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证券的“乌龙指”事故以高管辞职谢幕,证监会没收8721.43万元的违规收益并处以5倍罚款。然而证券业不会以此为戒,还将有券商重蹈覆辙,借这个话题谈谈券商自营投资业务中的“量化对冲”机制。
在美国注册一个证券公司只需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1.持牌人;2.净资本。外行人以为证券公司的净资本要求很高,其实不然,多年未改的净资本规定是三个级别:5000美元,25000美元和100000美元。在此之外,证券公司还要满足与专项业务相关的自有资金规定,所以,资金实力越强的证券公司可参与的业务越多,业务规模也越大。证券公司的自营投资业务是直接与一级注册净资本挂钩的,任何时候无论由于什么原因,只要公司的净资本低于注册规定,该公司必须在24小时内发电报通知监管机构,并在发出电报之时进入“读秒”,48小时内必须再发电报陈述解决方案,否则该公司的交易终端就自动切断了。这就是我们在美国经营证券公司的铁律之一:“24小时电报,48小时解决。”这条铁律约束着证券公司的自营投资额度与内部风险管控。
以光大证券为例,当电脑绕过公司内控直接连续下单时,交易员应立即启动紧急处置预案,券商应停止交易并“保护现场”,主动向监管机构报告并听候处理,这就是不久前高盛在电脑“乌龙指”发生后采取的动作。中国证监会并没有处罚光大证券的“乌龙指”,而是处罚光大证券在事发后“破坏现场”,违规套利,“本能地”跨越了两道“防火墙”:1.股票自营投资的“乌龙指”引发期货套利对冲,说明公司内部在这两个部门之间没有设置“防火墙”;2.交易部门“自发”的套利对冲与公司高层“自发”的信息几乎同时进行,说明公司在管理层与交易员之间没有设置“防火墙”。就是这种“本能”与“自发”的行为习惯,把交易部门的技术失误升级为公司高层的恶意违规。
伴随着电脑技术的进步,程式化交易与量化对冲模式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进入美国证券业,在此期间有两大事件影响深远:其一是1987年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一”;其二是1998年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破产。前者告诉人们,电脑系统也会“发疯”,所以不能绝对依赖程式化交易;后者告诉人们,某些市场也会“发疯”,所以不能绝对相信量化投资模型。
迄今为止,人脑+电脑的投资模式经历了两个阶段,起初人们只把电脑当作信息终端和交易工具,后来人们才发现:电脑系统已有了超越人脑的***思维,所以经常会“自发地”恶作剧,跳过人脑设置的“防火墙”而自动生成交易。美国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就是这样发生的。
如今,证券投资界开始把电脑系统升级为决策工具和风控终端,这是大数据时代的金融创新。海量信息已经超越了人脑的快速处理能力,所以人们更加依赖电脑系统提供的选择方案与风险提示——决策即选择。在瞬息万变的证券市场上,智慧和运气只占成功的一半,而要战胜市场还要依靠周密的计算与权衡,所以证券业走进了量化投资的时代。现资家已不再炫耀个人的“选股天赋”,而是不断把自己的想法输入电脑,先看看电脑怎么“想”,再做出自己的选择。尽管超凡的投资回报依然要靠人的奇思妙想,但人的决策已不局限于逻辑思维,而是在更多数理思维的备选方案中择优决策。其实,一切科技进步都是把前人的智慧转化为工具的***,才能让后人站在巨人的肩上,证券投资也不例外。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从“乌龙指”事件看量化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