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13、14日晚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举行了两场别开生面、意义深远的音乐会。谓之别开生面,主要体现在形式上――师生同台,这在中国音乐院校的作曲教学上还是首屈一指的。其意义远不止两场作品音乐会,其形式反映的内在的教育理念的确为中国作曲教学的同行们显示了一条本应有的必经之路。这并非叶小纲教授刻意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其实这正是作曲教学中内在的一个要求。“因才施教”,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内在潜力是叶教授的教育理念,正如叶教授所说:“作为一个教师,不干涉学生的艺术追求和理想,这是每个教师必需的一种品质。我可以告诉大家,今天在音乐会上演出的学生的作品,有些作品我个人不是很喜欢的,有些作品的艺术倾向、表现手段和技术含量上还有问题,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是今天把这些作品也推上台,就是想表明在创作上中央音乐学院自始至终是鼓励学生去创新、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艺术个性的一个平台,只要是认真思考过的,我们就欢迎他把作品拿出来,让大家分享这种成果,并从这个艺术实践的平台上,最终让我们创作出社会所需要的艺术作品……”
对于师生同台这种形式,很多教师认为是不明智的,其中必然冒有一种风险:学生有可能会超越老师。其实,自古以来,学生超越老师才华的实例比比皆是、举不胜举,但今天又有多少教师堪有此气度呢?用叶教授的话说就是:“我想谈谈在艺术上的勇气的问题,对于一个教师来说,与学生同台演出,往往是要冒着一定风险的。大家知道在艺术创作领域,只要是很优秀的学生,无论是他的创作思想还是他创作的作品,不会比一个老师差。老师与学生同台,老师的压力要远远大过学生。其实,把教师放在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中,经常给自己增加一点压力是大有裨益的。把自己随时处于学术前沿,其实更是一种幸运……。”最后一句正是抓住了事情的要害,一个老师并不能因为自己是一个集古今中外的硕学鸿儒而无需再思进取。尤其是在当今这个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文化上日新月异的时代,“学无止境”这个词就更适用于每一个人。一个老师能够谦逊地在某些时候将自己和学生放到同一个起跑线上,以此共勉,这是自信和包容的结合,更是人格和魅力的相通。
音乐会上演了叶小纲的《芙蓉》(美国密沃基新音乐团委约作品)、《云上的日子》(美国芝加哥新音乐团委约作品)、《十二月》(北京尼科莱国际长笛比赛委约作品)、方岽清的《手眼身法步》(获2005年“金钟奖”银奖)、王斐南的《女狙击手反***日志》(获2005年“金钟奖”铜奖)、从欣竹的《心韵》、周静的《陌桑》(获2005年“金钟奖”铜奖)、王琳的《八音》、钱奇的《激情2008》(获2005年“金钟奖”银奖)等共二十余首作品。从整体上看,此次音乐会上演的作品基本上是本着锐求新意、力掘民族之精华、精彩演绎中华之神韵、充分融合西方作曲之技法的原则进行创作的。虽然大部分作品尽可能为了和国际接轨而比较前卫,但其中也不乏悦耳动听、感心触肺之佳作。比如叶老师的《云上的日子》等三首作品、方岽清的《手眼身法步》、王斐南的《女狙击手反***日志》等。叶小纲的创作风格早已耳濡目染,但是叶小纲这次在音乐会上演出的三首作品却仍然引发笔者的惊喜,其中,《十二月》以深厚的情感因素,精致而极富个人魅力的和声语言,隐约而现的忧伤美丽的旋律,精练毫无赘言的曲体结构显示了作曲家惊人的成熟。应该说,这首作品是当今中国中小型乐曲中的经典之作。叶小纲的另外两首重奏《芙蓉》和《云上的日子》,则全面地显示了行云流水般的创意,让听众领略了叶小纲巧妙的音乐构思,生动而极富变化的节奏、浓淡相宜的重奏织体,独特的“叶氏和声”语言,其音乐生动有趣;不涩不怪不难懂,从神秘莫测氛围的营造到黄钟大吕般的胸怀气势,让笔者充分感到了叶小纲老到的音乐城府。这几首作品与笔者以前听到的叶小纲的交响乐作品和影视音乐不一样,可以看出他的创作面之宽,阅历之广,技术掌握之全面和写不同类型作品的手段之聪敏。
这次师生音乐会上叶小纲音乐的影响也潜移默化地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学生的风格。值得一提的是王斐南的《女狙击手反***日志》(大提琴与钢琴)和方岽清的《手眼身法步》(大提琴与钢琴)。前者将一个女狙击手在反***战争中的种种行为和心理描绘得淋漓尽致,此曲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属无调性,主要描写女狙击手在战争中的慌乱的行为和恐惧痉挛的心态,形象而逼真。第二部分大提琴奏出了期待已久同时又感人肺腑的旋律,如泣如诉,充分显示了作为一个女性在战争中所经受的苦难。第三部分是一个快板,钢琴奏出的连续震音就像女狙击手终于开始奋起反抗,迈起坚实有力的步伐奋勇前进,后不时有第二部分的旋律片断再现。整首曲子思维清晰,结构严密,不失为荣获“金钟奖”铜奖的佳作。后者取材于中国戏曲(京剧)文化,全曲也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手”,大提琴先作独奏为引子,音乐细腻而端庄,正如梅兰芳在表演当中的手一样柔美而丰富。第二部分为“眼”,这一部分是最扣人心弦的,其旋律调性很明确,走向非常感性,这正是“眼是心灵的窗户”的真实写照,其神韵和乐美兼而有之。第三部分为“身法步”,这是对戏曲当中“唱念做打”的“做打”的描述,快板中将“身法步”描绘得十分传神,活灵活现,实令人为之振奋!
在本次音乐会的信息并没有怎么公开的情况下,依然高朋满座、人影涌动,这也是非常罕见的。这正是从侧面反映出了叶小纲多年来在音乐界巨大的感召力和其创作风格的亲和力,叶小纲教授正在拥有越来越多的受众和追随者。观众情绪异常高涨,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两晚出席音乐会的还有吴祖强、苏夏、***亚、段平泰、杨儒怀、徐振民等老一辈德高望重的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最值得一说的是王次菰撼ぴ诎倜χ中听了两个晚上的音乐会,并针对该次的教学音乐会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极力肯定了这次音乐会的教育性价值和学术性价值,对叶小纲教授的创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号召广大教师学习这种精神和理念。
对于这两场音乐会,苏夏教授作了一个诚恳而准确的评价:“通过这两个晚上的音乐会,你们的作品比过去有很大的提高,在我个人的印象中,我比较喜欢基本功比较好的作品,为什么?因为创作意***比较清楚。我觉得怎么能够把所要表达的东西表达得更充分,同时怎么去表达自己的感情,而且是有深度的感情。今天这个音乐会很好,把我们的学术更民主化了,在这一点上我感到非常满意。愿意把自己所做的工作公开,我觉得这一点很不容易,假如我们每一个人都这样做的话我们的工作就好办了……”一番语重心长的教诲,指出了青年作曲家应该如何来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要诀。
随后诸位专家学者纷纷发言。对于叶教授勇于创新,敢于在广众面前展现自己的创作和教学,并与同行之间进行了很好的交流。郭文景教授也作了激情的发言:“……我就感觉始终有一个问题很不好解决,作为一个作曲老师怎么样和其他的老师交流,这个问题是不好解决的。通过听这两天的音乐会我就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老师交流的方式,我是抱着一个学习的态度来的,说实在的,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认为叶小纲教授首创的这种师生同台音乐会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希望这种方式能够延续下去……”郭文景教授的发言将音乐会的发言讨论部分推向了高潮。
通过观看和聆听叶小纲教授的师生同台音乐会,使人的感触非常之多。纵览这两天的音乐会,主要涉及到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音乐院校作曲教学的改革上,叶小纲教授在这方面为全国同行们做出了表率,引出了今后作曲课教学如何面向改革的“主动机”。二是作为一个中国作曲家来说,浩如烟海的中华文明是其创作的根源所在,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同时虚心学习外来文化的精华和扎扎实实打好有关作曲技术理论的基础又是我们新一代青年作曲家们的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二者合二为一,方为大家风范,叶小纲教授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我们关注与支持中国音乐创作能有更好的表现的舞台,只有创新的作品,创新的作曲家才能为中国音乐艺术的发展带来创新的绚丽的春天。
张 纯 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
郭红喜 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作曲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