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成长于中国传统书香世家,却在海外广被接受;他天生伴有视觉色彩障碍,却在色彩中实践了自己的艺术禀赋——晨晓和马提斯有着相同的感受:艺术就像一把“安乐椅”。
>>Introduction
晨晓
出身中国名门,多年前移居新西兰,是当地家喻户晓的艺术家,在新西兰艺术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被誉为“多元文化传播者和具有国际视野艺术家”。离开祖国26年后,晨晓首次回国办展,2012年12月29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的“晨晓的色彩世界”,拉开了他全国大型巡回展的序幕,此次巡展预计历时4年,历经24个城市。
法国野兽派、德国表现主义和新表现主义之后,作为一种样式与风格的表现主义似乎已经穷尽了其语言的可能性。在观念艺术成为主流的西方当代艺术潮流中,晨晓没有选择观念艺术,而是选择了语言资源极为有限的表现主义,以个风景画作为载体来作为融入新西兰主流社会的策略,使晨晓在一开始,就不得不被迫面对一个艰难的局面。
于是,晨晓将自己的风格定义为“唯美表现主义”,似乎从这样的定义下也能看出晨晓的“别有用心”:“唯美”,也包括了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标准,“表现主义”,又属于现代艺术的范畴。用这样的方式,晨晓不但把中西结合,也将传统与现代绘画融合。
晨晓的“色彩世界”
去年12月底,华裔新西兰艺术家晨晓带着他的心作回归祖国。“晨晓的色彩世界”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侨务办公室、全国***协、中国文联等重要领导、艺术家晨晓共同参与活动,策展人为中央美术学院赵力教授。
此次展览是晨晓回归祖国后即将展开的为期4年、历经24个城市的全国巡展首站,将集中展出四十余幅具有典型“晨氏风格”的精彩油画作品,其旨在梳理晨晓远赴澳洲新西兰26年的艺术创作之发展脉络、线索变化与艺术特征。个性鲜明的色彩、表现主义的语言、极具西方意味的审美形式、中国文人画精神在晨晓的油画中共同交织,最终构成独具个人特色的艺术风格——晨氏唯美表现主义。
将晨晓的风格定义为“唯美表现主义”,因为他的目的是通过此种表达方式体现新西兰的一种特殊感觉。在他内心深处,这种“唯美表现主义”在西方现代主义的外衣内依旧包裹一种来自东方的唯灵意境,使他的画内呈现出意境和结构在中西文化中游走,对释的意味。因此,晨晓的新西兰画作不仅是一种艺术语言的探索,更传达了一种以“新西兰”为标志的文化追求和心灵状态。前者,令评论家惊喜,后者,则令看画的新西兰普通民众感觉亲切而备受启发。
从名门世家到留学海外
晨晓出身浙江名门世家,很早就浸***于艺术的氛围。“根据家谱记载为朱熹后代,是浙江的丝绸世家,书香门第。家里的前辈当时全部在日本留学,学习蚕桑养殖和制丝技术,回国后有了自己的蚕种场和丝织厂。后来父辈们为了搞实业救国还办了蚕桑讲习所和蚕桑学校,后来演变发展成为现今的浙江理工大学。”
晨晓叔辈和表兄众里在书画方面有较高造诣者众多,他学画多少也受到他们的影响。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晨晓正好赶上,动荡中没有机会读书,初中毕业他就被迫辍学。晨晓决定回家自学绘画,由于家里是书香世家,有着万卷藏书,其中也不乏经典古籍和画册,众多前辈、表兄都成了他的良师益友,家里可有的是老师,所以晨晓自讽为“学无常师”。后来恢复了高考,因为他有天生的色彩障碍,最终也没能进入美术学院,但是已经走上了艺术之路。
自1979年起,晨晓的足迹遍布中国各地,四处采风写生,曾参加浙江省85新空间画展、浙江省美展和全国美展。1986年他远赴澳大利亚留学,后移居新西兰并毕业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美术学院,获得视觉艺术专业硕士学位。虽移居新西兰多年,但晨晓的血液里流淌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他在艺术创作上一直致力于探索东方元素与西方唯心主义艺术精神的关系,并强调新西兰本土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以唯美表现主义手法描绘了西方人唯心主义的精神世界,从而表现了新西兰这个具有多元价值观国家的社会信念、、当代思想与情感,其作品受到西方美术界主流艺术批评家广泛关注和研究。
从美院边缘到新西兰独树一帜
晨晓对艺术的喜爱跟他的家族有很大关系。“我们家虽是个老家族,家中古籍古画收藏很多,但当时我们家还是非常洋化的,因为父辈们大都出国留学过,他们在国外吸收了大量西方文化和思想。”晨晓从小就受父辈们的思想和西方绘画影响,后来去了美术培训班学习素描、水彩,在那里他认识了张培力和吴山专,后来又和他们经历了“85新潮”。
“其实当时是非常盲目的,对当代艺术的概念很模糊。当时我并没有太多想法,自己又没进过美术学院,就很跟风地学别人,莫名其妙地就卷了进来。”
由于晨晓的视力障碍,他没能考上美院,他迅速被美院体系“边缘化”。“那时候真的很尴尬,感觉也很受排挤,有时大家也是‘话不投机半句多了’。”他的朋友们在美院读书,他就开始全国流荡,“师从万家”。
1986年晨晓去了澳大利亚,刚到澳大利亚,虽然呼吸着自由的空气,但是他的生活很艰难。为了生存要拼命赚钱,虽然也经常会看看画展,但那不是晨晓最主要的生活。最初的两年,他在悉尼歌剧院街头画肖像,“后来那里的管理越来越严,画肖像画的也特别多,竞争很厉害,我就想到别的地方寻找机会。”
1988年晨晓去了新西兰,他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作为新移民首先要把自己的生活安置好,才能搞艺术,不是想当艺术家就能当艺术家的。没有一个安定的居所,艺术根本无从谈起。
“另外就是必须转变你的思维方式,讲他们所讲的话,才能谈艺术、搞艺术。所以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我的生活品质,同时在这期间中要尽快转变我的思维和审美习惯。”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晨晓一边画画,一边开了一家广告公司。很快他就有了一些积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都有了保障,并且拿到了新西兰的护照。而后他开始了周游世界的旅程,去到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许多国家,想看看世界的艺术中心是什么样的。
那时候他认为美国是当代艺术的发源地,也有很多朋友都在纽约,他决定去投奔他们。但是到了之后他才知道他们生活得很不容易,许多人怀着当大画家的梦在苦苦挣扎,大多数的中国艺术家生活非常艰辛,所有人都在挣扎,很多人因为撑不下去放弃了艺术创作,真的很无奈。“我想我还是回新西兰当一个小画家吧,寄情于新西兰的山水花鸟之中。”
从新西兰到中国
决定再次回到中国,晨晓说这和他自己的出身和个人经历有关系。
“我在国外能发展起来,我觉得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在国内没有上过现实主义艺术教育这一课,我从小一开始就看家中收藏的众多古籍、画谱,接受了比较多中国传统书画作品的影响,受中国文人画精神的熏陶,比较注重绘画中的形式语言和中国书画作品中‘意’和‘气’,这与西方现代主义之后的潮流主张比较吻合。”晨晓很看重艺术的纯粹性、单纯性,尤其喜欢画那些无主题的、纯粹的东西,“我希望带给观众纯粹美的享受和愉快的心情。”
“很多中国艺术家强调艺术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即使移居或留学到了国外也是一样的观点,结果永远敲不开西方画廊的门。张艺谋拍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另外一些唯美主义影片如《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虽然在国内很多人都说看不懂,主题、思想均不明确,但是外国人却非常喜欢。我想这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所在吧!所以我的绘画语言在西方社会反而是‘歪打正着’了。”
晨晓认为西方世界里普遍意义上的审美非常看重艺术的形式感,看重色彩、构***、艺术的纯粹性。他们讲求色彩的感染性,色彩与环境的关系等等。而且西方画家都追求的是一个普遍性,为大众画画,现代西方人需要的是阳光、海滩、面包,如果太观念、太具思想性,他们反而不太接受。晨晓认为,他们希望在家里享受轻松愉快的生活,不希望将一个很严肃的主题性绘画作品挂在家里,白天在公司已经够累了,回到家又要解答、探索挂在墙上的艺术问题。“我并非要成为大画家,非要处在金字塔的尖端,当然这种所谓的精英艺术在国外也有一定的地位。但我觉得‘普遍性’很重要,所以我还是画我自己喜欢的画,画大众喜欢的画,做一个为大众接受的小画家。”
2013年4月至5月,晨晓还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以“新西兰纯风”为主题举办个展。
展讯
3-4月展讯重点
《不可见的世界》
展览时间:2013.3.10-2013.4.20
展览地点:视在空间,北京市朝阳区798艺术区陶瓷一街E-06
本次展览我们将四位80后艺术家的***像从不同角度诠释,他们各行其道,却统一地拒绝了“暗箱”操作,回避着同代人的游戏;他们都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并将新奇各异的线索巧妙地植入其***像,从而实践着一种腹语的行径,他们赋予视觉以语言的雄辩力,观者从中感悟到他们独特的方法,这种独特性与他们创造的***画之间构成了一种互为关系——相互翻译、相互阐释、相互***解、相互修饰,这种关系恰恰生成了不可见世界的特征。
重点艺术家推荐:董鹤的作品与其自身的成长与对生命的感悟有密不可分的关联,清澈与美好的背后隐匿着孤独与残忍,那剪影般的片段充斥着禁锢与冷漠,而正是这专属经验使他创造出带有自我色彩的独有语言,编织了非传统语境中带有形象差异的符号,艺术家用表现的手法祭奠着内心深处无声的呐喊。而艺术家马焘所不同,他在背弃了崇高的使命感的同时更强调用戏谑诙谐却不低俗的超现实手段满足着自己和观者的好奇心,其作品放大了易被我们忽视的微观局部,将时间与空间压缩成可以被我们捕捉到的规格,试***用荒诞、肆无忌惮地改变时间、转换地域,将毫无逻辑的游戏并置在共存的此时此地,令时间停滞在没有关联的此情此景,这无不暗示着一种目之所不及的存在。
《面对面——中荷肖像及室内绘画展》
展览时间:2013.3.4-2013.3.30
展览地点:今日美术馆,北京市百子湾路32号苹果社区4号楼
肖像画与其关联的室内陈设是视觉艺术史中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它在荷兰艺术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绘画中也有其独特的表达。四位来自中国和荷兰的艺术家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肖像画和室内绘画的思考,开启了一场独特的跨文化与艺术传统的对话。四位画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且差异很大,使这次展览富有挑战性和意义。中国观众将面对一种中国传统里罕见的创作方式;同时,西方观众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看法或许将有所改变。
重点艺术家推荐:陈丹青是中国当代艺术界的领***人物之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中国的油画创作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宣教模式,渐渐回归其内在的艺术本质,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而陈丹青的油画作品正是这次艺术革新的中坚力量,1980年他以《组画》轰动艺术界,至今余韵不绝。他当下的肖像画创作也体现了这种传统与当代的二元性特征。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晨晓:坐上艺术的“安乐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