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东陵幽静神秘的皇家陵群,到央视《百家讲坛》灯光炫目的演播大厅,直线距离不过200公里。36岁的赵英健是如何跨越这常人莫及的200公里,走上了捧红易中天、纪连海的《百家讲坛》的呢?
同事们都钦佩地称她为“东陵专家”
1991年,赵英健从唐山师范学院英语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位于老家遵化境内的清东陵文物管理处做办公室工作。
清东陵是国内现存皇家陵寝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皇家陵寝,埋葬着康熙、乾隆等5位皇帝和慈禧等15位皇后、皇妃,还有上百位皇子公主们,是大清朝268年基业由兴到衰的历史见证。
由于是土生土长的遵化人,赵英健对清东陵并不陌生,但一直到走上工作岗位,这里给她的印象只是“大”和“杂”。办公室的工作很清闲,无聊之际在陵寝间漫步时,赵英健对又大又杂的东陵甚至有些厌倦,对自己胸前的标牌感到厌恶。
上班一个月后,一件事让赵英健受了刺激。那天,她又从办公室出来散步,碰到两位美国来的游客。美国客人正向翻译询问一些情况,翻译显然窘得说不明白。赵英健胸前的标牌让翻译看到了救星,央求她给美国客人讲解一下。客人的问题是庄严肃穆的东陵为什么会有一个哑巴院,当时院里住的人真的都是哑巴吗?刚到东陵工作的赵英健也说不清哑巴院的来历。这时,其中一位美国客人很不客气地说:“这么宏伟壮观的遗产,放在这些无知的人手里真是糟蹋了!”那一刻,赵英健恨不得地上有条缝钻进去。
从那以后,赵英健不再整天百无聊赖了,而是坐下来一册册翻着文管处的资料。埋首书中,她被东陵蕴藏的文化价值深深震撼了。随着对东陵的了解,赵英健觉得东陵还是大,但绝不再杂了。
民族宝贵遗产,决不能在后人手中湮灭。赵英健下了决心,她向管理处提出不再坐办公室,而是去一线当导游,向国内外的客人推介宣传东陵,让更多的人感受东陵的价值。
要给游客一碗水,导游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赵英健白天带团,晚上就一头扎进了清史里,孜孜不倦地挖掘清东陵的文化内涵。有时为弄清一个历史问题,解开一个传说疑惑,她要翻阅《大清会典》、《清鉴纲目》、《昌瑞山万年统志》、《清史稿》、《遵化州志》等几十万字的书籍。
皇家陵寝最吸引人的是笼罩在那一山一物上的神秘。为了将正史与野史巧妙结合起来,使自己的讲解更有知识性和趣味性,赵英健在学习了大量清史的同时,还遍访了本地守陵人的后裔。
走访中,赵英健结识了一位姓郭的老大爷,老人是迄今健在的守陵人后裔中年龄最长的,已是90多岁高龄。就是这位老人,为赵英健揭开了哑巴院的神秘面纱。哑巴院本名叫月牙城,看起来没什么奇特之处,实际上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所在。因为院中的琉璃影壁正好遮挡着地宫的入口,院内的神道下面就是进入地宫的斜坡墓道,昔日帝后的棺椁就是从这里送进地宫的,所以能否防止盗墓,这里自然是关键中的关键。传说为了保住地宫入口的秘密,凡是月牙城的工程,所用的工匠都必须是哑巴,白天休息,夜间施工,上班下班的路上还都得蒙着眼睛,完工后,再把他们遣送到人烟稀少的边远地区居住。因为这个院子是哑巴修的,所以叫哑巴院。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真正的原因是,在古建筑中,通常把那些比较隐蔽的,从外面看不到的部分或构件,都用哑巴作为开头起名,像“哑巴当”、“哑巴椽”等,而月牙城比较隐蔽,外面看不到,所以才有了“哑巴院”这么一个奇怪的名字。
知耻而后勇的苦学,很快使赵英健对清东陵的每一宗物品都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对清东陵的了解,比管理处那些专门送出去培训的职业导游都全面翔实,同事们都钦佩地称她为“东陵专家”。
儒雅女导游让清东陵更加出色
在苦心研习东陵博大历史文化内涵的同时,赵英健多年来还学习研究了大量旅游专业知识,探索不同层次游客的心理,写下了几万字的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为做好导游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每一位游客讲出一个属于自己的东陵,是赵英健当导游的“拿手绝活”。15年来,相同的古迹、相同的史实她讲了不下千余次,而每一次的导游词绝无雷同:面对机关公务人员,她会以正史为主,讲康熙大帝的廉洁治吏,评雍正王朝的功过是非;接待百姓旅游团,她会结合正在热播的清宫题材的影视作品,为“因下嫁小叔子多尔衮而无颜葬入皇家陵寝”的孝庄皇后正名,为“砍去丽妃手脚装入瓦罐”的慈禧;而一旦来了小朋友,“还珠格格的传奇”、“香妃的故事”便成了主讲的内容……
做导游以来,赵英健究竟接待了多少游人,她记不清了;为多少国家、省市领导做过导游,她也记不清了。但是那些由衷的赞誉却不绝于耳:“不听赵英健的讲解,等于白去东陵。”原中纪委书记***夸她:“小赵,果然名不虚传!”
2000年1月,清东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进入关键时刻。可就在联合国专家即将前来现场考察的燃眉之际,负责古代建筑介绍的工程师突遇车祸住院,遵化市委、市***府临时决定把古建筑介绍和清史介绍这两项任务一并交给赵英健。而此时距离专家组来东陵仅剩下20天的时间,这让临危受命的赵英健感到空前的压力。
但为了进一步提升东陵的影响,赵英健没有退缩。20天里,她夜以继日地工作。深冬严寒,疲累的赵英健很快因重感冒住进了医院,她在医院里边输液边翻资料,有时累得眼睛都睁不开了,就让陪护的爱人念给她听……
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秘书长让•路易•鲁迅一行在清东陵考察期间,脸色还很苍白的赵英健面带微笑,将清东陵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精美的古建筑有机结合在一起,准确到位地将历史信息传达给贵宾。
让•路易•鲁迅先生对清东陵的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非常满意,对赵英健的讲解汇报给予了高度评价,回国后专门写信来称赞“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儒雅导游赵英健女士让清东陵更加出色”。
2000年11月30日,经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清东陵等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申遗期间的突出表现,让赵英健身上罩上了更多的光环,她很快被任命为清东陵文物管理处副处长。但赵英健从未离开过她挚爱的导游岗位,只要走出办公室,她的胸前就要挂上导游牌。
2006年9月,赵英健以一个普通导游员的身份参加全国导游员大赛。15年功力,一夕显现,她无可争议地被评为全国十佳导游员之一。
实力为媒,女导游走上《百家讲坛》
“慈禧陵寝建造之谜是什么?”
“您知道慈禧陵寝被盗之谜吗?
2006年8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组人员来遵化清东陵参观,身为清东陵文物管理处副处长的赵英健再度被点名担任导游员。
陵址的选定及陵寝的修建、“东太后,西太后东葬”之谜、地宫藏宝、盗案发生的缘由、重殓慈禧、珍宝下落,虽然这些内容大家早已有所了解,可赵英健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的讲解还是一下子吸引了栏目的编导。当时一位工作人员就半开玩笑地说:“小赵的水平完全可以上我们的栏目了。”
中午用餐时,栏目编导负责人孟庆吉一再向赵英健“请教”有关慈禧太后的一些历史问题。赵英健引经据典一一作答,说得孟庆吉如沐春风,手中的筷子好长时间都没有动一下。
由于把这次导游工作当作了一次平常的接待活动,栏目组走后,赵英健觉得就算完成了任务。不料,9月初的一天,她突然接到孟庆吉编导打来的电话,请她到央视试讲,主要讲述慈禧陵寝的选址与建筑风格以及慈禧陵寝被盗的经过。
赵英健怔了一下,刹那间觉得手上的话筒重若千钧。
“我行吗?”
“试试吧!”
简短的对话,一个在赵英健一生中具有标志意义的活动就此敲定下来。
从接到电话到试讲的20多天时间里,赵英健就讲座的形式、内容、风格等与央视《百家讲坛》栏目组进行了数次交流切磋,其间几易讲稿,最终一篇取材于正史、适当借鉴当地民间传说的讲稿新鲜出炉。
10月20日,试讲。
整整一天,赵英健的感觉就两个字――紧张。时间紧张,心情紧张。
由于准备“过于”充分,整篇讲稿篇幅较长,信息容量很大,赵英健讲的时候虽然不用看讲稿,却不断抬腕看表,语速也一再加快。还在讲述中,赵英健就看出听讲的编导及工作人员眉头有些紧。虽然编导听完后说能否正式讲述得“研究研究”,但赵英健已经完全没有了自信,“体验一下央视栏目制作内幕”成了她安慰自己的借口。
10月26日,几乎已经不抱什么希望的赵英健突然又接到节目组的电话:“11月4日参加正式录制!”事后,她才了解到,是否定她为“百家”中的一家,曾在栏目组内部产生了不小的争议,原因很简单,导游出身的她年纪轻、资历浅。但最终赵东健还是凭借表达能力强、学术根基深、具有亲和力等几大优势,破例博得了栏目组的信任。
11月4日上午,36岁的清东陵女导游赵英健正式登上《百家讲坛》。长达90分钟的讲座,她根本没看一眼讲稿,全部内容一气呵成,中间没有一次叫停。坐在下边的孟庆吉直冲她竖大拇指。
“你怎么一声都没咳嗽呢?”刚走下讲台,孟庆吉好奇地问赵英健。
原来那几天赵英健有些感冒,直到录制前还咳个不停,可自从工作人员发出“开始”指令,一直到录制结束,她居然一声都没咳嗽!
“紧张还治病呢。”完成了录制任务的赵英健轻松地开起了玩笑。
这时,孟庆吉才对赵英健说:“上台开讲后,我们才发现你脖子上的项链戴得有些歪,哪怕你咳嗽一声或喝口水我们都可以叫停提醒你一下,可你硬是没给我们这个机会!”
赵英健莞尔一笑:“歪戴项链说不准留给观众的印象会更深刻呢。”
果然,节目播出后,观众反响相当不错。倒不是因为她歪戴了项链,而是赵英健作为身在其中的东陵人,其讲解的可信度和说服力是那些“学院派”嘉宾所不可比拟的,加之她生动的表述、正史野史的巧妙结合,使节目增色不少。至此,这位《百家讲坛》开办以来来自最基层也是最年轻的主讲嘉宾大获全胜!
(责编/俞媛媛)
E-mail: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15年磨剑,女导游登上《百家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