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五台山是文殊道场、著名佛教圣地,《水浒传》是著名的反映农民起义的历史长篇小说。但二者却结下了相得益彰的殊胜因果:五台山不仅解决了作品的某些情节问题,丰富了人物形像,突出了作品主题思想,而且反映了农民起义胜利后不知何去何从的困惑和探索。这正是作品现实主义的光辉所在。而《水浒传》不仅写出了五台山佛教的状况,而且反映了五台山在国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水浒传》是五台山历史上传播范围广、影响时间长、没有分文投入却有巨大收获的最好名片之一。
关键词:五台山;《水浒传》;鲁智深;智真长老;宋江;名片
中***分类号:I207.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176-(2013)04-0036-12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而《水浒传》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古典长篇小说之一。前者是离尘脱俗的世外桃源,有清静神秘的“出世”氛围;后者是红尘滚滚的娑婆世界,充满了积极“入世”的干预精神。那么,这两个对立的方面如何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原因何在?意义如何?当是我们关心的趣事,下就分别予以探讨。
五台山与《水浒传》之缘
《水浒传》中写到五台山的地方不多,其中关系最大的有第四回、第九十回;带上几笔的有第三回、第五回、第六回、第七回、第八回、第十七回和第九十九回。而其中第三回的“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则是五台山与《水浒传》的直接之缘。其中写道:陕西渭州小种经略府提辖,姓鲁名达,人称鲁提辖。当他在渭州潘家酒楼济楚阁与史进、李忠吃酒时,听到隔阁有人啼哭,他便请酒保将哭者金二和其女翠莲叫来,问其缘由。金老父女乃东京人氏,因其生活所逼,一家三口来到渭州投奔亲眷,不料亲眷搬到南京,金妻染病身亡,金氏父女流落街头,只好以卖唱为生。一天,遇着一位郑屠,绰号叫“镇关西”,以其见翠莲有几分姿色,便强媒硬保地把翠莲作妾。郑屠虽然与翠莲写了三千贯的典身文书,但也分文未付,却强占了翠莲身子。未及三月,郑屠的大娘子便将翠莲赶出郑宅,还要未付的典身钱。因郑屠有钱有势,金老软弱无能,无奈之下,便让女儿在酒楼上赶座子卖唱,赚钱还债,糊口养身。近来几日酒客稀疏,赚钱不多,唯恐违了郑屠钱限,受其羞辱,所以啼哭,不想惊扰了提辖等人酒兴。鲁达一听,火冒三丈,拔腿就要去找郑屠打抱不平。幸有史进、李忠劝阻,当下没有去成。鲁达仗义疏财,自己拿出5两银子,又借了史进10两银子,一并给了金老父女做盘缠,发付他们明日早晨起程返回东京。
次日早晨,鲁达安顿金氏父女起程后,约摸过了两个时辰,鲁达便到郑屠店来,教郑屠给经略相公割上纯净的精肉、肥肉和寸金软骨各10斤,切成臊子。当前两种肉割好时,郑屠觉得这是鲁提辖消遣他,便与提辖打将起来,结果鲁提辖三拳打死了镇关西。鲁达畏罪潜逃,当到了代州雁门县(今山西省代县)城内时,他也混在人群中看官府通缉他的榜文,幸被金老发现,扯到赵员外的宅上来。原来金老未回东京,在离开渭州的路上,遇了一位京师的邻居,便随其来到代州雁门县,经其作媒,翠莲成了大财主赵员外的外宅。以金老父女不忘鲁达扶危济困之恩,遂留他住在赵宅,好酒好肉管待恩人。后因此地住得不够安稳,又让鲁提辖移到离代州城十余里的七宝村住下。但在过了五七日后,金老又来对赵员外和鲁提辖说:“近来公人来打听得紧,恐怕要来缉捕恩人。倘若有些疏失,如之奈何?”鲁达一听,便说:“恁地时,洒家自去便了。”接着赵员外说:“若留提辖在此,诚恐有些山高水低,教提辖怨恨;若不留提辖,许多面皮都不好看。赵某却有个道理,教提辖万无一失,足可安身避难。只怕提辖不肯。”鲁达道:“洒家是个该死的人,但得一处安身便了,做甚么不肯。”赵员外道:“若如此,最好。离此间三十余里,有座山,唤做五台山,山上有座文殊院,原是文殊菩萨道场,寺里有五七百僧人,为头的智真长老,是我弟兄。我祖上曾舍钱在寺里,是本寺的施主檀越。我曾许下剃度一僧在寺里,已买下一道五花度牒在此,只不曾有个心腹之人,了却这条心愿。如果提辖肯时,一应费用都是赵某备办,委实肯落发做和尚么?”鲁达寻思:“如今便要去时,哪里投奔人?不如就了这条路罢。”便道:“既蒙员外作主,洒家情愿做和尚,专靠员外做主。”当下定了,便连夜收拾衣服盘缠、缎匹礼物,准备就去五台山文殊寺出家了。因此说,“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是《水浒传》与五台山结缘之因。
五台山与《水浒传》结缘
《水浒传》中,描写五台山的地方不多,但有画龙点睛之笔。在《水浒传》第四回中,赵员外曾对鲁提辖道,离代州城十多里的地方,有个村叫七宝村。七宝村虽然是作者虚构的村名,但也不是空穴来风,它是根据五台山灵鹫峰上长的七宝树起的名字。还说,离七宝村三十余里,有座山,唤做五台山,这样算来雁门县城距五台山的直线距离就是四五十里。显然,没有现在的实际距离远,是小说虚构的数字。次日,赵员外和鲁提辖坐着两乘轿子,抬上山来,“鲁提辖看那五台山”时,情不自禁地赞道:“果然好座大山。”言简意赅,一语中的。小说还描绘了五台山“云遮峰顶,日转山腰”的高度;“岩前花本舞春风”、“洞口藤萝披宿雨”、“飞云瀑布”、“峭壁青松”的生态景观。又说“山根雄峙三千里,峦势高擎千万年”。《古清凉传》说:“五台山基环所至五百余里。”显然,这里说的“山根雄峙三千里”是小说的夸张,但其“峦势高擎千万年”还是夸张的不够,因为五台山至少也有25亿年以上了。当鲁智深在文殊寺住了三四个月,于春暖花开的时候,“他离开僧房,信步踱出山门外,立地看着五台山喝彩一回。”喝彩就是大声叫好。好在什么地方呢?小说没有写出。但比第一次见五台山时说的“果然好座大山”有了较深的认识,可惜还没有认识到五台山的真面目哩!从而表现了五台山的神秘莫测。那么,何时才能认识到五台山的真面目呢?请看下述。
五台山佛教在《水浒传》中的形象
宋代时,五台山佛教虽然没有唐代兴盛,但自入宋以来,从“太宗至仁宗,三代圣主,眷想灵峰,流光五顶,天书玉札,凡三百八十轴,恢隆佛化,照耀林薮。清凉之兴,于时为盛”。之后,又获徽宗、哲宗的扶持以及丞相张商英的护持和五台山僧人的努力,五台山佛教又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时有寺院72座。其中,真容院,太宗还敕建重阁,设文殊像,又赐额“奉真阁”,“绮焕殊丽,映曜林谷”,盛极一时,是一座皇家道场,而《水浒传》恰好就写了这座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寺庙——真容院。
好座大刹
真容院在明永乐初年,成祖赐名“大文殊寺”。 《水浒传》第四回中写的“五台山上有一文殊院,原是文殊菩萨道场”,指的就是“大文殊寺”。它的“山下是一个有五七百人家的市镇,从市镇向上走,过了‘五台福地’的牌楼,就到了山门外的亭子。赵员外和鲁提辖在亭子上坐定,等候庄客通报”。这座牌楼就是现在塔院寺山门前那座三楼四柱的“清凉胜境”牌楼的前身。这个亭子在牌楼后、山门前的半山腰上,鲁智深出入寺院以及醉闹五台山都经过这个亭子,仅这第四回中就曾到过12次。最后是醉汉鲁智深“一膀子扇在亭子柱上”,“塌了亭子半边”。此后,智真长老让赵员外又修复了这座亭子。“过了亭子就到了山门,山门有门子看守,山门两边是金刚,门子在内,金刚在外”。山门内是文殊院,鲁提辖看了,赞道:“果然是好座大刹”。书中提到文殊院的建筑还有佛殿、藏殿、方丈室、法堂、客馆、戒坛、云堂、僧堂、选佛场、库局、经堂、经阁、香积厨、僧寮、七层宝塔、西廊、东廊等等。其中,藏殿上的亮隔为“朱红隔子”,是典型的明代木构建筑形制。其内所供主像是文殊菩萨,以有选佛场、禅和子和住持是智真禅师,故说这个文殊院是典型的禅宗丛林。
关于文殊寺僧人的多少,赵员外伊始就说:“寺里有五七百僧人,为头的是智真长老。”当与鲁提辖剃度时,“鸣钟击鼓,就法堂内会集大众,整整齐齐五六百僧人,尽披袈裟,都到法座下,合掌作礼,分作两班”。说明僧多队齐,法衣整洁,礼仪齐备。再是,鲁智深第二次喝得酩酊大醉,打坏金刚,塌了亭子,卷堂闹了选佛场时,“监寺、都寺,不与长老说知,叫起一班职事僧来,点起老郎、火工道人、直厅轿夫,约有一二百人,都执杖叉、棍棒,尽使手巾盘头,一齐打入僧堂来”。总计,合寺共有僧众和勤杂人员至少也有七八百人,可谓五台山数一数二的大刹。
关于文殊寺的清规戒律,就书中第四回、第九十回看来,僧职即有长老、都寺、监寺、首座、维那、知客、书记、侍者、行童、禅和子、库头、火工道人、直厅轿夫、老郎、门子等等,可谓职事齐全,分工明确,管理严格,戒律森严。如,鲁提辖跟着赵员外抵达文殊寺方丈室时,“长老邀员外向客席而坐”,鲁达便去下首坐在禅椅上。员外向鲁达附耳低言:“你来这里出家,如何便对长老坐地?”鲁达说:“洒家不省得。”起身立在员外肩下,面前首座、维那、侍者、监寺、都寺、知客、书记,依次排列东西两班,再没有一人坐下,可见僧规极严。再如库局里贴着晓示曰:“但凡和尚破戒吃酒,决打四十竹篦,赶出寺去;如门子纵容醉的僧人入寺,也吃十下。”再是,要求僧人起码要做到三皈五戒,但是花和尚鲁智深却不然,刚刚剃度受戒后,到了选佛场的禅床上,不学坐禅,扑倒头便睡,还嫌禅和子说他,反道:“甚事?”禅和子道:“善哉?”他还喝道:“团鱼洒家也吃,甚么‘善哉!’”禅和子道:“却是苦也。”他又道:“团鱼大腹,又肥甜了好吃,哪得苦也?”只因长老护他,见没人说他,“每到晚上,便放翻身体,横罗十字,倒在禅床上睡。夜间处鼾响如雷,起来净手,大惊小怪,只在佛殿后撒尿拉屎,遍地皆是”。做僧人没有僧人的样子。喝酒酩酊大醉,不仅自己吃狗肉,还拿狗肉往禅和子嘴里塞。打了门子,伤坏了藏殿上的朱红隔子,又把火工道人也打了。打坏金刚,塌了亭子,供桌,撅了桌脚,从僧堂里打将出来,闹得满堂僧众“卷堂大散”,弄到这步田地,智真长老才下定决心将他打发到京师大相国寺,寻个职事僧做,委实是太破格了。
可见,文殊寺对一些不守戒规僧人的管理也是严中有宽,允许犯戒,允许改正。如果是屡教不改,也会打发出寺庙的。
在《水浒传》中,还写到文殊寺剃度仪式。其说,当鲁提辖跟随赵员外来到五台山文殊寺方丈室时,赵员外对寺主智真长老道:“今有一事启堂头大和尚:赵某旧有一条愿心,许剃一僧在上刹,度牒词薄都已有了,到今不曾剃得。今有这个表弟,姓鲁,名达,是关内***汉出身,因见尘世艰辛,情愿弃俗出家,万望长老收录,大慈大悲,看赵某薄面,披剃为僧。一应所用,弟子自当准备,万望长老玉成,幸甚。”长老答道:“这个因缘,是光辉老僧山门,容易容易。”但首座与众僧觉得鲁达形容丑恶,相貌凶顽,不可剃度,恐久后累及山门。然而智真长老觉得:“他是赵员外的兄弟,如何撇得他的面皮。”于是就焚香入定后说:“只顾剃度他,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可记吾言,勿得推阻。”力排众议,叫备斋食,请赵员外等方丈会斋。斋罢,监寺打了账单,赵员外取出银两,教人买办物料,并在寺里做僧鞋、僧衣、僧帽、袈裟、拜具等一应僧人用品。
当准备完毕后,长老选了吉日良辰,鸣钟击鼓,在法堂内会集五六百僧人,整整齐齐披着袈裟,都到法座下,合掌作礼,分作两班。赵员外取出银锭、表礼、信香,向法座前礼拜了。表白宣疏后,行童引鲁达到法座下。维那教鲁达除下巾帻,把头发分做九路绾了, 揲起来。净发人先把一周遭剃了,却得剃髭须时,鲁达道:“留下这些儿,还洒家也好。”智真长老在法座上道:“大众听偈。”念道:“寸草不留,六根清净。与汝剃除,免得争竞。”且喝一声:“咄!尽皆剃去!”净发人只一刀,尽皆剃了。首座将度牒呈到法座前,请长老赐以法名。长老拿着空头度牒偈曰:“灵光一点,价值千金。佛法广大,赐名智深”。接着将度牒转下来,让书记僧填写了度牒,交给鲁智深收受。长老又授法衣、袈裟,教智深穿了。接着监寺把智深引上法座前,长老与他摩顶受记道:“一、要皈依佛性,二、要皈奉正法,三、要皈敬师友,此是‘三皈’;‘五戒’者:一、不要杀生;二、不要偷盗,三、不要邪***,四、不要贪酒,五、不要妄语。”智深不晓得戒坛,答应“能”、“否”二字,却道:“洒家记得。”引得众僧哄堂大笑。受记毕,赵员外请众僧到云堂里坐下,焚香设斋,供献大小职事僧人,各有上贺礼物。都寺引鲁智深参拜了众师兄、师弟,又引到选佛场坐地。这一剃度仪式才算完毕。可谓详细完备,点滴不漏。
寺院经济是维持寺院生计和僧人修道弘法的经济基础。佛陀在世时,长者居士等布施供养的竹林精舍、 祇园精舍等田庄林园就谓之寺领。当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我国后,对皇家道场而言,每年每月都可领到定额供物,或受赐的田庄园林。如,北魏孝文帝延兴二年(472)昙鸾大师创立玄中寺,又以其太和十八年(494)祈雨辄应,翌年帝赐寺庄,计150余里之区域。在北魏皇兴末年到延兴年间(470—475),沙门统昙曜奏请设置的僧祇户、佛***户,就是寺院经济的组成部分。《水浒传》中关于文殊寺和其市井人家的关系,就反映了当时五台山佛教的经济状况。首先是代州雁门县的赵员外,他就是文殊寺的施主檀越。他祖上就曾舍钱于寺里。到他时又曾许下剃度一僧在寺里,有关这一剃度僧人的五花度牒和一应所用,如僧鞋、僧衣、僧帽、袈裟、拜具、表礼、信香等银锭,都由檀越支付。就是鲁智深两次醉闹文殊寺损坏了的金刚、亭子、桌凳,也得赵员外备价维修。其次是寺庙和市井人家的关系。书中说,出得那“五台福地”牌楼看时,却是一个市井,约有五七百人家,有卖肉的、卖菜的,也有酒店、面店、铁铺、父子客店等等,当鲁智深进入酒店要买酒吃时,卖酒的说,我们这酒 “只卖与寺内火工道人、直厅轿夫、老郎们做生活吃。本寺长老已有法旨,但卖与和尚们吃了,我们都被长老责罚,追了本钱,赶出屋去。我们见关着本寺的本钱,见住着本寺的屋宇,如何敢卖与你吃?”可见,铺面的房屋是租下寺庙的,货物的本钱也是向寺庙借贷的。这说明寺院的经济收入是租金和利息,但书中没有具体交待多少,不过也可以窥见五台山佛教寺院经济之一斑。不妨,拿它与卞京(开封)大相国寺作一比较。据《水浒传》第六回说:汴京“酸枣门外退居廨宇后那片菜园,时常被营内***健们,并门外那二十来个破落户侵害,纵放羊马,好生罗唕”。看来,五台山的市镇是严守山门规矩的,这要比相国寺对菜园的管理严格得多。
得道高僧
《水浒传》中描写了五台山文殊寺的两位高僧,一位是智真长老,一位是其弟子鲁智深。于此,人们不禁要问,他们是真是假?若用《红楼梦》里的一句话来说,就是“真作假时真亦假;假作真时假亦真。”无论是真是假,反正是小说中的人物、文学的形象,至少他们反映了作者对五台山僧人的看法。所以,略作论述。
智真长老在《水浒传》中出场不多,关于他的事情主要有二:一是花和尚鲁智深的师父,二是及时雨宋江至五台山时参拜过他。至于其姓氏、名啥、哪里人氏,《水浒传》没有交待。但据《说岳全传》和新版《水浒传》说,卢俊义、林冲、史文恭和鲁智深这四人的师傅叫周侗,人称“陕西大侠铁臂膀”,因惹了人命官司而出家,法名智真,还传授给鲁智深一套杖法云云。看来,这也不可不信,不可全信,因为盲词小说也未必全无,史志传记也不一定完全真实,姑且留给后人稽考吧。
再就《水浒传》中对智真长老的形象和思想、性格作一论述。
《水浒传》第九十回说:“宋江看那和尚(指智真长老)时,六旬之上,眉发尽白,骨格清奇,俨然有天台方广出山之相。”显然,智真长老是一位年逾耳顺,眉发皆白,面目清秀,骨格奇特,视听不衰;闻其言,知其旨;观其色,洞其心。俨然有天台方广智者的出山之相,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得道高僧。智真禅师不仅是鲁达的救命恩人,而且是一位善于识人、胆识过人、庇护义士的长者。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是因为郑屠欺凌金翠莲,鲁达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所致。正因为鲁达这一行为是扶危济困的正义行动,所以在官府到处张贴告示,四处追捕鲁达,连雁门县七宝村这样僻静山庄也隐蔽不了的危急时刻,经赵员外的推荐,智真长老还毅然剃度收留了他。但是,首座和众僧却说:“这个人不似出家模样,一双眼却恁凶险。”“形容丑恶,相貌凶顽,不可剃度他,恐久后累及山门”。然而,长老却说:“你等众人且休疑心,待我看一看。”于是,焚起一柱信香,结跏趺坐在禅椅上,口诵咒语,入定去了。一柱香过,回来便道“只顾剃度他,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可记吾言,勿得推阻。”力排众议,净发,赐名,发了度牒。其中,赐名偈曰:“灵光一点,价值千金。佛法广大,赐名智深。”众所周知,五台山文殊寺的方丈是智真禅师,大相国寺的方丈是智清禅师。他俩是师兄弟,属于同辈。但智真长老赐给自己弟子的法名也是智字辈的智深。为什么呢?定中所言,“正果将临”,破例而为吧。
鲁智深本来是行伍出身,受不了三皈五戒的束缚。所以,在剃度出家后,不学坐禅,扑倒便睡,横罗十字,口中还说“团鱼”、“鳝”、“好吃”。夜里睡觉,鼾声如雷,起来净手,大惊小怪,佛殿之后撒尿拉屎。侍者禀告长老:“智深好生无礼,全没些个出家人的体面!”长老喝道:“胡说,后来必改。”宽容智深,肚量如弥勒佛,能容天下难容之事。
鲁智深在文殊寺住了四、五个月后的初冬时候,久静思动,信步来到山下市井上来,见一汉子挑着两桶酒向亭子走来。不觉酒瘾发作,在买酒不得的情况下,他夺来两桶,喝了一桶,结果酩酊大醉,大闹了一场。众多职事僧人,围定长老告道:“本寺哪容得这等野猫,乱了清规!”长老却说:“虽是如今有些啰唕,后来却成得正果,容恕他这一番,我自明日叫去埋怨他便了。”次日早晨,长老着侍者将他叫到方丈室来,长老道:“五戒乃僧家常理。出家人第一不可贪酒,你如何夜来吃得大醉?打了门子,伤坏了藏殿的朱红隔子,还把火工道人也打了。”“既然出家,如何先破了酒戒,又犯了清规?”如若不改,定赶你出寺。再后休犯!”智深合掌便道:“不敢,不敢!”长老心善,“还把他留在方丈里,安排早饭与他吃,又用好言语劝他,取一领细布直裰,一双僧鞋,与了智深,教回僧堂去了。”真是苦口婆心,循循善诱,宽恕之至了。
鲁智深自第一次醉闹文殊寺后,一连在寺内住了三、四个月,不敢出寺去。到次年二月天气暖和些时,又信步踱出寺门,过了“五台福地”牌楼,来到一个傍村小酒店来,扮作游方僧人,买了酒和一只狗肉,醮着蒜泥吃得剩下一条狗腿,一连喝了两大桶酒,结果醉得天旋地转,一步一颠地抢上山来,膀子一扇,亭子塌了半边,还埋怨金刚不替他敲门,便打坏了两尊金刚;扑到选佛场中,扯下一块狗肉,塞到禅和子嘴里,还打散了一二百职事僧众,结果弄得“卷堂大散”,不成体统。然而长老却说:“自古天子避醉汉,何况老僧乎?”“便是打坏了殿上的三世佛,也得回避他。”容忍到了不能再容忍的地步时,才把他叫来道:“智深,你连累杀老僧!前番醉了一次,搅乱了一场。今番你又如此大醉无礼,乱了清规,你搅得众僧卷堂大散,这个罪业非小!我这里五台山文殊道场,千百年来清净香火去处,如何容得你这等污秽!你且随我来方丈里过几日,我安排你一个去处。”之后,又给他皂布直裰,僧鞋一双,白银十两,带上写给智清禅师与智深安排一个职事的书信,并赠智深四句偈语后,才把智深打发到了汴京大相国寺。真是仁至义尽,不得不使人口服心服,肃然起敬!
智真长老不仅具有主持正义、扶危济困、宽恕容人、善于识人、胆识过人的道德品质,而且还是一位慧者、哲人、导师、预言家。
在《水浒传》中,智真长老出场不多,但从他对鲁智深两次犯戒的处理看来,确实具有相当的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而且具有深厚的佛学功底和娴熟的禅定功夫,不愧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和远见卓识的道人。他对鲁智深人生道路的影响起了关键作用。在鲁智深被官府追捕的危急关头,他力排众议,毅然剃度智深为僧,救了智深一命。当鲁智深在五台山两次犯戒、大闹文殊寺后,他又让鲁智深去了东京大相国寺安身,并赠予偈语:“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且吩咐说:“记取今日之言”,“你可终身受用”。因为这四句偈语概括了鲁智深的一生所为,指出了鲁智深的前程。当鲁智深在相国寺看守菜园,收服无赖,倒拔垂杨柳时,偶然遇见了林冲,结为兄弟。当林冲被高俅所害,在刺配沧州途中的野猪林里,被解差董超、薛霸欲害时,智深及时出手,救了林冲一命,这就是“遇林而起”。正因如此,也被高俅所逼,只好与杨志等一起打下青州二龙山宝珠寺,上山当了头领,这就是“遇山而富”。后来青州知府慕容彦达与呼延灼欲打二龙山。而二龙山、桃花山和白虎山三山聚义,并联合梁山英雄好汉一齐攻下青州后,三山同心归附宋江,上了水泊梁山。鲁智深与林冲重聚。从此,跟着宋江西闹华山,北取大名府,夜打曾头市。直到一百零八将齐聚梁山后,英雄排座次,鲁智深位列十三,为步***头领之首,是天孤星。从此,他就成了梁山泊这支农民起义***的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之一,梁山也兴盛到了顶峰。这就是“遇水而兴”。
在北宋宣和二年(1120)四月十五日,在宋江举行的“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的大聚会中,这支农民起义***不仅举起了“替天行道”、“忠义双全”的旗号;宋江又在其《满江红》一词下阕中说:“统豺虎,御边幅。号令明,***威肃。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表明了这支农民起义***盼望大宋皇帝招安的迫切心情。于是,在宣和四年(1122)春夏之际,宋江等接受招安,并奉诏破辽,保民安国。后经宋江领兵攻打蓟州城,大战玉田县,夜度益津关,智取文安县,大战独鹿山,兵陷青石峪,大战幽州,力擒番将,斩死兀颜、耶律,生擒八将,围住燕京,逼使辽国君主耶律辉于宣和四年(1122)冬,纳降称臣,年年进贡,岁岁来朝。
正当梁山英雄好汉凯旋返京之时,鲁智深忽到宋江帐前道:“小弟思念本师,一向不曾参礼。洒家常想师父说,俺虽是杀人放火的性,久后却得正果真身。今日太平无事,兄弟权时告假数日,欲往五台山参礼本师,就将平昔所得金帛之资,都做布施,再求问师父前程如何?”宋江听罢,便道:“你既有这个活佛罗汉在彼,何不早说,与俺等同去参礼,求问前程。”思报恩师,这是智深的一片孝心;求问前程,这不仅是鲁智深的心愿,更是有关梁山泊农民起义***前途命运的大事。于是,宋江率领一千来人,跟着鲁智深,去五台山参礼智真长老。智真长老对鲁智深道:“徒弟一去数年,杀人放火不易。”指责鲁智深修行不够,恶习未改。宋江巧言利舌地向长老道:“久闻长老清德,争耐俗缘浅薄,无路拜见尊颜。今因奉诏破辽到此,得以拜见堂头大和尚,平生万幸。智深和尚与宋江做兄弟时,虽是杀人放火,忠心不害良善,善心常在。”指出智深善恶有别,爱憎分明,只反贪官污吏,但助忠臣良民。长老道:“常有高僧到此,亦曾闲论世事循环。久闻将***替天行道,忠义根心,深知众将义气为重。吾弟子智深跟着将***,岂有差错。”赞扬了梁山农民起义***为正义而战的英雄业绩,肯定了宋江等英雄好汉“替天行道”、“忠义双全”的保国安民之举,也肯定了鲁智深一生的所作所为。但宋江似觉不够,又向智真长老道:“请问吾师,浮世光阴有限,苦海无边,人身至微,生死最大。”长老偈曰:
六根束缚多年,四大牵缠已久。堪叹石火光中,翻了几个筋斗。咦!阎浮世界诸众生,泥沙堆里频哮吼。
赞叹了以宋江为首的梁山英雄好汉,能在短暂的人生中,冲破种种藩篱,干了几桩惊天动地的事业。
但宋江还不明白,又同智深跟随长老到了方丈内,又向长老说:“我师语录,实不省悟,今者拜辞还京,某等众弟兄此去前程如何?万望吾师明彰点化。”于是,智真长老挥毫题偈道:
当风雁影翻,东阙不团圆。只眼功劳足,双林福寿全
这偈是说,当宋江率鲁智深等众将下了五台山,赶上卢俊义率领的大队人马后,便传令催***马起程,望东京进发。当进到双林渡时,浪子燕青见空中群雁飞来,便张弓搭箭,“无意射之,不想箭箭皆中,误射了十数只雁子”,这就是“当风雁影翻”。当宋江带领戎装革带、顶盔带甲、身穿锦袄、悬带金银牌面的一百零八员众将,从东华门进入玉皇宫“文德殿朝见天子”,“加封宋江为保义郎、卢俊义为宣武郎”,“加封吴用等三十四员为正将***、朱武等七十二员为偏将***,支给金银,赏赐三***人”等,“天子亲赐御宴”后,宋江与众将便出了宫禁,至西华门外,上马回营。时有公孙胜、金大坚、皇甫端、萧让、乐和等五兄弟离开了梁山英雄好汉。这便是“东阙不团圆,只眼功劳足,双林福寿全”。智真长老不仅送给宋江四句偈语,也唤过智深道:“吾弟子,此去与汝前程永别,正果将临,也与汝四句偈去,收取终身受用。”偈曰:
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并对智深道:“吾弟子记取其言,休忘了本来面目。”
这四句偈语是说:宋江在接受徽宗敕令平定农民起义***方腊时,鲁智深在乌龙岭万松林里,杀死方腊要将夏侯成;在琳琅山,生擒方腊,立下大功。这是前两句“逢夏而擒,遇腊而执。”
当宋江等梁山农民起义***平定方腊之后,便催促人马回到杭州,驻扎在六和塔寺。其中,花和尚鲁智深和行者武松同住寺中一处。当他二人在僧房里睡至半夜时,忽听得江上潮声雷响。以鲁智深是关西汉子,不曾省得浙江潮信,只道是战鼓响,贼人生发,便跳将起来,摸了禅杖,大喝着抢出院来。众僧吃惊,都来问道:“师父何为如此,赶出何处去?”智深道:“洒家听得战鼓响,待要出去厮杀。”众僧一听笑道:“师父错了,不是战鼓响,乃是钱塘江潮信响。”智深听了,吃了一惊,便问:“师父,怎地唤做潮信响?”众僧推开窗子,指着那潮头,叫鲁智深看,说道:“这潮信日夜两番来,并不违时刻。今朝是八月十五日,合当三更子时潮来。因不失信,为之潮信。”此时,智深大悟,拍掌笑道:“俺师父智真长老,曾嘱付洒家四句偈语。”其中,“今日正应了‘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俺想既逢潮信,合当圆寂。”众和尚,洒家问你,如何唤做圆寂?众僧答道:“你是出家人,还不省得?佛门中圆寂便是死。”智深笑道:“既然死乃唤做圆寂,洒家今已必当圆寂,烦与洒家烧桶汤来,洒家沭浴。”遂在其沐浴更衣后,留下一颂,坐在禅床上,叠起两脚,归西去了。宋江等众头领看其颂曰: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枷,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这里的“金枷”、“玉锁”,是说菩提涅槃和名刹地位犹如黄金、美玉一样,被它们所缚。今日方知“我”是“我”中的前一个“我”是“私我”,后一个“我”是佛家说的“本来面目”、“无位真人”,即“佛”。所以,这一颂是说,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的鲁智深,看到钱塘江上来的潮信后,他自己觉得忽然顿开了金枷、玉锁的束缚,见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见性成佛了。
智真长老不仅肯定了鲁智深坚持正义,见义勇为的光辉一生,也指出了他成佛作祖的最高成果。智真长老不仅肯定了以宋江为首的梁山英雄好汉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丰功伟业,同时也指出了他们功成名遂后的悲惨结局。这就不能不说,智真长老是宋代五台山的一位慧者、哲人、导师、活佛、宗教预言家。诚如《水浒传》第九十回说的:“原来五台山这个智真长老,是故宋时一个当世活佛,得知过去未来之事。数载之前,已知鲁智深是个了身达命之人,只是俗缘未尽,要还杀身之债,因此教他来尘世中走这一遭。本人宿根,还有道心,今日起这个念头,要来参禅投礼本师。宋公明亦然,是素有善心,时刻点悟,因此要同鲁智深来参智真长老。”这确是段画龙点睛之语。
智真长老的剃度弟子是花和尚鲁智深。鲁智深也是水泊梁山一百零八将中排行十三的步***头领之首。现就看看这位在石火光中翻了几个筋斗的鲁智深的思想行为和性格特点。
鲁智深在《水浒传》中,是五台山的一位得道高僧。他姓鲁名达,原是陕西渭州小种经略相公手下的一位提辖。所谓提辖,是宋代时一路或一州所置的武职,亦称提辖甲兵,约当于现在地市公安局局长之职或驻地部队的***官。以他为救被恶霸郑屠的贫弱女子金翠莲,三拳打死了镇关西——郑屠,触犯了法律,遂被官府到处张贴告示,四处追捕。当他畏罪逃到代州雁门县城内看缉捕他的告示时,幸巧遇上翠莲父亲金二,把他叫回金氏女婿家中,好酒好肉报答这位救命恩人,但因官府搜捕得紧,便经金氏女婿大财主赵员外的介绍,于佛教圣地五台山文殊院剃度出家,皈依了该寺长老智真禅师。智真禅师说偈赐名智深。长老识人知命,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救了鲁达一命。
从此,鲁智深有了一个安身避难之所。但以他是行伍出身,爱吃酒肉,遵守不了文殊寺严格的清规戒律,在七、八个月间两次醉闹五台山,智真长老忍痛割爱只得让他去东京卞梁大相国寺讨个职事僧做,临别时赠与他四句偈语:“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
鲁智深在大相国寺看守菜园时,收服了32个泼皮无赖。当鲁智深在菜园里倒拔垂杨柳时,偶然遇上了八十万禁******棒教头“豹子头”林冲,结为异姓兄弟。后来林冲遭到太尉高俅陷害,被刺配沧州。智深唯恐路上陷害,心里很不放心,遂沿路跟行,暗中保护。当到野猪林时,解差董超、薛霸欲害林冲性命,幸亏鲁智深及时出手,救了林冲一命。此后一直护送到沧州城七十里外。鲁智深也因高俅所迫,离开了大相国寺。这就是“遇林而起。”
当鲁智深在江湖漂泊时,在孟州遇见杨家将之后“青面兽”杨志和林冲之徒“操刀鬼”曹正,因他们同病相怜,为官所逼,走投无路,遂三人合计智斗青州二龙山宝珠寺头领邓龙,结果鲁智深、杨志智取二龙山,就此落草,做了山寨之主。后来,打虎英雄武松做了行者后,带着菜园子张青和母夜叉孙二娘的书信,也来到二龙山入伙,二龙山聚集了三位英雄好汉,劫富济贫,引起了青州知府的高度警惕。这就是“遇山而富”。
朝廷大将双鞭呼延灼的连环马阵被水泊梁山的金徐宁所破,败将呼延灼投奔了青州知府慕荣彦达。慕荣知府以为添了强将兵马,遂命呼延灼攻打二龙山。时白虎山孔亮为搭救青州狱中的哥哥孔明、叔叔孔宾,遂有了二龙山、白虎山、桃花山三山聚义,联合梁山英雄好汉一齐攻打青州之举,结果生擒呼延灼,把慕荣知府一家抄斩,三山头领同归水泊梁山,鲁智深与林冲重聚。
后来,宋江又率***大闹西岳华山,智取大名府,夜打曾头市……聚集了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在水泊梁山,“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中,鲁智深为天孤星,位列十三,为步***头领之首。从此,他就成了宋江旄下的一员猛虎战将。这就是“遇水而兴”。
就在这次排座次的大聚会上,宋江在其《水浒传》一词中说:“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对此,武松、李逵深为不满。鲁智深也道:“只今满朝文武,俱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他看透了北宋统治阶级残酷压迫剥削人民的罪恶本性和奸臣佞相腐朽堕落及的社会现实,便发出了“招安不济事!”“个个各去寻趁罢”的哀叹。
梁山的英雄好汉不仅能够主持正义,而且都是非常讲究义气的;他们不仅能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且都是见义勇为,仗义疏财,扶危济困,生死相扶。所以,在宋江等接受徽宗招安后,大多都是顾大局、识大体,还同宋江一起去征辽保国,收复领土。而鲁智深还陪同宋江重上五台山,参礼本师智真长老,求问他们个人和梁山农民起义***的前程。师父智真长老对鲁智深说:“徒弟一去数年,杀人放火不易。”批评他恶习未改,但鲁智深却默默无言,接受批评。可是,宋江却巧言利舌地对长老道:“智深和尚与宋江做兄弟时,虽是杀人放火,忠心不害良善,善心常在。今引宋江等众弟兄来参大师。”因为,一切物质都无自性,是苦是乐,是恶是善,都是由我们的心所赋予的。所以说,宋江的意思是说,鲁智深的善心还在,他不害良民善人;鲁智深的忠心还在,他没有忘记恩师,不是同我等众兄弟一齐来参礼大师吗?显然,在为鲁智深说话。智真长老答道:“久闻将***替天行道,忠义根心,深知众将义气为重。吾弟子智深跟着将***,岂有差错。”肯定了鲁智深的忠心、义气和同梁山英雄好汉所作所为的正义事业。鲁智深拿出一包金银彩缎来,供献本师。智真长老道:“吾弟子此物,何处得来?无义之财,决不敢受。”智深禀道:“弟子累经功赏积聚之物,弟子无用,特地将来献纳本师,以充公用。”长老道,“众亦难消,与汝置经一藏,消灭罪业,早登善果。”说明鲁智深取财有道,不忘恩师。次日斋后,宋江与鲁智深跟随长老来到方丈室,在长老笔赐宋江四句偈语后,长老唤过鲁智深来道:“吾弟子,此去与汝前程永别,正果将临。也与汝四句偈去,收取终身受用。”偈曰:
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这是说,当鲁智深在乌龙岭上万松林里厮杀时,杀了方腊战将夏侯成;当方腊爬过琳琅山头时,鲁智深生擒方腊,立下大功。宋江大喜,遂对鲁智深说:“今吾师成此大功,回京奏闻朝廷,可以还俗为官,在京师***个荫子封妻、光耀祖宗,报答父母劬劳之恩。”智深答道:“洒家心已成灰,不愿为官,只***寻个净了去处,安身立命足矣。”宋江道:“吾师既不肯还俗,便到京师去住持一个名山大刹,为一僧首,也光显宗风,亦报答得父母。”智深听了,摇首叫道:“都不要,要多也无用。只得个囫囵尸首,便是强了。”宋江满脑子名利地位、光宗耀祖、封妻荫子等封建思想,而鲁智深却认为名利地位、祖宗妻子,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要多也无用,只***个清净处,安身立命;只得个囫囵尸首,比甚也强。因为他已看破红尘,淡泊名利,具有了佛家的无人无我、一切皆空的思想。
当宋江等凯旋归来,夜宿杭州六和寺的八月十五那天三更时候,鲁智深听得钱塘江潮信响动,忽然心中大悟,应了本师偈语中“听潮而圆,见信而寂”的预言。他便沐浴更衣,叫部下去报宋公明哥哥快来看洒家,又问僧众,讨来纸笔,写下一颂。去到法堂,焚起一炉香,结跏趺坐在禅椅上,无病无吟地圆寂了。其颂曰: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枷,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由此看来,杀人放火、酒肉穿肠过的鲁智深,忽地顿悟成佛了。
在为鲁智深之灵做了三昼夜功课的那天,请径山住持大惠禅师来与智深下火时,他手执火把来到盛着鲁智深皮囊的龛前,指着鲁智深唱道:
鲁智深,鲁智深,起身自绿林。两只放火眼,一片杀人心。忽地随潮而去,果然无处跟寻。咄!解使满空飞白玉,能令大地作黄金。
这一法语概括了鲁智深起身绿林,总归佛门的生平业绩。赞扬了他一生坚持正义、打抱不平的思想行为,是“解使满空飞白玉,能令大地作黄金”的佛所作为。
总之,从鲁智深打死镇关西、大闹五台山、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五台山宋江参禅、乌龙岭生擒方腊和花和尚浙江坐化等故事情节看来,鲁智深这位佛门侠客具有以下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
一、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对被压迫者同情护持,扶危济困;对压迫者嫉恶如仇,刀***相见。
二、众生平等,淡泊名利,无私无畏的思想品质。
三、主持正义,抱打不平,扶弱抑强,见义勇为,仗义疏财,慷慨大方的大侠风范。
四、有胆有识,有勇有谋,粗中有细,不拘小节的性格特点。
正因为鲁智深这位一生打抱不平的真汉子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和为大宋破辽擒腊立下了汗马功劳,徽宗才敕谥他为“义烈暨昭禅师”。这位义烈暨昭禅师按《古本水浒传》记载,最后并未坐化于杭州六和塔寺,而是携同行者武松回到了佛教圣地五台山专修阿弥陀佛法门去了。
五台山与《水浒传》结缘之果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文殊是释迦牟尼的左胁,还是大乘空宗的肇始人。所以,五台山佛教是大乘佛教。大乘佛教是由印度的小乘佛教发展来的,因此,从始以来就具有“众生平等”、“反对霸道”,尤其是“诸法皆空”、不着两边的“中道”思想和“出世入世”、“普度众生”的菩萨精神等特色。所以,在公元前它就传遍了印度全境,公元之际就传于我国这个与印度***治、经济、文化不同的东方大国,且在与我国道教、儒教碰撞、斗争、融合的过程中,吸收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君权神授”、“忠君孝亲”等伦理道德观念,改变了“沙门不敬王者”、“不拜父母”等思想,特别是经过“三武一宗”法难,使其深深懂得了“不依国主,法事难立”的道理,遂接受了我国“天子授命于天”、“替天行道”等思想,成了顺应社会,为封建社会辩护的卫道士。因此,作者施耐庵就抓住了当时中国佛教的第一座名山圣地和文殊信仰中心的五台山。而五台山佛教也就为施耐庵创作反映农民起义的《水浒传》解决了几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首先,五台山佛教以“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的思想和智真长老“扶危救困”的大丈夫“义”气,为“三拳打死镇关西”的鲁提辖提供了一个避难场所,救了鲁达一命,并为其剃度为僧,成了五台山的一位吃肉喝酒、不守清规戒律,但本性善良的僧人——鲁智深。鲁智深在五台山的所作所为及其在佛门所受的教化,大大丰富了这个人物的形像、性格和思想。同时也为花和尚鲁智深指出了一条人生道路——“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乃至招安之后,“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的归宿。这就告诉他,入伙梁山农民起义,乃至招安之后生擒方腊,是他人生道路上的辉煌顶峰,此后,应走功成名遂,退隐禅林,功德圆满,见性而寂的成佛之路。
其次,《水浒传》中的“五台山宋江参禅,双林渡燕青射雁”,乃至“宋公明神聚蓼儿洼”等章回,一方面表现了以五台山为代表的佛教信众对的水泊梁山农民起义的同情;一方面也赞扬了这些英雄好汉们,反对贪官污吏,为正义而战,为保国安民而战的辉煌业绩;同时也指出了水泊梁山这一农民起义,只是在“石火光中,翻了几个筋斗”;“泥沙堆里;频哮吼”了几声,最后在“替天行道”的大旗下,以“忠”定“义”的号召下,“平方腊”、“功劳足”、“福寿全”;又在“忠君不二”的封建礼教束缚下,梁山的“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十损其八”,就连“忠君不二”的宋江也被***药酒鸩死的悲剧结局。这就突出了《水浒传》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主题思想。也说明了在两宋之际这个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农民起义***对前途的渺茫、困惑,不得不向五台山这个藏龙卧象的佛教圣地高僧求问前程。这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历次农民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没有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级及其******产生。所以,水泊梁山农民起义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这个问题的解决,只有到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无产阶级及其******和其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产生后,才得到了彻底解决。因此说,《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对梁山农民起义***头领宋江至五台山求神拜佛打问前程一事,既符合历史实际,又解决了战无不胜的梁山农民起义***,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终归失败的悲剧结局。它反映了农民起义胜利后不知何去何从的困惑和探索的愿望,这正是作品现实主义的光辉所在,因为它触及到了作品的深刻根源。所以说,五台山在《水浒传》中的地位不可小觑。因为它不仅仅是解决了作品中某些情节上的问题,丰富了人物形象,强调了梁山农民起义的正义性,更深化了这场起义失败的悲剧根源,触及到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历次农民起义失败的症结。这正是作者的高招,作品的光辉之点,给人们留下了无穷无尽的思考、探索。正因如此,在《水浒传》成书不久,就不胫而走,传入宫中。明代***皇帝朱元璋见之曰:“此倡乱之书也,此人定有逆谋。”于是下令将施耐庵关进天牢一年。幸得他的同榜进士刘伯温多方营救,才于洪武三年(1370)释归家乡,可惜翌年(1371)就逝世于淮安。
佛教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元素和合而成的。这两个元素的相互作用,就是万物运动变化的过程,五台山与《水浒传》亦然。上面阐述了五台山对《水浒传》的作用,下面再述《水浒传》对五台山的作用。《水浒传》中写到五台山的章回不多,只有第四回和第九十回,但仅这两回专章就写出了五台山佛教寺院的历史、规模、经济、戒律和僧人的修养、佛学水平及五台山在全国僧俗心中的崇高地位。尽管鲁智深是一个“酒肉穿肠过”的不守清规戒律的“大闹五台山”的僧人,但他这一“闹”,“闹”得惊心动魄!“闹”得天翻地覆!“闹”得他“名驰塞北三千里,证果江南第一州”;也“闹”得五台山妇孺皆知、名闻古今中外。这是因为自《水浒传》问世以来,已有朝鲜、日本、印度尼西亚、泰国、英国、德国、匈牙利、波兰、越南、捷克斯洛伐克、法国、俄罗斯、拉丁、意大利等14种语言的译本,传到了世界各地,五台山、文殊院、鲁智深、智真长老的姓名都留在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心中,也激起了他们对五台山这一世界佛教圣地的向往之情、朝圣之旅。所以说,《水浒传》是五台山历史上传播范围广、影响时间长、没有分文投入却有巨大收获的最好名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