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虹玉带门前事,万古名桥出越州。”这一著名诗句生动地刻画出了绍兴的历史风貌。
绍兴古称越州,早在7000年前于越民族即在此处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在此建都。秦汉时置会稽郡,隋朝称越州,直到晚唐。南宋时两度成为临时都城。1131年宋高宗赵构改年号为“绍兴元年”,取“绍祚中兴”之意。绍兴地名由此传定,以迄于今。
绍兴盛产青石,绍兴人利用这种石资源,因地制宜构筑了数量众多式样不同的桥梁。全市现存古桥共有604座,其中宋以前的13座,明以前的41座,清代重修、重建、新建的550座。据清光绪癸巳(1893年)绘制的《绍兴府衢路***》所示,当时城内有桥梁229座,城市面积为7.4平方千米,平均每0.0231平方千米就有桥一座。这种密度,为水城威尼斯在二次大战前桥梁密度的45倍,为清末时苏州城内桥梁密度的2倍。所以,绍兴有“桥乡”、“桥都”、“万桥市”之誉,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古桥博物馆”。
远古百官桥
绍兴自古河流纵横,建桥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河姆渡时代,古越先民就在小河上搭建了用以渡人的木桥和竹桥。那时已有较大较长的独木舟,“横舟为梁”的浮桥也应运而生。4000多年前大禹治水成功,会盟会稽论功行赏。相传,夏禹治水路过此地时曾遗履于该地,故建有“夏履桥”;为纪念大禹历12年治水大功,后人建有“告成桥”。这两个传说未必准确,但那时已有桥梁的事实不可否认。在河姆渡遗址地发现的7000年前的干栏式建筑即可佐证。这种干栏式建筑跨越水面,实为干栏式木桥。
远古木桥中有文字记载的是百官桥。百官桥又名舜桥。六朝方志中的《会稽地志》载:“舜桥,舜避丹朱于此,百官候之,故亦名百官桥。”它传诵了一个“得人心者得天下”的故事。后来,历代都把百官桥叫作舜桥并称其为“天下第一桥”。
春秋越王桥
春秋战国时期,绍兴是越国的国都。2000多年前,越国被吴国所灭,越王勾践屈当奴仆,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终打败吴国。越王除了建造用以招贤纳士的越王台外,还造了一些与己有关的桥。例如:上虞的炼剑桥,是以越王勾践在此炼剑而名;纺车桥,因勾践夫人亲自纺绩而名。再如城东的灵汜桥,《兴地志》载:“山阴城东有桥名灵汜,吴越春秋勾践领功于此。”此桥在明、清绍兴志书多次记载,清乾隆时尚存。还有诸暨的千秋桥、万岁桥,明代骆问礼《千秋桥记》载:“俗传勾践隐居句乘山,嗣君率众朝近,即命架桥二所,曰千秋、曰万岁。”
秦代东湖秦桥
秦朝在中国历史的时间不长,但它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其例证之一是在远离秦朝统治中心的越地竟然筑有一座秦桥。相传秦始皇巡视大越时放马于绕门山,后来人们为纪念始皇这一盛举,在今天的东湖上建造了秦桥。饶有趣味的是,此桥上竟然题有一副耐人寻味的对联:“闻木樨香乎?知游鱼乐否?”
这幅对联涉及了两个著名的典故。一是木樨香之典。《罗湖野录》记载:“黄鲁直从晦堂和尚游时,暑退凉生,秋香满院。晦堂曰:‘闻木樨香乎?’公曰:‘闻。’晦堂曰:‘香乎?’尔公欣然领解。”本樨是桂花的别名。说的是晦堂禅师以此启发弟子黄鲁直(黄庭坚,北宋诗人、书法家)摆脱偏见,体会自然的本真。指出大道如木樨香一样,飘香满院无处不在,只是世人为功名利禄所诱,不能自知罢了。二是濠上观鱼之典。《庄子・秋水》云:“庄子与惠子游于濠之梁上,庄子曰:‘倏鱼出游从客,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乐?’”一幅对联两个问号,把桥南的桂岭和桥下的游鱼连在一起,给路人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汉代鉴湖闸桥
鉴湖是绍兴的母亲湖,地处绍兴城西。相传黄帝铸镜于此,得名镜湖、照湖。东汉时,绍兴出了个好官――会稽太守马臻。他率领民众在低洼的沼泽地上筑堤围湖,汇36源水,形成百里鉴湖。当年的鉴湖地跨山阴、会稽两县,约为当今杭州西湖的30倍。诺大的鉴湖必须要有泄水设施,于是,中国最早的闸桥产生了。
据《水经注》记载:东汉时“沿湖开水门69所,下溉田万顷,北泻长江。”这里的水门即是闸桥,既是闸,又是桥。广陵斗门桥、朱储斗门桥、蒿口斗门桥是文献中记载的三大斗门桥,也是我国最早的闸桥。
鉴湖水利工程是我国南方最古老的水利工程,除了建筑闸桥外,在横跨鉴湖的湖堤上还建有三座桥,在城内和集镇村落也建了不少桥梁。其中有文字记载的桥就有钟离桥、柯桥和孟宅桥。
东晋题扇桥
东晋是历史上的战乱时期,建桥等各方面都没有什么建树,可喜的是出了几个在中国历史上享有盛名的文人。他们是山水诗人谢灵运、田园诗人陶渊明和大书法家王羲之。题扇桥就因王羲之题扇之善举而得名。
题扇桥在绍兴城东北角蕺山街,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从宅第到官府,每天都要路过。他见桥头卖扇老婆婆的六角竹扇难卖,有心帮她,就在她的扇子上题字,并让她卖高价。老婆婆将信将疑地让王羲之在几个扇子上面题了字,被题过字的扇子不一会就被买光,有人甚至还要多给几文扇钱。老婆婆高兴得合不拢嘴巴,后来,她就每天堵住内史要求题扇,弄得羲之避之不及。
题扇桥于清道光年间重修,为单孔半圆形石拱桥,全长18.5米。如今桥拱两侧爬满了青藤植物,桥旁竖有著名书法家萧娴题写的“右***题扇处”石碑,旁设圆桌和鼓形石凳,供游人小憩。
唐代纤塘桥
进入唐代,绍兴的工商业得到长足发展。为便于行船,唐元和十年(815年)沿萧绍运河建造了纤道桥。纤道桥区别于跨河而建的普通桥梁,它是顺河而建,一般都很长,主要作用是便于纤夫拉纤,是桥和路的组合体。因桥长如链,亦名铁链桥。
纤塘桥是国内仅有的唐代特长纤道桥。它卧于鉴湖之上,绵延百里,逶迤曲折,每隔数百米就有形状各异的平板桥、拱桥或梁式石桥相联通。远远望去,犹如一条巨龙曲卧于鉴湖之中,风光无限。唐代诗人严雄漫步桥上,眼见“越人长青水长白,越人长桥水泽国”,突发诗情,留下了“柳塘春水浸,花坞夕阳迟”的千古名句。纤塘桥多孔,能够大大减少风浪对桥礅的冲击,因此历千年至今犹存,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代八字桥
到了宋代,古鉴湖悄悄地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南宋初年,老百姓围湖造田争夺财富,使得八百里壮观景象支离破碎,出现了“湖塘”、“石湖”、“客山湖”、“白洋塔”等小湖小塘。湖塘多了,连接湖塘的桥梁自然多了起来。桥梁的建造在此时进入了全
盛时期。宋嘉泰《会稽志》记载,当时有名的桥梁有201座。
宋代桥梁中,最有代表性的桥是位于绍兴城区八字桥直街的八字桥。该桥是造型奇特的石柱墩石梁桥,三向四面落坡均成八字,故称为八字桥。它筑于三条河的汇合处,南北流向的是主河,至今仍通船只,东西两侧各有一条小河。它兼跨三河,与三条道路相衔接。东去五云门,北通都泗门,西可进入市中心,南近东双桥,环境复杂位置重要。宋代建桥的大师们充分利用这里的天然条件,构思巧妙,桥型优美,稳固实用,一桥顶三桥,既解决了水陆交通问题又和原有的环境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创下了我国造桥史上的奇迹。该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城市桥梁,堪称“城桥魁首”,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元代等慈桥
等慈桥(又名九狮桥)横跨在上虞市丰惠镇东西流向的运河上,元代等慈寺永贻、大逵众僧募修重建,并更名为九狮桥。该桥结构紧凑,风格浑朴,为单孔石拱桥,全长26.85米。桥顶用青石板错缝平铺,用拱圈石纵联砌成,两边置踏步,系横放并列砌筑的半圆拱桥。此种砌筑方法在古桥中少见,在绍兴只此一座。它也是元代桥中留存至今的唯一桥梁,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等慈桥上原有九尊镇桥石狮,可惜抗战的炮火将其摧毁,只留下九狮桥的桥名,让人想象当年九尊狮子伫立桥头的气势。但是,由于当年工匠手艺高超,虽经历无数风雨沧桑,该桥至今依然巍然屹立,虹形的桥洞依然固若金汤,石与石洞的砌缝仍是十分紧密。如今桥身布满木莲,郁郁葱葱,显得生机勃勃,自然幽静。
明代避塘桥
今天绍兴尚存多座明代桥梁,如,建于明正德六年(1511年)的绍兴县齐贤镇花洞桥,系单孔马蹄形石拱桥,桥上雕有各种饰物:重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的西跨湖桥,为拱梁组合石桥;重建于明正德年间的五折边拱永嘉桥至今能通汽车;始建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的避塘桥更是工程浩大,蔚为壮观,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避塘是在湖中筑起的横穿该湖的石板路,它将一个大湖一分为二,一大一小。风起时,避塘的一侧有浪,另一侧无浪。避塘桥是在避塘上架起的桥梁,船只可以从桥下面自由出入,它是绍兴特有的桥梁品种。
避塘桥缘起于明朝天启年间的一次湖难。有个石匠划船到湖中心时,突起大风,船翻人溺,石匠游水上岸后削发为僧,发誓要在湖中建一座避风的石塘。可是十余年未成,抑郁而死。后来绍兴城里一位名叫张贤臣的富翁捐出六千银两,历经5年,终于在绍兴东浦镇口村东的湖里修成了长达六里的避塘和三座避塘桥。从此,暴风骤雨时,避塘一边波涛翻滚,另一边却风平浪静,舟楫可从桥洞中迅速穿过,躲避风浪。避塘为南北行人及舟楫往来提供了极大的安全和便利,深受百姓称道。此后在清朝,该避塘及避塘桥经数次修建,形成了如今全长七里,避塘桥五座,石路亭一座的格局。远远望去,蜿蜒的古避塘路就像湖中长长的飘带。人行其上,两面临水,视野宽阔,呈现出“山***上行,如在镜中游”的意境。
清代泾口大桥
由于应当有桥的部位大都建了桥,因此清代石桥大多是在原桥的基础上修缮、改建或重建的,但至今仍为民服务的泾口大桥是实实在在的在清代始建的作品。
泾口大桥位于绍兴陶堰泾口村,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它由三孔马蹄型拱桥与三孔石梁桥组成,桥拱高6米,桥面宽3米,全长60米。其桥姿轻盈矫健,石雕精湛完美,是绍兴石桥的精品杰作。
此桥还有一个关于桥名来历的有趣故事:一个良辰吉日,一支迎新的队伍吹吹打打地从桥南面过来,恰巧,祖籍长塘罗村的罗状元坐轿到了桥的北端。桥面狭窄,两轿不能同时通行。罗状元的轿夫认为,官民两轿相逢,当然应该是民让官,要先过桥。可按当地风俗,新娘子的花轿别说是回头,连落地停一下都被认为不吉利。因此,新娘子的轿夫坚持不让,这可怎么办呢?罗状元知道当地还有一种风俗,就是坐在花轿中的新娘子是不能开口说话的,叫做金口难开。他成心想与新娘子开个玩笑,于是清了清嗓子说:“让你们先过桥,可以,但必须让新娘子讲出理由来。说得有道理,我就让她先过,如果没有道理,那下官可就得先行一步了。”
轿中的新娘子心想,今天如果不说出理由,花轿只能往后退,与其这样,不如开口说话。于是,她不亢不卑地说:“大人,你是官,365天天天可以坐轿,可小女子一生一世只做一回新娘,也只坐一次花轿。于情于理,是该你让我还是我让你呢?”罗状元听罢不禁拍手称妙:“有道理,有道理,好,就让你的花轿先行吧!”一旁看热闹的百姓齐声大嚷:“新娘子开金口喽,新娘子开金口喽!”从此以后,人们就把这座桥取名为“金口桥”,后被写作“泾口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