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阐述了将心理学中的几种效应恰当地运用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发挥几种效应的积极作用,不但可以增强学生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率,还可以促进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
关键词: 心理效应 化学教学 学习兴趣 激发
心理效应是指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由于心理现象、心理规律的作用,产生的一些特殊的反应效果。
心理学是一门运用相当广泛且十分实用的科学,如果能将心理学的一些知识,特别是心理效应运用到教育教学当中,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化学是在初三开设的一门课程,对学生来说比较神秘,而且化学学科实验特别多,这都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来讲,初中的学生好奇心强,而好奇心又是激励人们探索知识的起点,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时注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学习。
1.用“第一印象”吸引学生的兴趣
物体或现象在一个人面前第一次出现时,他感知得最深刻,记忆也最牢固,这就叫第一印象作用。人的“第一印象”是相当重要的,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受“第一印象”的影响。如果教师在第一次化学课上把学生带入奇妙的化学世界,让他们看到许多精彩有趣的化学现象,学生就会带着好奇去学习,去了解化学。所以在第一次课上,我当堂演示了几个小魔术:“烧不坏的手绢”、“死灰复燃”、“清水变牛奶”、“喷雾显字”、“自制喷泉”。此时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高涨。同时我设置许多问题让他们去思考、去探求,激起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强烈好奇心。
2.巧用“南风效应”,客观面对错误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之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在化学进行第一次分组实验的过程中,虽然在上课之前我已经将实验当中应该注意的细节一一进行讲解。如:在做氧气的实验的时候,我指出,在氧气收集完了之后,拆装置的时候要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再移走酒精灯。否则水容易倒吸入试管中,导致试管破裂。可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总是有学生做错。因为是第一次做实验,学生的兴趣很高,但是有些学生也表现出胆怯。这种情况之下,如果我对他进行严厉的批评,学生可能会产生不满的情绪,进而产生对抗心理。所以,我放下架子,温和地走到学生面前,与学生一起探讨:“为什么老师会强调一定要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再移走酒精灯?”创造了一种平等的、和谐的氛围,学生自然而然接受了正确的教育。
3.用“共生效应”,让合作更有效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柔弱、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共同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
共生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我们的教育活动应该努力创设合作式学习的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竞争意识与协作能力搭建舞台。
美国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和著名化学家李远哲博士在评价中国教育传统的利与弊时指出:“教育学家100年来都有一个共识:如果让四五个人一起学,一起解决问题,成绩好的同学可以去帮助差的同学,他往往使自己变得更强。四五个人一起学,比老师讲半天都好,而且可以从小培养团队精神,这是学校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从多方面给予学生合作交流的体验,如在化学分组实验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的实验中,有学生发现,将二氧化碳通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刚开始时石灰水会变浑浊,但是如果继续通入二氧化碳,发现石灰水却又澄清了。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我采取了分组讨论的学习。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前提下,加强与同伴的讨论交流,小组内合作探究学习完成后,选出代表与其他小组讨论交流,交换意见。通过这种体验学习,学生不但促进了对知识的建构,而且建立了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培养了学习交流与合作及其他方面的能力。
当讲到电解质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废电池。在实验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如果实验中遇到问题时,有的学生负责查资料,有的学生负责请教师指导等,做到人人有事做。学生把二氧化锰从中分离出来,并把负极的锌片收集起来用来制作氢气。学生不仅写出了实验步骤,回收了实验药品,而且提交了小组的实验总结报告。这样的实际操作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合作能力。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间的交互作用和影响不是一次性的或间断的,而是一个链状、循环的连续过程。
4.反馈效应使学习更轻松
反馈原来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把放大器的输出电路中的一部分能量送回输入电路中,以增强或减弱输入讯号的效应。心理学借用这一概念,以说明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结果的了解,而这种对结果的了解又起到了强化作用,促进了学习者更加努力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这一心理现象称做“反馈效应”。
心理学家罗西和亨利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反馈效应心理实验: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三组,每天学习后就进行测验,测验后分别给予不同方式的反馈――第一组,每天告知学习结果;第二组,每周告知一次学习结果;第三组,只测验,不告知学习结果。8周后,他们将第一组和第三组的反馈方式对调,第二组反馈的方式不变,再进行8周实验。结果,反馈方式改变后,第三组的成绩有突出的进步;第一组的学习成绩逐步下降;第二组的成绩保持稳定。这个实验说明:学习者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有助于强化其学习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反馈方式不同,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不同。我们及时知道自己的学习成绩,对学习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及时反馈比延迟效果更好。
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满堂灌的做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善于创设信息反馈的教学情境,善于观察学生听课的情绪、神态,间接获取反馈信息。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重视教学反馈的功能,创设多种情境,采用多种形式收集反馈信息,通过提问、讨论、练习等多种方式,直接从学生那里获得反馈信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反馈信息,把收集到的反馈信息作简捷、精辟、深刻的分析,从中了解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内容掌握和理解的程度,及时调控教学进程,才能将教与学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长时间保持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习一个知识点后,根据新授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题或当堂检测题,学生***限时完成。教师公布正确答案,同桌相互评卷。当然教师在课前要精选习题,控制好反馈练习的量,根据课堂的容量和检测的目标内容进行设计,注意突出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及时地巩固所学知识,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及时调节教学过程,从而实现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与控制,提高教学课堂效率。
教师如果能够将各种心理学中的心理效应应用在自己的教学之中,就能够解读学生心理,更好地了解学生,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参考文献:
[1]汤笑.心理效应解读.中国城市出版社,2004.1,(1).
[2]杨景辉.探究性化学教学例谈[J].内蒙古教育,2005,(03).
[3]曾小琳.浅谈化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S1).
[4]张俊友.教育活动中应把握的几种心理效应[J].山西教育(综合版),2005,(07).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运用心理学效应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