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关凝重的历史和刚烈的传奇使这座雄关有了自己独特的性格,在古文学作品中的雁门关,是以极遥远之地的意象出现的,北朝时庾信说“南思洞庭水 ,北想雁门关”;即使到了疆域无限广大的唐朝,在诗人的笔下,也会感叹“雁门关外绝人家”。雁门关的美,正是来自这种萧瑟,恒山的武侠豪情,莫过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下雄关之首―雁门关。
在山西省北部绵延两百余公里的恒山山脉上,雁门关巍然屹立。雁门关位于山西省代县,在城西北大约40 华里的地方,又名“西陉关”,历有三晋咽喉、中原锁匙之称。如果从有文记载算起,人类认识雁门关最少也有3000 余年的历史了。
《山海经》里写雁门荒凉的传奇:“雁门,飞雁出于其门。”相传每年春来,南雁北飞,口衔芦叶,飞到雁门盘旋半晌,直到叶落方可过关。故有“雁门山者,雁飞出其间”的说法。雁门山海拔1,900m 以上,周围群山环抱,只有过雁峰两旁山峪低矮,大雁不能从他处飞过,只此能越,若于适当的季节到此,游客便可欣赏到雁阵过关的奇景。
凝重的历史
从代县古城出发,沿着雁门关古道蜿蜒而上,你会看到一座座孤傲而寂寞的烽火台。象现代人手中的无绳电话一样,烽火台是古人最先进的报警工具。雁门关下的烽火台始建于东汉时期,除过那段和平的历史外,烽火台上的滚滚狼烟几乎从东汉一直燃烧到明清。
雁门关关楼 “东西山崖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初见这座教课书中描写的名关,你似乎无法一下与雄伟、险峻、与众不同,气势非凡连在一起,你甚至会怀疑这就是那座让蒙古铁蹄望而生畏的险关么?这就是让李牧、薛仁贵、杨家将等历代名将舍生忘死浴血守卫的险隘么?
如果不掀起雁门关的历史面纱,我似乎很难理解历史上发生在雁门关周围的金戈铁马,血肉横飞;不了解雁门关的全貌,你似乎也很难理解历代诗人、***客梦魂牵绕的雁门情结。
雁门关的总体防御工程可简单概括为“两关四口十八隘”。两关,即古雁门关、明雁门关,明雁八关,即现在看到的雁门关;四口,即古广武口、明广武口、南口、太和岭口;十八隘,即雁门关两边的18 个险要隘口。其建设的起始年代可推前至公元2000 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雁门关为春秋五霸之一晋国的北部边防。三国分晋后,雁门关又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赵国的北部大门。赵武灵王执***后,除加强雁门关的防御建设外,还大胆进行胡服骑射改革,使赵国一跃成为七雄中最强盛的一员。从白草口登上古雁门关,满目荒凉关门,难以想象2000 多年前李牧守卫的是一座怎样的险关。
雁门关第二次大规模建设为两汉时期,汉武帝为北伐匈奴,曾命万人开凿雁门关;雁门关在北宋时,地位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雁门山成为宋辽两国的国家分界线,雁门关也成为关系大宋王朝存亡的咽喉要塞。守卫这一要害的杨业及其杨家将,为巩固边防,沿雁门山一线,建起十八座隘城,杨家儿郎凭借雁门关天险及其血肉之躯抵挡辽***的进攻。
明朝建立后,作为屏护中原及明都城的雁门关,是重点建设的边防要塞之一。从现在留下的历史遗存看,明雁门关城砖石砌筑,洞门三重,即东门、西门、小北门。东门石匾刻“天险”二字,门上建有雁楼,门外东侧建有靖边寺,也叫李牧祠。西门石匾刻“地利”二字,门上有楼,曰“六郎祠”,门外建有关帝庙。西门外有东西向的门洞,门额石匾刻“雁门关”三个大字,左右砖镌联语一副:“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
雁门关至明朝时,在大规模建设关城的同时,雁门关长城也得到修复,两关四口十八隘之间均有长城相连,长城向外延伸与外长城相接。为了加强雁门关的防御,明朝的***事家们又在雁门关下的代州境内建起包括代州古城在内的39 座城堡。至明朝中后期,由于多数城堡坍塌,遂于各险要处又建起12 座较大的城堡,即于滹沱河北岸构筑起一道新的防卫线,这就是雁门关下著名的“三十九堡十二联城”。毫无疑问,如果雁门关完整地保存下来,这座集中了人类建筑智慧的庞大***防工程会象平遥古城一样跨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坚固的雁门关最终未能阻挡一个腐朽王朝的覆亡命运。庞大的雁门关防御工程随着大明王朝的灰飞烟灭而逐渐颓败下来,历经清朝、民国而成为眼前这个伤痕累累的模样。雄厚的关墙已消失在历史深处,破败的城门象一个孤独的老人一样倔傲地挺立在风雨中,单调的风铃声似乎向每一位前来的游客诉说着什么。
刚烈的传奇
雁门关在历史的传记中从来都是浓墨重彩。文学中的事迹并非真实,但那文学中的形象与历史却是相同。纵览雁门关历史,自公元前4世纪至20 世纪两千年余来,发生在这里的战事,据不完全的统计就有140 多次。血雨腥风洗礼下的雁门关如同一座冰雕铁塑,默然承载着一个个王朝的兴衰。当地人说起雁门关,不无自豪的会谈到李牧抗击十万匈奴,杨家将大败辽兵的故事。峥嵘岁月中,处处印记了它“根抵三关,咽喉全晋”的重要地位,无数戍守将士,在这里留下了动人悲歌。
雁门关关楼外,你随处可见破败的古碑、残缺的汉瓦。关城的城基上已长起没膝的野草,日落前的晚霞给整个雁门关涂上一层凝重的色彩。抓一把脚下的泥土,里面渗透的是一代一代戍关将士无限的忠诚和勇气。戍关的将士们已长眠于雁门关脚下,但其忠武的英魂就象雁门关前那两根孤傲的石旗杆一样,将永远矗立在雁门关上。
李牧依托雁门关天险,多次打败来犯的匈奴。赵悼襄王时期,李牧被调入雁门关内,攻燕抗秦,屡有战功,被封为武安君。赵王迁七年,秦使大将王翦攻打赵国。李牧率兵拒敌,秦人不得入。后秦使反间计,一代名将被屈杀于阵前。李牧死后三月,强盛一时的赵国走完了自己最后的岁月。
雁门关内至今尚存李牧祠旧址,有碑石数通。关北处,在起伏的群山间有一片方圆十公里的荒滩,相传便是杨家将与辽***血战的金沙滩古战场。
李牧祠就建于雁门关天险门外,从现存的遗址看,整个建筑规模宏大。山门前有石砌平台,上竖石制旗杆1 副,配设石狮1 对。正中左右各筑台阶,并配以石雕、石栏柱、石栏板。山门两旁建有钟鼓二楼。祠院分前后两院,前院两侧为厢房,正面过殿供奉李牧塑像,背面是韦陀像,过殿两侧留过道,设东西库房。后院正殿为大雄宝殿,供有一佛二菩萨,正殿左为方丈,右为祖师堂。在主殿东边,顺台阶而下有兵洞多间。
祠内挂傅山对联一副:“重台唱法祥云遍覆菩提树,莲台传经瑞口光临极乐天。”现除后院正殿外,其余建筑均已毁,断碑残基,更增添无数凄怆。
薛仁贵是唐朝名将。唐开耀元年,薛仁贵出任代州都督。薛仁贵骑白马、穿白甲,骁勇善战,名扬长城内外。一次突厥来犯,薛仁贵率大***陈列于雁门关前。突厥问唐将是谁?周围人说是代州都督薛仁贵。突厥首领说,不是说薛仁贵死了吗?怎又复生?薛仁贵脱下头盔让突厥细看。突厥大惊。薛仁贵率兵进击,突厥大败。
此外还有李广、杨家将以及更多无名的将士,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在雁门关上抒写了一曲壮烈的忠勇之歌。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雁门关的身姿才显得那么雄壮、伟岸。
雁门关的历史太沉重,荒蛮和生存在这里被打上了最艰难的定义。唐人曾形容雁门关:“满坡飞石大如斗”,所以在这里找不到小桥流水的那种恬静,只有大漠的荒芜和猎猎寒风。如果你来,一定要在夕阳下,只有那种血色的残影,才能衬托出雁门关历史的磅礴。坐在雁门关下,你会把这种距离感拉近,因为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着一个悲情的故事。山下的人家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住了一代又一代,关上的大王旗换了一朝又一朝,只有雁门关依然如故,也许正是因为承载的悲壮远远多过欢愉,时光荏苒,雁门关逐渐沉淀成一种壮怀的诗意。
走西口 话雁门
历史上代县一直地处边陲,因此边贸活动几乎伴随了代县整个发展历程。几千年来,代县涌现了一大批商人,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商贸文化。因为是塞外入关的主要通道,雁门关长久以来都是作为战场而存在。在战争与战争间隙,商人们来来往往,赋予雁门车如流水马如龙的短暂繁华,扫视商埠雁门这个历史侧影,和平时期,雁门关是繁荣的边关商埠,关内关外经济的往来直接影响到文化的交流融合,代州文化从而体现出草原文化、中原文化相互交融的文化特征。
雁门关下的代州城是中国古代***事和经济重镇。“商埠经济多门路,财源如水流代州。”古代州城有大小商号300 多。商务远涉迪化(乌鲁木齐)、库伦(乌兰巴托)、海拉尔、北京、上海、苏州、成都等大中城市。归化(呼和浩特市)著名大商号大盛魁掌柜王廷相(代州人)使大盛魁商务达到鼎盛,被誉为商界“福星”。古城还有大小票号56 家,当铺26 家,钱庄30 家。这些票号、商号的流通都是从雁门关走向外地。
雁门关“分道碑”印证着明清时期雁门关商贾云集,南来北往的繁荣景象。分道碑分开上下路,成为中原最早的交通岗。中原人向外谋生一般有三个途径:一为闯南洋,一为下关东,一为走西口,而口外的重要交通线是雁门古道。走口外,走西口的雁门关线:山西省忻县、定襄县、宁武县、崞县、代县一带人走西口就走这条线路,他们北上雁门关,有大道可通行。一般经商者多经此路,有驿站可通邮,这古道是民族融合的见证。据《雁门关志》载,春秋战国时期,匈奴等少数民族,不惜长途跋涉翻山越岭,通过雁门关进入内地,与汉族通婚、通商、结盟。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等许多少数民族,经雁门关克服高山险阻,实现跟内地的交往,既带来草原新鲜的气息,也充分享受了中原先进文化。特别是鲜卑族拓跋氏建立北魏,先都大同后又迁都洛阳,使民族交往更加频繁方便。后来隋唐五代时突厥、沙陀等少数民族,宋元时期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先后同样经过雁门关进入中原地区,由战争到“和同为一家”,与汉民族携手共创辉煌的华夏文明。雁门关乃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沟通民族往来,促进民族融合的结缘地之一,在民族彼此融合团结的历史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今天的雁门关内,代州酥梨走俏东南亚,获全国农业博览会金奖;代州黄酒沁人心脾,已发展成北方最大的黄酒基地;代州精大米色白、味浓、肉精,胜似江南鱼米,就连1948 年从延安至西柏坡途中路居代州时都说:“没想到黄土高原能产这么好的大米,我多吃了一碗。”启迪着今天的代县县委***府开发滹沱河种植5 万亩水稻。
一部雁门关***事史, 堪称半部华夏5000 年重大国防***事篇;一条雁门关商埠路,承载着中原和塞外的和平发展史。雁门关可以说是上天造就的一道天然的屏障,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雁门关担负起特殊的历史使命,决定了雁门关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也决定了雁门关特有的文化、经济。
人文追梦 雁门情节
商人们的艰难与满面和气似乎总是微不足道,想起雁门,总会想起徽钦二帝的最后一声叹息、杨家将满门忠烈以及昭君出塞。这是上天造就的一道屏障,凝结成漫长历史中一段欲说还休的注脚。
雁门关的人文是厚重的、景色是美丽的。雁门关的震撼、杨家将的忠烈、雁门关下代县现有的文物遗存丰富,古代诗人咏赋的古代州的自然风光和雁门关文化的独有韵味和其深厚内涵, 已经将雁门关铸成名扬天下的旅游圣地,形成了每个旅游者心中魂牵梦绕的雁门情节,这就是雁门关旅游区无与伦比的品牌优势。当你的脚踩在那片土地,眼睛里看到的就已经不是风景,而是一种人文的情怀。
景点资讯:
雁门关小吃:
麻花、黄糕、面饼、豌豆粥等都是深受人们喜爱的食品,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数应县牛腰了,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味使它盛名远播、备受好评。
开放时间:
全年开放,节假日不休息。
夏日工作时间:8 :00--19 :30 冬日工作时间:8 :00--18 :00
最佳旅游时间:
代县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气候温和干燥,冬夏温差大,冬季风沙较大。年平均气温为10.2℃,降水大部分集中在夏季。一年四季都适合旅游.
旅游交通:
可去太原市客运西站乘坐" 太原- 代县" 的长途车,然后转乘代县- 雁门关的班车。雁门关景区内交通:没有交通设施,需要步行。
雁门关风景区开发项目简介:
雁门关是久负盛名的中国古代***事要塞,见证和影响了中国历史三千多年,是历史上最悠久、战争最频繁、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古关隘,被誉为“中华第一关”。现在,雁门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省重点开发的旅游景区,2009 年9 月底,雁门关风景区不负盛名,载誉而归,被评为山西旅游业十大杰出品牌。雁门关风景区旅游开发项目总投资3.9 亿元,建设期三年,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修建和修复李牧祠、天险门、地利门、瓮城、城墙、古道、观音堂、新建前腰铺设服务区、后腰铺服务区等。今年开工项目22 项,已竣工11 项,完成投资7000 万元。
项目全部完成后,雁门关风景区将成为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具有边塞风情的大型旅游区,年可接待游客100 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1 亿元,旅游综合收入5 亿元,可带动1 万人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