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冕冠作为中国古代皇帝最高等级的首服,由于使用者和使用功能的特殊性,它除了具有设计的普遍性特点外,还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服饰的思想文化观念,其特殊性充分显示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尊卑关系。文章试从造型、材质、色彩及数字等视觉艺术的角度解读冕冠设计中所隐含的思想文化和美学意蕴。
关键词:冕冠 色彩 造型 材质 数字
冕,是天子、诸侯、大夫祭祀、加冠时戴的礼帽,是贵族在重大事件中专用的冠,因此称之为冕冠,也称之为“头衣”,常在庄重的场合使用。冕冠的特殊功能决定了它不同于一般服饰中的帽子,作为皇帝的“头衣”,它与国家***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集中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服饰的思想文化观念。其特殊性充分地显示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尊卑关系,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礼制文化及思想观念的一个缩影。
中国古代皇帝的冕冠作为关乎国之重事服饰中一个重要的设计部分,整体造型、色彩搭配、材质选择和数字运用等方面都有着强烈的设计意识,并将中国的哲学思想、审美取向和文化观念融入其中。笔者试分析冕冠设计中所隐含的思想文化和美学意蕴。
一、中国古代皇帝冕冠造型设计中蕴含的“天人合一”观念
中国古代皇帝的冕冠是由冕板、冕旒、笄、武、等部分组成。从整体看,冕冠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面冕板(延)和前后的冕旒(玉藻),中间用笄固发的帽卷(通天冠),底部武(帽圈)及垂下来的长长天河带。整个冕冠设计造型完整、对称、均衡、稳定,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将点、线、面的运用结合得恰到好处,极富视觉冲击力。我们首先看顶部的冕板设计。冕板又称为“延”,广八寸,长一尺六寸,体量较大,用细致的布帛包裹。单就冕冠看有种压抑感,但当戴在头上和冕服宽大的袖子、长长的裳摆、翘起的舄搭配在一起时,产生的却是上下呼应、天地共感之美。板形前圆后方、前低后高。前圆后方的冕板用简洁的几何造型寓意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有天子是奉上天旨意来治理天下之意;而前低后高,呈前俯之状,象征皇帝有谦恭的美德,能倾听民意,关怀天下百姓,这也是“冕”字的本意。其次看冕板前后各垂的12旒设计,旒是用五彩丝绳穿玉而成,又称“玉藻”,玉藻不仅在冕冠整体设计中有平衡视觉、造型完整的形式作用,而且又与冕板造型及褒衣博带的冕服形成了呼应。前后垂挂的玉藻与冕板把头部划分得更加***和完整,这也符合人体结构的特点,同时限定了一个不可侵犯、不能逾越的隐性空间。成排的玉藻会在皇帝的眼前脑后来回晃动,也会遮蔽视线,故有告诫皇帝要目不斜视、品行端正、遵守礼制,并且要有威严之意。再次看中间固发的帽卷,也称通天冠,是一个具有实际功能的实体,主要用于固发。造型为四棱圆柱形,这一形体饱满、圆润,极富立体感。圆形的武位于底端,体量小,也没有特别的装饰,但从设计学的角度来说却是不能被忽视的,它是整个冕冠的收尾部分,与顶部的冕板相呼应,使整个冕冠设计系统完整,浑然一体。最后是玉和天河带。又称为“充耳”,是系在冠圈上悬在耳孔外的两块黄玉,因悬挂于两耳边,目的是提醒皇帝身居宫中不可妄听,勿信谗言。冕板的中间横着一条红带,代表天河,称为天河带。天河带悬垂而下,形成一个流畅的U形圆弧曲线,在满足人们视觉审美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天河带把冕冠与冕服连接成一个整体,使帝王服饰设计的整体感更完整。
中国古人认为:“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天尊地卑。”皇帝的冕冠造型设计采用象形的方式来表现天地秩序。冕冠的冕板前圆后方,前圆象征天,后方象征地,天河带从头顶垂下,贯通上衣下裳,象征天地交合。皇帝所戴的冕冠和穿着的冕服,正是“君权神授”“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在冕冠造型设计上的具体体现,并借助天尊地卑这一理念,使君尊臣卑、君贵民轻的等级制度更加合理化。
二、中国古代皇帝冕冠色彩设计中对应的“阴阳五行”理念
皇帝冕冠设计在颜色的运用上与阴阳五行有着对应关系,主要表现在冕板和冕旒的色彩上。冕板前后各悬12旒,每旒贯12块五彩玉,按朱、白、苍、黄、玄的顺序排列,古人认为这“五色”与“五行”相对应。从色彩的物理属性上说,黄、青(蓝)、赤恰好为三元色,纯度、明度、色相上是其他色彩无法取代的,也是调配不出的颜色;而白色则是反射一切光的颜色,黑色是吸收一切光的颜色,这五种颜色在色谱里面位置都很突出,具有较强的视觉吸引力和冲击力。从色彩学上看,冕冠上用的是与五行相对应的五色,即黄、青(蓝)、赤(红)、白、黑。古人认为五行与五色相呼应:土为黄、木为青、金为白、火为赤、水为黑,此五种色被称为“正色”,正色尊而间色卑。五种正色被分别与五行相配,用于帝王冕冠设计中。帝王冕上涂以玄(即黑色),下以(近似于红色),前后用五彩丝线垂五色玉珠,玉为朱、白、苍(青)、黄、玄五色;中间固发的帽卷用黑色,正前面用红黄二色装饰,白色玉笄两端用黄色丝绵悬“充耳”的“”,用鲜艳的红色。五色毕集,象征着五行生,代表着岁月流转,涵盖着天地四方。五色毕备,意味着与天地合德,与五方神灵相通,时间空间融汇一体。如果五色不齐不正,则是对皇帝的不尊,与“天象人伦”不符,破坏了宇宙秩序,大的灾难会从天而降。这就是冕冠在色彩设计上运用阴阳五行之说的真正含义。
三、中国古代皇帝冕冠设计材质选择中隐含的自然审美观
冕冠的材质选择既丰富又统一,说其丰富是因用材之多,说其统一则是因设计手法之巧。冕板以木为体,或上覆以黑纱;五彩丝绳为藻,以藻穿玉为冕旒;帽卷用木,后来改用竹丝、玉草(夏)或皮革(冬)做成筒状胎架,外裱黑纱,里衬红绢,插发的笄为玉质;两旁用丝绳()垂“”或纩(黄色丝绵做成的球状装饰)于两耳旁边。概括起来冕冠的用材主要有玉质、木质、丝织等,这些材质均取于自然,呈现的是自然之色,自然纹理。木质或丝织冕板,以及五彩丝线等与质感光滑、细腻、透明的玉珠产生的视觉对比更衬托出玉的质感美,并且丝线穿过玉珠使玉珠的色彩更绚烂夺目。根据多种材质的特点,将其运用于不同的结构和装饰部位,并借助于色彩使视觉感统一,既体现了丰富的材质之美,又不会使人的视觉产生零乱、繁杂的疲劳感。这些取于自然界中的精美材质,不仅反映了古人善待自然、善用自然的积极态度,还反映了古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在中国传统的审美思想中,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万物生命是息息相通的,处在相互对应的有机联系中,存在于统一的生命过程中,体现出生命的某种象征意义。而在审美的意义上,它又体现了人们以人情看物态、以物态度人情的审美思维方式。
四、中国古代皇帝冕冠冕旒设计中“礼制”文化的体现
冕冠的旒数按典礼轻重和使用者的身份而有区别,以祭祀天地时所戴的冕冠最为隆重。皇帝的冕冠前后各悬12旒,每旒贯12块五彩玉,按朱、白、苍、黄、玄顺序排列,每块玉之间距离各1寸,每旒长12寸。如《礼记・郊特牲》所记:“祭之日,王被衮而象天,戴冕藻十有二旒,则天数也。乘素车,贵其质也。十有二旒,龙章而设日月,以象天也。天垂象圣人则之,所以明天道也。”公为九旒,而每旒是用九玉,而不同于皇帝的用十二玉,则公的衮冕旒前后共用玉为162块,比皇帝减少126块;皇帝用玉为朱、白、苍(青)、黄、玄诸色,公所用玉为朱、白、苍(青)三彩。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以天象或天数“象天”。但唯有皇帝的冕冠才能使用“12”这一“天数”。古代星象家在观察天象时发现,月亮盈亏以12次为一个周期,也是谷熟一季的周期,所以一年是12个月。他们又将太阳一昼夜方位变化的时间历程分为12等分,即是12时,“12”因此成了“天之大数”。以下的诸侯公卿大夫,则用九、七、五、三等阳数,以示等级之差。古人将天地宇宙的自然法则归纳为各种特定的数字,并将这些数字概念化。但后来旒渐渐只限于皇帝,于是“冕旒”则成了皇帝的代称,同时也是皇帝的象征。由此可见,冕冠的旒数作为礼的外在表现形式,充分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阶级观念和尊卑关系。
结语
综上所述,冕冠是中国五代皇帝身份、地位、权力的象征,是等级观念、礼制制度的外化,但它不是通过神化的方式加以分尊卑、辨身份的,而是借助象征的手法,通过造型、色彩、材质及数字等进行冕冠的设计。它将自然物质、自然现象与思想文化、***治理念相结合,把自然规律和人事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把神秘、抽象、崇高的精神意念借助冕冠及冕服设计使其各种礼仪制度、君王思想、身份地位、尊卑等级等通过艺术化的设计合理化、真实化、秩序化,并通过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的方式进行宣扬,以达到教化、统治人民的目的。皇帝冕冠设计中所体现的中国古代的设计思维、设计观念和设计手法也对中国哲学思想作了深刻的阐释,把抽象的哲学观用具体、形象、生动的形、色、材、质、数等表现出来,从而使冕冠设计的文化意蕴更加深厚,精神内涵更加丰富。我们透过冕冠这种代表了最高统治阶级观念的“器”,窥探其中所蕴含的“道”,即通过外在形式窥探精神内核,从而折射出我国古代设计艺术思想形成的根源及传统审美观念,以对当代中国的艺术设计有所启发。
作者单位:毛素梅,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
杨英,湖南工业大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中国古代皇帝冕冠设计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