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581—682)是中国古代著名医药学家,亦是杰出的养生实践家。相传他百岁时犹视听不衰,神采甚茂,可谓古之聪明博达长寿者也。他少时日诵千余言,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佛教经典,注有《老子》、《庄子》,撰有《千金要方》、《福禄论》和《摄生真录》等。
流传至今的孙思邈“养生十三法”:“发常梳,目常运,齿常叩,津常漱,耳常鼓,面常洗,头常摇,腰常摆,腹常揉,肛常提,膝常扭,步常散,脚常搓。”
他的“六字养生诀”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养生气功,方法是通过“嘘,呵,呼,呬,吹,嘻”六个字的发音疏通与调和相关脏腑的经络和气血,达到防病、治病、健身、益寿的功效。作用:坚持练此功法可以打通人体的14条经络,使五脏六腑气血畅通,以达到通淤导滞、阴平阳秘、气血旺盛、散毒解结、脾胃调和、调整虚实、肾强骨健、还精补脑、减肥健美、肤发滋润、身心健康、益寿延年。
孙思邈先生善参天地与人质的同一性。在人类疾病与天地灾变面前,他曾说:“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对于为人处事的原则,他也留下了千古的名言:“胆愈大而心愈小,智愈圆而行愈方。”他告诫弟子:“心为之君,君尚恭,故欲小。《诗》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之谓也。胆为之将,以果决为务,故欲大。《诗》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大之谓也。仁者静,地之象,故欲方。《传》曰‘不为利回,不为义疚’,方之谓也。智者动,天之象,故欲圆。《易》曰‘见机而作,不俟终日’,圆之谓也。”
有人请教养性之要,他回答说:“天有盈虚,人有屯危,不自慎,不能济也。故养性必先知自慎也。慎以畏为本,故士无畏则简仁义,农无畏则堕稼穑,工无畏则慢规矩,商无畏则货不殖,子无畏则忘孝,父无畏则废慈,臣无畏则勋不立,君无畏则乱不治。是以太上畏道,其次畏天,其次畏物,其次畏人,其次畏身。忧于身者不拘于人,畏于己者不制于彼,慎于小者不惧于大,戒于近者不侮于远。知此则人事毕矣。”可见先生对人体、人事与天理自有透彻的参悟。
他提出的“三少”养生法,很值得我们学习。一是心中事少,“安心是药更无方”。安心的前提是心中事少,这事指的是是非之事,烦恼之事。因此,平时一定要心情舒畅,善修情性,淡泊名利,宽以待人,尽量减少和抑制不良情绪对精神的刺激,才能做到心中事少而怡然自得,人之“精、气、神”得以呵护,养生之本就牢固了。二是腹中食少,“欲得长生腹中清”。平时一定要食少,特别对“爽口物”和“肥腻厚味”,一定要口下留情,这样才能让肠胃轻松、消化畅顺,加之多喝茶水,自然就能肠腹双清,内病不染了。三是自然睡少,“自然入睡自然醒”。睡眠是天然的补品,人到老年以后,随着生理机能的变化,睡眠相对减少是一个正常的规律,要保证睡眠质量是关键。
还有养生的“少”与“多”辩证法。孙思邈归纳总结了养生十二“少”:“善摄生者,常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认为“此十二少者,养性之都契也”。与之相对应,又提出了十二“多”及其危害:“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如果“此十二者不除,则荣卫失度,血气妄行,丧生之本也。”
他的养生三字经,曰:忌、动、乐。
忌,指的是生活要注意节制检点,禁忌放望。“酒色财权四道墙,人人都在里面藏;有人能跳墙外来,不是神仙便寿长。”
动,即生命在于运动。“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会用三宝天地通。”孙思邈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非常喜欢练气功。另外,他酷爱书法,练书法时必凝神静气,排除杂念,静中求动,心神合一。他还经常步行,其全身气血流畅,新陈代谢旺盛。
乐,就是说人生于世应快快乐乐。“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纯;寿夭休论命,修行在各人。”孙思邈一生无忧无虑,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性情乐观,始终把自己看成是孩童。善于找乐子,他有多方面的爱好,像下棋、种花、钓鱼等,既能充实生活,又使心情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