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央行今年一季度金融数据,与以往相比,这次多了一个内容,那就是“社会融资规模”这一全新的指标首度披露。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后,央行2011年工作会议一反常态未明确全年新增信贷及M2增长目标,而是以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取代。现在这一指标如期公布(一季度4.19万亿元),引来业界的一片喝彩,被认为是央行监控的一大进步。
根据央行调查统计司的测算,与新增人民币贷款相比,社会融资总量与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关系更加密切,与GDP也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其司长盛松成甚至称,可以根据GDP和CPI等指标推算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相应的社会融资总量。
既然如此,就有点奇怪了。2011年的GDP\CPI目标在两会上早已明确,既然能够推算出来,何以央行对此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目标呢?这有点不符合常规,此前央行历来都是喜欢定指标的。
全新指标
过去央行调控货币,主要指标是新增信贷和M2。几乎在每年的央行工作会议上,都会对这两项分别给出控制目标。而作为调控新指标,社会融资规模涵盖的范围要比新增信贷宽泛。
社会融资总量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央行方面阐释为:一定时期内(每月、每季度或每年)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央行当前执行的统计口径包括:社会融资总量等于人民币各项贷款、外币各项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股票、保险公司赔偿、保险公司投资性房地产等各项之和。
在直接融资快速发展的趋势下,货币调控更多关注与经济增长及物价指数相关度更高的社会融资总量,而不是仅止于货币信贷量。
2010年信贷扩张迅猛,仅人民币贷款就增长7.95万亿元,不过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直接融资比例的提高,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资金供给更多体现在“社会融资总量”上。数据显示,去年共有531家公司在A股市场融资10275.2亿元,以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为主的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达到1.18万亿元,银行信贷类理财产品发行规模也超过万亿元。
从结构看,今年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53.5%,而在2002年,这一比例高达92%。在新增人民币贷款已不能完整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之时,央行货币调控适时引入社会融资总量指标,坦承地讲这是一种进步。
统计缺陷
好事也并不是没有瑕疵。像目前对社会融资总量的统计,并不完整。
众所周知,社会融资渠道繁杂,现在央行把社会融资定义为从金融体系获得资金,其实很不妥当。像国债、外商直接投资(FDI)、私募股权投资(PE),以及规模庞大的民间借贷,其实都是实体经济融通资金的重要渠道,在社会融资中的作用不可小觑。
这些被“遗漏”的社会融资的量级到底有多大?看看下面的数据就清楚了:
创投及私募股权第三方机构清科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2010年共有82只可投资于中国大陆地区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完成募集,募集金额276.21亿美元;当年中国共发生私募股权投资案例363起,交易总额103.81亿美元。
而来自于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FDI(对外直接投资)为1057.40亿美元,截至当年底,中国利用外资总规模超过1万亿美元。
至于民间借贷,那就更是一个庞大的数额了。央行早在2008年就开始了对民间借贷市场的调查,据其调查统计,到2010年3月末,民间借贷余额为2.4万亿元。
这些看得清摸得着的社会融资,却没能进入现行的统计口径,不能不说是一种缺失。
调控难题
对央行而言,对社会融资总量的客观可测是一大难题;而更大的难题,则是精确可控。这也是央行时时处处提“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却偏偏给不出一个“合理”的尺度在哪儿的根本原因。
有人或许认为,这是第一次统计“社会融资总量”指标,没有历史参照,所以才会这样。其实不然,央行按现有口径追溯统计历史数据,是一件相当容易的事;事实上央行也做了此项工作。
央行报告里表述:初步统计显示,从2002年到2010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由2万亿元扩大到14.27万亿元,年均增长27.8%。是否有历史可比数据,已经一目了然。
很显然,央行在调控社会融资总量目标上打迷踪拳,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其行***能力还无法企及。拿现有口径来讲,央行能够调控货币信贷规模,但对于债券融资规模以及股票融资规模它是无力控制的,因为这些属于***、证监会管辖。
与“货币信贷”相比,“社会融资总量”更好地代表了社会总需求,与物价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更为稳定。央行调查统计司的测算数据显示,与GDP、投资、消费、工业、CPI等主要宏观经济数据的相关性上,社会融资总量均比新增信贷要强。
显然,在经济形势复杂、通胀预期强烈的当前,货币***策要达成既要保增长又要抗通胀的双重目标,调控社会融资总量比调控新增信贷更为精确。因此,无论执行起来有多么困难,央行都应该迅速给出一个社会融资规模的合理目标,而不要让市场各方猜谜语。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社会融资总量究竟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