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思乡诗范文精选

李白的思乡诗篇1

关键词: 古典诗歌 思乡题材 思乡情结

“小时候……/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著名的乡情诗――《乡愁》。可以说余光中的这首《乡愁》是中国现当代诗坛上写思乡题材的诗中最好的一篇,也是最有感染力的一篇。纵观中国诗歌史上从古至今的无数诗歌,我们可以发现,抒情性浓厚的诗歌除了送别诗外,就数思乡诗了。关于思乡题材诗广泛出现的原因,沈祖毕壬在她的《唐人七绝诗浅释》一书中这样分析道:“在古代封建社会里,一般读书人或为功名所牵绊,或为生活所逼迫,往往不得不离乡背井,在外作客。加上交通不便,就更少回乡的机会。经年累月,寄旅异地,甚至在很年轻的时候离家,到很老才回去。因此怀乡就成为许多人一种亲切而深沉的感情。”这种亲切而深沉的感情经过千百年的凝聚和升华,就形成一种全人类性的“思乡情结”。而诗人作为感情最为细腻丰富的一群,这种“思乡情结”就表现得尤为强烈。当这种感情日益积累无处发泄时,诗人们便借助手中的笔来加以表达了。我们前面说过,“思乡情结”是一种全人类性的情感积结,不独是诗人的,普通民众的思乡情感也是无比强烈的,背乡离井的人们临走前总要在背囊中装一包故乡的泥土,也正是这种“思乡情结”的最真挚的体现。所不同的只是诗人能够借助手中的笔来写出自己的思乡情感,离乡背井、客旅他乡的普通民众则只能将这种情感深埋在心底,但他们的思乡之情与诗人们都是一样的。这也就是余光中的《乡愁》能引起广泛共鸣的原因所在:“思乡情结”是他们之间情感联结的纽带。

在中国诗歌史上,至今可查的最早的抒写思乡情感的诗应该是《诗经》中的《邶风・击鼓》篇和《魏风・陟岵》篇,但这两首诗并不是单纯写思乡情感的,还表现了士兵征役过程中的遭遇,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怀乡之情。这里的怀乡之情表达得还不是很明显,也不是写诗的主要目的。以表现思乡之情为主题的诗歌到唐代才大量涌现,而且表现最多的是以诗人,也可以说是以文人为对象的思乡诗,而不再是《诗经》中单纯出现的征人思乡之情。但《诗经》毕竟为思乡诗开了一个很好的头,以此发轫,后代的诗人们开始大量创作思乡题材的诗歌。这其中以唐人的成就为最高,诗作也最多。这一方面是因为唐诗中的五七言绝句和律诗体制短小,浓缩性强,能以很少的字句概括浓厚的感情内容。因为思乡情感毕竟不同于其它东西,意会的成分更多一些,单纯靠语言是无法表达得清晰、完整的,而且这类题材写得太长、太罗嗦,反而会失去本来的意义。而唐诗借景抒情、以景传情的创作手法,为这种情感的抒发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出路。另一方面,唐朝国势强盛,诗人众多,诗人建功立业、施展才华的抱负也更强烈。唐朝诗人们为实现理想抱负,四处游历,四处交友,这也造成诗人群中人员流动性加大。如李白就曾从四川游历到京师,再到梁园东鲁等地;杜甫也曾四处游历,后又因安史之乱而四处漂泊。这种漂泊不定的生活是诗人们思乡情感爆发的客观因素。唐以前,诗人很少写思乡题材的诗,唐以后的诗人虽也多漂泊,但多因贬迁或战乱,再加上这一类题材的诗多半已被唐人涉猎,难以再有所创新,所以整体成就不如唐人。

在中国诗歌史上最有名的一首思乡诗是唐人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应该是最早的一首纯粹以写思乡情感为目的的诗歌。在这以前的诗人总是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寄托在别的主题中顺带表达出来,思乡情感只是其他情感的附属物。可以说是李白的这首《静夜思》唤醒了潜藏在诗人们内心深处的“思乡情结”,自此以后,思乡诗创作成就才真正达到顶峰,出现了许多思乡诗和描写思乡情感的名句,例如:

杜甫《月夜忆舍弟》:“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孟浩然《早寒有感》:“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马戴《灞上秋居》:“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崔涂《除夜有怀》:“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宋诗中也有类似的例子:

欧阳修《春日寄谢法曹歌》:“少年把酒逢春色,今日逢春头已白。异乡物态与人殊,惟有东风旧相识。”

李觏《乡思》:“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叶绍翁《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范成大《题岳麓道山台》:“故园东北望,游子栏干曲。”

戴复古《夜宿田家》:“身在乱蛙声里睡,心从化蝶梦中归。乡书十寄九不达,天北天南雁自飞。”

我们通过归纳可以发现,描写思乡题材的诗主要分布在游历诗及表现客居生活的诗、边塞诗、描写宦旅生活及表现贬迁生活的诗这三大类。

(一)游历诗及表现客居生活的诗

这类诗中,写思乡题材的诗最多。唐代诗人与宋代诗人不同,宋代诗人多是***治家与文学家合一,许多人既是***府官员又是当时著名的诗人,他们的生活相对来说安定一些,少了漂泊之苦。到南宋,虽因战争之苦,再加上外族入侵,漂泊多一些,但这一时期的诗歌多被爱国题材所占据,表达的也多是对故国的思念。因此在这一类型的诗中,唐人成就更高一些,更多一些赤子之心。其中以李白的《静夜思》最有代表性:“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中夜漫步于庭间,看到井栏前的月光如霜,铺满一地,不自觉地就思念起故乡来了,此时这月光也该照到故居的窗前了吧。诗中的语言平淡如水,然而给人的感触却是深刻的,浓浓的思乡之情于平平的叙述中抒发得淋漓尽致,以至读此诗,无人不起思乡之情。李白还作有《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人闻笛声而生故园之情。笛声与思乡本是联系不大,只因诗人是正思乡,而笛声使这种思乡之情更为强烈,听笛声便如听乡音一般亲切而泪欲下了。

在客居他乡的人看来,故乡总是那么亲切而让人怀念,远离故乡的人便总爱拿他乡与故乡作对比,他乡的人没有故乡的人和善,他乡的水没有故乡的水甘甜,甚至他乡的月亮也没有故乡的月亮大,没有故乡的月亮圆、明亮。正如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所写:“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其实月亮本来只有一个,故乡的月也好,他乡的月也好,都是发着同样的光,也是一般的明亮。“月是故乡明”,看似无理却有情,这种情是浓浓的思乡之情,发轫于诗人内心里的那个浓浓的思乡的“情结”。

这类思乡诗,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大量使用“雁”意象。罗邺在他的《雁》中写道:“暮天新雁起汀洲,红蓼花落水国秋。想得故园今夜月,几人相忆在江楼。”这首诗是触景生情,托物起兴,以抒发故乡之思的。诗人借大雁来寄托乡思,雁是候鸟,春天北去,秋天南来。诗人联想到雁还能一年一度,去而复返,而人却常在异乡,不得回归,因此更加想念起故园来了。通过大雁这一意象来寄托思乡之情,在唐诗宋词中是经常可以看到的,如同以寒蝉意象表达士不遇之情,孤帆意象表达天涯羁旅之情一样,诗人们借助大雁来寄托自己的乡思,大雁成了思乡人的信使,传递着天涯游子的怀乡之愁与悲。例如:

韦庄《庄台夜思》:“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周必大《行舟遇永和兄弟》:“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陈均《九江闻雁》:“烟波渺渺梦悠悠,家在江南海尽头。音信稀疏兄弟隔,一声新雁九江秋。”

何应龙《客怀》:“客怀处处不宜秋,秋到梧桐动客愁。想得故人无字到,雁声远过夕阳楼。”

(二)边塞诗

这类诗多表现戌边将士的思乡之情。***情的紧急,战争的残酷,边关风雪严冬的酷寒,时时压迫着边关将士的心,在这种环境下怀念故乡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了。故乡安宁的生活,慈祥的双亲,温柔的妻子,可爱的儿女无时无刻不在召唤着那颗被战争消磨得近乎冷酷迟钝的心。而在行***途中,战争间隙,回忆在故乡时的生活,就成了边关将士们最好的安慰了。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云:“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经过艰苦的战斗,夜晚士兵们本应好好睡一觉的,但对故乡的思念却使得他们难以入眠,听到不知何处吹来的芦笛声,而尽起望乡之念。这种思乡之情是何等强烈。李益在另一首《从***北征》中也表达了同一种情感:“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啧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一曲《行路难》撩动了征人们的乡思,看着眼前如霜的月色、凄冷的沙漠,想起心中温暖的故乡也同样被笼罩在这月光之下,千里之遥,征人们便一时都在月光之下,回头东望了。然而故乡是那么遥远,或许这一生也没有再回去的机会了。

与征人思乡相对应,故乡的亲人们也在挂念着远在边关的征人,担心征人的安危。在这种情形下,频繁往来的书信就成了互通双方消息的纽带,成了真正的“家书抵万金”。碰到回乡的故乡人,“马上相逢无纸笔”,便只好“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还有一类表现身在敌国的人的思乡之情的诗,他们或者是在战争中被俘,或者是被敌***掳去,远离故土,生活在异族的国家里,那种“思乡情结”便无时不在绞纽着那颗痛苦的心,甚至绵延到后代,成为永远解不开的“死结”。如宋朝诗人曹勋的《入塞》诗:“妾在靖康初,胡尘蒙京师。城陷撞***入,掠去随胡儿。忽闻南使过,羞顶l羊皮。立向最高处,***见汉官仪。数日望回旗,鄢致临风悲。”这首诗表现的就是这一种情形。

(三)描写宦旅生活及贬迁生活的思乡诗

如:李白《黄鹤楼闻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杜牧《旅宿》:“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司空《华下》:“故园春归未有涯,小栏高槛别人家。五更惆怅回孤枕,犹自残灯照落花。”

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李白的《黄鹤楼闻笛》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诗人因“李嶙事件”获罪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所作。诗人无辜被流放,所去之地是一个只在传说中听过的地方,想到朝廷的冷漠,帝王的寡恩,诗人闻玉笛吹奏《落梅花》,心中的思乡之弦也被拨动了。在杜牧的《旅宿》中,那种“思乡情结”更充满了一种赤子之情:“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寄寓异乡,家书也要隔年才到,思乡之情便时时牵扯着诗人的心,因此看到旅舍旁那渔家门口系着的渔舟,诗人也感到无比羡慕。

如同游历在外征役在外的人思念故乡一样,在异乡作官的人也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故乡,他们在故乡度过了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在故乡接受学问,又从故乡走出,去外做官,从此便很少回家,但他们的根却留在故乡的山水里。思乡的情结使他们无论到哪里任职都无法忘记故乡,一旦年老退职或者因罪被消夺官职,回归故乡便成为他们的第一选择,故乡成了他们的避难之所,养性之地。就算客死异地他乡,也要将遗体送回故乡归葬。而一旦因罪被贬而又无法回乡时,那种思乡之痛就更令人揪心了。如宋代诗人王禹《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馀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此诗是王禹于宋太宗淳化二年(公元991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诗人宦游异乡,却因替徐铣辩诬而遭贬谪,抱负难展,心生归去之念,但又有家归不得,所以看到异乡景物似故乡而感叹。

在历朝历代的宦游人中,“思乡情结”最为深厚的应该算是晋代人张翰了。据说张翰在洛阳做官,一日见秋风起,忽然思念起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来,于是就辞官回家了。因见秋风思故乡而连官职也不要了,比起那些因被贬而生思乡之情的人来,张翰的举动确实让人惊异,也可让人想见其思乡之深之切。叶绍翁在他的《夜书所见》中就借用了这一“闻秋风而思归”典故:“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综合以上三类思乡题材的诗,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很明显的特点,那就是绝大多数思乡诗都是写客恨乡愁,在这样的作品中总是充满对家乡的留恋和怀念,对客况充满了慨叹和伤悲。这些诗的情感的基调总是低沉、哀婉的,凄迷而又感伤。不过也有极少数例外,如李白《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在这首诗中就没有了传统思乡诗那种凄迷、伤感的基调,作者反其道而行之,成了一首翻案之作,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在诗人看来,故乡是无处不在的,关键还在于自己的感受。如果在所处之地同样也感受到同故乡一样的热情和亲情,那么也就无所谓异乡与故乡的区别了。另一位唐人刘皂的《旅次朔方》则又是另一种感受:“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咸阳本是刘皂的故乡,然而为了功名之望,诗人不得不离开故乡出外游历,在并州居住了十年。然而十年的并州生活并没有实现什么理想抱负,十年积聚起来的乡愁却成了诗人心中一个沉重的负担,以至每天每夜无时无刻不想着回去。然而就是在回到了故乡咸阳后,却又思念起了并州,把并州看作是自己的故乡。对诗人的这一复杂情感,沈祖毕壬分析得最为透彻,也最精彩:“对于诗人来说,过去十年只感到对咸阳的思念之情,这十年的怀乡之情,对于自己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而万万没有想到,由于在并州住了十年,在这久客之中,又不知不觉地对并州也同样有了感情。事实上,它在自己的心中已经成为第二故乡了,所以当再渡桑乾,而回头望着东边愈去愈远的并州的时候,另外一种思乡情绪,即怀念并州的情绪,竟然出人意料地,强烈地涌上心头,从而形成了另外一个沉重的精神负担。前一矛盾本来似乎是唯一的,而‘无端更渡’以后,后一矛盾就突出来。这时,作者和读者才同样感受到,‘忆咸阳’不仅不是唯一的矛盾,而且‘忆咸阳’和‘望并州’在作者心里,究竟哪一边更有份量,也难于断言了。”这首诗虽然表现了不同的情感,但其情感基调同样也是低沉伤感的。

为什么在众多的思乡诗中会出现这种低沉、感伤的情调呢?这可能要从思乡诗本身的特点去回答。思乡情感本身就是一种令人感伤的情感,它总是寄托了客居异乡人太多的委屈、痛苦、寂寞和伤悲,对前途的迷茫恐惧和对亲人的思念与牵挂;它总是出现在客居异乡的人最潦倒落魄,最孤寂无助、危机重重的时候,它的出现给了他们以安慰和慰藉。在每一个被“思乡情结”缠绕一生的人心中,故乡是他们最初的也是最后的乐土。潦倒落魄的时候,是故乡最后敞开胸怀容纳了他们;孤寂无助的时候,是故乡的亲人给了他们无私的关怀和鼓励;危机重重的时候,故乡又成了他们歇脚的旅店,避风的港湾。“叶落归根”,“鸟倦飞而归巢”,这是自然界之常情,也是人之常情。当漂泊异乡的人有家归不得时,那种浓浓的忧伤、郁闷和感慨反映在作品中,就化成了永世也解不开的“思乡情结”了,这也就是古典诗歌中出现大量思乡诗的原因所在。这种思乡情绪从古代作品中一直延续到现代,它也必将还会延续到后世的作品创作中,无穷无尽。

参考文献:

[1]余冠英选注.诗经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2]李道英.中国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邓魁英.中国文学史・宋辽金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清]蘅塘退士编.于雯雪注.唐诗三百首.中华书局,2006.

[5]萧涤非等著.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6]缪钺等著.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李白的思乡诗篇2

关键词: 李白 古诗 明月 意象

一、 唐诗意象艺术的成熟

在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中,“意象”一次首次出现,“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近,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意象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后世对意象的说法不一,纷繁复杂,本文择取其中较为浅显易懂的说法:意象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即是通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对客观物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文学离不开意象,诗歌作为短小精悍的文学体裁,更是离不开意象对情感的高度浓缩和提炼。中国诗歌的意象艺术从起步至成熟,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演变过程,到唐代以后日臻完善,进入全面成熟的阶段。在所谓的“盛唐气象”中,意象的艺术愈发生机勃发,走过了初唐的探索期,在盛唐大放异彩。

成熟的意象能在诗篇中连缀成完整的诗歌意境。早在《诗经》的诗篇中,已有意象的出现,但其中的物象多用来直接表达情感,因而在物象和诗人的情感之间,界限是分明的,两者是***存在的主体和客体。到汉魏古诗,诗中的物象开始同诗中的感情相结合而形成情境,但是还是多从属于情意的抒发,因而不能自立。后来的晋宋之交山水诗兴起,“景”成了诗篇的重要内容,山水诗人多采纳谢灵运“移步换景”的方法描写景观,最终组织完成一幅全景***。但是六朝人写景仍然有很大的不足,写景虽然灵动有余,但诗中的物象与诗人的情感难以达到“神合”,让人感觉堆砌过密不甚流畅,刻画得细致入微却没有源远流长的韵味,也很难感受到诗人倾注其中的感情――这是唐人力***改进的。

唐诗中的意象构成和谐的情境,这种构成无需用定式加以规范,而是灵动的,其根本的要义在于要相融而且相生。只有这样,才能给人以整体的美感,构成情感统摄下的完整意境,让人能从有限的画面中走向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得到审美的高峰体验,这是人们常说的“境生象外”,这是唐诗意象构成意境的艺术手法真正成熟的表现。唐诗意象艺术的成熟在于其超越了简单的意象组合,致力于从单独的意象打造情感充盈的审美意境。

二、李白与“明月”的渊源

意象艺术在唐朝日益成熟,不难想象,李白作为盛唐诗人的典范,对意象的运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明月是文学中的典型意象和永恒的主题,是我国古典诗词当中运用最多的意象之一。在李白选用的众多意象中,“明月”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根据杨义先生统计,在50836首《全唐诗》的作品中,月出现了11055次;在李白的1166首诗中,月出现了523次。明月虽然不是李白诗作中出现最多的意象,却是其作品众多意象中最富有诗情画意的,令人印象深刻。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李白独此钟爱“明月”呢?我认为有以下三点原因:

首先,李白从小便钟爱明月,这在他回忆童年的诗作《古郎月行》中能够明显看出:“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在李白的儿时记忆中,明亮的月是多么美好而令人遐思翩翩。洁白的月亮又圆又大,像极了白玉做的盘子,又像是悬挂在夜空中闪闪发光的明镜。月亮里有什么呢?李白不禁遐想,有桂树,更有仙人,当月亮升起的时候,还能看见仙人的两只脚。不仅如此,还有捣药的白兔,它不停地捣药,究竟是为了什么呢?短短的八句话,我们便能感受到其中透露出来的童真及诗人对月亮的憧憬和向往。

其次,李白喜爱明月,这也是他所具有的浪漫主义气质所决定的。他有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放气魄,也有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豁达乐观,更有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壮志豪情。这种浪漫主义的情怀直至现今,也仍然深深打动着我们,这体现了李白对光明和理想的不懈追求,而明月这个意象,恰恰能够表达世人对美好事物和理想人格的追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首诗中的诗人是孤独的,但并不落寞。自斟自酌无亲无友,他是孤独的;但他胸怀明月,愿与月为友,“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他的内心是充实的,他享受这孤独的时光,这是普通人难以做到的。在他心中,只要夜有月光相伴,就足矣,月代表了他的情怀,也表达了他的态度。

最后,唐代盛世的时代精神影响。盛唐时期,***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这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文化的大熔炉,不仅对于中华大地上的各族人民,对于中外文化也能够进行广泛的交流。在这个朝代诞生的李白是幸运的,他的气场与这种时代精神交相辉映,磨合成了千古传唱的经典。“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正是当时的人们在唐代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积极进取、自信自尊的精神。这种积极的态度需要用美好的意象来表达和反映,明月作为清雅高洁的代表,不仅符合了这种精神的需要,而且给了人一种诗意的美和朦胧感,这恰恰是盛唐诗人所追求的。李白笔下的明月,更是灵气逼人,他高歌圣唐之音,寄情明月,抒发或悲或喜的感情,使得明月诗真正走向了成熟,丰富了古典诗歌意象的表达。

三、李白诗中明月意象的含义

李白笔下的月,千奇百怪,形态各异,变化多端。翻阅这些诗歌,结合李白的个人境遇,我们不难总结出李白咏月诗中明月意象的几种含义。

(一)李白笔下的明月寄托着思乡、怀友之情。说起李白的思乡诗,最广为传颂的当属《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一首抒发远客思乡之情的诗,短短的二十字,却勾画出了宁静醉人的秋夜之景,被誉为“千古思乡第一诗”,感动了古今无数流落他乡之人。静谧的夜晚,一轮明月映在天幕上,柔和而纯白的月光温柔地洒在地面上,就好像是蒙上了薄薄的一层霜。诗人坐在床边,眺望窗外的明月,想起了自己漂泊异乡的羁旅生涯,月是故乡明,却不知道何时能再回到故乡,再见到远方的亲人。

诗的开头“床前明月光”并无特别之处,可以说是朴素平实至极,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让人感受到四周环境的寂静和诗人的孤独,若非身处静谧无人之处,怎么会留意到窗外头顶的月光呢?在这种氛围的烘托下,“疑是地上霜”一句更加勾勒出月光的皎洁,这里的“疑”字用得很好。在月黑风高之夜,诗人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很容易产生错觉,再加上思乡之情的浓烈,因而误以为月光是地上的霜,由此想起遥远的故乡和亲人。“低头思故乡”这一句则是完全沉浸在自己思念之情中的诗人的落魄背影。

李白的咏月诗除了写思乡之情外,还寄托着对友人的真挚情感。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一句,感情真挚,饱含着关心忧虑的感情。诗人不能亲自为王昌龄送行,只能从远道寄去这首诗表达对朋友的关切之情,短短的四句诗,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通过寄愁心与明月,让明月护送好友平平安安地抵达夜郎,这里的明月其实也是诗人的化身,寄托着诗人对友人沉重的感情。

(二)明月作为知音,是诗人倾诉内心的孤独和仕途不畅的苦闷的挚友。“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首千古传颂的《月下独酌》(其一)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旷达,同时诗中的“月”也扮演着不可忽视的一角。诗人在月夜下独酌,无人亲近,诗人是孤独的,但他同时并不寂寞,因为有明月作为举杯共饮的挚友,他向明月倾诉着自己的孤独和忧伤。他与明月好似天生一对的好友,彼此默契,心照不宣,这是李白聊以慰藉的一种方式,但无不透露出豁达之情。

当然,李白是狂放的,天生孤傲、蔑视权贵,但这注定了他仕途坎坷、壮志难酬。他的抱负与现实的差距是很大的,因此,他只能“借酒消愁愁更愁”,对着明月感慨人生,“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此时的诗人内心是明亮豁达的,可是不免透露出无奈之情,只有明月才能带给他些许安慰。在《九日龙山饮》中,登山之际,联想起龙山曾经上演过的名士清流之事,李白以“逐臣”自比,暂时忘却了***治上的不得意――“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诗的最后一句就是以“月留人”来收尾的,在这里,明月好似诗人的挚友,在挽留仕途失意的诗人,想让他在这忘却尘俗之地将心中的悲伤治愈。

(三)通过咏月,李白展开了对人生和哲理的思考。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想必是诸位耳熟能详的佳作,之中对于宇宙人生哲理的思考,发人深省;还有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让人顿感胸中畅达。可见,月一向都是引人沉思的一种物象,常常能够触发诗人对于人生的哲理上的思考。作为唐代大诗人李白也不例外,在《把酒问月》中“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这首诗描写诗人举着酒杯向月亮发问,以饮酒问月始,以邀月临酒作为尾声,反映了人类对宇宙的困惑和不解之情。诗人以***恣肆的笔触,从多个层次描摹了高洁孤傲的明月形象,通过描绘海天景象,表达了对世事无常、人生短促的慨叹。

李白诗中吟咏的明月,蕴含月亮对人生的启迪,既是歌颂月亮,又是通过明月展开关于人生的哲理思考,这就使得李白笔下的明月主题多了一重境界。

参考文献:

[1]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中华书局,2012年7月第9次印刷.

[2]萧涤非,等著.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8月版.

[3]唐诗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4月版.

[4]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李白的思乡诗篇3

1.复习有关“送别”“思乡”的古诗词,积累诗句,提高理解运用古诗的能力。

2.通过“送别”“思乡”的古诗词归类,学习整合归类古诗的方法。

3.通过诵读“送别”“思乡”的古诗词,进一步培养珍惜友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贺卡

【教学预设】

一、导入

知道刚才听到的这首歌叫什么吗?(送别)再过一个多月,大家就要离别母校,离别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了。一说到要离别,总让人感到难舍难分。你们知道诗人离别时往往会干什么吗?(写诗)

二、复习回顾

1.送别意

师:是呀,“离别”是诗人们歌咏的永恒主题,诗人们书写了大量的送别诗,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板书:送别)

大家还记得哪些关于送别的古诗词呢?能背一背吗?

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赠汪伦》唐·李白、《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别董大》唐·高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这些诗有课堂内学过的,也有课外积累的。从哪里可看出这些是送别诗呢?

①诗题:你真善于发现。一般情况,送别诗的诗题中往往含有送、别、赠字眼,以及送别的人。

②诗句:诗句中也有直接的提示(故人西辞、平明送客、又送君归去等)

③诗意:那你知道诗人写这些诗要表达的是什么吗?比如说这两首:

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

看看这两首诗,李白想表达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

小结:是啊,送别诗的内容表达的是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所以我们把它们归为一类。

2.思乡情

过渡:同学们,“送别”是诗人们歌咏的主题,思乡是诗人们歌咏的另一个永恒的主题。(板书:思乡)那么你又积累了哪些表达思乡的诗呢?

出示思乡诗题:《静夜思》《泊船瓜洲》《秋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夜书所见》《闻官***收河南河北》《长相思》《忆江南》。

为什么这些是思乡诗呢?

小结:这些诗都表达了远在异国他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我们把它们归为思乡诗。

同桌相互背一背。

三、积累运用

第一关:诗句对对碰:

1.劝君更尽一杯酒,___________。(题目:___________诗人:___________)

2.风一更,雪一更,___________。(题目:___________诗人:___________)

3.___________,天下谁人不识君?(题目:___________诗人: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能不忆江南?(题目:___________诗人:___________)

第二关:是非辨辨清

1.“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诗句中的“妻子”指杜甫的夫人,全诗突出了一个喜字。( )

2.“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没有写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撷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这个细节,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唯恐遗漏了一句。( )

3.《赠刘景文》是一首送别诗,是诗人苏轼送别刘景文的古诗。

( )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句中没有错别字。( )

第三关:快乐填填看

出示练习纸,学生自行填空后校对。

课件一:教师结合视频叙述:在宁静的夜晚,一位久别家乡的诗人,望着皎洁的月光不禁吟起了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课件二:“钟灵毓秀、山摇地动、只争朝夕、隔墙有耳、数不胜数、重见天日、山清水秀”,这七个成语中藏着王安石的一句诗,是钟山只隔数重山。它的题目是《泊船瓜洲》。诗的最后两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你知道这首诗中哪一个字用得最传神?为什么?

课件三:《闻官***收河南河北》是“诗圣”杜甫的作品,诗中描绘了诗人听到河南河北被官***收复,不禁大喜若狂,遂生青春做伴,乘舟返乡的遐想。于是诗篇就有了第三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诗人把内心的狂喜之情,作了进一步的渲染与升华,从而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课件四:《泊船瓜洲》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满目的春色之中,(春风又绿江南岸);《静夜思》李白的乡愁是由皎洁的明月唤起的;《秋思》张籍的乡愁是由萧瑟的秋风引起;《长相思》中,诗人纳兰性德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

师:可见,同是表现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所借的景是不同的。

四、拓展写话

过渡语:同学们,再过一个多月,我们也将离开我们生活六年的母校,告别朝夕相伴的同学,走向初中生活,让我们也来写几句。

出示:1.在这依依惜别之际,给哺育我们的母校、亲爱的老师或朝夕相处的同学写上几句临别赠言。你可以适当引用一些诗句加以表达。

先出示,你可以用上下列诗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2.再过二十年,也许我们同学天各一方,每个人也有了不同的家,也许你的家在繁华的大都市,也许你的家在偏僻的小山村。也许你会想起家乡,想起儿时的同学、老师和母校。请你选择恰当的诗句把你的思念写下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写后交流,相互读读修改。同学们可以保存作纪念,也可以送给老师或同学。

五、欣赏歌曲

同学们,古诗词语言简洁,意义深厚,不仅可以吟诵,还可以歌唱。

(欣赏古诗视频歌曲:明月几时有)齐唱古诗。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了送别诗、思乡诗。根据内容分,还有山水田园诗、爱国诗、哲理诗等,如果你能把小学生必背的80首和书本上学过的古诗词进行分类,再背下来,肯定会终身受用的。

板书:

送别 思乡

李白的思乡诗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分类教学;思乡怀人诗;诗歌鉴赏

古诗歌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可见,对诗歌教学我们不能笼统地照本宣科,我们还要有一个意识,那就是针对同类型的诗歌,要有意识地来积累;针对同类型诗歌,要明确鉴赏侧重点;针对同类型诗歌,指导初中生掌握鉴赏方法。

古代诗歌按题材内容的不同,一般可以分为思乡怀人诗、送别诗、咏物诗、边塞诗、咏史怀古诗、借景抒情诗等,每种类型的诗歌各有自己所要表达的重心。如思乡怀人诗,古人或为了前途,或为了生存,而与家人、朋友分离,思亲思归,很多人就借助诗歌来表达。

可见,题材不同,意象、意境、思想内容就不会相同,艺术方法自然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要教会学生这个分类鉴赏古诗的方法,最终提高他们对古诗歌的鉴赏能力。下面我们就以思乡怀人诗为例,谈谈同类诗歌的鉴赏。

一、把握题目,领会诗歌内容

古代诗歌除了题为《无题》的,一般都可以从诗歌题目中看出诗歌的主要内容,所以,我们可以在学习思乡怀人类诗歌时,不妨从诗歌的题目入手。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通过解题就可以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题目的意思是诗人听说朋友王昌龄被降职龙标,但不能亲自去探望,只能在遥远的地方给友人捎去思念、担忧和关心之情。诗歌一二句围绕“闻”来写景,三四句围绕“寄”来写情。再如人教版语文八年级孟浩然的《早寒江上有怀》一诗,通过解题可知,诗人在寒冷的季节(深秋),在江上目睹萧瑟的景物,触发诗人敏感的伤秋和思乡情怀。诗歌前两联主要写“早寒”的景色,三四句围绕“有怀”抒写思乡之情和迷茫的情怀。

从以上可以看出,许多诗歌题目里面包含了很多的信息,从中我们可以找到诗歌的内容,找到鉴赏的线索,还可以简单地了解作者的情感。所以学习思乡怀人这类诗歌时,对于题目我们不能一带而过。

二、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

要想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营造的意境氛围等,不能仅仅靠诗歌字面上的意思,还要了解诗人的身世、写作背景如何。一个成熟的鉴赏者总是能善于抓住别人所看不到的地方,深刻解读诗歌。比如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其实写作背景和诗人的介绍在课文注释部分,相信大家都可以看到,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注”。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诗人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龙标”一词颇为难懂,看看课下注释⑴就知道了,原来这是王昌龄被贬的地方,当时那个地方十分荒凉,王昌龄就在这个地方做龙标尉这个小官,作者怎么不担心朋友的前途与命运呢?至于王昌龄为何被贬,作者当时在哪儿,因何知道王昌龄被贬,王昌龄后来命运如何,这些就需要我们好好地找找有关两位诗人的资料了。我发现,通过搜集这些材料,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深入了,许多学生甚至对两个诗人的友谊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也趁机帮助学生找了好些详细资料,学生通过对这些材料进一步了解,不由得为二人的深情厚谊而钦佩不已,最终也理解了远方的作者对朋友的一番心意了。

这样看来,搜集文学常识材料,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歌思想内容,还可以满足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初中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对此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三、明确意象,体悟诗歌意境。

判定一首诗歌好不好,主要看诗歌中的意趣如何,给我们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而这些都离不开诗歌中的意象。我们在鉴赏古诗时要重视诗歌中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组合成了什么样的***景,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这是鉴赏古诗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没有体会到这些意象的内涵,鉴赏诗歌就是空谈。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连用九个意象,向我们描述了一幅荒凉、凄清、寂静的村野***。这九个意象全用名词,这就是被后人赞不绝口的“列锦”的艺术手法,也叫意象叠加。这九个意象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和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这九个意象的运用,我们已经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悲凉之感,这位游子虽满腹才华,却怀才不遇,只能在外面漂泊,看到乌鸦惬意地飞回巢穴,自己却怀有只能思乡而不能归乡的无奈而在“天涯”痛苦至断肠,何其哀也!

思乡怀人诗的意象很丰富,平时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有意识地积累这些意象,以备后用。思乡怀人诗的常见意象是:杨柳、飞蓬、桑梓、鸿雁、鹧鸪、乌鸦、杜鹃、蟋蟀、瘦马、沙鸥、书信、捣衣砧、笛子、芦管、水、月、夕阳、云、亭子、故园、断桥、栏杆、关山、风……

对意象的准确把握,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歌内容,掌握思乡怀人这类诗歌的鉴赏方法,从而正确把握诗歌的旨趣。

四、揣摩尾句,把握诗歌主旨

思乡怀人诗主旨的准确把握主要还是看尾句或尾联,这是鉴赏诗歌最重要的地方。我们常说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而结尾部分就是“合”,是诗人的情感集中抒发的地方。如七年级语文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开始只是交代了“玉笛”声声随着春风送到洛城的各个角落,而并不能看出作者的情感指向,但继续读诗,就很快体会到尾句(三四)句很好地抒发了深沉的思乡之情。如果说看题目、读诗歌的前两句,读者还把注意力放在“闻笛”上,作者的意趣我们是没法体会到的,只有在后两句中才真正明白作者的真实情感,原来诗人听到的曲子是“折柳”曲,这是离别时才唱的曲子,作者听到这曲子想起离家时的情景,怎么能控制住那深深的“故园情”呢?

以上可以看出,只有把握尾句才能真正地把握住诗歌的主旨意趣,我们在解读主题时一定要明确这个方向。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找到思乡怀人这类古诗的鉴赏要点,并积极积累相关鉴赏方法及知识,加强诵读,相信我们一定可以听出诗歌中的“故园情”来。

参考文献:

[1]李怀源.驾驭语文课堂的艺术[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

李白的思乡诗篇5

关键词:中考;古诗词;应对策略

古诗词鉴赏,历年来都是中考必考之题,且分值重、难度大,一般考生很难拿到较为理想的成绩,也是大多数教师觉得较为头疼的一道题。为了攻克此题,笔者做了一些粗浅的探究,现将探究结果陈述如下:

一、中考考点,要心中有数

要引导学生答好这道题,首先教师对中考中这道题的考点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怎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呢?我觉得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研究近几年的中考题。笔者在这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得出的规律是:有关这道题的中考考点,一是考“写什么”,二是考“怎么写”的问题。写什么主要从内容与情感去考查,怎么写的问题又主要从语言与技巧等方面去考查。

二、采取应对策略

(一)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怎样去引导学生答好“写什么”的问题呢?考这一块,一般是问这首诗或词表达了诗人或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有什么感情变化,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理想或揭示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面对这样的问题,教给学生的应对方法不外乎三个:

1.扣题目,抓意象

举个例子说,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题目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这道题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扣题目,抓意象”的办法来作答。(1)题眼是“送”,送朋友出使安西,安西地处偏远,因而举杯相送,依依惜别。(2)意象是“柳”,因为“柳”与“留”谐音,暗指希望友人留下,写出了诗人的不舍。根据以上两点,我们就可得出这道题的答案,即是抒发了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2.引导学生熟悉一些著名诗人、词人的风格与身世

比如说,李白的风格豪放洒脱,但也多坎坷;杜甫的风格忧国忧民;陶渊明的风格归隐田园,淡泊名利;李清照的风格前期清新婉丽,后期忧伤而深沉;文天祥、辛弃疾都爱国忧民,杀敌建功。如,问李白的《行路难》一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要答好这道题,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对李白的身世与人生遭际有所了解。李白26岁出蜀,41岁见到玄宗,42岁被玄宗“赐金放还”。这首诗即是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之后,友人设宴送别时所作。李白原本满怀希望,希望玄宗能重用自己,哪知道玄宗只是拿自己来写写诗、作作乐而已,并没有要重用自己的意思。最后又在小人的谗言之下,被玄宗一脚踢开,李白只好离开京城,人生道路一片茫然。了解了这些,再结合诗中的具体语句,我们就不难看出李白的心境是多么的微妙与复杂。怀才不遇的诗人悲愤中不乏希望,失意中怀有豪气,这就是现实中的李白。

3.引导学生适当掌握一些诗词的不同题材

比如说,山水诗一般都寄情山水,有所寄托;田园诗一般都热爱生活,归隐田园;思乡诗一般都思乡念亲;送别诗一般都送别友人,依依不舍;边塞诗一般都叙写***旅生活,表建功立业之豪情;怀古诗一般都怀古伤今,怀才不遇;写景诗一般都写景抒情;咏物诗一般都托物言志;咏史诗一般都借古讽今,怀才不遇。让学生大致了解这些之后,再给予具体指导,学生要答好“写什么”这一方面的题目就不至于无从下手了。比如,问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白,这是一首描写边塞***旅生活的诗词,其次再要求学生回想有关边塞题材诗词所展示的内容与情感,边塞诗词其主题离不开***旅生活,这种***旅生活又大多离不开建功立业,思乡念亲。想到这里,这题就好答了,即是抒发了作者既渴望建功立业,又思乡念亲的情怀。

(二)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考查“怎么写”的问题的题型一般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炼字题,二是炼句题,三是技巧题。

1.炼字题

炼字题一般是你认为诗中某某字好在哪里,为什么?面对这样的题目,我们该怎样引导学生去作答呢?我们可这样应对:(1)先肯定“好”或“哪一个更好”。(2)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及在句中的含义。(3)展开想象与联想,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4)说出该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什么样的意境。如,唐朝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写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回答这道题,我们就可以按照上述所说的四点引导学生去作答了。依葫芦画瓢,答案即可马上展示如下:(1)“阔”字更好。(2)“阔”字有开阔、空旷的意思,“失”是消失、看不见的意思。(3)“阔”字表达了大地春回,冰雪消融,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变得更加宽阔。(4)“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而“失”字却没有这种表达效果,因此“阔”字比“失”字好。

2.炼句题

炼句题一般的考法是要求描述名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或说说该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这样作答:(1)明确诗句中的具体景物形象。(2)展开想象与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景物形象。(3)概括诗人描绘的景物特点。(4)说出该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如,请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对于这道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来作答:(1)找出诗中具体景物形象(莺、燕)。(2)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形象,莺在干吗,燕又如何?(3)景物有何特点?莺在争飞,燕在啄泥。为什么争飞,为什么啄泥,点明了什么时令特点?(4)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于早春特有景象的欣喜之情。引导学生作此分析之后,答案便可这样归结: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飞到向阳树上去唱歌;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筑建新巢了。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对早春特有景物的喜爱之情。

3.技巧题

技巧题怎么考我们呢?技巧题的一般考法是: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怎样抒发情感,有什么作用等?面对这样一道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来作答:(1)准确说出诗中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2)结合诗中具体语句作具体分析。(3)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或抒发了什么感情或揭示了什么道理。如,问王维的《鸟鸣涧》一诗最典型的表达技巧是什么,并结合具体语句简析这种表达技巧。尽管王维的这首诗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因为小学时已经学过了。可是要答好这道题,有些学生可能还是会觉得无所适从。那怎么办呢?首先,我们必须要让学生掌握通常的表达技巧有哪些?一般来说,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抒情方式;有小中见大、虚实结合、以动衬静、以乐写哀、对比、渲染、象征、铺垫、抑扬等表现手法;有对偶、互文、双关、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有描写、抒情、议论、叙述、说明等表达方式。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诗句来作具体的分析。《鸟鸣涧》一诗最典型的技巧就是以动衬静的写法。“人闲”说明人的内心是娴静的,“夜静”“山空”表明环境的静谧,但作者用“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就更加衬托了山涧的幽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闲适。所以在作答这种题时,让学生掌握有哪些表达技巧很重要。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去运用具体诗句作具体分析。最后再归结到这种表达技巧所表现的内容或情感。这样,技巧题也就不会让学生觉得玄乎其玄了。

以上便是我对中考古诗词鉴赏这一块在实际教学中的几点不大成熟的做法。

李白的思乡诗篇6

一、“杨柳曲”也作“折杨柳”,是古横吹曲名。晋太康末,京、洛有《折杨柳》之歌,其曲多言***中辛苦及战争斩获之事。六朝梁、陈及唐人所作大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如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在关外,征人看不到青青杨柳,羌笛却吹着“折杨柳”的曲子,自然就会牵动离愁。

李白诗歌中“折杨柳”的曲调的运用则突破了“怀念征人”这一题材范围,将它拓展为抒游子的离情别绪或羁旅之思。如《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首诗是李白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游洛阳时所作,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发思乡之情。其意为“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生呢?”此诗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原来吹奏的是“折柳”,即《折杨柳》。古人送别时折柳,“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离情别绪。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何人”一词概括性极强,听到这笛声的,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足见诗人思乡之切。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几岁就离家东游,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再如:《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首联极写边地苦寒。“五月”在内地属盛暑,而天山尚有“雪”。但这里的雪不是飞雪,而是积雪。虽然没有满空飘舞的雪花(“无花”),却只觉寒气逼人。仲夏五月“无花”尚且如此,其余三时(尤其冬季)寒如之何就可以想见了。同时,“无花”二字双关不见花开之意,这层意思紧启颔联“笛中闻折柳”,“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句表面看是写边地闻笛,实话外有音,意谓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无花”兼无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此联除了烘托出边地环境的酷寒之外,也暗含征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颈联紧承前意,极写***旅生活的紧张。此二句只就一“晓”一“宵”写来,并不铺叙全日生活,概括性亦强。尾联用西汉傅介子的故事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愿”字与“直为”,语气砍截,慨当以慷,足以振起全篇。这是一诗点睛结穴之处。

二、《梅花落》,笛曲名,简称《落梅》《梅花》,《乐府诗集》此调题解云:“《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以思乡怀远为主题,曲调悲凉。南朝至唐许多文人都有《梅花落》歌词,大都表现怨愁离绪。如高适的《塞上听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风将笛曲《梅花落》吹送到关山处处,好像盛开的梅花在风中散落,表现了征人思乡、思妇念远之情。

如李白的《黄鹤楼闻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而李白也因永王李U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一为迁客去长沙”,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但***治上的打击,并没使诗人忘怀国事。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长安”,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然而,长安万里迢迢,对迁谪之人是多么遥远啊!望而不见,不免感到惆怅。忽然听到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诗人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江城五月,正当初夏,当然是没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便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梅花是寒冬开放的,景象虽美,却不免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由乐声联想到音乐形象的表现手法,就是“通感”。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三、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也称“关山”,《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多写征戍离别之情。如王昌龄的《从***行》“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戍边将士耳中挥之不去的是《关山月》的曲声,他不由想起万里之外的妻子,于是愁绪萦怀,这如泣如诉的笛声,传达出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怀远之情。

如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唐朝国力强盛,但边尘未曾肃清过。李白此诗,就是叹息征战之士的苦辛和后方思妇的愁苦。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景。这两句是从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万里边塞***。这里表面上只是写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设身处地体会这是征人东望所见,那种怀念乡土的情绪就很容易体会到了。中间四句在广阔的边塞自然***景上,描述出征战的景象。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西)围困了七天。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争,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末四句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

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而是言在此意在彼,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李白诗歌中通过“乐府曲调”表现征戍离别之情就是很好的说明。

李白的思乡诗篇7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思念,在月明时最浓

清代有一位词选家,曾推崇北宋秦观和晏几道二家的词,说他们的长处是“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用这句话来评价李白的《静夜思》,再适合不过了。

这首短短的二十字诗,字面上并无什么惊人之处,构思也算不上特别新奇。它明白如话,却又韵致无穷,素有“千古思乡第一诗”的美誉。

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呢?月明如霜,天地为静。李白夜不能寐,辗转反侧。既然睡不着,那就起来吧!他走出房间,走出院子,来到屋外空旷的地方。不远处有一个水井,井栏前是一层白花花的秋霜。走近才知道,原来是月光洒在地上。

水井是最能勾起人思乡之情的,所以出远门客居他乡,被称为“背井离乡”。 李白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对像他这样的孤身远客来说,明月最容易触动他的情思。

他想起早年居住在故乡时,看过的一轮明月,看过明亮的月光,并且曾经忽然产生过地上结了霜的怀疑。如今,年纪大了,人已不在故乡,可是明月依旧,怎能不让人愁肠百结?那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明月,故乡的亲人……恍若历历在目。

诗人想到自己前途迷茫,归程难期,抱负不能施展,有家不得安居,不禁悲从中来,内心盈湿一片。于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一“举”一“低”之间,又是怎样的百转千回?

纵观全诗,平多仄少,读起来低沉、舒缓、悠长,与作者的低徊犹疑的思乡节奏正好吻合,可谓巧夺天工。韵脚“光”“霜”“乡”,开口呼来,一往情深,余味无穷。除此而外,“床”“上”“望”三个与韵脚同韵的字遥相呼应,使全诗读来更加神韵饱满,稳妥和谐。

李白一生爱月,一生写月,最终扑入水中,抱月而去。月是他的朋友,月是他的知音,月是他的亲人……亦或许,月就是他自己!

请轻声念一念“床前明月光……”吧!你脑海里浮现出什么样的情景?

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月光无言

喜欢沙拉・布莱曼。第一次邂逅她的歌声,惊为天籁。

她的一曲《斯卡布罗集市》,几许深情,几许思念,几许惆怅与眷念。“Are you going to Scarborough Fair”开口的瞬间,她那清澈透亮的歌声,如月下山泉,潺潺而至。

尽管她的音乐地位和声望都极高,可是一提到月的神秘,她依然和孩子一样,充满了原始的好奇和天真的幻想,故有“月光女神”之美誉。

“诗”“歌”本一家。在中国古代诗坛,最对月情有独钟的,非李白莫属。据统计,在李太白全集中,有月的古诗三百多首。在我的想象中,他们都是“月亮的孩子”。因为无论是沙拉・布莱曼的歌,还是李白的诗,都是“此曲只应天上有”。

“行”,是汉代乐府诗歌延续下来的一种音调,也就是歌曲的调子,可以依靠这个调子放进很多字,编新歌词,然后就成为可以重复唱的一首歌曲。

《古朗月行》是一首乐府诗。如果让“月光女神”沙拉・布莱曼配乐歌唱,会不会湿润我的心?

诗的前四句,写了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把月亮比作“白玉盘”“瑶台镜”,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呼”“疑”两个动词,传达出一个孩子的天真浪漫之态。

诗的后四句,运用“月桂树的传说”,写出了月亮初升到逐渐明朗的过程,以及宛若仙境般的美好景致。当月亮初升时,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接着看见树影婆娑的桂树,然后看见白兔在忙着捣药,它是要给谁吃呢?

一句“问言与谁餐”,写出了孩子的稚气与想象。虽然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会得到答案,但是无拘无束的幻想却是孩子幼小心灵飞翔的翅膀。

这首诗写到这里,其实并没有结束。后八句,由喜转悲忧。诗人叹息好景不长,月亮由圆而蚀,不再可赏。这样的诗句可能有所讽喻,另有所指,但诗人并不明说。可是,如果你去读一读晚年的唐玄宗、杨玉环、安禄山……再读一读李白此时的境遇,也许一切就明白了。

于无言之处,给予你可以的想象和沉思的空间。

诗歌的含蓄之美,莫不如此。

李白的思乡诗篇8

关键词:李白;绝句;艺术特色

李白---中唐朝诗人,汉族,701年2月8日生于唐代安西都护府管辖下碎叶城的一个富商家庭,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不管是体裁还是思想艺术,都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特征,被世人称为“诗仙”,和杜甫在文学史上并称为“李杜”。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喜欢游历,所以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游历中度过的,曾经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一开始李白满怀抱负,想实现自己的***治理想,可到头来一事无成,虽由吴筠推荐,供奉翰林,但他看不惯官场上的黑暗,在京城呆了三年之后弃官而去,继续飘荡四方的生活。正因为如此,给李白的创作积累了素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因李白在永王与肃宗的帝位之争中受到牵连,晚年漂泊在东南一带,病逝于762年。李白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在他的作品中情感强烈,极富感染力,同时想象丰富又兼具深沉含蓄,既有自然景观的雄奇壮丽,又展现他敢于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杜甫曾这样评价李白的诗作:“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的诗歌中,有的体现的风格是雄豪奔放,有的风格则是清新俊逸。在李白的绝句中体现的是后者,有以下艺术特色:

一、绝句的题材极其丰富,语言自然流畅

在李白的绝句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各种题材,如咏物写景、边塞从***、思友赠别等等,题材十分广泛,更值得称道的是李白不满足于此,不断进行尝试,开拓新的题材,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作品。李白为人豪爽,性格直率,敢说敢写,他通过绝句更注重对社会生活的描写和表现,上至国家的时事***治,下至儿女私情,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李白绝句的内容,所见所闻所感,信手拈来被李白写进绝句中。如游历于山水之间,纵情于天地之间的山水诗篇,其中最有名的是《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写庐山的诗歌不少,但都没有李白的能让人不禁感叹庐山瀑布的磅礴,祖国山河的壮美不由得想一睹真容;如将朋友间深情厚意写到极致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至今让人称颂,感慨友情的深厚;还有值得一提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此情此景,仿佛让我们穿越时空送别孟浩然;一首《静夜思》寥寥几笔,却总能拨动心中那根脆弱的弦,乡情,就像诗中描绘的月光一样,轻盈得如同薄纱一般,清淡的似水一样。全整首诗以月营造了思乡的意境,含蓄深远,因此成为了思乡的名曲,让无数漂泊在外的人泪满衣襟等。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雕饰的诗句,显出透明纯净而有绚丽夺目的光彩。读李白的每一首绝句,觉得声情流畅。

二、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在李白的诗中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这与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分不开,再者就是受儒家、道家多家思想的熏陶,对他的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李白成为了一个浪漫到骨子里的诗人。如诗歌《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前两句生动的描述了天门山雄奇壮观的特点,长江水浩浩荡荡奔流的气势。诗中“中断”以此,形象地写出出了两山相对,极其险峻之感:“楚江开”,则描绘出江水势不可挡的气势,为读者勾勒出一幅两山夹江对峙、巨浪奔腾的自然景观,情不自禁的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后两句的“相对”二字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更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悠远的情趣。

三、手法新奇,技巧绝妙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语言魅力势不可挡,这是主要的因素,另外艺术手法要新奇,技巧要绝妙,也是重要的因素。李白就是如此,才达到了这样的艺术高度。在他的绝句中夸张运用的得心应手,夸张不等于夸大,李白夸张的应用使诗中的形象和现实中的事物形成反差,给人以震撼,如“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桃花潭水深千尺”等诗句,这些数字不是实数,而是虚指,既使绝句增加了韵味,又将诗人的激情得以喷涌出来。再如《宣城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一”“三”不但对仗工整,而且各有韵味,“ 一”、“三”的呼应,使诗意顿生。“一”字不是数字一个,而是带给人枯瘦之感, 连用三次,更让人觉的孤苦无依,让人心生怜悯。“三”字则表示年、月、地,巧妙地嵌入时间之长,行地之远,使得整首诗意趣盎然,言尽而意不尽,余味无穷。

我国的诗歌创作源远流长,发展到了唐代,艺术成达到了一个无与伦比的高峰。盛唐诗坛,群星灿烂,李白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巨星,李白把绝句创作推向了顶峰,也为绝句创作树立了典范,不仅影响着当时的许多诗人,也启迪着后人的文学创作。

参考文献:

[1]汪惠,杨文.字字神境 篇篇神物――浅析李白绝句主题和艺术特色[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6 .

[2]杨国荣.唐代组诗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李白的思乡诗范文精选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李白的思乡诗范文精选

学习

基于DACS的智能提速方案简介

阅读(29)

摘要智能提速系统,又称差异化应用控制系统(DACS),是基于宽带网络质量差异化的控制系统,通过DACS系统能够实现基于家庭网关、BRAS、IDC出口三个关键网络节点协同控制带宽和优先级(全网部署可以实现端到端的业务保证),三点能力可以根据客户/业务需

学习

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督管理办法范文精选

阅读(617)

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督管理办法篇1关键词:非上市公司上市公司转让《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督管理办法》(简称“《办法》”)被证监会认为是“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的基础性文件”,按理其立法内容至少应满足最低限度的合法性要求,但笔者发现至少在以下方

学习

民航监视系统

阅读(23)

民航监视系统是对飞行器在空域内的飞行活动进行监视的所有设备的总称,民航监视技术是保障飞行安全、提高运行效率的重要手段。该文主要通过分析各种民航监视技术,了解民航监视技术的主要作用,然后以机载航电设备的分析介绍为主线,指出各种方

学习

中国与美国、印度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阅读(18)

一、当代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的范围界定与发展状况如果按照生产要素密集度分类,服务业可以被划分成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服务业三大类。这种分类方法是按照所投入的、占主要地位的资源的不同为标准,即根据劳动力、资本和技术

学习

那些大写的士夫们

阅读(27)

这几年,出于个人闲余的爱好,读起了画册。我发现,一本好画册比之于一本经典的文学作品,在给人带来激动、陶醉、敬仰、崇拜等等诸般高级的情绪上,居然一点儿也不差。一幅好画,一看再看,心无旁骛地看三两小时或是一整天,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儿。看似

学习

错动中的冒险

阅读(24)

SANAA,一个始终致力于用丰富的细节表达细腻情感的日本建筑事务所,在纽约新美术馆的建筑实践似乎并不脱离他们一贯的手法。在Bowery大街一群相对“小号”和“中号”的建筑中,纽约新美术馆在以174英尺的高度鹤立鸡群,虽然是七个盒子堆砌的庞然

学习

辽宁省建平县梨树沟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简析

阅读(23)

【摘要】梨树沟金矿赋存于二叠系青凤山组岩层中,严格受断裂构造和裂隙控制,与燕山期花岗岩关系密切。主要蚀变有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等。金矿化与硅化、黄铁矿化关系密切。通过研究硫同位素、氢氧同位素、流体包裹体特征,归

学习

“致命”琼斯挥别泳坛

阅读(70)

LeiselJones,因为名字与英语中“Lethal”(致命的)一词发音相近,莱塞尔·琼斯曾被媒体称为“致命琼斯”。北京时间11月16日,澳大利亚蛙泳女将莱塞尔·琼斯在家乡布里斯班正式宣布退役。这个曾经给中国蛙泳名将罗雪娟、齐晖制造了不少“麻烦”

学习

基于H―P滤波法的中国小麦产量波动性分析

阅读(54)

根据1983-2008年中国小麦生产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H-P滤波法对中国小麦产量波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1983-2008年间小麦生产包括了6个完整的周期,平均年距为4.5年,其中扩张期的长度平均为2.5年,而收缩期的平均值为1.7年,扩张与收缩长度之

学习

我国海上直升机救助系统与搜救方法综述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我国海上直升机救助系统与搜救方法综述,内容包括中国海上救助直升机,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有多少直升机。[摘要]随着航空技术迅猛发展,直升机凭借出动快速、机动性强、受天气海况影响小、视野开阔、搜寻范围大、救助成功率高等诸

学习

钢结构桁架式通廊设计及优化

阅读(18)

【摘要】论述了通廊的组成、传力途径、单元划分及跨度确定;对组成通廊的桁架进行受力分析、计算,在构件选择及布置上进行优化比较,总结出经济做法。【关键词】钢结构通廊桁架设计优化1某工程皮带通廊大跨度钢结构桁架设计1.1通廊概况介绍该

学习

《花样男子》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花样男子》,内容包括花样男子日本,花样男子全集国语。[电视台]:东京放送TBS[首播]:2005-10-21[编剧]:サタケミキオ,藤本有纪,高桥ナツコ,荒井修子原作:神尾叶子[主题歌]:印象歌:大冢爱「プラネタリウム[发行时间]:2005年10月21

学习

条分缕析 明白晓畅

阅读(23)

人教版第二册第三单元写作辅导【技法导航】条理清楚是说明文的基本要求。因为说明文主要是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的。而要做到条理清楚,就必须安排好文章的结构和顺序。一、安排好文章结构说明文的结构是指文章的内部组织、构造。文章只有结

学习

朝阳市严重夏旱成因分析

阅读(65)

摘要2014年夏季朝阳地区发生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夏旱,使得作物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对西风环流、副高位置、850hPa风场、海温等气候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hPa高度场主要由负距平控制,西太副高平均位置偏东偏南,东北冷涡活动偏弱,海温偏高

学习

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督管理办法范文精选

阅读(617)

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督管理办法篇1关键词:非上市公司上市公司转让《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督管理办法》(简称“《办法》”)被证监会认为是“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的基础性文件”,按理其立法内容至少应满足最低限度的合法性要求,但笔者发现至少在以下方

学习

华文文学范文精选

阅读(17)

华文文学篇1“拓荒期”新马华文文学研究颇有成绩,主要呈现为如下几个研究向度:(一)新马华文文学思潮、发展及概况研究关于新马华文文学思潮的研究,归侨作家韩萌的《“马华文艺独特性”的争论及其他》[1]是这阶段最早有所涉及的论文。韩萌认为

学习

你是我的女王范文精选

阅读(39)

你是我的女王篇1我是在农村出身,而在幼稚园里待的最后一年,却是待在城里的幼稚园里。那时的我,总是用笑容来掩饰我对新环境的害怕,坐在位置上一般情况不走动,因为……害怕。而那时的你,是多么开朗,在那里,就像你的天下,是最受同学的喜欢的女王。

学习

道岔故障应急演练总结范文精选

阅读(43)

道岔故障应急演练总结篇1关键词:高速铁路;车务;技术管理;行车组织1高速铁路车务技术管理现状目前,我国已是世界上高速铁路发展最快、运营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高速铁路营业里程已经达到1.9万km,居

学习

宛转巴歌范文精选

阅读(30)

宛转巴歌篇1要探求这一生动清新的文化支脉的最初源起,不能不说到三峡。可以说,“竹枝词”的发现、记录和传播乃至仿作,都自三峡始。三峡“竹枝”在文化史上留下鲜明的印迹,是唐代特殊的历史人文背景和历史地理条件所决定的。如果从历史地理

学习

感恩卡片制作范文精选

阅读(20)

感恩卡片制作篇1感恩节(ThanksgivingDay),美国和加拿大节日,由美国首创的,原意是为了感谢印第安人,后来人们常在这一天感谢他人。感恩是一种文明,感恩是一种品德。拥有一颗感恩之心,才懂得去孝敬父母;拥有一颗感恩之心,才懂得去尊敬师长;拥有一颗感

学习

谈李白作文250字

阅读(21)

提起唐代诗人李白,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吧。他的诗句有很多流传下来的,至今还朗朗上口。是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不同于别的诗人,为了权利和金钱而去当官,他生性洒脱,不愿受皇命约束,他蔑视权贵,追求自由。有着羁傲不逊的性格,即

学习

电子元件范文精选

阅读(35)

电子元件篇11.1简介电子元件概念:电子元件也称为被动元件,主要包括电容滤波器、电感镇流器、电阻变压器等等,属于电子类产品的范畴。电子器件与电子元件一起组成电路板的核心部件,是组成各种电子产品设备的基础。在当今,TDK公司生产的电子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