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结合连南瑶族非物质文化节遗产的各种主要表现,来分析连南瑶族同胞对其非物质文化节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论述了连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性,并结合目前连南开发的现状来进行论述,探讨了在连南瑶族在开发过程中,着力开发高品质瑶族文化风情的旅游资源,引导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在实践上朝着正确方向进行。
一、基本概念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等。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
综上所述,在联合国教科文与中国***在下发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包含的内容是一致的。
二、连南瑶族的非物质文化主要表现形式
这块充满神奇色彩的瑶族聚居区,位于广东省西北部清远的连南瑶族自治县,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连南瑶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有多项申报成功,部级:连南瑶族婚俗耍歌堂瑶族长鼓舞。省级:“瑶族扎染”和“排瑶牛皮酥制作技艺”,瑶族银饰制作技艺、瑶族长鼓制作技艺,排瑶民歌等,连南瑶族的非物质文化多种多样,瑶族人民用实践不断传承和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一)瑶寨歌舞
瑶寨是歌舞之乡,瑶族人民爱唱歌,日出唱到日落坡。十月十六盘王节、耍歌堂,七月七开唱节、新春游坡节等盛大节日,瑶家男女老少,打山歌擂台,或对歌,或盘歌,或斗歌。其中,“耍歌堂”已成为连南瑶族自治县传统的民间盛会,还有刚劲粗犷的长鼓舞,龙腾虎跃,锣、鼓声、牛角号炮声震撼群山,响彻群山,非常壮观。“耍歌堂”“长鼓舞”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瑶歌是瑶族人民的家常便饭,瑶胞自幼就开始学唱歌。瑶家每年除夕之夜,长辈就教晚辈唱歌。男的学唱红白喜事的"贺歌",待人接物的"礼节歌",生产劳动的"气节歌"、"知识歌"等等。女的学唱"绣花歌"、"生孩子歌"等等。老人们在茶余饭后喜唱叙事长歌,瑶歌的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世事万物皆有瑶歌;“礼节歌”;“生产歌”;“情歌”;有传播的《师爷歌》;还有汉区,壮乡流入的《刘三妹》、《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歌唱新生活的各种颂歌等等。
除了唱歌,排瑶民族还喜欢跳舞,“长鼓舞”、“游神舞”、“师爷舞”、“过州舞”等等。这些舞蹈反映了瑶胞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具有瑶族独特的风格。舞蹈语汇模仿上山落岭、过溪越谷、伐树运木、斗龙伏虎等等,瑶族还举行民族文艺会演,繁荣瑶山文艺如《绣花舞》《采茶舞》《打猎舞》《伞舞》等等,流行于瑶区,并选送上省市、全国参加各种会演。
(二)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主要有传统节日节庆、祭祀、礼仪和婚俗等
瑶民们每年有春节耍年、开耕节、开唱节、王节等8个节庆。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日为排瑶的“开耕节”,又称“踏青节”,瑶家当天杀鸡、磨豆腐,敬奉土地神和祖先神灵,祈求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开唱节农历七月初七,相传是王的生日。传说王开天辟地造人丁造五谷,造瑶歌瑶经。为了纪念王,瑶家这一天大唱《盘王歌》赞颂王的恩情。王节,农历十月十六日,相传是王婆诞辰日,又传是王于这天仙逝。“收割节”或“还愿节”。是日,排瑶各寨均在王庙举行以姓氏为单位的隆重的祭祖还愿、庆祝丰收的民俗文化活动,还推选数位老歌手演唱《王歌》,各户皆以酒肉、豆腐、糍粑等丰盛食品过节。
瑶族的传说、歌谣、少数民族史诗、民间故事源远流长,如:连南八排瑶地区梅山事件:连南金坑搜集的瑶经《送鬼书》,梅山十洞”这一名词在排瑶经文中的重复,梅山应为瑶族文献记载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是瑶人心目中的圣地。
连南瑶族每年的盘王诞辰,吟唱《盘王大歌》、《流落歌》、《连州三庙歌》、《得符神歌》祭祀盘王的实践活动,强化了对瑶族人祖先崇拜的教育,增强了族群凝聚力,瑶族人民还有朗朗上口的民歌,在瑶民族群中为铸就瑶族人民团结、坚毅、勤劳、善良的民族性格特征发挥着重要作用。
瑶族人民的婚俗,自古以来,他们实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严格限制血缘婚,婚俗分订婚、认亲、择日、举行婚礼(没有新郎的婚礼)、回门五个过程,充分体现了瑶族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2010年,瑶族婚俗被列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国后,瑶民独特的婚恋风俗仍然保留着。古老婚俗与现代价值并无冲突,瑶族独特的婚俗后面,是一种深厚的文化的积淀。瑶族新娘出门前,挑担人代表男家送给新娘父母各一个红包利是,一般是代表一年12个月的12元或代表一年360天的36元,钱不论多少,但一定是双数。这里面体现的就是对新娘父母的感谢,感谢新娘的父母对新娘的养育之恩。除此之外,按照瑶族的风俗,不管聘礼是否齐全,合不合婚俗、规矩,都一定要罚的。所谓“罚”即是“发”,因为瑶语中“罚”和“发”同音,就是要恭喜这对新人发财,要他们从新生活开始就发起来,今后生活富足美满。族其他的一些文化活动也正是在婚礼这个喜庆的活动上得到了发扬,唱瑶歌,耍长鼓舞,瑶族盛装刺绣,在为婚礼增添喜庆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三)瑶族民间工艺美术,主要有蜡染、挑花、刺绣、编织等工艺
蜡染早在宋代,瑶民就用蓝靛和黄蜡在白布上染出精致的花纹***案,称为“瑶斑布”。至今,瑶家仍喜爱自织布匹,称“家织布”,然后染成蓝色、黑色,再制作衣服、被单、头巾、腰带、围裙、背袋、花布鞋等。
瑶族妇女刺绣有平绣、结子绣、长针绣、鼓纱绣多种。一般用于妇女儿童服饰,如套袖、衣领、围裙、裤脚边、鞋面、童帽等,绣底以自织布为多,用红、黄、白、绿、紫色丝线绣成精灵的花纹***案,立体感很强。从汉代传承“好五色衣”到“衣斑斓”,瑶族用五色线绣衣已载入历史。刺绣工艺在瑶族民间广泛流传而经久不衰。瑶族妇女杨菊贞绣制的“八仙飘海”、“鲤鱼跳龙门”等***案的四片枕头花,选送到长沙和北京展出。
(四)瑶医确实历史悠久,而且医术精湛
瑶医以其特有的疗效不仅深受本民族人民的爱戴,而且也被其他民族所接受,瑶族由于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全靠以山歌、故事等形式口口相授,可以说山歌给了瑶族医药的血与肉,赋予了瑶族医药新的生命。
(五)饮食文化
瑶族的饮食文化是具有可开发的潜力的旅游资源,它不仅丰富多样,同时其制作过程还具有很强的体验性的特点,传统食品制作过程的集体性与互动性方面,是瑶族饮食文化旅游过程中发展互动性强的旅游项目。瑶族的舂糍粑、包粽子、烧竹筒饭、制五色饭和打油茶等等饮食活动大大满足游客在品尝美味佳肴的同时体验民风民俗、感受瑶族民俗气氛环境,并且,瑶族传统饮食文化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整套饮食习惯、饮食礼仪等也是进行旅游开发设计的重要内容。
三、连南非物质文化保护与利用的践行――以旅游为契机,大力发展民俗旅游
连南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诸如歌舞戏曲、节庆、口头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有关自然界民间传统知识丰富多彩,将连南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旅游产品,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为连南瑶族地区旅游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旅游吸引力,使之成为当地旅游的重要载体,并使瑶族非物质文化外在形式向多元化发展,从而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目的。
如千年瑶寨、瑶寨街区、古城等物质遗产在开发中,旅游者在对这些古建筑的参观游览活动中体验传统手工艺制作,瑶绣、蜡染的技艺展示,瑶族传统节日庆典等的表演,这样更洋溢瑶族人民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瑶族民族风情游,白天参观游览,欣赏瑶族歌舞,晚上参加簧火晚会等项目,挖掘瑶族风俗习惯,创造一种少数民族生活的详和的场景与氛围,开发瑶族地方戏曲、设计文艺表演、技艺表演等项目,提升了旅游开发层次,更迎合了当代体验旅游的趋势。
总之,连南瑶族人民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给他们带来的好处,从而更积极地保护、挖掘遗产文化内涵,甚至创造性地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循环,连南瑶族民族风情园。
古老的瑶寨风光,奇特的生活方式,色彩缤纷的服饰,到这里,你能感受文化园的正殿,手握巨斧传说中开天辟地的人类始祖:盘王的传说,篝火晚会的表演;耍歌堂、长鼓舞、红头巾、太阳伞、天黑歌、酒葫芦、五月箫等等,汇成千古不老的情歌。在这里,听一首瑶语清唱,感受瑶族古老而神秘的文化。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瑶族人民代代传承的产物,更是全世界人类的共同财富。
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巨大,应该得到保护,在连南瑶族旅游开发过程中,高品味的旅游资源,集中于瑶族风情进行开发,引导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在实践上朝着正确方向进行。
(作者单位:清远职业技术学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从连南瑶族的实践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