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万卷书——书本的语言学习
王国维认为求学有三种境界。笔者拙劣,认为读书进而进行语言的积累也有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第二种境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第三种境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这是第一个层次,是对课文中的一些精美的句子进行重点研读,从而学习分析句子的技巧、遣词造句的技巧,为阅读和写作进行第一步的语言积累。
比如,七年级上册《春》这一课就是一篇很好的范文。对于里面的一些精彩的句子,我们在分析的时候还可让学生加以仿写。如“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一句运用了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回人间的美丽景色。分析完之后,让学生仿写练习,同时提出要求,要求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描绘下季节的变化。学生对此很感兴趣,仿写得好的人充满了成就感。这样通过精读一些句子不仅学到了分析句子的方法,还学到了写作的一些技巧。
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这是第二个层次,在第一个层次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只有通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积累,学生的语言财富才会越来越多。
对此,我把每篇课文中的优美文段画出来一一让学生消化。学生之间可以进行比赛,看看谁消化得多、快。为了使学生积累更多的词汇,我要求他们每人准备一个本子,将看到的好词、好句、好段随时记录下来,以便慢慢消化。为了让这个活动落到实处,我在每天的语文课上抽出5分钟来让学生按学号,每天由一个学生向大家推荐一个好词或好句。对于好词推荐,内容包括这个词的读音、意思,并用这个词造一个句子。对于好句的推荐,内容包括句子赏析和句子仿写。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我便发现学生在作文中运用的新词汇、好句子渐渐地多了起来,不再是贫乏、苍白无力,而是渐渐地丰润饱满起来。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是第三个层次,是说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课本的学习与解读上,我们还应该把目光延伸到课外,课外的阅读更有无限的精彩。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他们的阅读面,我让他们广泛地接触、感受更多、更优美的文章,鼓励他们充分利用课余和节假日阅读课外书刊,并要求他们每个星期至少写一篇读后感。
当然,在课外阅读时教师要进行一些方法的指导,不能让学生漫无目的、走马观花地进行阅读。在读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1)动脑想一想:俗话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比如说一个精彩的句子,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动手抄一抄:抄优美的字、词、句,甚至段与篇。(3)动笔画一画:我们在初中阶段学习过用旁批的方法阅读文章,我们可以将这种方法运用到我们平时的读书过程中。(4)动口讲一讲:与学生交流一下你的读书心得,也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下你读的文章……
当然,积累了丰富的书面语言还不够,我们还要关注生活,否则有可能造成“纸上谈兵”“闭门造车”。所以,深入到你周围的环境中去,深入到自然当中去,积累丰富的自然语言,也是为阅读和作文积累丰富语言的一种途径。现在我就以我处的环境来谈谈自然语言的发掘与积累。
二、行万里路——自然的语言学习
1.触摸古镇的脊梁,感受古镇的魅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眼界便在这一读一行中开阔了起来。对于学生,先从周边的名胜古迹行起是很好的选择。与镇子毗邻的九里,和茅山一样有着不小的名气。“上茅山徊九里”这句民谚,在我国苏、浙、皖、沪等地区广为流传。在季河桥头,我们可以看到一座庙,庙里供奉着嘉贤大帝季子。季子心慈仁厚,深受百姓爱戴。仙逝后,百姓立庙奉祀。“上茅山”祭的是道圣教祖,“徊九里”拜的是德圣贤帝。学生可以在这里感受到我们古老文化的神圣和沉郁。在九里,还有很多有趣的现象,比如“沸水”之说,河中之水有一块地方长年处于一种沸腾的状态。还有味道各异的五口井水,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无限兴趣。
2.在龙腾龙跃中感受灿烂的民俗文化
镇子上的舞龙文化远近闻名,因龙体内有烛灯点缀,故又称之为“舞龙灯”。舞者动作矫健,舞姿变化多端,技艺娴熟。1999年12月,舞龙队赴京参加“中华舞龙大赛”,获得了银奖和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的提名,接着又应邀在天安门广场,参加庆祝澳门回归的庆典表演,并获得了庆典纪念奖。那栩栩如生的巨龙,那舞龙人的满腔热情,那浑然一体的精彩表演,对于学生来说是视觉盛宴也是精神盛宴,不仅可以使其获得艺术的感染,还可以激发他们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3.在稻馨麦香中读懂季节的信息
走在乡村小路上,放眼皆是招摇肆意生长的庄稼。农民是所有季节最好的装扮者,他们对季节的信息更是了如指掌。是他们,创造了丰富的“农谚文化”,汉族是以农耕起家的,所以,汉谚有“七十二行,以农为本”的说法。历代农民在长年累月的农业生产劳作中,经过反复的实践验证,取得了大量的宝贵经验,摸索出了农业生产上的种种规律,然后把这些都浓缩到形象、生动、简短的语句中去,由此创造了丰富的农业谚语。“稻花要雨,麦花要风”讲的是农产;“秋后不深耕,来年虫子生”说的是深耕;“犁地要深,耙地要平”道的是整地;“天旱播种宜深,逢春播种宜浅”传的是播种;“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才把甘薯收”表的是收获……无不凝聚着农家的智慧,也无一不值得我们好好去学习、体会、运用。
以上是笔者就自己所在地为例浅谈了一下自然语言的发掘和积累。让我们带领孩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亲近自然,亲近古人,探寻古迹,看龙灯飞舞,闻稻花醇香,听布谷鸟鸣,吸乡野空气,嗅泥土芬芳,走村落古道,观古宅雕梁画栋……感受乡间特有的人文内涵,学习知识,陶冶情操。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读书与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作者单位 江苏省金坛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