳定性、公正性失去保障。皇帝决定案件,可以依据法律规定,也可以由个人爱憎判断。人人都有个人情感和好恶,即使完全出于公心,也不能保证所有裁断恰到好处,同罪异罚的情况难以避免。皇帝裁决时往往会听取大臣意见,从而破坏裁断的公正性和加剧官场腐败。由于涉及官当的案件很多,皇帝肯定不能事必躬亲,巨大的自由裁量权就会落到各级官员手中,却没有任何有效的监督机制保证他们***认真负责。这一明显不合理的立法,表明宋朝统治者对官当制度运行机制已经不满,决意将个人意志介入其间。皇帝临时裁决成為官当制度的必要组成,因此官当制度包含制度性规定、皇帝临时裁决两部分,不再具有制度的完整性。一些相关规定(如官当的程序性规定等)名存实亡,為其在后来法律制度趋向消亡埋下伏笔。《庆元条法事类》对官当制度的作用是双向的。它使官当制度处罚犯罪官员的周密性、严厉性方面前进一步,也对官当制度的完整性造成严重损害。

三、元代官当制度的消失

官当制度是官员免受刑事处罚的一种特权。犯罪官员被处流刑、徒刑时可用官职交换,平民百姓要实际服刑。犯罪官员之间也不平等。官员品阶越高,减免刑罚越多、所受处罚越轻。因此,官当制度是在官与民、官与官之间制造同罪异罚。如果细致梳理官当制度出现、发展、消失脉络,会对它有更多了解。

第一,官僚等级特权制度并不始于官当制度,也不止于官当制度,它的历史贯通整个中国古代。“周官有五听、八议、三刺、三宥、三赦之法”。先秦时代“八议”之制已经出现,明清时代法律制度中它的地位依然牢不可破。在汉代,犯罪官员可用爵号来抵罪。魏晋时期官当制度出现早期形态,隋唐时代基本定型,宋展成熟,元代戛然而止,官当制度沿袭长达一千年,官僚等级特权制度的存在超过两千年。所以,官当制度是古代官僚等级特权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第二,官当制度挤占的主要是官僚等级特权制度中赎罪法的空间。在萌芽和发展时期,犯罪官员的处置主要是免官、赎罪或者两项结合,统治者有时还用赎罪法直接折抵流刑。北齐时,官员魏收“遇昆仑舶至,得奇货猓然、褥表、美玉、盈尺等数十件。罪当流,以赎论”。从《晋律》至《宋刑统》,官当制度与赎罪法出现此进彼退的关系。“八议”是中国古代刑律规定的对八种人犯罪,必须交由皇帝裁决或依法减轻处罚的特权制度。《晋律》规定享有“八议”特权的人,犯罪事发,皆可保留官职,以金钱赎罪:“应八议以上”人犯罪,“皆留官收赎”。在隋朝,八九品官犯罪适用赎罪法,不必官当。《开皇律》两处提到八品、九品官犯罪的处置:其一為:“其品第九已上犯者听赎”,其二為:“九品以上一官,当徒一年”。对这种级别的犯罪官员,两种措施可以选择性地适用。唐宋法律一再强调犯罪者只要有官职,便不得留官收赎,“议、请、减以下人,身有官者,自官、当、除、免,不合留官取荫收赎”。可见官当制度的演变,是一个以官职抵罪逐步取代以金钱赎罪的过程。

赎罪法在历史上一再受到诟病,因為它赤裸裸地袒护富人而不利穷人。北魏太武帝神策中(428-431)颁布的法律,规定“当刑者赎,贫则加鞭二百”。西汉大臣萧望之等指出赎罪法的弊病:“今欲令民量粟以赎罪,如此则富者得生,贫者独死,是贫富异刑,而法不壹也”。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高宗反对赎刑时称,“今使富者犯死,法得以金自赎,则贫无金者,岂能***乎?赎刑即非祖宗法,似未可用也。”赎罪法会给贫困家庭带来更大祸害。“贫穷父兄囚执,闻出财得以生活,為人子弟者将不顾死亡之患、败乱之行,以赴财利,求救亲戚。一人得生,十人以丧。”赎罪法还容易导致刑罚的随意性,助长官员不惮于犯法的倾向。北宋端拱二年(989),“诏诸州民犯薄罪,或入金以赎,长吏得以任情而轻重,自今后并决杖遣之,不得以赎论。”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九月,大理寺丞李颖士面见皇帝,谈到“州县断狱蔽讼,赎金之弊,变成罚金,多至数百缗,人為破产。”官当与赎罪都是以罚代刑,并无本质差别。无论贫富,有官职就可折抵罪刑,并有***者应该遵循的一套规定。从减少***者任意性和维护法律稳定性看,官当比赎罪略显合理。官当挤占赎罪的空间,在法律和***治上都是一个进步。

第三,唐宋官当制度的设计者有意加重对犯罪官员的处罚。官当制度是把官职作為重于用钱财赎罪的处罚。犯罪者只要有官职在身,一般要交出官职,不得以金钱赎罪。只有无官可当的特殊情况下,才适用赎罪法。《唐律》颁行之前,官当制度尚未定型,“其当徒之法,唯夺一官”。《唐律》中两类官职可以各当四等,官员犯罪最多剥夺八个官职。这种制度设计的目的是尽量剥夺一再犯罪和犯有重罪官员的官职,直至失去官员身份证明。唐宋官当制度的发展演变,是“以优士大夫”為前提、逐步加重惩治犯罪官员的过程。元代官当制度从法律制度中突然消失了。一些学者认為,这是因為统治者需要采用比较隐蔽的方式保持官僚特权。但元、明、清法律中稳固存在的“八议”,也是赤裸裸的官僚等级特权,為何就无需隐晦?元朝法律文书中官僚特权比比皆是。法律為不同阶层、不同级别官员规定了不同的服饰,不许混淆并有相应的制裁措施,违法者若是官员可用行***处分替代刑事处罚,其他人则要实际服刑:“服色等第,上得兼下,下不得借上。违者,职官解见任,期年后降一等叙,余人决五十七下。”

元代与唐宋官当制度形式差异,实质一脉相承。官员犯罪处罚轻重,视犯罪情节而定。元代规定:“诸职官及有出身人,因事受财枉法者,除名不叙;不枉法者,殿三年;再犯不叙。”但是,高级官员仍享有特权,“初犯事轻者笞四十赎铜,再犯罚俸一月,三犯者决。总管府提点官比总管减一等,仍科三十,初犯赎铜,再犯罚俸半月,三犯者决。”处罚犯罪官员的手段日益丰富:其一,刑罚与行***处分相结合。“诸职官亲死不奔丧,杖六十七,降先职二等,杂职叙。未终丧赴官,笞四十七,降一等,终制日叙。若有罪,诈称亲丧杖八十七,除名不叙。亲久没,称始死,笞五十七,觯见任,杂职叙。凡不丁父母忧者,罪与不奔丧同。”这种做法表明元朝加重犯罪官员的处罚;其二,将单纯行***处分作為刑罚的替代。“诸职官父母亡,匿丧纵宴乐;遇国哀,私家设音乐,并罢不叙”,“诸职官诱略良人為奴,革后不首,仍除名不叙”。“匿丧”和“诱略良人為奴”等重罪,被“并罢不叙”、“除名不叙”等刑罚替代。这类做法是唐宋官当制度的翻版,其基本理念仍為元朝延续。

唐宋官当制度与后世以官抵罪的差异,在于前者有细致周密的制度规范,后者却没有。北宋初年,宋朝皇帝注意到法律规定与社会实际之间的矛盾,史籍中围绕情重法轻、情轻法重的议论骤然增多。最高统治者自认高明,经常以私人意志取代法律规定。“律令者,有司之所守也。太祖以来,其所自断,则轻重取舍,有法外之意焉。”行***官员的依法裁决,往往被皇帝否定或改变。元丰二年(1079)四月,陕西都转运使皮公弼荐举非人,大理寺判定皮公弼“徒二年勒停”。宋神宗下诏,“以公弼经制盐事有劳,免勒停”。类似的记载,宋代史籍还有很多。北宋中期,这种张扬人治的社会风气对官当制度造成冲击,用官职折抵刑罚“各不得过四等”的条文多被废弃。刑罚任意性是中国古代宗法统治的本质特征,推行愚民***策是这一特征的表现形式。统治者内心深处希望人们畏惧法律,并不希望人们懂得法律。在统治者眼中,一旦将内容程序阐述清楚,有利于运用法律自救的人,反而束缚***者手脚。

唐代国力强盛、***治开明,立法追求理想的制度之美。宋代***治稳定、经济繁荣,立法***追求宽和。南宋时期,法律修订已经透露统治者对官当制度的不满。元代以后,官当制度突然消失,但以官抵罪的现象仍盛行不衰。唐宋官当制度将刑罚与以官抵罪的对应关系,都有详细的规定。元、明、清三代,免官、除名、除名不叙等行***处分如何与刑罚对应,罪行是否适用行***处分,行***处分与刑罚何时合并、分割等,未见具体、周密的规定。***者可以根据个人意愿处理当事人,当事人难以预知可能降临的刑罚,更难于利用法规争取合理结果。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古代官职范文精选

学习

毗卢寺壁画中的养生神话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毗卢寺壁画中的养生神话,内容包括毗卢寺壁画的作用,毗卢寺天书。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新华区杜北乡上京村东北,距市区6千米的毗卢寺,是国家和河北省的重点文物保护对象。毗卢寺始建于汉,历史悠远,该寺现今仅存释迦殿、毗卢殿、钟

学习

班长受伤后(小品)

阅读(28)

场景布置桌子1张,椅子4把,饺子1盘,筷子4双,纱布1条剧中人物班长:程万能;班长夫人:刘玉巧;工会干事:小孙;职工:王东发、李小龙。剧情班长程万能腿缠绷带坐在椅子上,唉声叹气,自言自语:“唉!想想我程万能,啥事儿都难不倒我,如今啥事儿都干不成了,唉!程万能真

学习

擦鞋子也能赚足票子

阅读(21)

广州某个设计展有一个口号:买就是创造。在这个人人想发财,个个想淘金的年代,觅到买卖的关系,便是创业的良机。三年前,来广州闯世界的四川小伙子陈伟正奔忙在大街上,发现皮鞋脏了,决定在街边的擦鞋档擦一下。坐着一张摇摇晃晃的小凳子,踩着擦鞋仔

学习

浅析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措施

阅读(23)

【摘要】随着现代企业规模化、全球化、多样化,为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企业必须树立现代企业观念,提升自身经营管理能力。本文将对企业在经营管理能力上存在的某些问题其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针对措施。【关键词】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引言企业经营

学习

浅谈桥梁抗震设计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浅谈桥梁抗震设计,内容包括浅谈公路桥梁的抗震设计,桥梁抗震设计。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强烈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经济建设造成巨大损失,公路、桥梁也会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桥梁工程的抗震设计是必要的,但应在满足抗震

学习

世界上重要的葡萄品种

阅读(37)

1.CabernetSauvignon(卡伯纳・苏维翁):最主要分布在法国波尔多(Bordeaux),是全世界最佳的葡萄品种之一,也是最受欢迎的葡萄品种。此种葡萄容易种植和酿造酒,适应力强,世界各主要产酒区均可轻易找到它的芳踪,可酿成浓郁厚重型的红酒,适合久藏。2.Cab

学习

冷库温控技术的现状与趋势

阅读(19)

一、冷库温控技术的含义冷库是一个需长期保持低温状态的特殊建筑,在运营过程中需以控制、保持冷库温度为前提。在传统冷库设计建造中,温控一般是指通过控制元件和阀件,对制冷系统进行全自动控制,最终达到制冷系统无人值守的目的。在冷库的实

学习

类哈比人等

阅读(25)

类哈比人《魔戒》中的矮人哈比族并不是凭空幻想的,在印度尼西亚东部的弗洛里斯岛上,发现了3个矮人的手腕骨。经考古学家鉴定,这些腕骨属于1万到12万年间的弗洛里斯人的。这些腕骨三年前就被发掘出来了,但直到最近才被确认的确是属于一种不同

学习

汉魏高句丽古都――集安

阅读(60)

汉魏高句丽古都――集安,地处吉林省东南部,北与通化市接壤,西南与辽宁省桓仁县、宽甸县毗邻,东南隔鸭绿江与朝鲜慈城郡、谓源郡、楚山郡和满浦市相望,边境线长203.5公里,是我国对朝三大口岸之一,素有“吉林小江南、国家生态园”之美誉。世界文

学习

审美心理学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审美心理学,内容包括审美心理定势,审美心理结构。审美心理学是研究和阐释人类在审美过程中心理活动规律的心理学分支。所谓审美主要是指美感的产生和体验,而心理活动则指人的知、情、意。因此审美心理学也可以说是一门研究和

学习

试论善意取得制度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试论善意取得制度,内容包括试论善意取得制度,善意取得制度构成要件。善意取得制度是民法理论中极其重要的基本制度,但是关于善意取得制度中的许多问题我国尚存在很大争议。本文从善意取得的概念入手,通过善意取得基本构成要件

学习

五台山与《水浒传》

阅读(255)

本文为您介绍五台山与《水浒传》,内容包括水浒传五台山出家原文,水浒传大闹五台山原文。五台山是文殊道场、著名佛教圣地,《水浒传》是著名的反映农民起义的历史长篇小说。但二者却结下了相得益彰的殊胜因果:五台山不仅解决了作品的某些情

学习

绍兴古桥 第10期

阅读(36)

“垂虹玉带门前事,万古名桥出越州。”这一著名诗句生动地刻画出了绍兴的历史风貌。绍兴古称越州,早在7000年前于越民族即在此处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在此建都。秦汉时置会稽郡,隋朝称越州,直到晚唐。南宋时两度成为临时都城。1131

学习

中国社会语言学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社会语言学,内容包括中国社会语言学期刊,中国社会语言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多语环境下的语言配套中越布依语词汇对比研究语言文字规范理念若干思考近年来台湾校园新词语的发展变化宁波外贸企业语言生活调查杭州市称呼语“

学习

中国古代白族音乐活化石――大理洞经古乐

阅读(18)

走进大理,不论是城镇还是乡村,节日还是平常日子,只要有心,你会常常听到一阵阵古意斑斓的音乐,从一座座古朴典雅的白族本主庙、文昌宫,甚至是白族庭院、节日舞台上飘然而来。那音乐时而庄严,时而静肃,时而激越,时而飘逸,时而柔婉,时而轻曼,时而悠扬,时

学习

李白的思乡诗范文精选

阅读(33)

李白的思乡诗篇1关键词:古典诗歌思乡题材思乡情结“小时候……/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著名的乡情诗――《乡愁》。可以说余光中的这首《乡愁》是中国现当代诗坛上写思乡题材的诗

学习

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督管理办法范文精选

阅读(617)

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督管理办法篇1关键词:非上市公司上市公司转让《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督管理办法》(简称“《办法》”)被证监会认为是“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的基础性文件”,按理其立法内容至少应满足最低限度的合法性要求,但笔者发现至少在以下方

学习

华文文学范文精选

阅读(17)

华文文学篇1“拓荒期”新马华文文学研究颇有成绩,主要呈现为如下几个研究向度:(一)新马华文文学思潮、发展及概况研究关于新马华文文学思潮的研究,归侨作家韩萌的《“马华文艺独特性”的争论及其他》[1]是这阶段最早有所涉及的论文。韩萌认为

学习

中国古代佛教寺院藏经楼研究

阅读(22)

古代寺院藏经楼管理者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其社会活动也相当频繁。除直接服务出家僧侣、在家信徒外,藏经楼还有服务儒>>中国古代佛教寺院藏经楼开放性研究中国古代寺院会计塔尔寺兴建藏经楼藏经楼剪彩记论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

学习

古代汉语常识之倒装句

阅读(95)

二、谓语前置句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谓语一般置于主语之后,而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谓语,把谓语放在主语之前,这种句子就是谓语前置句。常见的谓语前置句有以下几种情况:1.疑问句中,为突出疑问的重点,谓语前置。例如:①谁与,哭者?(《礼记》)“哭者

学习

你是我的女王范文精选

阅读(39)

你是我的女王篇1我是在农村出身,而在幼稚园里待的最后一年,却是待在城里的幼稚园里。那时的我,总是用笑容来掩饰我对新环境的害怕,坐在位置上一般情况不走动,因为……害怕。而那时的你,是多么开朗,在那里,就像你的天下,是最受同学的喜欢的女王。

学习

中国古代的家训家规家范

阅读(18)

中国古代是一个家国同构的社会,天下之本在家,中华民族历来非常注重家庭。从先秦至民国,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从帝王将相到普通人,在对家庭成员的谆谆训诫和殷殷劝勉中,形成了家训、家规、家范,构成了家文化,慈爱孝悌、修身齐家、励志勉学等观念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