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我国的园林发展经历了好几个阶段:从周至汉是园林发展的萌芽期,主要是圈地性质的皇家苑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初步确立了再现自然山水的原则,出现了私家园林和寺庙园林。隋唐、五代时期是园林发展的成熟期,这一阶段园林数量多、规模大,文人直接参与造园,把诗画和造园艺术相联系,有助于园林中创造出诗情画意的境界。在宋朝,我国的造园艺术进入了高潮期,不仅造园活动空前高涨,而且伴随着诗词、文学、绘画艺术的发展,对造园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元代,园林处于停滞和低潮阶段。而到了明清阶段,我国的造园艺术再次达到了高潮,无论造园活动的数量、规模,造园的艺术和技术都有了很大提高,而且此阶段出现了一些造园的理论著作。
而作为我国园林重要内容的苏州园林,早在春秋时期就拉开了造园的帷幕。吴国始建的姑苏台、馆娃宫是苏州园林建筑的开始; 东晋时顾辟疆所筑辟疆园是江南最早的私家园林。五代时又兴建了沧浪亭。北宋末年,宋徽宗好奇花异石,在苏州广为采运。在长期封建社会中,苏州园林迭有兴废。清末,有记载可查的大小园林有270多处,至今保存尚好的仍有六十九处。苏州园林已成为江南私家花园的总称。其中著名的有宋代的沧浪亭、元代的狮子林、明代的拙***园、清代的留园,称为苏州四大名园。
精美的园林建筑和小品,以及山石水系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充分体现了苏州园林的几大特征: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一)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园林建筑一直是造园四大要素之一。作为中国私家园林典范的苏州园林,其中的建筑形式更是丰富多样,亭、台、楼、阁、轩、榭、馆,一应俱全。和皇家园林中富丽堂皇的规则式建筑不同的是,苏州园林中的亭台轩榭多处市井中,并且与住宅相结合,规模比较小。而且作为私家园林,建筑比较玲珑轻巧,色彩比较朴素淡雅。同时由于私家园林的规模较小,亭台轩榭的布局比较紧凑,便于游人的游览。
(二)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几乎所有的园,都有山石。故有人说山石应该与建筑、水、花木并列,共同作为构成古典园林的四大要素之一。园林中山石常被称为“假山”,它不仅具有自然山石的形神,而且可以具有传情的作用。有时受到绘画的启发,造园者把园子表现为自己对于自然山石的艺术感受,是从客观到主观的过程。有时候造园者又借物抒情,是从主观到客观的过程。虽然山石有传情的作用,但是大多时候,人们观赏的主要还是它的形式美。对于规模小的园林庭院来说,多以稀疏散落的石块加三五块玲珑剔透的石峰来点缀,便可以获得好的效果。对于规模较大的庭院空间来说,即使峰岩嶙峋、沟壑纵横,只要脉络分明,不仅可深刻体现山林野趣,而且还不会有凌乱、局促之感。如沧浪亭中心景区,都是用一大块的堆山叠石来表现主题的。此外,园林中的假山还有分隔空间和遮挡视线的作用。
和山石一样,水也是园林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古典园林中,园林用水可以分为集中和分散两种形式。一般中小型园林多采用集中用水,整个园子以水池为中心,沿水池四周环列建筑,形成一种向心、内聚的格局。较大的园林多采用分散用水,用化整为零的手法把水面分割成互相连通的水系,用水的来去无源来产生迷离和无穷的幻觉。
山石又可以作为池沼的驳岸。在苏州园林中,几乎所有的水池周边都用不规则的山石作为驳岸,而且池岸的处理也随之曲折。以山石作为驳岸既可以加固岸线,又可以利用山石的自然形态来呈现各种犬牙交错的形式。同时,在水陆之间形成了一种过渡,不会产生突兀、生硬的感觉。这样搭配就使得苏州园林中的假山与池沼虽出自人工,却能宛如天成。
(三)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园林,从它开始兴建之初就少不了花草树木的映衬。在园林中,很多景观的形成与花木有直接和间接的联系。例如拙***园中的枇杷园、海棠春坞、远香堂、听雨轩、兰玉堂等,这些景点不仅命名与花木有联系,有的就是以直接观赏花木为主题,有的则是借花草树木间接地来抒发某种意境和情趣。
在苏州园林中,有的庭院是以花木的色彩来影响人的感受,如拙***园中的枇杷园。有的又以花木的嗅觉来起作用,如留园中的“闻木樨香轩”、拙***园中的“雪香云蔚亭”和“远香益清”等景点,就是借桂花、梅花和荷花等的香气来命名的。
园林中点种的树既可以烘托建筑物,又可以点缀庭院空间。例如拙***园中雪香云蔚亭周围的树木配置就是以树来烘托建筑物,高大的乔木有四株,它们距离亭子有近有远,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大体上都保持了均衡,能够很好地烘托陪衬雪香云蔚亭的主体建筑物的地位。而又如留园入口处的古木交柯庭院,虽然院子极小,但东南角有一老槐树,虽然干枯,但却苍劲有力,成为景观的主题,“古木交柯”由此得名。留园五峰仙馆前面的庭院,采用了多种花木配置的方法。在这个庭院中植有柏、松、榆、梅、石榴、海棠、玉兰、紫藤、夹竹桃等十余个品种,其中有常绿树,也有落叶树,有乔木也有灌木。而且植物开花的时节也不相同,保证了一年之内可随时令的更迭观赏不同的景色。
园林中的树木还可以丰富空间层次的变化,加大景色的深度。当建筑物比较稀疏时,就可以利用密植的树木来联系空间,弥补建筑物不能形成界面的不足。同时,枝叶繁密的树木还可以补偿因为界面高度不足而造成的空间感不强的缺陷。例如在堆砌的土山上种植高大的乔木,可以加强园林中的空间感。
(四)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在苏州园林中花窗的巧妙运用使得园林显得层次多,景致深,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展现在游览者的面前,而是逐次展露。
花窗是苏州园林中的点睛之笔。花窗本身是景,窗内窗外之景又互为借用,隔墙的水榭楼台、花草树木,透过漏窗,或隐约可见,或明朗入目,移步观景,画面则更加变化多端,目不暇接。如沧浪亭的花窗有一百零八扇,无一雷同,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独树一帜。留园、狮子林、拙***园里也到处都是精美的花窗。透过花窗,景区似隔非隔,似现非现。望出去往往光影迷离斑驳。随着游人的脚步移动,景色也随之变化,做到了“一步一景”、“移步景”的效果。通过花窗也把近景和远景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
同时,苏州园林中还大量采用圆门洞、曲廊等,再结合墙上的花窗,巧妙地把借景、框景和对景的手法结合在一起。既丰富了近景的层次,又拉近了远景的距离,使得在苏州园林中步移景异。
回顾我国的造园史,我们发现回避官场的倾轧和喧嚣的尘世,是苏州园林兴建的原因;寻求返璞归真、悠闲养性的氛围,是苏州园林的意境;折射道家的哲学、文化的韵味,是苏州园林的底蕴;山水花木、亭台轩榭构成苏州园林的基因,粉墙黛瓦、栗柱灰砖染出苏州园林的基调。
苏州园林中建筑的色彩较为朴素、淡雅,多以深灰色的小青瓦作为屋顶;个别建筑构件使用墨绿和黑色,墙多为白粉墙。这样的色调极易与自然界中的山水、树木相调和。园林中山石的布置也较虚幻空灵,花木配置方面又以品种多样为主。这些与北方皇家园林富丽堂皇的建筑、艳丽的色彩,恢弘的布局是有很大区别的,但正是这样,更体现了苏州园林作为中国私家园林典范的特色。
苏州园林虽小,但古代造园家通过各种艺术手法,独具匠心地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致,在园中行游,或见“庭院深深深几许”,或见“柳暗花明又一村”,或见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或见曲径通幽、峰回路转,或是步移景易、变幻无穷。至于那些形式各异、***案精致的花窗,那些如锦缎般的在脚下延伸不尽的园路,那些似不经意散落在各个墙角的小品更使人观之不尽,回味无穷。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谈苏州园林古典造园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