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原产于美洲,大约在16世纪中叶,烟草经由菲律宾、越南、朝鲜等地传入我国。在我国,烟草曾经有淡巴菰、金丝醺、还魂草、仁草、芳草、神草等诸多称谓,一直到清末才定型为今天的叫法。烟草在被国人接受的同时,各色烟具也随之出现。所谓烟具,是指与吸烟有关的用具,包括吸烟具、盛烟具、点烟具以及弃烟具等,因为烟草的加工、吸食方式不同,与之相关的传统烟具也五花八门。
鼻烟壶
鼻烟壶是盛装鼻烟的容器。鼻烟是经过特殊处理的烟末,其制作过程十分讲究:选择优质烟草研磨成极细的粉末,加入麝香、冰片、薄荷等名贵的药材与香料,置于腊封的容器中入窖陈化几年甚至几十年始成。鼻烟最初是作为礼品、贡物被欧洲人带入中国的,其享用者也仅限于皇族、官宦阶层,时有“黄金易得,高尚鼻烟难求”之说。由于国人相信鼻烟有“驱寒冷,治头眩,开鼻,无烦”等药用功效,上行下效,此后闻吸鼻烟渐渐成了时尚,“人人相见递鼻烟壶”。
鼻烟是舶来之物,鼻烟壶却是中国人的创造。闻吸鼻烟不需要点火,而是用鼻子直接嗅服。其嗅服方式有二:或用无名指伸入鼻烟碟中压住鼻烟送入鼻孔用力吸服;或用食指或中指蘸起鼻烟放在鼻孔下作闻吸状。为方便携带和保持原味,就需要一个器皿来盛这些烟末。初期的盛烟装置是由欧洲人带入的一些铜胎、银胎的盒状珐琅器皿,被称为“鼻烟盒”;其后也有人用盛丸散中成药的瓷质小药瓶盛装鼻烟,称“鼻烟瓶”;再后则有了“鼻烟壶”的称谓:“烟壶初到,比古药瓶式,故呼为瓶。后唯称壶。”“雍正嗜鼻烟最甚,对于鼻烟十分讲究。鼻烟壶之讲究,亦此时最甚,全京人士如痴如狂。”皇帝首倡,民间仿效,于是专事制作鼻烟壶的行当也便应时而生了。
鼻烟壶起于实用,却又不止于实用。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传统匠师们根据金、银、铜、铁、竹、木、牙、角、陶瓷、玻璃、玉石、玛瑙等不同材质,施以绘画、书法、烧瓷、施釉、碾玉、冶犀、刻牙、雕竹、剔漆、套料、荡匏、贴黄、镶金银、嵌螺钿等诸种技法,并配以山水、人物、动物、书法、花卉、传说、典故等各色***案,在一枚小小的鼻烟壶上把中国传统工艺技法精髓展示得淋漓尽致。延至清道光年间,更是创造了令人称绝的内画鼻烟壶。鼻烟壶自问世以来,或实用,或把玩,或馈赠,一直受到社会各阶层人们的青睐,成为人们收藏的佳品。
水烟袋
水烟是一种经过特殊工艺处理的烟草制品。在我国,传统水烟名品不少,如福建皮丝烟、山西青皮烟、江西西条烟、甘肃兰州水烟等,其中名声最著者当属兰州水烟,旧有“兰州水烟天下无”之誉。水烟的制作程序十分复杂:精选翠绿烟叶,去茎除根后阴干,加入槐花、紫花、碱、白矾、石膏等混合蒸煮,并搓以清油、食盐、姜黄;再加入当归、香草、薄荷、川芍、苍术、冰片等香料搅拌均匀,压制成一公尺见方的烟墩;最后人工推成细丝,在模具内压成小方块即成。兰州水烟以“丝、色、味”三绝称誉于世,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水烟袋是吸食水烟的主要用具,主要有竹质与铜质两种。竹质水烟袋形体较大,因其外形呈筒状,又称“水烟筒”,主要流行于云南、贵州、广西等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以云南地区流行的水烟筒为例,一般长约80厘米,直径约10厘米,筒内装清水,底部约25厘米处挖一小孔,斜插一竹管,并以铜片镶口,做成装烟丝的锅。吸闻时,以下腭和半腮将筒上口封住,用力吸气,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使筒内产生负压,烟气经水过滤后进入筒内。云南十八怪之一——“吹火筒当烟袋”说的就是这种水烟筒。
铜质水烟袋又称“水烟壶”,材质有白铜、黄铜、紫铜等。一个完整的水烟袋由烟管、吸管、盛水斗、烟仓、手托、通针、镊子、座件等几部分构成。关于水烟袋的形制与吸食方式,清人李调元有着形象的描绘:“水烟壶,腹中壶,以铜为之;柄如鹤胫长,其筒入口,以嘘烟气;其烟嘴横安背上,腹内受水,嘘毕则换。诗曰:本系呵烟器,呼壶亦近之,鼻嘘龙虎彩,腹吐雨云驰。既济占周易,司人缺礼仪,最宜微醉后,旁挈小童儿。”民间也有诗戏谑:“取出烟丝捻成团,轻轻摁入铜烟窝。吹燃纸媒点着烟,咕噜咕噜吸一口。提起烟管微微吹,烟灰弹出再重来。”
旱烟袋
相对水烟而言,旱烟在全国各地多有生产。北方以关东烟最为有名,据《吉林外记》记载:“烟,东北三省俱产,惟吉林产者极佳。名色不一……独汤头沟有四五垧,所生烟叶只有一掌,与别处所产不同,味浓而厚,清香入鼻,人多争买。”中原地区则有产于豫西北与晋东南地区的“小烟”,当地民众把烟叶先期晾晒,然后加入酒、糖、香油、仁丹等料,经搅拌烘烤后制作而成。江南地区的黄桥烟丝、泰州烟丝在近代也颇负盛名。
吸食旱烟的烟具称“旱烟袋”,也称“旱烟管”。清代文宗纪晓岚“纪大烟袋”和东北地区“姑娘叼着大烟袋”指的就是这种旱烟袋。旱烟袋包括烟锅、烟杆、烟嘴三部分。烟锅以铜质为多,此外还有瓦锅、瓷锅、铁锅等;中间部分的烟杆以竹制为多,名贵者也有象牙质、乌木质及紫檀质的;烟嘴常用材料则是石、玉、铜、铝、象牙等。旱烟袋长短不一,短烟袋既有过滤作用,又便于携带,“长一尺四寸者佳,朝士靴中置一杆,长不过五六寸”;长烟袋多流行于边疆的少数民族地区,长者可达6尺,“这个长烟袋,妆台放不开,伸出窗纸破,钩进月光来”,当地民众除了用它吸烟外,还用它打蛇驱兽、自卫防身。
一柄旱烟袋上除了烟锅、烟杆、烟嘴之外,一般还配有装烟的烟壶或烟荷包。烟壶一般用竹、木、角、骨、金、银、铜等材质制成,用它来盛烟丝,既不易受潮,又不易挤压。烟荷包的质料以绸布居多,也有羊皮、牛皮等材质者,平时系于腰间或吊在烟杆上。
烟斗与烟嘴
烟斗是吸食斗烟的用具,由斗身、斗柄两部分组成。斗身一端呈斗状用以装烟丝,斗柄一端衔在嘴里吸食。国外以石楠根制作的烟斗最为流行。石楠是一种生长于地中海沿岸山坡及岩壁上的常绿乔木,以其根瘤制作的烟斗纹质美观,透气散热,阻燃力强。国内常用的制作烟斗的材料有海柳、麻栎、枣木等。烟斗的制作因材质而异,简单者只是雕出烟锅、加上烟柄即可;讲究者则雕花镂纹、镶以珠宝。我国传统烟斗上以龙凤纹、寿星纹、福字纹等吉祥***案为多。
抽烟斗比较讲究,抽吸时不能大口猛吸,应当自然吸入,回味过后轻轻呼出。烟斗为男人提供了享用和把玩的乐趣,体现了“烟斗客”的儒雅气质,为后世文人墨客所看重。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说:“如果天堂里没有烟斗,我宁愿选择地狱。”
用于吸食雪茄与卷烟的烟嘴也称“咬口”。用烟嘴吸烟能减少烟蒂长度,过滤有害物质,也可避免熏黄手指。雪茄烟有无嘴与有嘴之分。与卷烟嘴相比,雪茄烟嘴口径较大,多以高档材料制成,如象牙、蜜蜡、玉石等,“乌烟哪得比香烟,工匠车夫且尽然;还有锡茄称贵重,金镶咬嘴亦翩翩”,说的就是雪茄烟嘴。卷烟烟嘴形体略细,含嘴呈扁平状,长短不一,短者四五厘米,长者可达20厘米,其材质有竹、角、骨、玛瑙、象牙、翡翠等。
到了现代,组合烟具也随卷烟的出现而发展,一般包括烟盒、烟罐、烟灰缸、火柴夹或打火柴匣等,材质多样,设计新颖,色彩绚丽,具有明显的新时代特色。
相关链接
烟具定姻缘
“送郎送到小箐边,妹点火来郎装烟,口口白烟吐出嘴,句句实话记心间。”在拉祜族的婚烟习俗中,男女恋爱多在每年秋后至次年春耕开始的一段时间,跳舞、对歌是男女青年交往接触的最好机会。过春节、葫芦节,拉祜族最喜欢举行大型歌舞会,歌场上正是男女青年表达情感的好时机,男“抢”包头女“抢”帽,相互追到僻静处幽会。数天后,若双方不送还“抢”走的物品,意味着婚事有望。双方相互赠送烟锅、烟袋、银饰等小礼物作定情信物。
烟盒是阿昌族男女必备的用具。对男女青年来说,烟盒是他们特需的生活用具和寻觅姻缘的帮手。未婚女青年随身带的烟盒装满烟丝,平时遇到有好感的男青年,便主动把烟盒传给男青年,请男青年吸烟,以示爱慕之情。通过烟盒的一传一递,双方寒暄交流情感。农闲时节,男女青年结伴到其他村寨对歌,通过对歌寻觅意中人。在对歌场上,男青年一旦接到烟盒并不立即交回,若女方是自己的意中人,男青年就在烟盒内放入一支精制的牛角篾头棍(梳理刘海用的用具),不是意中人就在烟盒内放入两个果糖,以示委婉谢绝,不伤和气。烟盒成了阿昌族男女谈情说爱的“无嘴红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