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孟
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副主任、金石组组长,研究馆员。从事故宫博物院院藏青铜器的征集、展览、研究、鉴别工作十余年。出版有《铜镜鉴定》、《故宫藏先秦青铜器》、《中国青铜器真伪识别》等专著
专家点评 太阳神鸟金饰,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象征着中华民族追求光明、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太阳神鸟金饰又随神舟六号飞船遨游太空,象征着中华民族如神鸟一样,实现了千年飞天梦。
太阳神鸟***案反映了人类早期朴素的世界观和宇宙观。阳光是生命的源泉,因此成为人们最早崇拜的神;中华先民把太阳和在天空中飞翔的神鸟联系在一起,认为是神鸟在驮着太阳飞行。太阳神鸟是古蜀人早期部落的***腾,“神鸟绕日”表达了中华先民向往太阳、崇尚光明的飞天梦想。
故宫博物院的金银器专家丁孟介绍说,古蜀部族是中国最早开采和使用黄金的部族之一,早在三千年前,他们就掌握了砂金加工技术,太阳神鸟金饰就是用自然砂金加工制作成的。先要把自然砂金进行热锻,然后反复锤揲成薄如纸的金箔,再绘制***案和镂空雕刻。工艺精湛的太阳神鸟金饰,充分表现出三千多年前中华先民的思想和智慧。
三千年前金箔薄如纸片
太阳神鸟金饰的出土过程偶然得让人后怕。2001年2月8日,在成都近郊金沙村的管道施工中,挖出了一些铜器、石器等文物,考古人员随即展开文物大抢救,对挖碎的每一块泥土进行地毯式搜索。25日上午,一块直径约10厘米的小泥块在施工回填土中不经意地露出了一个小金角,阳光下显得尤其耀眼。考古学家们用竹片和油漆刷小心翼翼地剥落泥块外层的松土,早已被揉成一团的太阳神鸟金饰才得以重见天日。
准确地讲这是片金箔,外轮廓为圆形,***案分为内外两层,均采用镂空的方式来表现。内层***案为等距分布的十二芒太阳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外层***案由四只等距分布相同的鸟构成,鸟均引颈伸腿,逆时针方向飞行。整体来看,内层***案像一个旋转的太阳;外层的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神话传说中与太阳相关的神鸟。据此,有关专家将其定名为“太阳神鸟”金饰。
出土太阳神鸟金饰的金沙遗址,时间距今三千多年,大概处于公元前1200年到公元前650年的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是三星堆文明衰落之后的又一个古蜀国都邑所在。古蜀人源自居住在古康青藏大高原的古羌族支派,公元前五世纪前后向东南迁居。他们在成都平原兴建了规模宏大的早期城市,在城市周围进行农业耕作。得天独厚的地理、肥沃的土壤、丰富的矿藏,孕育出与黄河流域大不相同的文化:古蜀人梳高高的椎形发髻,穿衣左衽,袖口窄小,背面比正面长,像长着尾巴一样;他们在三足陶盉里烹煮肉食,用瓶形陶杯装盛酒浆;还将海贝作为法定货币进行买卖。
古蜀人是世界上最早开采使用黄金的古老部族之一。当时中国的北方、中原地区也已经出现了金器,但出土数量很少,且基本都是装饰用的金叶或金片。而金沙遗址出土的黄金制品总数超过了二百件,其制作工艺显然高于同时期其他地区,器型包括金面具、金带、圆形金箔、喇叭形金饰等,***案诡异,展现了不同于中原文化的独特风格。
最令人惊叹的便是太阳神鸟金饰。它重20克,外径12.5厘米,内径5.29厘米,厚度为0.02厘米,与一张复印纸差不多大小;且由自然砂金制成,含金量高达94.2%。这样精湛的工艺,即便是在今天都不容易达到。
据分析,制作太阳神鸟金饰要先用自然砂金热锻成为圆形,经过反复锤揲,使金箔的厚薄基本一致;然后剪切掉外表参差不齐的部分,使其成为一个较标准的圆形;最后在圆形的金箔片表面刻画出太阳和四只鸟,再根据已画的纹样刻划切割形成镂空。由于金箔很薄,边缘总会卷翘,在雕刻完成后,还要再把翘起来的地方一点点锤平。整个过程,至少要用到热锻、锤揲、剪切、打磨、镂空等工艺,可见当时古蜀国手工业已经有了明确细致的分工。
鸟日崇拜:先民朴素宇宙观
对于太阳神鸟金饰的***案,一般有两种解释。一是根据《山海经》中有关太阳神帝俊的记载,认为旋转的火球是太阳神,围绕着它的四只鸟是太阳神的四个使者,寓意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二是旋转的火球是太阳,四只鸟是托负太阳在天上运动的神鸟,该***案展示的是“金乌负日”这一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传说中国古代天上有十个太阳,是帝俊与羲和所生,他们住在东方汤谷的扶桑树上,太阳被金乌所背负,一只返回后另一只又接着出去,每天轮流着从东方的扶桑飞向西方的若木。
鸟日神话的出现,表明先民们对日出日落等宇宙规律已经有了观察和感受,对宇宙的探索有着自己的理解。
古蜀人还有崇鸟信仰。金沙遗址应当是属于第三代蜀王鱼凫统治后期。鱼凫同时也是水鸟鱼鹰的古称,太阳神鸟金饰上的神鸟,长长的颈脖、尖尖的利喙,就很像是鱼凫。大概古蜀人迁徙到成都平原时,由于有水患,成都平原多为沼泽地,蜀人便豢养了许多鱼鹰捕鱼,久而久之形成鸟(鱼凫)***腾,是为“神鸟”。
不过丁孟先生特别指出,鸟日崇拜不单在古蜀流行。浙江河姆渡出土有“双鸟捧日”等饰纹;汉代画像砖上发现的太阳形象就是一只鸟背着一轮圆日作飞翔状;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上亦有画有金乌的太阳。这说明古蜀文化虽然有与黄河流域不同的文化特征,但也与华夏文明密切相连,是中华文明的多元起源的重要源泉之一。
古蜀人自身没有留下文献记录,西汉史学家用了八个字来描述它:不晓文字,未有礼乐。诗人李白亦曾喟叹:“蚕丛及鱼凫,***何茫然!”但古蜀文明和河姆渡、河洛等等文化遗迹一样,是中华文明共同的遗产。2005年8月16日,太阳神鸟在998件中国文物保护标志设计作品中突出重围,当选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2005年 10月 12日至10月17日,太阳神鸟金饰的蜀绣制品搭载神舟六号飞船在太空中遨游后返回地球。三千年前,古人将翱翔太空的美梦寄托在太阳神鸟上;如今,神鸟飞天梦想通过“神六”圆了梦。
太阳神鸟金饰
外径12.5厘米,内径5.29厘米,厚度0.02厘米,重量20克。属商代晚期古蜀国作品。整器呈圆形,采用镂空方式表现,内层为等距分布的十二芒太阳纹;外层由4只逆时针飞行的鸟组成。反映出古蜀人丰富的哲学思想、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精湛工艺水平。现藏于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曾侯乙云纹金盏
战国时期曾侯乙墓陪葬器。此盏是仿铜的金制容器,反映了墓主人曾侯乙作为曾国国君的特殊身份。金盏通高11厘米,口径15.1厘米,共重2156克,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先秦金器最大最重的。金盏有三个凤首形矮足,腹上部有两个对称的环耳,盖顶有一个圆形捉手。盏内放置金漏匕一件,长13厘米,重56.45克。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鹰顶金冠饰
1972年内蒙古杭锦旗阿鲁柴登匈奴墓出土。鹰顶金冠有“草原瑰宝”之誉,是迄今所发现的唯一的匈奴酋长金冠饰,代表了战国时期我国北方民族贵金属工艺的最高水平。此金冠通高7.3厘米、带长30厘米、重1394克。由鹰形冠饰、半球形冠顶和冠带组合而成,其上浮雕多处动物纹饰。现藏于内蒙古博物馆。
银鎏金刻花盘
目前惟一一件秦代银器,同时也是惟一刻有秦纪年铭的鎏金器。口径37厘米,从盘外侧的44个铭文可以判断是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制成。后刘邦攻入咸阳,归入西汉宫廷,又赏赐给封在临淄的齐王刘襄,最后在齐王墓中出土。现藏于淄博市博物馆。
西汉金兽
目前考古发现的最重金器,通高10.2厘米,身长16厘米,身宽17.8厘米,重9千克,含金量达99%,1982年在盱眙县南窑庄窖藏出土。是汉代金器制作工艺代表作品。兽身底部刻有“黄六”二字,有人认为该物是称量标准的称锤,也有人认为是用来镇库或避邪。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舞马衔杯纹银壶
唐代文化和唐代银器的代表作品。仿游牧民族的皮囊式水壶造型,壶身的两面以模压手法,每面有一匹翘首鼓尾、衔杯匐拜的骏马,其原型就是唐玄宗亲自训练出来为其祝寿的舞马。此壶通高18.5厘米、口径2.2厘米、足8.8×7.1厘米。这种形制的壶,考古学家一般把它认为是契丹文化的代表器物。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朱碧山银槎
元代银器巅峰之作。通高18厘米、长20厘米,重616克。槎周身作桧柏纹理,形如老树杈丫,屈曲之致,一道人斜坐槎上,道冠云履,双目凝视手中书卷。制作者朱碧山将中国传统绘画与雕刻特点有机地融汇在这件银槎中,极具诗意。铸成后加以雕刻,头、手、云履等部分是铸成后接焊的,接焊处混然无迹。现藏故宫博物院。
万历皇帝金丝冠
1958年在发掘北京市昌平县明代定陵时所发现的。它是迄今为止中国从考古发掘中获得的唯一一件古代皇帝的金冠,本名“翼善冠”,通高24厘米、重800克。金冠用极细的金丝编成翼兽的形式,装饰两条用同样的金丝编成的金龙,居中是一颗火焰宝珠。此冠充分显示了明代皇家金银工艺的高度水平。现藏北京定陵博物馆。
金编钟
通高16.2厘米、上径13.6厘米、下径16.2厘米,用黄金11439两。乾隆年间铸成,用于重大典仪中,清朝覆亡后被偷偷典卖出宫,在外漂泊了29年。现藏故宫博物院。与铜编钟以大小不一来定音不同,这16只黄金编钟外表大小一致,是靠其厚薄不同来定音的,实属稀世之宝。
金瓯永固杯
专用于清代皇帝每年新春开笔仪式,是皇家祖传器物。每年在除夕子时,清帝会在养心殿东暖阁将屠苏酒注入金瓯永固杯内,陈于案上,然后亲手题写新春第一笔,祈求国泰民安,江山永固。通高12.5厘米,足高5厘米,口径8厘米,重500克。其上镶嵌数十颗硕大珍珠,红、蓝宝石和粉色碧玺。现藏故宫博物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太阳神鸟金饰:三千年前的飞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