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九松出身戏曲世家,其父乃文明戏前辈艺人李明扬。于是从小耳濡目染的李九松深受艺术熏陶。他先后拜名师文轩、文彬彬学艺。6岁时他首次登台表演,口齿伶俐,语言幽默,在捧哏方面不温不火, 憨态可掬,赢得观众一口称赞。后来其领衔主演的电视系列小品《老娘舅》收视率名列前茅,他也成了江南地区家喻户晓的“老娘舅”。
难能可贵的是,李九松在戏里戏外都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娘舅。1998年12月,摄影者老崔与李九松一行人驾两辆车同去浦东。不料车至浦东,同队另一辆车因违章被交警拦下。交警表情严肃地请司机出示驾驶证。这时李九松也下了车,一路小跑来到了交警身边。见到“老娘舅”,交警先是一愣,旋即露出了笑颜。李九松便询问事情原由,如同“老娘舅”般地打起了圆场,原本紧张的气氛这才缓和了下来。记得那位交警最终还是没给“老娘舅”面子,按章开了罚单,李九松风趣地说:“老娘舅”也讲原则,交警同志做得对,我们的司机也要吸取教训。
老崔从事新闻摄影,职业敏感让他眼捷手快地摄下这一幕:当“娘舅”遭遇“娘舅”。
上海话里,娘舅有两层意思:1,有一定资历和名望,可以为他人家事做裁决的人;2,警察,通常指交警。如果在“娘舅”前边冠之以“老”,则肯定为第一层意思。在本栏这张摄于十余年前的半新不老照中,“娘舅”遭遇了“娘舅”,结果,“娘舅”没有给“老娘舅”面子,毅然决然开出了罚单。照片上,李九松的表情一如我们在电视屏幕里常见的那样:有点讪讪,有点尴尬,有点嗫嚅。他的右手依稀搭在“娘舅”的后背上,台词呼之欲出:“朋友,搿算啥事体啦……”
在几乎长达十年的时间里,李九松一直是本埠电视荧屏上毫无疑义的“老娘舅”首选。在那段时间里,他的个人形象就是“老娘舅”logo的最佳代言:中老年男子,上海话流利,普通话洋泾浜,毛发稀疏,尊重女性,善于自嘲,讲起道理煞根,言语鲜活绝无官话的暮气;他来自卢湾或者静安哪条僻静马路的弄堂,既不草根也不克勒――以上形象描摹,如果必须浓缩,也只能是那三个字:李九松。
基于以上先验,现在每当我打开电视,不小心调到《老娘舅》节目,看到美女主持在里边眉头紧蹙,或侧耳倾听,或义正词严,一种异常游离的感觉总是迅速袭来。我很难接受,名字叫做“老娘舅”的节目里,“小姨子”或者“小阿姨”坐在那里裁决家事。如果我有可以语人又无法定夺的故事,李九松先生坐在前面,可能我就娓娓道来了,换成美女支持,我总感觉像和她们在劈情操,话题可高远,可戏谑,可,可愤青,唯独烟火不起来。
李九松时代的“老娘舅”,不是什么权威,我印象中,他几乎从未像怒汉万峰那般仿佛占据了某种高地似的对人大加鞭笞――后者自有一种语言粗暴的快意,但仅此而已。李九松的老娘舅,不是包打天下的道德判官,也不是自我膨胀的电视明星,他就是一个实实惠惠的,在上海生活了一辈子的,直接、二三手生活经验丰富,懂得厘清分寸的“老头帮”。他不会咄咄逼人,试***以“气场”征服来者――他自然也是有气场的,不过进入老娘舅的气场,你首先会放低自己,以平常的思维看待生活的乱麻,以及乱码。一言以蔽之,老娘舅不是强制力,而是引导力,引导出你的宽容和体谅,进而形成自己的执行力。
九松先生已年近八旬,不上电视久矣。作为一个目前已经很少看电视的老观众,我很怀念他。李九松的时代,完成了1.0版的“老娘舅”。比喻也许不甚恰当,但联想自可随心飞翔:李九松之于“老娘舅”,犹如乔布斯之于苹果,日后哪怕爱疯发行到101,我们还是会想起多年以前,那个沉默寡言的削瘦高个子。
衷心祝愿李九松先生身体健康。也衷心期盼哪一天,偶尔打开电视机时,能够看到“老娘舅”再现江湖。不知道九松先生看到如今纷乱的江湖事,会不会露出他招牌式的尴尬,然后来一句:“一天世界,一天世界……”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当“娘舅”遭遇“娘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