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蒙古族马文化是蒙古民族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文化,马文化在蒙古族人的生活中贯穿始终。
据考古发现证明:马镫是在距今一千七百多年以前由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鲜卑人发明的。考古学家在我国辽宁朝阳的一座鲜卑贵族墓中发现大批马具,其中包括马甲、马鞍和一件鎏金铜马镫,这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马镫。在阴山岩画中就有草原牧民骑射围猎、奔驰战斗、马拉车等场面,这就是没有文字之前的***画。
蒙古马是世界有名的古老良马之一,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已经分布到了亚洲北部。公元前9世纪蒙古族先民从额尔古纳河、克鲁伦河、土喇河之源时,马已经普及于蒙古草原。
据《蒙古族民俗百科全书》记载:马的称谓有354种,马的毛色称谓有228种,马疾的民间疗法有280条目。
蒙古族在几千年的生活实践中积累了养马、套马、驯马、骑马、修饰马和***马疾的民间方法等诸多经验,同时也创造了自己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马文化。
如果说草原是蒙古人的历史摇篮,那可以说马是蒙古人创造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
我国北方马,凡称蒙古马,其马体不高,头略大,别看其貌不扬,不及阿拉伯马好看,但它是最适合蒙古高原环境的良驹,便于乘骑驰骋,体能耐劳,不畏凛冽气候,这一点非其他马种可比。蒙古马一旦调教,皆能随骑手之意,骑手引弓放箭,则不持缰而驭之进退自如。
二
蒙古民族历来有“喜马恨蛇爱鹰犬”之说。蒙古人称“细狗、快马、猎鹰”,为三件活宝。蒙古民族所以喜爱马是因为它既是生产资料也是生活资料。马是当时最好最先进的交通工具。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能够征服欧亚两洲建立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创建了震惊世界的历史业绩,除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他的***事谋略外,马作为重要的***事交通工具和随***的给养是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史籍记载:成吉思汗率兵征战途中“虽数十万之师,不举烟火”,就是吃马肉、饮马***。这是保持***队旺盛的战斗力之所在。
蒙古人凡游牧、征战、保卫边疆、狩猎、走亲访友都要骑马。所以,蒙古人被称为“马背民族”。用马奶酿造的马奶酒蒙古语称“策格”。马奶酒历史悠久,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第十一代先祖勃端察儿时就酿造马奶酒。马奶酒在蒙古人的心目中是最神圣的。
现代每逢“那达慕”大会,赛马是必不可少的竞技项目之一。参赛的马挑选四五岁遗传基因好善跑的骟马,并且体态要匀称,参赛前一个月要单独饲养,其膘成要控制在八成左右。试跑训练是赛马的关键一环。所以,每天要试跑训练。试跑距离根据参赛马的情况逐渐延长,以此来提高参赛马的体能耐力。为了适应正式比赛时多匹马群体赛跑的环境。有时几匹马一起赛跑训练,但伴跑马不得超越参赛马,从而提高参赛马的竞争意识,骑手选定青少年,参赛马要打鬃修饰。赛马开始前对曾经获得过冠***的马颂赞马词(歌),并介绍冠***马的出处。赞马词(歌)是蒙古人爱马的感情流露。
世界上马的产生据史料记载可追溯到五千万年以前,在我国境内最早发现的马化石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出土的距今一千多万年前的戈壁安其马化石。这就充分说明蒙古高原自古以来就栖息和繁衍着大批的马类动物。因此被生物学界命名为蒙古马。蒙古马分几大系列有乌珠穆沁马、上都河马、乌审马、三河马、科尔沁马等。相传成吉思汗陵园内那匹“温德根查干”(汉语意为鸡蛋一样圆溜白马)就是乌审马。马在蒙古民族中如同汉民族的龙一样,马不但是其民族精神的体现,而且也是文化***腾象征之一。
早在匈奴时期就有用马殉葬之习俗。考古学者曾在鄂尔多斯高原发掘出马殉葬墓穴。另外,蒙古英雄史诗《江格尔》中洪格尔在出征的路途中将“棕色的无驹骒马牵到山坡屠杀后祭祀古土的山水”之记载。
成吉思汗陵园的温德根查干(神马)之所以受到蒙古族人民的如此崇拜,因它是神驹化身,是整个蒙古族崇拜的天马,是成吉思汗在世时一直祭祀成俗的神马形象,这充分说明蒙古族崇拜马文化形态由来已久。
蒙古族牧民在长期的游牧生活实践中积累了用马奶***疾病的丰富的经验,创立了蒙古医学的“酸马奶疗法”,蒙医典籍中记载:酸马奶有驱寒、舒筋、活血、健肺、健胃、祛温、行气、接骨解毒、治血热、消肥胖、健身补虚、并增强五官生理之功效。
三
蒙古族对马的年龄和毛色有独特的称谓,不论公马或母马四岁前都不直接称呼其马的年龄,只要按蒙古人的习惯称谓称呼,他人即可知道他说的是公马还是母马,并且知道几岁马,其称谓根本不含马的年龄。如“乌纳格”指刚下生的马驹,“达阿嘎”指二岁马驹,“古纳格别德斯”指三岁母马,“古纳乌热”指三岁公马,“伊斯格勒乌热”指骟龄的四岁公马。
牧户马群每年要按自己的传统印记、***案模式打烙各自的印记,以区别别的马群。
每年春暖花开的季节,草原上的牧马户都要举行一次一年一度的套马、训马、打马鬃等传统活动。
马具和马鞍是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人对马具和马鞍颇有讲究,马鞍分男式、女式,种类不下几十种。金鞍、银鞍、雕花鞍,雕花马鞍是马鞍中的顶级精品。马鞭更是多种多样,选料考究,制作精良,手工高超。有的人把黄羊(蒙古羚羊)腿(带皮毛)阴干后做鞭柄,这种马鞭柄不仅自然美观实用,并且冬季出门或狩猎时不冰手。从这里可以窥见蒙古人对大自然的崇拜及审美观念与实用价值密切结合。
平时马鞍和马具要停放在马鞍架上不得乱动,更不准妇人拿动。有的人狩猎归来鞍及捎皮沾满血渍后不能擦拭。这样为了证明自己的猎绩和炫耀自己的狩猎技艺的高超。牧马人凡给马背鞍、带龙头、打鬃、梳理毛、扣马肚带都要站在马的左侧进行,更不能从右侧上马。这是蒙古人养成的传统习惯规则。
过去蒙族地区每家牧户的毡包前都设有一个燃柏叶的泥台,其台上有一个方槽,台中立一个高杆,杆顶安一只三股叉,这就是人们说的“玛尼杆”。杆上系着长方形旗帜,三面凌空,连同殷红的马鬃缨穗随风飘扬,好似半空中燃烧的火炬。旗面中央画着一匹骏马,体态优美健壮,四角饰以狮、虎、龙、凤,这就是禄马凤旗――命运之马,以此来求祝福平安祥和,五畜繁茂兴旺。
毡帐之民族与马在历史的长河中结下了不解之缘。把马视为亲密的伙伴和朋友。马通人性,一切家畜家禽中唯独马不生母,所以,称“良马比君子”。
蒙古族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本民族异常丰富的关于马的诸多风俗,创造了本民族的悠久灿烂的马文化。因为蒙古民族对马有特殊的感情,所以,称马是“阿米德额尔德尼”,汉语意为活的财宝。
马是人类的“功臣”,蒙古族的亲密伙伴和朋友,蒙古族爱马、喜马、崇马的习俗如今在农村牧区仍然存在着,因此,马文化作为蒙古族的精神财富永远不会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