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唱腔淳朴流畅,明快灵动,表演质朴细致,真实活泼。流行于安徽、湖北、江西部分地区,现己成为人民大众广为熟悉和喜爱的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受众面广,老少皆爱,一方面除了唱腔优美,另一方面就是其大俗大美的唱词。
一、运用本地方言民间口语
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方言民间土语,运用鄂东及皖中本地口语,使黄梅戏产生了有别于其他剧种的审美异彩。黄梅戏脱胎于田间地头及劳动人民当地的民歌小调,通俗易懂又极富生活表现力,使黄梅戏唱词充满着深厚的自然、率真、本色的民间乡土气息。
(1)(大姐)唉呦,你这张小嘴哟,就像涂了一层蜜糖一样,说出来的话是那么对人头。(众姐)依我们看来大姐比我们还年轻呢,又年轻又漂亮,真是一个老来俏。
(众姐)是迎亲的,人间天上不一样,男婚女嫁配成双,大红花轿来迎娶,吹吹打打入洞房(《天仙配》)
(2)女:辛勤纺织全为你那么哈,切莫赌钱不顾家,切莫赌钱嗳嘿嘿衣嘿嗬呀,不顾家那么哈!装疯打翻豆腐磨那么哈,又装吊颈把我吓,又装吊颈嗳嘿嘿衣嘿嗬呀,把我吓那么哈! 思一思来想一想那么哈,你对不住公婆你爹妈,对不住公婆嗳嘿嘿衣嘿嗬呀,你爹妈那么哈!(《打豆腐》)
(3)俞志云:接到手谕心欢畅,老人家你六十大寿非寻常!双手捧上金如意,如意吉祥祝寿。(《五女拜寿》)
(4 )桂小姐:瘦得像个猴儿样,看着叫人恶心肠!
潘安再:若是她见了不嫌厌。乔婶:了实话就圆房!(《桂小姐选郎》)
(5)珍姑: 你么事要骂龙王。文哥: 我骂龙王关你么事?你算东海哪路神仙,是半根筋呢还是母夜叉。珍姑: 呆瓜。文哥: 嗨嗨,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你就是美得像牡丹花,我也当你是牛屎耙(《龙女》)
这些剧中人物,有仙女、乡间小子小媳妇大媒婆、官宦子弟小姐丫环书童各色人等,但在唱词上却是十足的乡野情趣,唱词中提及的“对人头”、“老来俏”、“男婚女嫁配成双”、“吹吹打打入洞房”、“吊颈”、 “公婆爹妈”、““六十大寿”、“活不成”、“猴儿样”、“圆房”、“关你么事”、“半根筋还是母夜叉”、“呆瓜”、“牛屎耙”、“止渴”、“光抽烟”、“那怎么搞”、“小老子”。这些百姓大俗话简单生动,言简意赅,真实可信,不仅人物形象鲜明,而且溢散出特有的乡土气息,同时也反映了劳动人民对神仙生活的想像——仙女龙女达官贵人也是人,跟老百姓一样说着市井俚语。快乐神仙也不过如此,符合中华民族百姓最朴实的心理追求和精神信仰。
二、唱词内部使用大量虚词、垫字衬词
黄梅戏早期来源于鄂东采茶调及皖中民间歌谣等民间艺术,在此后发展过程中,民歌小调色彩成为黄梅戏最为出众的一大特色。民歌小调一般由民间艺人信口哼来,在向戏曲唱词的转变演化过程中,依然保留自身的通俗性,并于曲牌规定的字数以外加添字,即“衬字”。衬字或附于句首、句中、句末,起装饰、点缀、补充曲式、加强语气等作用。
(6)母老虎:哎哟,唉,我的个天哩,哩唉,哩唉哟,老头你两手一甩死得早,我一生心血唉算白抛。老头子唉,你等着我喔,黄泉路上唉将你找,我的老头子喔。(《母老虎上轿》)
(7):黑着黑着天色晚那么哈,小六急着转回家,小六急着嗳嘿嘿衣嘿嗬呀,转回家那么哈!
输了银钱没办法那么哈,去到河下搬河沙,去到河下嗳嘿嘿衣嘿嗬呀,搬河沙那么哈!
来到河下袋放下那么哈,没有豆子装河沙,没有豆子嗳嘿嘿衣嘿嗬呀,装河沙那么哈!
忙把河沙装满袋那么哈,回到家里变戏法,回到家里嗳嘿嘿衣嘿嗬呀,变戏法那么哈!(《打豆腐》)
(8)金小毛:小老子本姓金呀子依子呀,小毛是我名依嗬呀,天天要看笋嗬啥,防猪进笋林呀子依子呀。呀子依依子呀嗬啥,防猪进笋林呀子依子呀。急忙走急忙行呀子依子呀,来到笋草林依嗬呀,树下来打坐嗬啥,看笋子要小心呀子依子呀。呀子依依子呀嗬啥,看笋子要小心 呀子依子呀。
黄梅戏衬字大多源于方言中语气词、感叹词和助词,具有十分鲜明的地方特色,各类衬字往往穿插使用,犹如珠联璧合,相互辉映,构成丰富多彩、韵味盎然的曲词。如例句中所提到的“喂”、“ 哎哟,唉,哩,哩唉,哩唉哟”、“ 嗳嘿嘿衣嘿嗬呀”、“ 呀子依依子呀嗬啥”、“ 呀得呀得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的喂喂”。演唱者多是根据需要自由即兴加入衬字,使整个歌曲的节奏和情调显得格外欢快热烈,韵律回环复沓。
三、大量运用民间熟语
传统黄梅戏唱词特色个性鲜明,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运用大量的熟语。熟语通俗的讲就是“现成语”,它们精炼而又含义丰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鲜明的口语性和通俗性,常见的主要有谚语、歇后语、成语。
(9)山不言自高,海不言自深,青天不青去,何不留于后人评。(《母老虎上轿》)
(10)得放手来且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天仙配》)
(11)自古道:生身父母抱一遍,养生父母大似天。(《牌环记》)
谚语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口头创造,是生活经验的总结,是凝练、形象、通俗的大白话。黄梅戏唱词中通过使用“自古道”、“有道是”等提示性语言来引入谚语,将浅近直白的大俗语与戏曲唱词完美结合一起。
(12)两个山字搭垛垛——我请进,他请出。(《罗帕记》)
(13)叫花子死在衙门口——穷气还在。(《闹官棚》)
(14)棺材里搽粉——死要脸。(《山伯访友》)
歇后语又叫譬解语,由同义而不同形的两部分组分,前半部分相当于谜面,后半部分相当于谜底,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字游戏,歇后语进入唱词之后,剧中人物角色能借民间俗语直接说明想要表达的意思,演出效果幽默、形象、通俗。这些谚语、歇后语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艰苦斗争和生活中总结出来的语言艺术结晶,具有很强的概括力和说服力,进入到唱词中充溢着劳动人民的朴实风范和百姓风情,更符合民间戏曲艺术“开口饭”的职业特点。
(15)享荣华享富贵职在高位,忘恩负义头上有天。(《珍珠塔》)
(16)叫丫鬟办美酒与儿作饯,但愿得夫妻们瓜瓞绵绵。(《刘子英打虎》)
(17)世间上奴欺主该遭雷打,说什么与老奴戴孝披麻。(《双合镜》)
(18)丢下我一个人惶惶无计,朝也思暮也想,独自昏迷。(《小辞店》)
根据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将“成语”定义为“一种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黄梅戏是公认的通俗文学表演艺术,在运用成语时将这种厚重感极强的书面语加以通俗化,采用结构拆开、迁就音韵、变更词序、插入语素等手段,让书面语灵活运用达到雅俗共赏、生动传情的目的。
四、唱词中大量引入农家乡野事物
作为吴楚文化中孕育出来的黄梅戏,在传统题材上都是以乡间俗事、抒情传说、村长里短为主导,呈现出浓厚的农家风味。黄梅戏所要表现的主体都是民间的小人物形象,即使引入才子佳人、帝王将相、仙神它类,在舞台表演中都是“落入凡尘”降为俗人,满口乡野之语。
(19)架上累累悬瓜果,风吹稻海荡金波。夜静犹闻人笑语,到底人间欢乐多。……闻一闻瓜香甜透心窝,听一听乡邻们嘘寒问暖知心话,看一看画中人影舞婆娑。(《牛郎织女》)
(20)山沟里走出我梁山伯。牛背上哪见过这大千世界。你作文好似那快马追风多欢畅,我提笔却似那老牛爬坡难上岗,从今后求你灯下多指点,也使我磨压芝麻冒点油来出点香。胸无大志羞出口,自幼种田滚山沟,只因酷爱诗书礼,好心塾师劝我杭城把师求,我只想中个秀才回乡走,教乡童,爱听那书声琅琅乐悠悠,挣得学俸供***,再添置十亩薄田两头牛。(《梁山伯与祝英台》)
(21) 一要老龙头上角,二要凤凰尾上的浓浆, 尾上浓浆,三要蚊虫肝和胆, 四要蚂蝗腹内的肝肠,腹内肝肠,五要无风自动草,六要六月阴天瓦上的浓霜, 瓦上浓霜,七要仙姑头上发,八要八十岁婆婆***上的琼浆,***上琼浆, 九要千年陈腊酒,哪里有,十要万年不老的生姜。(《英台描药》)
上述各例中的公人公有仙女、书生、闺阁小姐开唱之后满口都是“瓜果”、“稻”、“瓜香”、“村里村民的知心话”、“种田”、“织布”、“挑水”、 “浇园” 、“山沟”、“牛背”、“牛爬坡”、“龙角”、“蚊虫”、“蚂蝗”、“生姜”,这些乡情之物正是劳动人民真实具体生活的写照,将其入戏娓娓道来,更显黄梅戏的田间土垄特色。
黄梅戏淳朴直爽的古朴风韵,长江文化的理性内省精神,当地民众传统的忧患意识、自我调侃、嬉笑怒骂风格,确定了黄梅戏剧种在艺术形式上最突出的就是唱词的通俗性。鄂东及安庆地区的乡土语言,语汇丰富,句式简短明快,语调娓娓动听,家长里短,唱词俏皮、诙谐、灵动,老百姓耳熟能详,极具浓郁的生活气息,这种风趣幽默、通俗易懂的乡音土语,用在黄梅戏唱词中,成为吸引观众的艺术形式的一大美学特色。
参考文献:
[1]李静.黄梅戏的词汇——熟语特色 [J].黄梅戏艺术,2009(4).
[2]汪结宝.传统黄梅戏俗语的语言学考察之二——俗语的意义[J]. 毕结学院学报,2011(6).
[3]吴琦.浅谈黄梅戏中的俗文化因素[J].群文天地,2011(4).
[4]吴金宝.论河南濒灭剧种的唱词通俗美[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7).
作者简介:
蒋静,湖北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
本文系黄冈师范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立项成果之一。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传统黄梅戏唱词的俗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