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教学在高中教学中几乎是主流,也是高中语文教师真正把语言学科当做知识学科教学的一个体现。古文教学除了要引导学生感受、领悟外,还有一些具体的知识点需要教给学生。
学习古文首先当然是读懂,也就是简单地翻译。事实上高中古文教学在读懂这个层面上早已超出了一般理解的要求,要求的是学生会翻译,甚至是恰当地翻译,也即所谓的“信、达、雅”。
解文须得解句,解句先得解字。汉字是形音义的合体,一个形象的汉字会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一个源流清晰的汉字解析更是让学生醍醐灌顶,在教学上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既”和“即”,“既”意思是“已经,完了”,表示事情结束了;而“即”是“就,靠近”的意思,表示事情还未开始或才准备开始。“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匪来贸丝,来即我谋。”“以缚即炉火烧绝之。”一般的教学都是遇到时分别告诉学生两个字的意思,让学生去识记,以后再出现后再提问、回顾,举一反三地反复识记。细心一点的教师便会对比识记,两个形近字原是要区分的,较前者更系统,更科学,更易于识记。有没有只是讲一两次就能让学生刻骨铭心记住的办法呢?有,那就是追根溯源,解析汉字的造字法。甲骨文中“既”作“____”,“即”作“____”。“____”代表食物,“____”表示人吃饱了,回头张着口,在打饱嗝,说明吃饭的动作已以结束了,完了。因此解作“已经、完了、结束”之意。而“即”造作“____”,“____”是个人形,才接近食物准备吃,因此解作“靠近,就近”。如此形象有趣,学生焉得不牢记在心?
一些汉字,教师若不追源,甚至会有误解误教的可能。必修三第四课《蜀道难》中一句“危乎高哉”,“危”字若不留神,便会解做“危险”,通句译作“蜀道又险又高”。因为课下没有注解,就可能会有些粗心的教师连想都不想就会这样译出来。而实际上“危”是“高”的意思,是李白在喃喃地重复着慨叹着:“高啊,实在是太高了!”“危”(____)字从小篆上看,上半部分“____”是一个人登上了高台,由于高有摔下的可能而引申出“险”的意思来,“安危相易,祸福相生”。
常用汉字三千多个,想要把每个汉字都解析给学生是不可能的也是没必要的。教师怎样教会学生解析汉字呢?这就真得用一句套话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两个方法可以运用到课堂中,其一,偏旁解析;其二,引申解析。偏旁解析教会学生如何解析汉字,引申解析教会学生理解词义。
如:“手”可以写作“____、____”,“止”便是“趾”,可以写作“____”。“攴”“____”,解析为:手上拿一根棍子,有敲打之意,因此汉字中有此偏旁的字便多有“敲打”之意,如“敲、攻、教”。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四课《烛之武退秦师》中有一句:“因人之力而敝之。”“敝”为“损害”。教学时,学生很难想象和记住“敝”为什么是“损害”的意思,所以教师不只要教给学生为什么是“损害”的意思,还要连缀引申出其他义项来。“敝”字甲骨文写作“____”,为手执棍棒敲打左边的一块布,四个点可以理解为纷飞的碎片或破洞等。所以“敝”字本就为“损害、破坏”之义。被破坏、被损害了,便是“破旧”,如“敝帚自珍”,学生又记住了一个成语。
再如左耳朵和右耳朵。左耳朵是“阜”字,右耳朵是“邑”字。“阜”字甲骨文造作“____”,象台阶或陡峭的山崖,有这个部首的字多与“升降、阶梯”有关,如“降、陟”这一对古文中的反义词,造字也有趣:“____”“____”。“降”为两个往下的“止(趾)”,“陟”为两个往上的“止(趾)”。一个降,一个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降”的意思是“降下”。《出师表》中“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是“提升、提拔”的意思。如果单纯教学生记背,这个陟字的意思是很难记住的,而相关的这么一联系就会形象生动牢记在心了。
右耳朵是“邑”字,甲骨文写作“____”,上面方框表示聚居地,下面一个安稳跪坐的人。所以“邑”就表示人们的住地。有此偏旁的字大都与“城镇、地名”有关。如“鄙(____)”,左边上面为城镇,下面为周边农田中的仓廪,右边一个“邑”强调是边境地区。《烛之武退秦师》中“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鄙”为“边境、边邑”,只是结合上下文,它在此做了动词,是意动用法,“把……当做边邑”。《荆轲刺秦王》中“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这个“鄙人”是“边远地区的人”。要给学生讲清的是和谦称中的“鄙人”不同的。再引申,边远地区信息闭塞,文化落后,才有了自我的谦称“鄙人”,是说自己是没见识的人,粗俗的人。没见识的人可以称作“鄙”,《曹刿论战》中“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称当官的目光短浅。
解析汉字不止在理解古文上有积极的意义,在诵读古文上也有一定的作用。在古文中常出现“兮、乎、吁”等几个词语,这是古人传递信息的几个词语。加是一个“平”字,它们表示不同的内容和长短不一的语气。追溯源头,“兮(____)”、“乎(____)”(便是“呼”字)、“于(____)”(便是“吁”字)、“平(____)”,四个字的下半部分(____)是表示古人传递信息所用的号角,上面则表示不同的语气、内容。“兮(____)”两点,表示声音短促,只是语气的停顿,“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诵读时语调下降。“于(____)”三点,表示声音的延长,有长叹的意思,我们也便理解了李白“噫吁”之叹了。“乎(____)”三点,且有一个上扬符号,声音长且上扬,意味着古人或惊喜而高呼,因此读“危乎高哉”时,便要读出这种上扬,读出这种惊叹来。而“平(____)”字没有点,只是一横,平吹出一声表示平安无事,只是这个字现代汉语中已没有了语气词的痕迹。
解析汉字在古文教学中既显得重要,又有其必要性。如何解析汉字并在古文教学中灵活运用而不至于适得其反,成为教师学生的负担,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总结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