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撰稿人赵霖研究员是中央文明办、卫生部特聘全国健康教育首席专家、中国老年保健学会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微营养素的营养生理等科学研究,著有多本营养学著作。
一、主副食比例适当――膳食的酸碱平衡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这里,他指出了膳食结构中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的大致比例,即肉食不可超过谷食和菜食。
肉食大都是酸性食物,多食会使血液从弱碱性转为酸性,令人倦怠乏力。蔬菜水果豆类大都是碱性食物,因此,菜肴应该荤素搭配。
二、“杂食者,美食也”――食物杂与精的平衡
人体需要的营养是多方面的,从人类的进化历史看,必须有众多来源的食物才能满足营养平衡的需要。不同基因型的植物,能促使土壤中更多的营养元素进入自然食物链的循环。日常膳食中食物的种类虽然是有限的,而在实际生活中人类摄取的谷物、蔬菜、水果与采摘的野生天然植物品种则是无限的,这也恰恰符合人类对多种营养素的需要。膳食偏简求精、实则有害无益,特别是对生长发育不利,偏食易造成微量元素铁、锌、碘、矿物质元素钙和某些维生素的缺乏。因此,除需注意食品色、香、味、形以外,更应提倡食物来源的多样化。正如古人所说:“杂食者,美食也!”
三、“食宜暖”膳食的冷热平衡
“饮食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指出了膳食的冷热平衡。“食宜暖”,生冷食物进食过多会损伤脾胃和肺气,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体虚胃寒的人,应少吃生冷食物,特别是在夏日更应慎重。同时,饮食也不可太热,否则易烫伤胃脘、咽喉。据报道,华北地区食管癌高发区居民就有喜饮热粥的习惯。
四、寒热温凉――膳食的四性平衡
根据我国“药食同源”的传统理论,同中药一样,食物同样有寒、热、温、凉四性之分。在膳食中四性必须保持平衡组合。若片面追求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忽视食物各自的性味,不但于身体无补,反而可能引起“上火”,或旧病复发。我国民间十分重视食性寒与热的平衡,吃寒性食物时需搭配一些热性食物:如螃蟹性寒,生姜性温,所以吃螃蟹时要佐以姜末;吃松花蛋时也要加醋和姜末等。如果破坏摄食食物的四性的寒热平衡,自然有损健康。
五、“五味调和,不可偏嗜”――膳食的五味平衡
食物有甘、酸、苦、辛、咸五味,中医学主张饮食的五味要配合得当――五味调和,相得益彰。否则,就会使五味中某一味的作用过偏。如甜食有补气血、解除肌肉紧张和解毒功能,但甜食过多易影响食欲;酸味健脾开胃,可增加食欲,而且可增强肝脏功能,提高钙磷的吸收率,但过食酸味却会使消化功能紊乱;苦味可除湿、利尿,且对调节肝肾功能有益,但苦味过浓也会引起消化不良;辛辣能刺激胃肠蠕动,增加消化液分泌,促进血液循环和机体代谢,然而过分辛辣对眼疾、口腔炎和痔疮、便秘等不利。
中华民族传统营养学理论主张五味调和,反对五味偏嗜。认为这样才会“长有天命。”
六、食宜细缓,不可粗速――就餐速度的快慢平衡
《养病庸言》一书中说:“不论粥饭点心,皆宜嚼得极细咽下。”进食时缓慢嚼咽,能使唾液大量分泌,唾液中的淀粉酶可帮助食物消化,溶菌酶和一些分泌性抗体可帮助杀菌解毒。口中唾液在咀嚼过程中与食物的混合,以及细嚼使食物磨碎,都可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而缓食又能使胃、胰、胆等消化腺得到和缓的刺激,令其逐渐分泌消化液,从而避免出现因为“狼吞虎咽”而使消化器官难以适应的状态。另外,细嚼慢咽不仅有利于消化,而且由于唾液有解毒的作用,还具有预防消化道癌症的作用。
七、“饮食以时”――就餐时间与饱平衡
古人主张“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脏之葆”。这就是饥与饱的平衡原则。同时又要“饮食以时”,即饮食时间要有规律。一日三餐如何吃,存在许多误区。最典型的便是“早餐要少,午餐要好,晚餐要饱”,而科学的吃法应是“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如果一天吃500克主食的话,早晚各应吃150克,即3∶4∶3的分配比例比较合适。
著名营养学家李瑞芬教授的饮食秘诀是:“一日多餐,餐餐不饱,饿了就吃,吃得很少”。她将这套饮食习惯称之为“羊吃草”。这一进食方法适用于老年人以及需要减肥的个体。
八、“食前忌动”,食后忌静――就餐前后的动静平衡
就餐前后动与静的平衡同样也是很重要的,因为人们每天饮食中所摄入的多种食物及营养与身体的热能消耗之间必须保持平衡。《论语》中说:“食不语,寝不言”,古人主张食前及食中宜静而专致,不可分心,以利纳谷和消化。俗话说:“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说明食后缓行散步有利于健康。
九、“胃好恬愉”――进食前后的情绪平衡
进食前和进食中保持平静愉快的情绪有利于消化功能正常进行,对于健康有重要意义,与此相反则会危害脾胃。古人说:“食后不可便怒,怒后不可便食”。进食过程中一切反常的情绪都应尽力排除,“怒时勿食,食时勿怒。”而音乐对于消化功能有很大裨益。我国道家提出“脾脏闻乐则磨”之说,还创造了一套音乐配合进食。
十、进食量与体力活动的平衡――能量入与出的平衡
食量与体力活动的平衡,又可以说是入与出的平衡。异常肥胖的根本原因就是能量的摄入与消耗不平衡。如能做到“量腹而受”,不过量饱食,热能就不会储存;否则,摄入的热能超过机体的需要,其结果必然肥胖。所以,进食量与体力活动的平衡对健康也相当重要。
步行运动是最理想的体力活动方式。中国有句古语叫做“百练不如一走”。另外,为防止热能摄入过度,过去被称为“纯热能食物”的油脂、糖和酒等都应适当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