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围城》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学贯中西,融通古今的学者型作家钱钟书的小说代表作,被誉为“新儒林外史”。其中的比喻艺术一直是《围城》的一大亮点。本文从比喻形式的多样性、比喻喻体的多样化、与其在《围城》中的文学作用三个方面来分析《围城》的比喻艺术。
关键词:围城 比喻艺术 “新儒林外史”
《围城》是钱钟书的名作,该书主要以留学生方鸿渐求学、恋爱、工作、婚后生活的经历为主线,反映了三四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环境与遭遇。初读《围城》,亦古亦白的文字让人产生欣赏古典文学之感;再读《围城》,追寻的是方鸿渐的命运何去何从,为他的小聪明而喜,为他的不上进而悲;细读《围城》,才发现它字字珍贵,句句难求,篇篇精彩,而最引人注目的是文中的比喻。据有关钱学爱好者统计,就《围城》一书中含有比喻句达六百多个,比喻构成了《围城》的精彩,它是筑起“围城”的砖。本文从比喻形式的多样性、比喻喻体的多样性、与其在《围城》中的文学作用三个方面来分析《围城》的比喻艺术。
一、比喻形式的多样性
比喻形式的多样性丰富了《围城》,也让《围城》具有了其他作品不可比拟的特点。纵观《围城》,比喻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
1.明喻。它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接。如“方鸿渐给鲍小姐一眼看得自尊心像泄尽气的橡皮车胎”,书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方鸿渐与鲍小姐在船上幽会后,在下船前期待鲍小姐能给自己一个身份定位的心情。“自尊心”“橡皮车胎”两样看似不相关的东西,一个是抽象的,看不着,摸不到,一个是随处可见的,钱先生在此将这两样事物拿来做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可真是大胆想象,而这种想象就丰富了读者的想象。可以说,《围城》中的明喻不是一般简简单单地将两样物体进行比喻,而是有动感,有生命力的。“泄尽气的橡皮车胎”是方鸿渐对鲍小姐满怀期望后的失望,那让我们想到之前“充足气的橡皮车胎”是什么样子呢?那应该是方公子用一个男人的魅力征服了鲍小姐,战胜了鲍小姐的未婚夫李医生,是一幅凯旋战士的趾高气扬的样子吧。
书中的明喻很多,有用来刻画人物的,如描写小时候的赵辛楣“他身大而心不大,像个空心大萝卜”;描写高校长“高校长肥而结实的脸像没发酵的黄面粉馒头”,刻画汪处厚“谁知道没有***杆的人,胡子也不像样,又稀又软,挂在口角两旁,像新式标点里的逗号,既不能翘然而起,也不够飘然而袅”等等;还有用来描写景物的,如写三闾大学的***书馆“这***书馆倒像个敬惜字纸的老式慈善机关”。写唐小姐生气时偷窥雨中的方鸿渐“他忙到窗口一望,果然鸿渐背马路在斜对面人家的篱笆外站着,风里的雨线像水鞭子正侧横斜地抽他漠无反应的身体。”这些明喻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饱满。
2.隐喻。也叫暗喻,它的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接。例如:“假使订婚戒指是落入圈套的象征,钮扣也是扣留不放的预兆。”这句两个“是”字将女人的渴婚心态,男人的筑婚心里写得微妙无比。“一切***书馆本来像死用功的人大考时的头脑,是学问的坟墓”,这又是方鸿渐不求上进的理解。
3.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在《围城》中有描写鲍小姐的“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裸的。鲍小姐并未,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 “‘真理’是裸的”,将真理之“裸”与人体之“裸”联系起来,这里并没有直接描绘鲍小姐的外表,但鲍小姐的形象我们闭着眼睛也能看得到了。
4.多边喻。钱先生在《管锥篇》中提出“多边喻”之说:“比喻有两柄复具多边。盖事物一而已,然非止一性一能,遂不限于一功一效。取譬者用心或别,著眼因殊,指因而旨则异;故一事之象可以予立应多,守常处变。”
在《围城》的结尾处,男女主人公冲破围城,最后男主人公方鸿渐“不知不觉中黑地昏天合拢,裹紧,像灭了灯的夜,他睡觉了。最初睡得脆薄,饥饿像镊子要镊破他的昏迷,他潜意识挡住它,渐渐这镊子松了,钝了,他的睡也坚实得不受镊,没有梦,没有感觉,人生最原始的睡,同理也是死的样品。”城破了,城中的人唯剩下人类,甚至可以说是动物最基本的:睡和食的本能。而《围城》的比喻将这两样本能同一个“镊子”联系起来,此时此刻,“饥饿”、“睡眠”就像一个“镊子”内外的两种力,“饥饿”使点劲,“镊子要镊破他的昏迷”,饿了,没力气了,镊子松了,钝了,而“睡眠”之力就占上风了,“他的睡眠坚实得不受镊,没有梦,没有感觉,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时也是死的样品。”这就是多边喻。
二、比喻喻体的多样化
《围城》中的喻体是多样化的,语言是反映文化的一面棱镜,比喻性词语在这个方面表现尤其突出,个性化的喻体选择受到文化各个层次的制约。认真研读《围城》,它的幽默无不来自妙趣横生的比喻喻体,这种幽默贯穿全文。
1.用抽象的东西作喻体。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与道理,来说明或描述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与道理。在《围城》里,钱先生却反过来,用抽象的东西作喻体,来说明日常的,简单的事情。把常见的事物,简单的道理描绘得生动有趣。如“他个人的天地忽然从世人公共生活的天地里分出来,宛如与活人幽明隔绝的孤鬼,瞧着阳世的乐事,自己插不进,瞧着阳世的太阳,自己晒不到。”人人都知道死人是不能复生的,而死人对阳世的乐事、阳世的太阳又怎能体验到呢?这是抽象的东西,正因为没人体验过,才写出了方鸿渐失恋心情:虽活犹死,像行尸走肉,没有感觉,没有快乐,没有生活,只能像死人一样“瞧着阳世的太阳,自己晒不到”。这样一来,他的痛苦我们就能感同身受了,这个比喻用得多贴切啊!
2.用***治的东西作喻体。比喻的心理基础是联想,作为载体的喻体往往是和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事物,但以***治的东西作喻体,表现了钱老先生的胆识。《围城》写于1944年,1946年完成,那时正是上海沦陷区,以***治的东西来开玩笑是要杀头的。从一方面来看,钱先生用***治的东西来作喻体,间接地要国人不忘***治;从另一方面来说,钱先生是以“***做***杆来污蔑敌人”,这也跟鲁迅的杂文相提并论,后人评价《围城》是“一部新的《儒林外史》”。
3.用古今中外的典故作喻体。钱学的爱好者对这个研究最多,说《围城》是一部知识密集型小说,也反映钱钟书先生是一位智慧,精通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师。如“口角流水,背着鲍小姐说个不停。有人叫她‘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钟书先生对法国人的人生百态,街头风情、身边琐事、吃喝拉撒睡等等,钟书先生尽收眼底。
三、比喻在《围城》的文学作用
1.比喻,使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文章中每个人物通过比喻的衬托都刻画得很形象,“局部真理”的鲍小姐;虚伪、庸俗的大家闺秀苏文纨;小家碧玉式的孙柔嘉柔顺后面深隐的城府;俗不可耐的小胖子“大诗人”曹元朗,脸像未发酵馒头的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留有“逗号”胡须的汪处厚等等。这些人物,通过比喻的肖像描写、心理描写,人物个性鲜明。这是比喻在文章中最突出的文学作用。
2.比喻新颖,增强了文章的语言魅力。《围城》不能走马观花似的看,那样看不出她的美,品不出她的味,她需要读者一字一句地品读。《围城》的前半部分是语言吸引住了读者,书中一个个比喻,让人流连忘返,增强了文章的语言魅力;后半部分写出了道,写出了理,不同的人看有不同的感想。
3.比喻,表达了作者的感彩。《围城》要揭示的是人性中的弱点和人生无奈,要表现这一主题没有比用比喻更好的了!钱先生在每次选择比喻句时将主题的悲凉情绪蕴含其中,对人物褒贬分明,这种“微笑的眼泪”的写法让读者有空间思考、回味、反省。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比喻在文学中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如果你细心观察,比喻也在成长,在演变。奥地利作家卡夫卡曾写过一篇名叫《比喻》的短章,编书的人通常把它当作是卡夫卡的一篇微型小说来看待。在这篇微型小说的开头,卡夫卡写道:“许多人抱怨说,哲人的话说过来说过去尽是比喻,但在日常生活中却无法使用,而我们拥有的只是这些日常生活。”博尔赫斯也写过一篇名叫《比喻》的短章,最出名的就是他的那句“仿佛水消失在水里。”关于比喻,博尔赫斯指出,比喻并不一定需要另外事物的帮助,水自己就可以比喻自己。他把本体和喻体,还有比喻词之间原本清晰可见的界限抹去了。
古今中外,从钱钟书到奥地利的卡夫卡,从《诗经》到《唐诗》到《围城》,比喻成了一种古老而富有生命力且用途十分广泛的传统修辞手法。总之,受钱老的比喻启发,我也有了一个“钱式”比喻:比喻就是《围城》中的“围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参考文献:
[1]钱钟书.围城[M]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2]钱钟书.管锥篇[M].中华书局,1984.
[3]钱定平.破围[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4]袭刚.解读围城[M].京华出版社出版,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