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经离开学校几个月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多数都陆续走上了工作岗位。不过,在这群毕业生中,也有不少不着急就业,也不打算继续读书深造的人,其中一些选择暂时旅游、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在家思考人生的下一步轨迹,另外一些则呆在家里无所事事,人生的方向既无目标也不去寻觅。这些人相比于传统的瞄准国家公职人员、稳定收入、早就业者,他们更多的是考虑生活的安逸。他们认为,换工作涉及很多问题,与其将就不如等着,希望能够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就可一步到位。
其实是一种“非主流”
这种就业观念逐渐发展成了“慢就业”的趋势。近年来,大学毕业生数量始终处于上升状态。有数据表明,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在770万以上,加上出国留学归国人员以及处于待业的往届毕业生,预估有1000万人竞争有限的工作岗位。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群体当中,近两年“待定族”(指处于失业状态且不打算求职和求学的大学毕业生)和“慢就业”(毕业后不急于就业)的现象越来越突出。
当同龄人早早地找到工作,成为职场应届新人的时候,目前,社会上“慢就业”一族正呈逐渐壮大的趋势。有人觉得,现在大学生就业观念多样化,“慢就业”总比盲目就业、入错行要好。但也有专家认为,大学生职业规划需前置,毕业后的首要目标就是找工作,不能临近毕业了才临时抱佛脚,在职场上比同龄人慢半拍未必是好事,如果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闲置在家,对父母会造成压力,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将会造成负面影响。
所以说,虽然悠闲淡定地找工作是好事,但是无论如何,大学毕业生仍需要尽早树立起自己的职业理想,形成相对明确的职业规划,这样未来的发展才会更顺畅。因此,对于“慢就业”群体,人社部门应给予积极的帮助和引导,通过多种方式改变他们的观念。在毕业生选择休息和调整的时间段内,及时提供相应的就业信息和社保支持,让他们在休息调整的过程中能够持续关注相关就业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对于“慢就业”这种新的社会现象,有很多人觉得无法理解,尤其是在多数70后、80后看来,毕业之后马上找一份工作,然后开始人生的积累与发展才是人生正道。但是,“慢就业”一族却不这么看,他们中有些人认为目前找份好的工作很困难,没有好的工作不如暂时闲着,反正呆在家里有父母供养,自己不工作也能吃上饭;有些人觉得“一入职场深似海”,一旦就业,以后再想闲下来就难了,所以还不如趁着没有正式就业的时期,把一些未了的心愿完成,或者潇洒地玩上几年,以免留下人生遗憾。
很多人认为,这种“非主流”的选择是游戏人生,缺乏人生价值观,有关专家认为,大学毕业生的这种“慢”应该有个度,如果一直慢下去,对他们这种群体而言就成了“啃老族”。为改变“慢就业族”这种“非主流”的观念,***府部门应多创造条件,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就业应避免鸵鸟心态
在今天这种多元化的时代,“慢就业”或许能给人生带来更多可能,这或许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透过现象也能看到许多问题:在“慢就业”的背后,除了年轻人个性、就业观念多元等诸多原因外,教育环节缺乏职业教育和指导也难逃干系。从一些媒体的报道看,有人就业高不成低不就,有的不知道人生目标何在,还有的根本对就业有抵触心理,能拖则拖。从发展趋势来看,“慢就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是“非主流”,但其背后隐藏的“真问题”,值得我们给予更多关注和思考。
目前,社会上对这一现象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这是在荒废人生,而也有人认为这是他们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旁人不应过多指责。根据以往的经验,大学生毕业往往会有两种选择,要么继续留在校园读书深造,要么走上工作岗位。时过境迁,许多东西到现在都已发生了改变,大学生毕业后的选择肯定也会有所变化。有人说,选择“慢就业”是一种鸵鸟心态,大学毕业不去深造就必须去上班,不上班就会消磨意志,就是一种逃避,这种说法似乎有些道理。
有人甚至抛出了一个更加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大学毕业生懒就业、不工作,那么他们靠什么来维持生计?如果“慢就业”成了“啃老”的幌子,那自然不应当值得肯定和赞赏。此外,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慢就业”,除了个性与观念改变以外,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则是,许多高校毕业生刚刚走出象牙塔,忽然感到人生充满了困惑,有的人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有的人对工作好高骛远,这与大学毕业生的不自信有很大原因。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慢就业”通常发生在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和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毕业生之中,对于这些毕业生而言,他们认为不急于就业、暂不就业家里不缺少这点经济收入。当然,马上就业获得一份经济收入,对条件比较优越的家庭无足轻重,但对于经济来源少的家庭,大学毕业后“有业不就”,家长们在心理上将会承受更大的精神压力。基于此,在舆论一直关注强调就业率的氛围下,高校、社会和***府有关部门理应认真看待,或者说能不能对这种现象给予认可,如果不能认可,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进行化解,这一点至关重要。
理性客观看待“慢就业”
现在,相信一些大学毕业后在职场上工作多年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触,如果当时不是随随便便找个工作,那该多好。他们认为,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很重要,甚至可能会影响到一个人今后在职场上的发展,所以,随便找个工作的做法不可取。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慢就业”深思细琢后的选择往往更成熟,即便最后工作不顺心,自己也无怨无悔。
笔者认为,对于“慢就业”这种现象,应理性客观地看待。“慢就业”虽然在一些人看来有其道理,但是慢应慢出水平,节奏可以慢,但心态不能慢。比如,可以外出旅行,体验一下国内外的景色和风土人情,拓展眼界和知识储备。有人也认为,在目前这种大学生就业难的大背景下,出现“慢就业”现象可以理解,这种现象对于充实个人能力或经历大有好处。
记得一位美国教育专家曾表示,他认为知识并不是我们的能力,如何将这些知识运用在今后的生活之中,才是我们的能力。事实确实如此,抱着这样的思想,国外高校大多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且鼓励学生勤工俭学,让孩子更多地与社会接触,才能避免与社会脱节。因此,在笔者看来,“慢就业”并不可怕,俗话说得好,是金子总会发光。可怕的是,我们有很多金子,却在读书阶段已经被埋没。这就需要我们好好反省,我们是否给这些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上提供了有用的指导,而不是盲目指责。
在一些国家,学生在高中阶段就配有职业指导老师,帮助学生选择未来的就业方向。反观国内,高中阶段的职业指导几乎一片空白,以至于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时常常不知所措,盲目跟风;即便在大学阶段,也缺乏个性化、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很显然,“慢就业”的这种变化意味着高校对这类毕业生的服务难度正在加大。眼下,当务之急是必须消除“慢就业”影响高校就业率的顾虑,形成新的共识,理性客观看待“慢就业”。
破解“慢就业”可以借鉴国外经验
为帮助大学生就业,争取就业公平,美国多年前就启动了“青年暑假实习机会”和“塑造计划”,为大学生提供大量的实习或实践机会,以便提升他们的就业技能。美国的创业教育贯穿了从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很多高校每年举办创业计划大赛,超过500家大学院校设立了毕业生自主创业课程。为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特定地区或从事特定的职业,美国联邦***府还推出许多鼓励措施,其中最为常见的做法是免除学生贷款。
多年来,法国***府及***门始终将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作为考虑重点,为这一庞大群体的就业创造良好条件。法国的大学生几乎在走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就已开始为将来的就业做准备,从而打足了迈入社会的“提前量”。法国有一种“带薪大学生”,他们只要按照课程要求拿足学分,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就可以兼职。这类大学生毕业后更容易找到工作。校方如此苦心安排,目的就是要使大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为将来就业做好充分准备,而大学生较早、较多地去实习,也的确有诸多好处。
在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方面,日本***府采取的主要做法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全社会的雇用信息公开化,以解决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日本在厚生劳动省主导下建立了“工作信息网站”,该网站集中了企业的招聘信息和求职者信息,从而使企业和求职者都能很方便地了解到各自需要的信息。该网站的开通对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起到积极作用。
基于这些成功经验,我们的相关***府部门也应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引导“慢就业”群体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形成相对明确的职业规划。第一,高校要积极肯定毕业生灵活的就业模式,不以“就业率”论英雄。第二,针对“慢就业”的不同情况具体指导,对备考和出国深造的学生,积极提供支持、帮助;对找工作缺乏自信、有畏难情绪的学生,要帮助引导这些学生放低姿态,提升竞争力。第三,人社部门也应给予帮助和引导,及时提供相应的就业信息和社保支持,让他们做到心中有数,绝不能放任“慢就业”转变为“难就业”“懒就业”。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警惕“慢就业”变身“懒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