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日则万物不生,无月则永无明夜。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太阳与月亮已演变成一种文化符号而沉淀于历史与传统的骨髓之中,从而演绎出“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等动人的神话传说。在唐诗宋词中也留下了大量吟咏日月的篇章。
黄河奇石中有一类以日、月形象为主要观赏对象的石头备受推崇,它外形浑圆、石质坚硬、大小适宜、色彩丰富。观赏面为在红褐色背景映衬下呈现的白色或黄色晕圈,酷似日、月。晕圈直径1厘米至10厘米,配上天然的山水、云霞纹理,恰似“日出东海”“长河落日”“皓月当空”等天然***画。其中,奇石背景色红,晕圈亦红者称为太阳石;背景呈现灰色或褐色,晕圈为黄色或白色者称之为月亮石。
太阳石和月亮石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渑池、新安地区至孟津小浪底段,以及林州市太行山系河流中(卢氏、灵宝等地所产日、月石色灰质软,列入虢州石系列),属沉积作用形成的石英砂岩。
据北京大学地质系专家论证,在15亿年前后的元古时期,洛阳西部山区一带处于浅海环境,大量的石英砂在此沉积。由于地壳变化,在下沉、升温升压的成岩过程中,这些沉积的石英砂层固结形成石英砂岩。随着地壳继续下沉,温度压力持续升高,已固结的石英砂岩中包裹着的粘土矿物团在后生作用过程中发生一系列变化,即在局部相对还原和酸性条件下,围绕一些粘土有机质核心向四周扩散,同时使扩散晕圈内的赤铁矿发生溶解,部分铁质被淋滤带出,从而形成圆形浅色晕圈。到了大约200万年前后的第四纪,由于洛阳西部地壳抬升,元古时代形成的石英砂岩出地面,经过风化剥蚀作用,岩石破碎,岩块沿山坡滚入黄河,经水流滚动、磨蚀、搬运、抛光,从而形成了表面呈现日、月形浅色晕圈的黄河卵石。黄河卵石意境深远,有的如旭日东升,有的如日照中天,有的如晚霞映天。月亮石***案若皓月当空,亮如银盘,给人以安详静谧之感。
太阳石和月亮石观赏价值的判断基本适合风景画面石的鉴赏标准。一般来说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外形完整,形态准圆或椭圆,表面平滑无缺,无凹凸感;二是大小适宜,长宽规格20~60厘米,厚度10~20厘米左右,适于办公桌、客厅摆放;三是质地细腻均匀,颜色纯正;四是画面清晰,晕圈位置合理,以美术学中黄金分割线附近为佳,且晕圈的大小要与画面比例协调;五是与晕圈呼应的山水纹理基本符合美术学或影像学构***;六是整个画面干净,无干扰,意境深远。
随着黄河流域最大的水利工程小浪底水库建成投入使用及其调节水库西霞院水库的截流,沉积在黄河滩的太阳石、月亮石将难见天日。近来人们沿黄河两岸寻找石源,在黄河岸边山崖上发现了这种特有的石英砂矿床,太阳石、月亮石基本上可通过人工开采、切割打磨获得。然而,此类石头资源有限,对其资源保护尚存在法律上的盲点,曾出现过奇石发现地许多石农一哄而上、滥采乱挖的局面。这种无序性开采,对太阳石、月亮石的资源造成了严重破坏。因此,需要相关部门多方协调,对其资源加以保护,实行合理、有序的开发、开采,以规范和繁荣观赏石市场,让黄河母亲孕育的这种石中精品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责编 王昆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神奇的太阳石、月亮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