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6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出席一场研讨会,宣布科学家终于找到火星有生命的证据。当时发现有颗约1500万年前来自火星表面的陨石里,似乎含有微小生命形式的化石。
同时,地质学的研究暗示那些化石样本可能是早期生命的遗迹。更惊人的是,有证据显示这些古老的个体(后来命名为纳米细菌)也存在我们四周,事实上就居住在我们体内,而且还可能导致许多疾病。
这些发现刚发表时,许多科学家持怀疑的态度。几年过去了,人们对这些极小颗粒与它们怪异的类生命行为的了解已经大幅增加。研究结果显示,纳米细菌并不是怪异的新病菌,事实上,它们根本不是活的!不过它们很可能参与了早期生命的演化,只是并非用以前所想的方式。
1993年,美国地质学家佛克在来自意大利维特波温泉的岩石样本里,首次发现了纳米细菌,并为之命名。这些小球看起来有细胞壁,表面也有丝状突起。然而,佛克发现的圆球非常小,远比任何已知的细菌小。
细菌的大小通常在微米左右,但佛克发现的化石的大小介于10纳米一200纳米。佛克从古生代到中生代的地层中得到这些纳米物质,这个时期一般认定是地球上出现生命前的时期。因此他认为这种生物能帮助有机物质与无机物质的循环。
佛克的发现到了1996年才受到广泛的注意。当时NASA的***发表文章称,在南极找到的火星陨石ALH84001中也有类似的纳米化石。这个陨石被认定约在45亿年前由熔岩物质形成,是太阳系已知最为古老的岩石之一。***与同事在这个陨石中除了找到类似纳米细菌的微小碳酸盐球状物,也找到磁铁矿、硫化铁与多环芳香族碳氢化合物,这些物质都与生命过程有关。
***的报告与早期佛克的研究获得媒体瞩目的同时,也在科学界引起许多质疑与争议。评论指出,关于这些最小生物的描述都只基于它们的外观,根本没有证据证明它们曾经活过。尤其这个纳米物质正好引发了单细胞生物能维持生命的最小尺寸的争议。因为DNA双螺旋的直径大于2.6纳米,而细胞中制造蛋白质的核糖体大小约20纳米,评论者质疑这些“纳米级细胞”是否拥有足以维持生命的配备。
当这些争议到达最高峰时,芬兰库奥皮奥大学的科学家卡詹德与奇夫特奇奥卢引发了更激烈的争议。这个芬兰的研究团队在1998年首次提出纳米细菌是一种生命形式的证据。研究人员在进一步分析之后,发现这些小颗粒含有核酸与蛋白质,这也是生命的迹象。他们根据样本里特殊的DNA序列,将这种细菌命名为“纳米细菌藻”,与会导致疾病的布氏杆菌与巴东体在同一群组。芬兰团队也注意到纳米细菌拥有多形性,在培养液中会改变外形。纳米细菌能从小球体转变成薄膜状,并与矿物质聚集,后来发现这些矿物质是羟基磷灰石。研究人员描述,这些小而圆的纳米细菌不但由羟基磷灰石外壁所包覆,也常隐藏在巨大的“圆顶结构”或者说“住处”里。
研究人员试着去寻找纳米细菌的来源,他们惊讶地发现大部分受检验的动物与人类体液里都有这些生物,于是认为这些微小病菌可能会引发与矿物异常聚集相关的疾病。后来,许多研究人员纷纷提出纳米细菌与其他疾病的关联,包括了多种癌症、动脉粥状硬化、退化性疾病、硬皮病、多发性硬化症、周边神经病变、阿兹海默症,甚至是艾滋病毒的感染。研究显示,14%健康的北欧成年人对纳米细菌抗体有阳性反应。
除了这些骇人的推论,纳米细菌的存在满足了每个科学家最疯狂的梦想。它们拥有最原始的外貌与不寻常的特质,而且四处分布,暗示纳米细菌可能有助于解释生命的起源。另外,由于纳米细菌牵涉到所有能想到的疾病,它们也成为一统疾病成因的新原理。然而,虽然纳米细菌拥有这么多非凡的特质,但仍然无法令许多评论家信服。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医学中心的马尼洛夫还是认为纳米细菌太小了,不可能是真的,他把纳米细菌称为“微生物界的冷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