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礼遇是社会组织和个人在交往中处理主客关系的重要内容,是东道主或主人对客人的认识和态度在行为上的能动反映。它首先是讲平等的,主人对客人要一视同仁,因为它以“礼”在先;它又是不平等的,因为它给予不同的来访者和邀请对象以不同的礼仪上的待遇。这种不平等既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又受客观因素的影响。从经济学的角度去解析,是由于交往中存在供需的不平衡性、资源的有限性、竞争的差异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引导与约束。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礼遇的不平等问题,会给社会组织和个人在交往中带来更多的理性色彩,给公共关系管理或人际传播以深刻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礼遇 经济学
礼遇,是东道主或主人给予客人在礼仪上的待遇。由于客人身份的不同、东道主交往的目的不同,在对不同的人的礼仪待遇上就有所不同。这就构成了礼遇的不平等性。礼遇上的不平等在实践中比比皆是。有的表现为在不同时间对不同客人用车、住宿、会见、陪同、宴请等规格上的不同,有的表现为在同一社交场合,在时间、空间上的给予不同,如:在舞会上,主人与有的宾客先跳,有的宾客后跳;在宴会上,将有的宾客安排在最尊的“上”位,有的安排在“下”位;在介绍时,总是先称呼某一类人,然后通过对他人的介绍让这一类人先享有知情权,“先”则意味着尊重。人们知道客人来了要以礼相待。这就首先承认作为主人,要对每一个宾客表示尊重,施以礼节,如欢迎他们的到来、对他们进行款待等。尊重,是礼遇的前提,这对每一个客人是平等的。同时,礼遇也意味着“不平等”性,这种不平等性既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又受客观因素的影响。为什么会造成这种“不平等”性?我们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解析。
供需的不平衡性
被人尊重是人的基本需求,按照马斯诺的心理需求分析,它还是属于高层次的需求。需求,是指一个人在特定的社交场合的特定时间内,他打算并能够享受的最好的待遇。在这里有两个条件,他有被受到特别尊重的意愿,而且也有这方面的能力,如有一定身份的一群人并且身份相当,共同出席某社交活动时,他对自己所获待遇的最高或较高的期待。个人对这种尊重的需求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个人的地位、个人的资历、个人的财富、个人的经验、个人在这个问题上的偏好、其他有关人员享受的等。供给是某东道主在某一特定的社交场合的某一时间,能够在礼遇安排上提供给来客的最大尊重的资源,如在接待规格上、在位序的安排上所能提供的最高待遇的情况。东道主的供给情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东道主打算提供的待遇、为这种交往所投入的成本、交往的目的、交往对象的身份、礼仪资源的情况、对未来交往的预期、礼遇制度的规定性、对其他人礼遇的比较等。在社交场合达到供需均衡,是一种最好的、皆大欢喜的结果。然而,供需要达到满足每一个人的最大自尊,最根本的是受资源有限性的制约。
资源的有限性
如资金资源,在进行接待和礼仪活动中付出的资金成本;时空资源,在有限的特定社交活动的时段和特定的场合、有限的席位;情感资源,有亲情、爱情、友情的区别,还有程度深浅的区分;目标资源,即出于什么目的进行交往,通过交往所要实现的目标等。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在礼仪一视同仁的一般要求下,隐藏着不平等的因素,受资源有限的制约,不可能实现每一个人被尊重的最大化,也意味不能实现供需的实质均衡。这种供需的不均衡,只有转化为心理的平衡,才能形成社交的良好秩序与和谐的氛围。心理的平衡要靠外在的力量去暗示、引导来进行调节。习俗。按照习俗,强调的是“客随主便”,符合这一要求是客人对主人礼貌的表现。这一习俗影响客人的心理,使他们认为应该服从主人的安排,否则是对主人的不尊重,也会给其他人产生不良印象,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使他们每到一处总是表现为对主人安排的服从。道德。在礼遇中,最重要的道德是中国人的谦和礼让,当职位相当的人或与知名人士在一起出席宴请活动时,在关系密切的一些亲朋好友中,在较好的座位面前,总是看到互相之间客气一番,把好的位置让给别人。这种礼让而非争抢,使得一些社交活动能在友好的气氛中有序进行。制度。制度是形成礼遇规格和礼遇区别的保证。长期以来,“先来后到”、“女士优先”、“尊重师长”、“相互对等”、“论资排辈”、“排名先后”等,犹如制度一样,成为人们自觉遵循的尺度;尤其是公务活动、外交活动中,在宴请、接待、会议、送礼等方面有着制度上的明文规定,一旦有了正式规定,大家则在遵守的情况下保持一种心态平和。用内心的平衡应对外在的不平衡,是解决是解决供需矛盾的有效办法。接下来的问题是选择谁来享受礼仪之最尊呢?或换一个角度说,要想受到最尊待遇,对所有的礼仪对象面临一个潜在的竞争。只有在竞争者具有差异性的情况下,才有选择的依据与操作性。
竞争的差异性
这里的竞争,不是指来宾们在现场为争夺最尊之位和最佳待遇而互相展开的竞争,而是指在资源稀缺和供求矛盾下,谁享受最高礼遇,与来客的差异性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只有差异性,才能将人区分开来,才能分出上下高低,才能按照一定的规则,将不同的人各归其位,各享其尊。有差别,在竞争中才有优势。不同的礼遇,总是属于与此相对应的比较优势或劣势的人们。有差异,就有垄断。因为,最尊之位、最佳待遇,总是属于那些具有“竞争”优势的人。相同是暂时、表面的;差异是绝对、本质的。在礼遇中,是不允许绝对相同的,礼遇以生俱来就不平等。这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如行***职位中的副职往往不止一个,都是副职则意味“相同”。在这种“没有”差异的情况下,要进行排名是不可能的。只有从相同中找出差异,排名才有可能分出一二。在同一职级中,最常用的方式是将任职时间先后作为排名先后的依据。任职时间早的排名在前,任职时间晚的排名在后,大家各认其命,相安无事。又如中央委员们,大家均具相同身份,哪一个中央委员不比哪一个中央委员分量轻一些。一旦要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同时公布于众,也必然要将委员们分个先后顺序,这同样要找出相互间相同中的不同。多少年来,人们已经习惯了用姓氏笔划多少的方式来决一排名先后的雌雄。姓氏笔划少的排名在先,姓氏笔划多的排名在后。为了区分得所有人不伤自尊,人们总是会想出这样那样的办法,来解决人际交往中涉及礼遇等级的种种难题。
在礼遇中,分配不平等的直接原因是资源的有限,难以实现礼遇的“公平”。将有限的资源进行不平等的分配的依据,首先是个人拥有的被人尊重的要素的数量和质量的差异引起的,判断这种要素的标准有性别的、年龄的、能力的、社会影响的、道德的、习俗的、时间的;有出于客观因素的、也有出于主观因素的,如功利主义的目的,有求于对方等等。这意味着每个人受到的尊重,取决于自己拥有的被人尊重要素的效率与质量。每个人拥有的有关要素的效率与质量不同,所受到的礼遇就不同。在社交活动中,生理情况是个人拥有的最主要的被尊要素之一,如年龄、性别,但这表面上看是与生理有关的情况,蕴涵着人们对它的社会文化的解读。婚姻,也是个人拥有的一个被人尊重的要素,尽管它在我们身边并不十分被看重。在西方的传统中,人们认为已婚者比未婚者在家庭中负有更多的责任,应该更有责任感,比起未婚者来,理应更加受到尊重。社会知名度,包括个人和家族的荣誉,也是受到尊重的一些要素,他们比一般人更有令人尊重的地方。客人,是受到主人邀请的对象,作为主人应该“远”而“敬”之,这是表达感情、融洽关系的需要。在公务和商务活动中,职位的高低和财富的多寡是礼仪待遇高低的主要选择。职位意味着权力、影响力,财富意味着成功、驾御力,对权力的崇尚、对成功的倾慕,是导致区别的主观因素。区别是为了比较出优势,有优势才有垄断稀缺资源的可能。一个身份作为主人的人,面对各色来客,安排谁坐首席、给谁以最高待遇,面临着选择。这就要有准入的规则。通过规则的制定并实施,把享受这一待遇的人以及不同等级待遇的人选择出来。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似乎已经习惯了礼遇上的不平等,因为这种不平等已深化为社会文化习俗,得到了人们有意或无意的认同;同时,它又是社会交往模式的表达,可以避免纷争而获得秩序。当人们能够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礼遇的不平等问题时,会给社会组织和个人在交往中带来更多的理性色彩,给公共关系管理或人际传播以深刻的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