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陈汗坦言自己是个很懂讲故事的人,写的故事很有戏剧性。
《蝙蝠抽屉》不止戏剧性这么简单。小说出现了三条时空交错的叙事线。其一叙述“我”目前的家庭生活。刚做了母亲的年轻姣美妇人,参加同学聚会,得知大学时代爱恋的“他”想与自己见面。现实婚姻生活中,丈夫复杂的冷静让“我”敬而远之,甚而可以说是畏而远之。在提及“他”时,“我”暴露出的慌乱让丈夫尤为愤怒,丈夫用“撒爱”的方式和一贯的沉默以待,更激起“我”的逆反情绪。在这里没有必要对“我”进行道德判断,用所谓家庭责任对“我”的行为进行考量和规劝。正如帕慕克所言,“小说艺术之所以能提供最精美的成果,不在于评判人物,而在于理解人物”,道德判断阻碍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小说。
如果没有第二条叙事线索,也许很难做到理解小说,理解小说中的“我”。在追溯往事的过程中,“我”通过记忆塑造了“他”――“我”未央青春中的“他”,如幽暗的影子般投射到“我”如今生活的“他”――典型的中文系才子,博闻强识,特立独行,浪漫率性――对书译名有独到见解、喜欢赤脚而行、会摘树叶赠佳人、逃课泡***书馆、画素描、在女孩子面前羞涩、拿中文系首例奖学金、写诗,最重要的是他对“我”尤为痴情。在这里,作为诗人的作者隐现其中。“他”的傲气、浪漫、纵情,“他”的博学、狂放,无疑具备诗人的气质和诗人自己的影子。通过追忆青春往事获得的诗意氛围,更是营造了一幅幅浪漫、清新的场景。
回忆往事时的温情,营构的一幅幅柔和又略带忧郁的场景,无一不带有暖的色调和美的幻影。两条叙事线分别表述过去和现在,过去以回忆的形式不断穿现在的生活。对单一线性叙事的打破,符合电影表现多重时空的叙事习惯,但似乎并未见出多少高明来。于是作者在这两条交叉的时空外,于小说的后半部开辟出第三条叙事线。相比于前两种,这是一条意象之线,直接从“物品”出发,“锁钥”“抽屉”两个重要的意象正是出现于此。前两条线是单纯的理性倦怠和单纯的浪漫柔情,其中的“我”是“天真”的。这里的“我”呈现出“感伤”的特征。
“我”由往事想到锁钥,找到锁钥,通过锁钥打开放置旧时物品的抽屉。原期待盛满青春浪漫回忆的抽屉,找回的却是达利《有抽屉的维纳斯》“身上拉出的一个一个”抽屉,抽屉里盛满了空虚,是维纳斯的空虚也是“我”的空虚,“我”的空虚既是灵魂的空虚也是肉体的空虚。因而小说最后丈夫在睡梦中对“我”的“攻占”,在“我”看来是“在迷失的边缘保护我又蹂躏我,拯救我,却同时摧毁了我”。
这的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他”的消息搅乱“我”的心志,唤醒我曾经叛逆的个性,于是“我”在回忆中情感游弋。在阅读时我甚至还期待出现勇敢的安娜・卡列尼娜。然而在回忆中“我”又认出“他”可能潜在的危险,这一切只不过都是“我”意念中的纠合再结合,最后“我”如往常一样,在丈夫惯常的“拯救”中回归家庭。
二十八九岁之前,陈汗写诗,诗集《佛钉十架》获第六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新诗组冠***。有意思的是世纪之交,王良和、寒山碧、秀实、陈德锦等一批香港诗人先后步入写小说的行列。诗人有了小说表达的需要,促进了香港小说的繁荣。陈汗更广为人知的身份是编剧,编剧作品90年代在香港获大奖,新世纪在内地的作品《赤壁》《孔子》《大武当之天地密码》更是为人们熟知。诗人和编剧的身份在陈汗的小说中留下了明显的痕迹,从作品叙述的诗意风格、人物狂放的个性以及小说画面感营造的审美追求等多方面均可得见。正是诗人语言和意蕴、编剧画面和造景、独特的讲故事能力以及香港文学纯文学、俗文学共赏的传统承续,形成了陈汗小说独树一帜的风格,而这种风格,对于当下中国文学,无疑是特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