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2日,“老干妈”辣酱的创始人陶华碧赶赴“两会”,照片一出,刚上立即热议:吃了,这么多年,终于见到真人了!陶华碧是少有的不用名片的董事长,她更是网友微博热议的“全国最火辣的女人”。
陶华碧没上过一天学,除自己的名字外大字不识一个,没有雄厚的资金,完全白手起家。做的也是最常见的调味品行业。从路边摊到小作坊,再到员工2000多人、产值13亿元的企业,陶华碧一步一个脚印,用执着和勤劳给中国千百万低起点创业者膛出一条可复制的成功之路。摆路边摊卖凉粉学生们叫她“老干妈”
陶华碧1947年生于贵州省湄潭县一个偏僻的山村,由于家里穷,没读过一天书。20岁时,嫁给了206地质队的一名地质普查员。不幸的是,没过几年丈夫就病逝了,留下两个稚气未脱的孩子。为了生计陶华碧打各种工:举过8磅锤,背过100斤只赚3毛钱的黄泥巴,最后来到贵阳市南明区龙洞堡,在附近的几所学校兜售米豆腐(贵阳常见的一种廉价凉粉)。当时僻眯豆腐的原料要到5公里外的油榨街才能买到,陶华碧总是背着背篼赶最早一班中巴车去采购。背篼占地方,中巴车经常不让她上,很多时候她不得不背着七八十斤重的材料步行回家。做米豆腐有一样原料是石灰,由于常年接触,陶华碧的双手一到春天就会脱皮,至今耒愈。
1989年,陶华碧省吃俭用攒了一点钱,在龙洞堡贵阳公干院的大门外侧开了个专卖凉粉和冷面的“实惠饭馆”。说是饭馆,其实就是她用捡来的砖头、油毛毡和石棉瓦搭起来的“路边摊”。陶华碧做的凉粉价格便宜量又足,再拌上她自制的豆豉麻辣酱,好吃得不得了,附近学校的学生都爱来光顾。尽管生活艰难,但陶华碧对学生们非常照顾。碰上钱不够的学生,分量不仅没减反还额外多些。遇到有学生手头紧张,陶华碧便给他们赊账,时间长了她干脆把家境困难的学生所欠的饭钱一笔勾销。有位常受陶华碧接济的贫困生,感激之下称呼她为“干妈”,久而久之,周围的人们也都亲切地叫她“老干妈”。秘密武器麻辣酱引“粉丝”无数
贵州是个好吃辣的省份,很多家庭会自己制作辣酱。陶华碧在南方打工时,就带了很多自制的辣酱,既下饭又省钱。后来开饭馆,拌凉粉用的也是这种辣酱。贵州的辣椒品种多,酸辣、麻辣、甜辣、纯辣,什么口味都有,再加上葱、蒜泥等作料添加的不同,每个家庭的辣酱都有不同的风味,陶华碧的辣酱就偏麻辣口味。
辣酱在贵州太司空见惯了,很长一段时间里陶华碧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麻辣酱口味出众。直到有一次她头晕不适。没有做麻辣酱,有顾客来吃饭时听说麻辣酱卖光了,转身就走。陶华碧才意识到麻辣酱的重要性,从此潜心研究起来。经过几年的反复试制,她制作的麻辣酱风味更加独特,很多客人吃完凉粉后买一点带回去,也有人不吃凉粉专门买辣酱。到后来。由于大家都喜欢她家的味儿,连周边其他卖凉粉的小餐馆和食摊都从她这里买麻辣酱。
1994年,贵阳修建环城公路,龙洞堡成为贵阳南环线的主干道。原本地处偏僻、只是做做附近学生和居民生意的实惠饭店,一下子成了往来车辆的必经之所,客流量猛增。对于新的主力顾客货车司机,陶华碧向他们免费赠送自家制作的豆豉辣酱、香辣菜等小吃和调味品,大受欢迎。这种近乎本能的商业智慧,为陶华碧赚来扩大经营的契机。司机们南来北往,是天然的流动广告,“龙洞堡老干妈辣酱”的名号不胫而走,多了许多“粉丝”,很多人仅仅为了尝一尝,专程从市区开车前来。走街串巷提篮销售“老干妈”打出名声
在“粉丝”们“办厂”的呼声中,1996年7月,陶华碧租借南明区云关村委会的两间房子办起了食品加工厂,专门生产“老干妈麻辣酱”。
说是个厂,其实更像个“作坊”:没有生产线,只有40名员工,用最原始的手工进行操作。捣麻椒、切辣椒是最苦的差事,溅起的飞沫会把眼睛辣得不停地流泪,谁都不愿意做。陶华碧就自己动手,她两手各握一把菜刀,抡起来上下翻飞,嘴里还不停地说:“我把辣椒当成苹果切,就一点也不辣眼睛了。”陶华碧的身先士卒带动员工们纷纷拿起菜刀,代价却是她的肩膀患上了严重的肩周炎,10个手指的指甲也因长期搅拌麻辣酱全部钙化。
陶华碧还找到贵阳市第二玻璃厂,希望定制一批玻璃瓶。当时“二玻”年产1.8万吨,陶华碧需求的货量在他们眼里少得可怜,生产起来不划算。陶华碧于是三番五次去找“二玻”厂长毛礼伟,跟他软磨硬泡:“哪个娃儿是一生下来就一大个哦,都是慢慢长大的嘛,今天你要不给我瓶子,我就不走了。”最后“二玻”允许她到厂里捡几十个瓶子拎回去用。
作坊时代的“老干妈”虽然产量很小,但光靠老顾客,已消化不完。在开拓新市场方面,陶华碧再一次表现了她的执着,她用提篮装起辣椒酱,走街串巷向各单位食堂和路边的商店推销。虽然“老干妈”在坊间已有名气,但毕竟出身作坊,少有食堂和商店肯接受。碰了壁的陶华碧并不灰心,而是跟商家协商把辣酱摆在商店和食堂柜台,卖出去了再收钱,卖不出就退货。商家这才答应试着销售。
一周后,商店和食堂纷纷打来电话:“老干妈”一销而空,要求送货量加倍。陶华碧干脆向“二玻”定制了一万个瓶子,开始扩大生产。此后,“老干妈”开始在风味豆豉外包装上使用专门设计的瓶贴,以红色为基调,中间是陶华碧的肖像,肖像下边是“老干妈”三个字,两边则分别写着“实惠饭店”、“风味豆豉”。“干妈式”管理无需财务和董事会
1997年8月,“老干妈”正式挂牌成为“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工厂扩展成公司。一切走上正规。事情接连而来:出台规章制度、审阅报表、贯彻工商局文件、在会上发言……这对于从来没有念过书的陶华碧很是头疼。
不过陶华碧自有一套。看不懂财务报表,她就让财务人员念给她听,她记忆力惊人,听上一两遍就能记住,还能心算财务进出的总账,立刻就能知道数字是不是有问题。不会写字,她就学电视里演的在文件右上角画个圆圈。长子李贵山后来教她写“陶华碧”三个字。她感慨道:“这三个字,很庞杂,很庞杂呀!”经过三天一笔一画的描写,她总算“描”会了自己的名字,还高兴得请公司全体员工加了一顿餐。
陶华碧把这种“土法炼钢”的办法带进公司。“老干妈”公司没有财务,只有两笔最简单的账目——进来多少,出去多少;没有“员工手册”,只有诸如“不能偷懒”之类的规童制度;也没有董事会、副董事长、副总经理,只有5个部门,陶华碧下面就总经理和办公室主任俩职位,分管业务和行***。由于管理团队很少接受外界采访,“老干妈”显得非常低调。目前已知的大概是,他们非常勤勉,经理级别的人也常常以身作则扑到一线拼命,现任总经理谢邦银就笑称自己是个“业务经理”。
公司的管理也是“干妈味儿”十足:公司给所有员工提供宿舍,包吃包住;现在2000多名员工,陶华碧能叫出60%的人名;每个员工结婚她都亲自当证婚人;有员工出差,她会为他们煮上几个鸡蛋,并亲自把他们送到厂门口……在公司里,没有人叫陶华碧董事长,都叫她“老干妈”。到2000年末,只用了3年半的时间,“老干妈”公司就发展到1200人,产值近3亿元,上缴国家税收4315万元。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老干妈”陶华碧路边摊的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