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场景再现:
那是刚开学的第二周,下午的第一节课,每到这时,学校走廊里都静悄悄的,或许是学生到这时都有些困倦,主科老师从不愿上这一时段的课,只有我们这些“小科”会被安排上课。那天我比以往去得早一些,因为知道这个班级的班主任临时有事,所以要提前去班级候课。当我刚转过走廊一角时,便听到了前面班级乱哄哄的,我的心一震: “唉,再好的班级没有班主任坐镇,也不行呀!”我悻悻地加快脚步,几乎是冲进了这个班。学生正在哄笑着谈论什么,被我的“闯入”吓了一跳,班级立刻安静了下来,知趣的学生敏感地发现了我的不悦。我环视了一下班级中的学生,没有什么异常呀,便说了一句:“班主任不在班级,你们的本性露出来了,是不是?” “本……性”有一个调皮的声音,特意把我话中的“本性”二字用一个长音断开又重复了一遍,这时教室里又是一阵哗然。“怎么了?”我意识到,必须把事情弄清楚。本想批评两句,但法不责众,我知道这个班级学生出现这种反常情况一定有原因。为了节省时间,我单刀直入,厉声问道:“谁说的?”学生又一次安静了下来,可仍有人在无声地笑,好像要告诉我点什么,又不好开口似的。我摆出一副追究到底的架势,审视每一位学生。学生也渐渐严肃起来了,教室里的气氛达到了“冰点”。这样僵持了近1分钟左右,终于在窗边靠后一些的位置上怯怯地站起了一位女同学,小声地说: “老师,是我的事。” “是你?你怎么有这么大能力?”这时她好像也很委屈似的说: “是我同桌在我的美术书和我找的***片上乱写乱画,还给别人看。” “什么,在美术书上画了什么呀?闹得班级不得安宁,拿来给我看看。”学生面面相觑,一副不愿交出美术书的样子。这使我更加好奇,到底他们画了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我把视线集中在了那个“同桌”身上。那个男同学让我看得很不自在, 一会低下了头, 一会又抱歉地笑一笑,最后只好站起来说:“老师,对不起,我只是给《大卫》和《维纳斯》画了件衣服。”此时的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节课前我要求学生有自我探究过程,并自己查找一此关于欣赏课的内容,上新课时展示,想必那位女同学找的是西方的绘画或雕塑。想到这我改变了语气:“好了,那你能让我欣赏一下你的作品吗?”她一愣,看我一直在坚持,便亲自向前面同学要书和***片给我看。我看到美术书中《维纳斯的诞生》中的维纳斯身上布满了彩色线条,活生生的一幅人体彩绘,而一幅全身《大卫》的雕塑***片中的大卫也被他画的众多线条遮去了下半身,下面还注有“遮羞布”的字样,怪不得大家会哄笑,两张作品都“面目全非”了。此时的我也有些尴尬,本来在上欣赏课时就有意回避一些“敏感的作品”,现在却正面遇到了这个问题,不过问题还得解决,想想莫不如就大大方方地讲一讲西方的人体作品。所以我当时在实物展台上直接展示了他的“杰作”,让那些没看到的,有好奇心的学生也都大大方方地看到了,并问:“这样的作品填充美吗?”学生的回答不一。我故意作出很惋惜的样子,说:“他的作品是在他人的作品之上创作的,虽有想法,却不是原创,如果有想法,就自己创作,我相信你们有实力。不过现在要是能看看修改前的“原创”作品就好了。”“我有”“我有” “我也有”,好多同学都拿出了他们收集的***片,包括《大卫》《维纳斯》等等许多名画作品,让我一时觉得“受宠若惊”。学生找了这么多资料,这节课索性打开网络,和学生一起“疯”了一把。徜徉在那些作品中,学生从刚开始的不好意思,到后来的表达自如,都让我感觉到,他们其实都有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只是有时被束缚得羞于表达。一节课下来,课堂效果反倒比我课前预想的要好。
课堂教学反思:
现代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给学生空间去表现自我,而我们备课的过程除了要有实实在在的内容,还要根据学生实际感兴趣的话题做好准备。“小科”老师不要抱怨我们的课时安排在午后,在学生困乏时,我们更要设法找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我们的施展空间是很广阔的。都说我们是学生紧张学习中的调和剂,那我们就要起到调和剂的作用。我们的“二度备课”过程,就要求我们有随课堂教学变化而变化的能力。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特殊时期,对感兴趣的事物,他们会积极有动力地学习。教师要摆正心态,自然流露,而不是把自己预设好的知识强加给学生。从“美学”的角度去引导学生正确地欣赏美,不去回避那些敏感话题。教师自然了,学生也会自然,用我们的坦诚去感染学生,让不健康的思想融化于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