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9 世纪的美国正处于探索自己民族文学的阶段,几乎所有的文人都表现出一种难以抑制的内心狂热,他们像清教徒作家一样,坚定地认为美洲以及自己的存在是历史的必然,是圣经中伊甸园的再现和亚当的新生。这种信念和他们内心激荡的创造新世界的冲动促生了笔下一个个鲜活的“新亚当”。本文从总体上把握,并以富兰克林、马克吐温等文学大师的作品为例,探究19 世纪美国文学中的新“新亚当”精神,勾画出“新亚当”在不同时代背景中所折射出的不同的精神,揭示其对理解美国文学作品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十九世纪;美国文学
1、引言 十九世纪的美国经济迅速发展,作家勇于探索自己的民族文学,几乎所有的文人都表现出一种难以抑制的内心狂热,似乎要向全世界发表新人类、新文学诞生的宣言。美国文学从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基本摆脱了清教主义的控制,能相对自由地书写社会、历史和人性,但也主动继承了清教文学中的一些重要观念和方法。最显著的是新乐园观念,即认为美洲新大陆是上帝赐予人类的一个新的伊甸园,也是最后一个乐园,它直接导致文学创作中对伊甸园神话原型的再现,使美国文学中出现许多质朴率真的“新亚当”(Lewis 1955:28)形象。
2、正直、善良的新亚当 “皮袜子五部曲”是开创了美国崭新的浪漫主义时代的詹姆斯・库柏的著作。“皮袜子五部曲”讲述的是美国殖民者边地生活的五部系列小说,主要描述了森林手“皮袜子”---纳蒂・班波的一生。纳蒂・班波代表了理想主义的美国人,他们在上帝的世界里过着有德行而自由的生活。纳蒂・班波代表了人类的美德,如天真无邪、简单淳朴、诚实可靠,以及慷慨大方。他生来爱憎分明,明了是非。他发现了所谓文明的国度里的腐败与堕落。他始终坚持“我们在这里和在以前的国家里一样应该做好事善事”(秋杉译 1997:52)。在这五个故事里,他批判了各种形式的文明,讨伐了所有让他感到有辱自己种族的罪恶,始终守护着自己内心那片没有腐化、没有堕落的伊甸园。因此,“皮袜子五部曲”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正直善良的守护伊甸园的“新亚当”。库柏的“新亚当”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可以说他是库柏心目中美国人的形象。因此,梁工在其主编的《基督教文学》中称他“开辟了19 世纪美国文学塑造‘新亚当’形象的传统”,因为“他身上没有多少文明,但却具有常在未受过教育的人身上反映出的文明的最高准则; 他过的是原始人的生活,但是这种生活与这些崇高的行为规范并非互不相容。”(梁工 2001:37)。
3、与自然界完美融合的新亚当 亨利・梭罗对于自然界有着非同一般的浓厚兴趣。他认为自然可以真正复原人的精神,并将自然视作精神的象征。他呼吁大家不要低估事实的价值,并坚信“有一天它会汇入真理”(田伟华译 2010:3)。他坚信“自然的事物和现象是人类表达的思想和感受的原始象征或原始类型”(ibid:18)。的确,梭罗的《瓦尔登湖》忠实地记录了他独自与自然交流时的思想,他将自己描写成生活在伊甸园中的与自然界合二为一的“新亚当”。他认为“驼鹿和松树都同他一样不朽,或许还能升天”(ibid:39),还能超过他,这里的新亚当已经俨然成为大自然的一员,与大自然完美得融合在一起。
4、反叛***的女性新亚当 纳撒尼尔・霍桑的长篇小说《红字》简单却感人至深。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由于犯了通奸罪胸前被佩戴了红字A,但是,她积极应对,尽管生活在社会的边缘,她竭尽全力在新的诚实的基础上与自己的邻居们重建交情。她像一位修女或是一位技艺娴熟的绣花女谦逊地帮助着自己的同胞,最终赢得了他们的爱戴和尊敬。因此,海斯特・白兰正是一位勤劳、勇敢、诚实、助人为乐而又充满反叛和***精神的“新亚当”,通过这一新亚当形象的重塑,充分表现了当时的美国人开创新生活,努力让未来美国成为物质和道德同样富有的国家的构想。
5、追求自由、***、平等的新亚当 诗人惠特曼用诗歌呼唤着富有进取心、追求自由***的亚当。读完惠特曼的诗歌,会让人有一种精神振奋的感觉,总是想着要迫不及待的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可能这就是惠特曼所要到达的目的,让每个人都有激情,充满对新事物的憧憬和渴望,去开创一个新天地。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惠特曼所呼唤的“亚当”,就是一个逐渐成长起来的美国民族的形象,是对自我的积极肯定,向往自由、***,追求平等。他的“新亚当”形象比其他作品中的“亚当”更加鲜明、富有特点。而将这一新亚当形象付诸实践的便是美国现实主义时期的代表作家----马克・吐温。海明威对其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更是给予了高度评价:“美国所有的文学都起源于马克・吐温的一部叫做《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书。在此之前史无前例,在此之后也不会有。”(许汝祉 2002:1)
马克・吐温笔下的哈克是勇于冒险、向往自由、追求平等的“新亚当”的典型代表。从某一方面说,他融合了十九世纪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新亚当精神:纳蒂・班波的正直善良、天真无邪;梭罗的追求自由,热爱大自然;海斯特的反叛勇敢追求***。
在小说中我们发现“新亚当”拥有自己的“伊甸园”---密西西比河。密西西比河总给人一种奇异的、梦境一般的安宁与祥和, 那里有大自然的静谧与妩媚, 有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友爱, 那里没有肤色的区分, 没有种族歧视, 白人哈克与黑奴吉姆能平等相待, 互相尊敬。密西西比河见证了哈克内心的成长。与圣经中拥有妻子在伊甸园中生活的亚当所不同的是,新亚当在他的冒险之旅中至始至终都与一个黑奴吉姆为伴,尽管一开始幼年的哈克并不能发自内心的信任吉姆,但是通过多次的内心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哈克逐渐对吉姆有了一个更加深刻地了解,事实上,这也是对美国社会的深层理解。
此外,我们可以发现这一“新亚当”事实上反应了那个时期美国社会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作为美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作者采用简单地道的美国方言描述了内战前美国社会的广阔层面,揭示了美国社会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精神状态和生存危机。小说中,主人翁哈克贝利・费恩是马克・吐温塑造的理想形象。单纯的哈克与黑人奴隶吉姆之间的友谊折射出马克・吐温对于美国社会的自由平等的美好设想。然而,哈克对吉姆一开始还是具有根深蒂固的偏见。从某种程度上讲,吉姆是哈克的精神负担,一方面,白人孩子哈克认为帮助一个黑人奴隶逃跑追求自由是一件多么愚蠢的事情,另一方面,哈克被吉姆的善良以及父亲般的爱所打动。这一现象反映出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在当时奴隶制盛行的美国,种族主义、民族歧视根深蒂固,像哈克与吉姆那样黑人和白人之间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只是天方夜谭。
总之,马克・吐温创造的“新亚当”以及“伊甸园”充分展现了他对于那个时期现实社会的批判,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于美国新社会的美好愿景。另一方面,我们同样认为“新亚当”对于当时的美国人有一种警醒作用。尽管新亚当的故事和当时的社会是不相符的,但是他激起了一批现实生活中的追梦人的同情心。这一类人像马克・吐温一样对社会现实不满的同时又希望和真正的文明人一起追求真正自由平等的美国社会。
参考文献:
[1] Levis, R., W., B. The American Adam [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5.
[2]亨利・梭罗著,田伟华译. 《瓦尔登湖》 [M]. 湖北:中国三峡出版社,2010.
[3] 梁 工. 《基督教文学》 [M].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4]纳撒尼尔・霍桑著,方华文译.《红字》 [M]. 北京:译林出版社,2011.
[5] 许汝祉.真正的马克・吐温自传代序 [J].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1(1):70-78.
[6] 詹姆斯・库珀著, 秋杉译.《皮袜子故事集》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析十九世纪美国文学的“新亚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