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比较猪尾巴钩和经上泪小点泪道探针定位法在寻找泪小管远侧断端的优缺点。方法:收治下泪小管断裂患者28例,男20例,女8例,在手术中用猪尾巴钩或经上泪小点泪道探针定位的不同方法,分析两种的方法适用于下泪小管断裂的不同位置。结果:所有的患者均找到下泪小管断端,行吻合术。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随访期间,泪道冲洗通畅,无溢泪症状。结论:经上泪小点泪道探针适用于近泪囊的下泪小管断裂。猪尾巴钩在距泪囊较远的下泪小管断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猪尾巴钩 泪小管 探针定位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155
泪小管断裂是眼科急诊中的常见病。泪小管断裂不经正确吻合会造成病人终身溢泪的不良后果。下泪小管远侧断端的准确寻找是泪小管断裂吻合的关键。寻找下泪小点断端有许多方法,但均存在一定的不足。2007年使用猪尾巴钩和经上泪小点泪道探针定位法查找下泪小管远侧断端,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7年3月~2010年1月收治下泪小管断裂患者28例(排除合并上泪小管断裂患者),其中男20例,女8例,年龄19~45岁,受伤时间0.5~24小时,所有患者均在局麻下行下泪小管断裂吻合术,术后3个月拔出硅胶管,随访时间5~21个月,平均10±2.5个月,观察疗效及并发症。
找到远处断端的方法:所有患者均先行经上泪小点泪道探针定位,将泪道探针类似泪道探通术置入泪道及鼻泪管,在创面经内外眦连线水平以下,开始沿泪道探针或稍偏颞侧1~2mm探查,新鲜创面经充分止血,有15例病例在内外眦连线水平以下探针颞侧1~2mm处间粉红色“喇叭口”样远处断端;13例经此法未找到断端,行猪尾巴钩自上泪小点进入,顺势自断裂的下泪小管处旋出。
手术方法:经下泪小点置入泪道插管,放到适当位置后,首先在泪小管两断端的外膜分别安置3针褥式缝线,先结扎较深部的褥式缝线,然后结扎较浅的褥式缝线,使泪小管两断端靠拢,然后在显微镜下用8-0尼龙线对接泪小管断端。接着用7-0可吸收缝线在泪小管周围的软组织作加强缝合,使泪小管前及后的软组织靠拢[1]。
结 果
所有的患者均找到下泪小管断端,行吻合术。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随访期间,泪道冲洗通畅,无溢泪症状。
讨 论
泪小管断裂吻合的关键在于寻找泪小管的断裂端,离断后的泪小管一般会向泪囊侧回缩,不易寻找。猪尾巴钩在寻找泪小管断裂的应用中历时久远,但存在医源性损伤,造成假道可能,泪点是两个微凸起的圆形小孔,环绕以致密的结缔组织,位于上下睑缘内侧部分,距内眦约6mm处。
泪小管起自泪点,上下睑各一小管,向内侧进行至泪囊,管长约10mm。管的开始部分垂直,长约1mm,继则成直角向内弯转,单独或连成一短干(称泪囊管)进入泪囊[2]。经上泪小点置入泪道探针后,上泪小管与鼻泪管呈一条直线,而下泪小管必将在直线上进入泪囊。泪小管断裂后,远侧断端一般会向泪囊侧收缩,因此近泪囊的泪小管断端应在直线附近。在泪阜平面和经上泪小点泪道探针的定位下,可将近泪囊端的下泪小管断端找到。
经上泪小点泪道探针定位法在寻找距下泪小点>5mm的泪小管断裂远侧断端的操作中探查时间短,操作简单,准确可靠,值得推广。但不适用于距下泪小点较近的下泪小管断裂。猪尾巴钩在距泪小点较近(距泪囊较远)的下泪小管断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绍珍.眼科手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935.
2 刘家琦.实用眼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5.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两种不同方法寻找泪小管远侧断端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