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7日,重庆市三峡生态渔业股份有限公司忠县分公司甘井河渔场。
这天是投放鱼苗的日子。分公司经理莫震华一大早就来到办公室。
上午9点过,一辆运输车满载鱼苗停在渔场附近的公路旁。
“鱼苗来了。”莫震华一声招呼,几名工人跟着他出了门。
很快,十多万尾鱼苗被搬到甘井河支流佑溪岸边。
水面上,一缕白雾还未散尽。莫震华靠近溪岸低下身子,将一桶鲢鱼幼苗倒入溪中。
工人们随即忙活开来。一会儿工夫,十多万尾鱼苗被投放到佑溪内。
入水后,鱼苗开始四处游曳。在这个新家,它们将开启一场奇妙的生态成长之旅。
一江好水
甘井河是长江支流,水质较好,适合水产养殖。
2010年,重庆启动三峡库区生态渔场建设时,市农投集团三峡渔业公司先行试点,在甘井河和同属忠县的龙滩河建设了3万亩天然水域牧场。“两条支流不具备通航条件。库区蓄水后,水系内流速放缓,且与长江进行水体交换,溶氧含量高,是理想的天然渔场。”三峡生态渔业公司副总经理任旺说。
渔场建成后不久,在外务工的莫震华回到忠县,进入渔场工作。从此,这里成了他的第二个家。
在渔场工作这些年来,莫震华深知:要养出高品质的水产品,关键就是要有一江好水。
“长江本就是一江活水,水体流动性好,渔场周围没有工业排污且植被丰富,可以有效净化和涵养水源,保证了优良的水质。”任旺说。
为了保护好这一江好水,三峡生态渔业公司花费了不少心思。“我们建立了标准化水质监测体系,成立专业实验室对项目区水域理化因子和饵料生物进行定期检测,保护和改善库区水质。”任旺说。
同时,三峡生态渔业公司在渔场入江口建立了先进的电网复合栅栏设施,通过释放脉冲电,形成开放屏障。
这一系列措施,为三峡鱼提供了一个健康成长的生态家园。
零投放牧
管理一个3万亩水域的大渔场,在多数人看来肯定需要一个庞大的团队。
然而,走进莫震华的办公区,仅看到寥寥几张办公桌。
“分公司除了我之外,还有两名监管员和一支捕鱼队,活儿忙的话会临时聘请一些当地农民。”莫震华说。
偌大的渔场,就凭这么几个人员进行管理,这还得从三峡生态渔业公司的一项规定说起。
在莫震华办公室的墙上,张贴着一张泛黄的《禁用渔药规定》,明确禁止生态渔场投放渔药。
“其实,渔场从建设之初,即作出了‘三不投’规定,除不投渔药外,我们还坚持不投饲料、不投肥料,确保三峡鱼生态、天然的高品质。”任旺说。
在“三不投”规定之外,三峡生态渔业公司还引入了“放牧”这一概念。
“生态渔场其实就是一个大型天然牧场――我们放入鱼苗后,让它们自由生长,通过遵循优胜劣汰、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在节省人力的同时,培养出高品质的生态鱼。”任旺说。
在这一原则下,这批新投放的鱼苗将会在甘井河水系中展开生存竞争。两年之后,幸运儿们会长到半斤左右。届时,它们将被放入甘井河主牧场继续成长,直到长到1.5公斤左右时,将“游”向市场。
轮捕轮放
2016年9月1日,甘井河渔场,第三季度轮捕即将开始。
一大早,忠县分公司捕鱼队就驾船来到渔场中心区。
5名队员撑着渔船各自散开,每隔20米布置一张“张网”。
半个小时后,“张网”布置完毕,队员各就各位。
“赶鱼!”一声令下,5名队员快速拍打着水面,鱼群跳跃激起白浪,向“张网”靠拢。
“收!”看着浮标慢慢下沉,队员们提起“张网”,将鱼倒入舱内。
不久后,这批鱼就将出现在市场上。
“在平时,我们会有规律地安排捕捞以满足市场需求。而实行季度大规模轮捕,一方面是为了扩大供给,更重要的是保持水体营养均衡。”任旺说。
原来,三峡库区蓄水后,在重庆段两岸形成了水位涨落幅度高达30米的消落带。水位涨落之间,大量营养物质就会从陆地进入水体。而库区水流速度缓慢,营养物质容易沉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建设生态渔场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优化库区水域生态环境,投放鲢鱼等滤食性鱼苗,会大量吸食水中的营养物质。在‘三不投’基础上,每从水中捕捞出1公斤鱼,相当于从水体向陆地转移出约25―36克氮和3―9克磷。”任旺说。
轮捕后,新一批鱼苗将被投入水体中,通过循环捕放,持续优化水域环境。
生态追溯
2016年9月1日,新捕捞的三峡鱼抵达重庆主城。
一家超市里,看着鲜活的三峡鱼被投放进售卖水箱,一位顾客立即捞出一条。
奇妙的场面出现了――另一位顾客掏出手机,开始给生态鱼“扫码”。
原来,三峡鱼的背鳍上有一特殊的身份标识。通过扫描上面的二维码,顾客就可以追溯这条鱼的养殖信息。
摊位前,这批新上市的生态鱼被相继“扫码”,很快就销售一空。
而这个身份标识的作用,还远远不止于此。
早在2012年,三峡鱼就获得有机产品认证,2013年被列入农业部农垦质量追溯体系建设项目,随即建立起三峡鱼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每一批次的三峡鱼从鱼苗入水的那一刻,它们成长的全过程就将被记录在追溯系统内。什么时候投苗,有无发生病害,是否喂过鱼药等一系列信息全都储存在系统内。”任旺说,监管部门只要登录追溯系统,输入标识上的追溯码,所有信息就一目了然。
通过生态追溯,三峡鱼品质得到进一步保障,也迅速成为三峡生态鱼特色产业链的一张“王牌”。
【札记】
三峡生态渔业公司在发展三峡生态鱼产业时,一直将生态这一核心铭记于心。
通过建立建设水质监测体系和电网复合栅栏等措施,保护好一江好水。
在养殖过程中,坚持做到“三不投”,并引入“渔业放牧养殖”模式进行放养,提升产品品质。
同时,巧妙运用鱼类食物链破解水体富营养化问题,通过轮捕轮放持续优化水域环境。
此外,通过建立生态安全质量追溯体系,解除了顾客和监管部门的顾虑,进一步保障了产品销售。
对生态理念的不懈坚持,让三峡生态渔业公司掘到了“绿金”。
“三峡鱼”的故事说明,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一定要着眼生态发展,通过推广新种养殖技术、新加工技术和新经营模式,厚植特色产业绿色本底。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三峡鱼”的生态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