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实验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教学策略 生物不仅是初中实验教学的重要课程,而且在落实与实践素质教学方面也起着关键作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其重点在于结合教材上的知识全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本文就侧重于研究初中生物实验教学,重在改变理念与教学方式,展现生物实验的神奇与魅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
一、现阶段初中实验教学中的典型问题
在现阶段的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最严重的两大问题:(1)教师对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再加上我国教育行业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的思想比较陈旧,教师为了加快教学进度,对许多知识都简讲,尤其是对一些生物实验就像讲语文课文一样,以言语带过,讲解的不够到位;(2)有的教师确实在教学中进行实验教学,但是都是老师做实验,学生在一旁观看,这虽然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但是不足以让学生发现实验中的问题,只有学生亲自去做实验才能更好地把握实验的重点、知识的重点,才能加深对知识的了解,所以在接下来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首先要解决这两大问题,才能有效地提升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质量。
二、教学有效性的方式
1.生物是一门探究性实验的课程,教师要利用生物实验的神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可以做演示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实验的神奇与奥妙;其次,再给学生讲解实验步骤,让学生亲自体验生物实验的神奇与奥妙,教师在旁边对学生进行引导,有些学生在实验失败后比较丧气,会放弃做实验,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克服此问题,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实验,这样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实验的乐趣,激发了兴趣,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去做实验,这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同时还培养了创新思维。
2.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与实验方案,增强生物实验的效果。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以优化实验的内容以及实验方案为主,在内容的选取上要适合学生做实验,在实验的方案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地创新实验方案,最终做到熟悉实验,简化实验方案,以最简单的方式来完成实验,这样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
3.实验本来就是在探究某个问题,所以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提议,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以及学习的兴趣。从当前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来看,教师在实验教学方式上比较死板,要求学生必须要以自己的实验步骤为主,而且对学生提议不加采纳,忽略学生的发散思维,这就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了学生的发展。所以在以后的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提议,对于好的建议可以积极地采纳,尤其是在实验结束后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地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这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的来说,实验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此也希望所有的初中生物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不断创新,充分展现生物实验的魅力,增强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生物实验范文第2篇
一、实验目的
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
1.还原糖的鉴定原理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还原糖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它们的分子内都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游离酮基),因此叫做还原糖。蔗糖的分子内没有游离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非还原性糖,不具有还原性。本实验中,用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
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的硫酸铜溶液配制而成,二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蓝色的Cu(OH)2沉淀。Cu(OH)2与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而葡萄糖本身则氧化成葡萄糖酸。其反应式如下:
CH2OH—(CHOH)4—CHO+2Cu(OH)2CH2OH—(CHOH)4—COOH+Cu2O+2H2O
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2.蛋白质的鉴定原理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时,常用双缩脲法,使用的是双缩脲试剂。双缩脲试剂的成分是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A)和质量浓度为0.01g/mL(B)的硫酸铜溶液。在碱性溶液(NaOH)中,双缩脲(H2NOC—NH—CONH2)能与Cu2+作用,形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这个反应叫做双缩脲反应。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因此,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3.脂肪的鉴定原理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成橘黄色,被苏丹Ⅳ染成红色
三、实验过程
四、实验用品
五、注意
1.关于鉴定还原糖的实验,在加热试管中的溶液时,应该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并放入盛开水的大烧杯中加热。注意试管底部不要接触烧杯底部,同时试管口不要朝向实验者,以免试管内溶液沸腾时冲出试管,造成烫伤。如果试管内溶液过于沸腾,可以上提试管夹,使试管底部离开大烧杯中的开水。
2.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方可使用,切勿将甲液和乙液分别加入组织样液中。
3.蛋白质的鉴定中先加双缩脲A,再加双缩脲B
六、讨论
生物实验范文第3篇
实验能力也是高考“考试说明”要求学生掌握的一项基本能力(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此能力要求也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实验的能力(大纲归定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即理解实验原理、目的、要求、材料、用具;掌握实验的步骤、控制实验条件、使用有关仪器、安全问题处理;观察现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常规实验非常规做法。二是能根据要求灵活运用已学过的自然科学理论、实验方法和仪器,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并处相关的实验问题。用理、化、生三科实验中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实验所占比分为30%(基本不变,也可能在25%左右)。
实验设计是较高的能力要求,除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所设计的实验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还应具有一定的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要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必须改变过去“背实验”的方法,亲自动手做实验,熟悉实验的操作步骤,弄清实验的原理,能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以此来验证或探究某一结论。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实验能力的提高,促进科学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才能真正对实验的知识、内容进行举一反三。
1 实验设计的基本内容
1.1 实验名称 是关于一个什么内容的实验。
1.2 实验目的 要探究或者验证的某一事实。
1.3 实验原理 进行实验依据的科学道理。
1.4 实验对象 进行实验的主要对象。
1.5 实验条件 根据实验原理确定仪器和设备;要细心思考实验的全过程。
1.6 实验方法与步骤 实验采用的方法及必需(最佳)操作程序。每一步骤都必须是科学的;能急时对仪器、步骤进行有效矫正。
1.7 实验测量与记录 对实验过程及结果应有科学的测量手段与准确客观的记录。
1.8 实验结果预测及分析 能够预测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并分析导致的原因。
1.9 实验结论 对实验结果进行准确的描述并给出一个科学的结论。
2 理科实验设计的三个原则
2.1 对照性原则——科学、合理的设置对照可以使实验方案简洁、明了,且使实验结论更有说服力,包括3类:空白对照/相互对照/自身对照。具备可重复性。
2.2等量性原则——每次实验所加试剂的量要相等。
2.3单因子变量的原则。
3 理科实验设计的4性
3.1 科学性:这是实验方案设计的首要原则(原理、操作、程序、方法正确)。
3.2 安全性:尽量避免危险性操作(如果必须使用,要注明,防止环境污染和人身伤害)。
3.3可行性:实验设计应切实可行,所选取药品、仪器、设备在中学现有实验室内能够完成。
3.4 简约性:实验方案尽可能简易方便(用药少/步骤少/时间短)。
总之,a.原理正确,b.效果明显,
c.装置简单,d.操作安全.
4 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
4.1 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及实验要求的基本条件;
4.2 精心策划实验方法、严格设计实验过程、合理设置对照或变量,并引入科学的测量方法;
4.3 能够做到有效预测实验结果、科学描述实验结果,并得出科学的实验结论。
5 实验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5.1 在掌握实验目的、原理的基础上确定实验方法。
5.2 严格遵循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准确设置对照或变量。
5.3 注意实验程序的科学性、合理性。
5.4 对实验现象进行准确的观察、测量、记录。
5.5 能够预测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及其导致原因,并能够得出科学的实验结论。
5.6 多分析实验设计的实例。
6 实验设计的实例分析
6.1 “验证成熟植物细胞的渗透作用”实验设计实例:
Ⅰ 实验名称:观察马铃薯条的渗透吸水与渗透失水现象。
Ⅱ 实验目的:验证成熟植物细胞的渗透作用。
Ⅲ 实验原理: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反之则吸水。
Ⅳ 实验对象:新鲜马铃薯条。
Ⅴ 实验条件:0.8g/mL的蔗糖溶液、蒸馏水、大试管、有刻度的小烧杯、刀片、镊子等。
Ⅵ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对照、等量。
Ⅶ 实验方法与步骤:
(1)制备3条长度、宽度、体积都相同的新鲜马铃薯条。
(2)将其中的2条分别放入盛有等体积的蔗糖溶液与蒸馏水的烧杯中,另1条放入加塞的空试管中。
(3)2h以后,通过比较的方法观察薯条的长度变化及蒸馏水、蔗糖溶液体积的变化。
Ⅷ 实验结果预测分析: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是:
(1)放入蒸馏水中的薯条长度增加,而放入蔗糖溶液中的薯条长度变小,且蔗糖溶液体积明显大于蒸馏水体积。
(2)放入蒸馏水中的薯条长度增加,而放入蔗糖溶液中的薯条长度不变,且蒸馏水的体积小于蔗糖溶液体积。
(3)放入蒸馏水中的薯条长度不变,而放入蔗糖溶液中的薯条长度变小,且蔗糖溶液体积大于蒸馏水体积
(4)薯条的长度及溶液的体积都没有明显的变化。
Ⅸ 实验测量与记录:将放入溶液中的薯条与试管中的薯条比较观察,并比较烧杯中溶液的体积:放入蒸馏水中的薯条变长、放入蔗糖溶液中的薯条变短,且烧杯中蔗糖溶液的体积比蒸馏水的体积大。
Ⅹ 实验结论:放入蔗糖溶液中的薯条渗透失水,放入蒸馏水中的薯条渗透吸水。
6.2 (广东、河南高考题)为证实“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必需的原料”,某同学制订了下列实验方案:
生物实验范文第4篇
一、开展生物实验的设计的背景
近年来,我校生物实验教学的状况不甚理想,本应该由学生动手做的实验,教师以理论讲解或以其他教具代替。如以观察现成装片代替“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实验的操作;以看录像来代替“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的操作;以模型演示代替“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实验的制作。这种不让学生看到活体或亲自动手操作的“代替”教学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也就难以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
此次,对我校高二254名学生进行询问和问卷调查后,有91.53%的学生喜欢做生物实验的设计。实践证明,生物实验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掌握的实验基本原理和实验技能,自己选题,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对创造性思维及科研能力的培养,都有好处。
二、生物实验的设计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生物实验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一次全面的锻炼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对生物实验设计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实验的设计在内容和形式上完全不同于原来的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在这崭新的实验活动中,学生的热情一开始就非常高涨,为了选定课题,他们积极而主动地查阅资料,并询访老师。为了设计一个良好的实验程序,他们必须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积极地探索,这时学生的思维活动完全处于满荷载的运行中。随着探索的深入,他们往往在看到自己已有知识痕迹的同时,却又发现自己更多的不足。
2.***主动的实验操作,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在实验设计的过程中,学生基本上是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的,能取得实验的最佳效果,这是他们的最大愿望,在实验的每个环节,他们都表现出从未有过的认真和细致。在顺利或失败时,他们感到欢乐,但更多情况下,则是学生在那些似曾相识但又不甚熟悉的实验面前受到波折,而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又总是会主动去思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生物实验的设计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由于实验的设计给予了学生更大的自由度和主动权,学生的思想闸门被充分打开,思维更活跃了。通过实验,他们深深懂得要做好一个实验并不容易,实验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稍有不慎都将导致实验的失败。这些思想素养的锻炼和提高,对他们今后的研究和工作,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生物实验设计的方法
学生在明确了实验设计的意义和作用后,只有通过必要的实验设计训练,才能真正掌握实验设计的方法,提高实验设计能力。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我在生物实验设计中积累了一些经验。
1.课本实验的重新设计――树立实验设计的信心
进行实验设计的初期,学生对实验设计方案思路模糊,存在畏惧的心理。此时教师可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策略,帮助学生树立实验设计的自信心。课本实验是学生既熟悉又亲切的知识,教师根据课本实验中的要求可灵活地改变实验的某个条件,让学生模仿课本实验的程序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功感,增强对实验设计的兴趣;同时在模仿的过程中也能训练学生实验设计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初步形成实验设计的思路,为实验设计实施的可行性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2.典型习题的剖析――理顺实验设计的思路
加强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不但要重视分析和解释实验现象和结果,以及推导实验结论能力的培养,更应重视培养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无论哪种类型的生物实验设计,其本质都是根据实验题目所提出的问题,运用已具备的生物知识或生物技能,有时甚至是根据实验题目所给出的信息或提示,构思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综合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交流点拨――提高实验设计的能力
生物实验范文第5篇
《单细胞的生物体》教材中首先安排观察酵母菌,再观察水中的小生物,然后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在短短的一堂课45分钟内要将这些探究活动全部做完是很困难的,而且问题情境的设定也不太容易,学生对酵母菌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虽有听说,但非了解,新课的导入情境设计,学生并不十分感兴趣。在实际教学时,我遇到了以下问题:①如何搜集实验材料“群体化”,使学生主动积极参加实验活动?②如何课堂教学“实际化”,使学生能解决现实问题?③如何课堂教学“情感化”,使学生经历之,感受之,情感得以升华?④到何处采集“草履虫”?
因为单细胞生物体很微小,肉眼难以看到,学生没有感性认识,所以必须先从这方面动脑筋让学生有所了解。刚开始我按照教材编排,实验前化了大量时间准备实验材料:制备好酵母菌营养液,采集了河沟水,并且为了能保证课堂学生探究实验的成功,我在课前,先做了实验,并用摄像机将部分过程录制下来,准备在课堂上适时播放。我的准备应该是非常充分的,满以为应该能够顺利地完成教学内容,学生应该感兴趣。可是在上课时,学生除了按照我的要求做探究实验,积极性并不高,甚至有的学生坐着不原意动手,而是等着别人做好看一下结果,还认为这有什么好看的,“不就是一个细胞吗?”真是吃力不讨好!课后,我进行了认真反思,课堂上不管老师准备多充分,引导多么到位,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感兴趣;在于学生原意积极主动参与其中,积极配合;在于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实际的动手操作。怎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呢?而我又可以少费点时间准备实验材料呢?恰好我通过观察发现我们校园里的一条小河里的水会因为气温、水质的变化,河水颜色有所改变,于是采集了河水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有衣藻和眼虫两种单细胞生物体。这就解决了部分实验材料,并同时能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准备。于是课前我将班级学生分成4人一个小组到河边采集河水,并要求学生平时注意观察河水颜色的变化,思考河水变化的原因。这样学生既能亲身体验生物的生活环境,又能为提出探究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并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时,我打破了教材的教学顺序。首先取出课前准备好的两瓶水(自来水和河水),让学生肉眼比较它们颜色的差异,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以此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这样的情景导入,由于学生参与了河水的采集,学生兴趣很浓,活动积极性很高,也很期待。然后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取一滴河水制成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看到了不少的单细胞生物体,学生很兴奋,甚至有的学生还发出了惊叫声“哇,它们还在动呢!”接着我叫他们对着课本说出它们是何种生物体,到此时探究活动进行得都比较顺利,学生对探究活动积极性很高。但进一步要求学生观察这些生物体的细胞结构时,由于它们运动速度很快,很难看清,我提示了一下,但没有学生能解决这个问题,我只好播放了我事前录制的视频,尽管如此,学生仍然很激动,原来水中还有这么多我们平时看不到的生物,水不是肉眼能看出来是否干净的,喝水一定要注意,不是什么水都能喝,一定要保护好水环境,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然后再观察课前准备好两份酵母菌培养液(一份用敞口广口瓶装的,一份广口瓶上加瓶盖盖紧),让学生认识到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活,体会到微小的单细胞生物也具有细胞结构,进一步认识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课后实践酵母菌的发酵作用,了解其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并在下一节课上展览自己的成果。有了这些生物学基础知识,学生才能将课堂学到的知识“实际化”,以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以往布置的课后拓展延伸活动往往做的学生不多,不少学生以其它主要学科作业多为借口,而不了了之,即使做也敷衍了事,没想到这一次,绝大多数学生不光做了,而且让我更加高兴地是,学生带来的成果很是丰富――有酒酿,有馒头,有酸奶,甚至有酒酿汤圆。我对他们的成果表示怀疑时,他们还拍拍胸脯,神气地说:“当然是我们自己做的!”我想这应该是经过多次实践修改的课堂,学生全员参与课前实验材料准备的课堂,使学生由旁观者变为了承担者,由配角变为了主角,由被动接受变为了主动探究。当学生亲身体验而获取切身的感知的时候,“怦然心动,百感交集,浮想联翩,流连忘返……”,探究活动使他们兴奋,成功引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这样既使学生感受到身边的生活环境中处处有生物科学,又能培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树立知识为生活、社会服务的意识。这也使我们教师看到新的课程教育理念引导我们只有创造性地上好每一节理论课,每一节实验课,才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使学生乐学、爱学、善学,从而乐在其中。
可是为了“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这个活动,按照教学参考书的说法,我多次到不同的地方采集草履虫,都没能采集到,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是由于农田里使用的农药多,还是因为温度的原因,到现在我也没搞清楚。不得已这部分内容,我采取的是多媒体课件教学。虽然学生有一定的收获,总感觉学生的感官和思维没有同时启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不够高,空泛的课件演示,没有学生的参与,学生的热情,学习积极性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很是遗憾。
不过,经过调整整个课堂学生的参与度高,学习热情高,思维活跃,收获颇多,课堂效率大大提高,真正实现了两个改变――课堂变了,学生变了。例如我发现许多学生每一次走过学校的小河,都要停下来仔细的观察一下,单从这一点就说明我的教学有了效果,学生知道关注自己身边的环境,身边的生物科学,能学以致用。
生物实验范文第6篇
今天的最后一节课是生物,我们在生物实验室里做了个有趣的生物实验。
我们排队进生物实验室,只见里面整齐的摆放着十二张桌子。每张桌子上摆放了一台显微镜,一个盛水的大烧杯,一个盛水的小烧杯,两只滴管和一瓶稀碘液。我们三个人一桌,我和李传明、任光勇分在一桌。
老师给我们发完了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和吸水纸,讲完了实验步骤和重点难点,就让我们自己做实验。
由于我对这节课掌握得比较好,李传明和任光勇就让我先做。我先对光。对光很简单,把底下的反光镜一调就好了。接着,我又开始做玻片标本。我先擦干净载玻片和盖玻片,又在载玻片上滴了一滴水,在撕下一片洋葱鳞片叶表皮,放到载玻片的水滴里,展开。由于我不会使用镊子,不小心把一片盖玻片给夹碎了。没办法,我只好用手把它放了上去。最后,我把玻片标本染上色,拨片标本就弄好了。
然后,我开始找象。我先把镜筒降到最低,再转动粗准焦螺旋,忽然就找到了象。我找来老师,一看,却发现没染上色。没办法,我只好又染了一次。
生物实验范文第7篇
一、发挥实验作用,激发学习生物兴趣
只要学生明确了实验目的,就会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的效果就会很好。但是,由于初中学生对生物实验感觉陌生,甚至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好玩,还有的学生认为这是中考不考的内容。因此,他们对实验学习目的不明确,从而给实验教学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因此,在开展实验时要明确实验教学的目的,让学生了解生物实验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例如:在教学“显微镜的使用”时,就提出这样的问题:大夫在对贫血病、癌症等疾病的诊断时,除看、问、查外,还要通过生物化验对病人患病部位的细胞组织等进行病理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没有科学的生物手段验证,就会出现误诊的情况,严重的还会危及生命,造成巨大的损失或遗憾。与此同时,还介绍显微镜在工、农、医学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因此,实验教学中要不断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教师也要不断更新观念,不能按照传统的习惯,在实验中一味地让学生模仿。我们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各种实验,正确地看待学生在实验中的失败,帮助他们在失败中寻找失败的原因,让学生品尝成功学习带来的快乐体验。
二、学会观察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高中生物教学大纲》强调:要培养学生进行实验的能力。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能力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实验来实现的。初中生物实验包括观察能力、探究能力、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实践能力等,而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各种能力中的最基本的能力。初中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所以,教师要科学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的形式,它一般通过多种感觉器官共同参与,并在思维指导下进行的。在观察过程中要预先提出一定的观察任务,拿出计划、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样,才能保证思维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事物中。例如:在教学“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中,实验的目的是要求学生能在观察中辨别出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与液泡。在观察前我们应强调:因为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壁上,不仔细地观察就不容易辨认出来,有些细胞核也不是太清楚,要调好光圈,控制好光线的强弱。这样,就让学生按照一定的目的去观察。从而达到了在实验中培养观察能力的目的。
三、注重实验方法,确保实验的成功率
同样的一个实验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课本中有些实验方法比较单一,有时不能取得理想教学效果。我们不妨在实验教学前就反复地开展实验,考虑每一个操作环节,不断优化实验方法,确保实验的成功率。例如:在开展“蚯蚓在什么样物体表面爬得快”的实验中,就采用的对比实验的方法。实验时把一条粗壮的蚯蚓先放在玻璃表面上,然后再放在一块硬纸板上。我们预测应该是在硬纸板上爬得快。但是在实验进行多次后发现,蚯蚓还是在玻璃表面上爬得快,这与预测的结果完全不一样。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通过实验分析后发现,可能是硬纸板吸收了蚯蚓身上分泌的黏液,导致了硬纸板与蚯蚓粘到一起,从而移动变慢。为了排除这种干扰,于是改进了实验。用两块同样的长方形玻璃板,其中一块表面经过打磨变得很粗糙,而另一块保持原有的光滑,同时为了保证蚯蚓沿着直线方向运动,把相同的两根玻璃棒放在玻璃的表面上。这样,就让蚯蚓只能做直线运动。经过多次实验后发现,蚯蚓还是在粗糙的玻璃表面上移动得快。
四、通过实验教学,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生物实验不仅揭示了生物现象与各种规律,优化了生物教学的效果,还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问题是方法与实验过程,而提出问题需要寻找问题的关键地方。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始,同时也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动力,孕育着解决问题的希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认真思考,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发现问题的关键地方。例如:在开展“消化”的实验中,就提出的这样的假设:如果细胞膜只能透过小分子物质,那么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必须先变成小分子物质才能透过细胞膜。其理由为:人与动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②细胞需要从外界吸各种收营养物质;③各种营养物质是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中;④人与动物的营养物质来源于各种食物;⑤食物营养成分中有大分子物质。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理解研究的基本过程,并经过反复训练,大大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开展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实验探究
生物世界充满了神秘,诱导学生进一步地探究生物规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介绍生物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关系,消除学生学习生物的畏难情绪。在生物实验教学的设计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对自然界已有的认识与经验,引发学生对所学的课题的探究兴趣。可以借助生物实验中直观、鲜明、生动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结合实验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提高对生物实验的兴趣,在成功的学习活动中不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从而稳定他们的学习动机。开展探究实验就能让学生在合作、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方式中进行实验。同时,又促使学生主体参与意识,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针对学生在探究性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我们要仔细查找原因。在教学中不妨设置一系列“台阶”,分解实验中的难点。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我们可在较高的水平层次上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帮助他们总结成功的学习生物实验的经验,在评价中激发他们进一步开展探究活动。
生物实验范文第8篇
一、生物园的作用
生物园的建立可加深和扩展学生所学生物学知识,有助于培养生物学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可利用生物园内各种活的生物,作为上课演示、观察的实验材料,也可作为平时的观察材料。如“绿色开花植物的分类”“绿色植物的一生”“植物的开花和结果”“水池植物群落”等内容可在生物园上课;还可布置学生到生物园观察幼苗出土等课外作业。这些都可以使生物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实践机会,从而使学生巩固和扩充了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和能力,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也自然易于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生物园的建立为课外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基地。参加课外活动的学生,可以在生物园地采集制作各种标本;可以栽培植物、饲养动物,进行各种活的生物的观察和实验。还为绿化美化环境作贡献,并向农业生产推广先进技术。生物园栽培了各种绿色植物,本身就绿化、美化了校园。同时还进行扦插、压条、嫁接及种子育苗等试验。可为整个校园及校外有关单位提供一些树苗。通过栽培各种作物及饲养经济动物等,向农村示范推广,利于促进农业生产。
二、生物园的设置
本着利于完成生物园的任务和从学校实际出发的原则,因地制宜地进行建设。
1. 地址的选择 为方便课外活动、教学、学生安全及管理,生物园应设在学校内或附近不远的地方。园地应是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并要求土壤肥沃,阳光充足,水源近便,排水良好。这些优良条件可保证生物园任务的顺利完成。园地周围应扎篱笆,或筑围墙,或种植黄杨、小檗等绿篱或防护林,以保护园内动物植物及其他设备不受损失。
2. 面积与形状 应根据学校条件确定面积和形状,根据学校地形既可集中,也可分散,形状可以是正方形、长方形或不规则形状。校园面积小的学校应尽量利用边角空地建生物园。
3. 生物园的规划 应按照生物学教、科技活动内容和当地实际条件确定,一般可分以下几个区域:
植物分类区 尽量栽种植物基本类群的各种代表植物。还可种一些当地经济价值高的植物和珍稀植物。应按分类和生活习性的要求进行合理配置,既便于进行生物教学及综合实践活动、科技活动,又有利于植物生长。
花卉区 种植各种花卉,可美化校园,并可出售,为建设园地提供资金。
实验区 按教学和科技活动需要,可划分为嫁接、扦插、杂交、引种等区域。各实验均要有对照区。
动物饲养区 主要饲养各种有代表性的小型动物,如蚯蚓、鱼、蛙、鸽、兔等。也可以培养草履虫、水螅等低等动物,供学生观察、实验或科技活动用。
生态区 设置小型生态环境,如小型水池,其中放置山石,山石上种植苔藓和蕨类植物,水中养殖藻类及小型水生动物,从而构成一个合理的食物链,以便进行生态学的教学。
苗圃区 用以繁殖品种优良的果苗、树苗及花木,为充实园地 植物及绿化、美化校园创造条件。温室条件差的中学,可先建塑料棚式温室,主要用来进行苗木无性繁殖、种植和繁殖名贵花木。绿色教室供在生物园地上课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及科技活动的场所。最好在周围设有绿篱,上有葡萄架之类的天棚。
此外,在生物园的两旁或适当地方,用标语牌写上生物学的名言警句。整个园地应整洁、美观。这些不仅可给学生以教育,还可以给他们以美的熏陶。
三、生物园的组织管理和利用
首先,应建生物园地领导小组,请一位校领导任组长,选一位教学经验丰富、活动能力较强的中年教师做副组长,其他生物学教师最好都是领导小组的成员,学生学科代表也应是小组成员。此外还应配一名专职教工负责经常管理。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要组织学生分工管理。如果生物园地面积较大,可结合生物课教学将学生进行分组,各组负责一定区域和生物园的系统管理。其他学生则按教学及科技活动的需要,在不同地段轮流学习和操作。若生物园地面积较小,则可由课外活动小组成员结合活动的内容分工负责。为在生物园有计划地进行教学和科技活动,在每学年开始,领导小组应制订园地教学及活动的计划,详细列出园地工作日程表,并制订生物园地的规章制度,以供有关师生遵照执行。
生物实验范文第9篇
一、仔细审题
在“仔细审题”这项内容上,主要考查学生的细心程度、分析总结能力及判断能力。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在审题时应该要求学生认真浏览试题,明确要求,挖掘条件(特别是隐含条件)。例如,实验题:“设计实验验证赤霉素能提高生长素含量,完成实验思路并预测结果。”在这个实验中,用到的实验材料是:生长状况相同的燕麦胚芽鞘(3个)、赤霉素、蒸馏水、琼脂块、刀片等。在做这道实验题时,应让学生认真仔细地读题,通过仔细审题,学生挖掘出“该实验是验证性实验,不是探究性实验,不需要假设,实验的结果只有一个,不用分情况来讨论”这个条件,使问题迎刃而解。
二、原理分析
在进行原理分析时,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并充分利用题中给出的实验条件来确定实验原理,考查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再现能力与分析能力。例如上面实验中,学生应能想到赤霉素能促进细胞的生长,生长素能促进细胞的生长。这些内容都是书本上学过的内容,再想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是协同作用还是拮抗作用,学生能判断出是协同作用。这样实验原理清楚了,问题也就能解决了。
三、实验材料分析
试题一般会给出实验材料,完全开放性的试题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自主选择实验材料和用具(原则不要少用也不要多用)。此部分内容主要考查学生依据实验原理合理选择实验材料的能力,要求是实验材料要容易获得,实验装置简单,实验药品较便宜,实验步骤少,实验时间短,而且实验材料不会对师生健康带来危害。上例中实验材料已经给出,不用选择,但需要仔细分析实验材料。因此应该让学生仔细阅读材料,并分析思考燕麦胚芽鞘用了几个,有没有对照的信息,如果有,应该是谁和谁对照,琼脂块有怎样的作用。因此,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分析好了,设计实验也就容易了。
四、变量分析
所谓变量分析,就是要求学生通过分析获取实验变量(唯一不同的量)。上述实验中的变量是赤霉素和蒸馏水,胚芽鞘用了三个,应该让学生分析出赤霉素处理一株胚芽鞘,蒸馏水处理一株胚芽鞘,现在只剩下了一个胚芽鞘和琼脂块。实验步骤应该是:用赤霉素来处理一个胚芽鞘的尖端,用等量蒸馏水处理另一个胚芽鞘的尖,把各自的尖切下来,分别放在两块琼脂块上,然后从两块琼脂块各切割相等的两小块,分别放在剩下的去尖的胚芽鞘的两端,那么培养一段后,找到可操作的双测指标(特定的颜色变化、沉淀反应、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变化)。本实验的观测指标是去尖的那个胚芽鞘向哪一侧弯曲生长。
五、结果分析
学生是否根据实验原理确定已知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准确描述,进而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是验证实验要考查的内容。教师应依据实验考查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实验结果分析。如引导学生分析:涂了赤霉素的胚芽鞘的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的含量多于用等量的蒸馏水处理过的胚芽鞘的尖端,然后把含有两个接触过两种尖端的胚芽鞘尖端的胚芽鞘的琼脂块放在去尖的胚芽鞘的两侧,胚芽鞘应弯向接触过蒸馏水处理过尖端的那个琼脂块的一侧,实验的结论就是赤霉素能提高生长素的含量。
六、表达与检查
实验的表达是将实验分析的结果用语言、文字、***表、曲线等给予正确的表述,实验表达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很多学生对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的思考都正确,但因为语言表达能力差,而得不了高分或不得分。对此,我这样引导学生:实验结果就是你观测到的指标,只要把观测到的指标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来就行了。像上述实验只要描述出胚芽鞘向哪一侧弯曲生长就行了,实验结论就是本实验的验证。最后要求学生再检查实验设计及语言表达有没有科学性错误。
生物实验范文第10篇
【中***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136-01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其基本思想就是“对照”。新教材及时贯彻了“重视能力培养”的教改精神。针对初中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在编写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大多数先从实验入手,由此引出问题(学习内容)。让学生围绕问题思考,讨论,再探索更好,更多的思维方法。作为老师,应从科学的认识方***的角度,设计并安排一系列的有针对性的实验,引导学生从观察实验入手,启发学生分析思考问题。使学生思维得以深化。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方向及质量,则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上。亦即设计实验的科学性,组合性,巧妙性。学生一旦将科学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设计思路,就是要教会学生在遇到具体问题时,能够按照科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自然界的某种现象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实验设计中,通过设置对照组,可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减少实验误差。实验设计中可采用的对照方法很多。
一、空白对照:指不做任何实验处理的对照组
例如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两个试管都有等量的浆糊,一个试管放唾液,另外一个试管放清水,那放清水的试管就是一个空白对照。
二、自身对照:指实验和对照在同一对象上进行,即不另设对照组
例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当进这个实验之前,要求每个学生在实验课的前一天采集一些鼠妇,而且对学生了解鼠妇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帮助。而学生也观察到一种现象,当搬开花盆或石块,鼠妇很快就爬走了。我们通过观察发现问题。为什么在花盆下、石块下等处容易找到鼠妇?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
其次,提出假设:鼠妇的活动可能与光照条件有关。
然后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实验和对照在同一对象(鼠妇)上进行,为了消除无关变量的干扰,突出自变量,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因果联系,必须创造一个除“光照”以外其它条件均相同的、只有明暗两处相通的场所。实验的对象是同一批鼠妇,把一定数量的鼠妇放在其中,观察鼠妇在明暗两处的数量分布情况。
最后,分析、讨论实验结果,推导结论验证假设的真伪。
三、条件对照:给实验组某种处理,给对照组另一条件的处理
例如,观察草履虫对外界刺激能作出一定的反应。在做实验之前,首先,要求同学们观察草履虫,确定草履虫是一种单细胞生物,然后作出假设,既然草履虫是一种单细胞生物,那么它对外界的有利刺激或有害刺激能作出怎样的反应? 然后让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想一想什么是有利刺激,什么是有害刺激。一般来讲,食物之类的是有利刺激,而外界环境的变化(酸碱度的变化,溶液浓度的变化)是有害刺激。
实验的步骤是分别在两块载玻片上两端各滴一滴草履虫培养液,并使两滴培养液连通。一块载玻片右侧培养液的边缘放一小块肉片,另一块载玻片右侧培养液的边缘放一小颗食盐。观察两个实验组不同处理所出现的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四、相互对照:指不另设对照组,而是利用几个实验组相互对照
例如,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首先要提出问题,种子在什么环境下才能萌发?然后从日常生活中做出假设,种子萌发是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但这些条件都是缺一不可。所以我们就作出假设,假如这些条件缺少一样,种子能够发芽吗?
根据假设,我们就设计这实验的材料,用具。准备四个培养皿。都放有能吸水的布,和30颗种子。这些条件都相同了。不同的是第一个培养皿不放水,第二个和第三个培养皿放适量的水,使里面的布潮湿就可以,第三个放进冰箱,第四个培养皿就灌满水。那么我们就可以从这几个实验组里互相比较得出三个条件都是种子萌发的条件。
认识和了解生物的对照实验,通过比较对照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学会运用实验设计科学性原则设立对照组,是生物学科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由于新教材的实验以探究为主,着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生物设计实验能力,是中学生物教学大纲明确提出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等四种能力之一,而生物实验设计能力既是实验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实验能力的最高层次,其本身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创造性和灵活性等特点。而大多数生物实验以对照性原则进行设计的。
例如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是一个开放性的试验课题,通过讨论的三种方法学生自行进行实验,对照这三种方法,得出结论就是最好的方法还是把鱼的各个鱼鳍分开每个小组把它剪下来。就可以观察到鱼的在剪去那个鱼鳍后游泳的失常表现,从而得出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而模拟实验中的模具要做的好比较难,而且只能知道尾鳍的作用。把鱼鳍捆扎有太多的影响因素。而且鱼鳍也不容易捆扎,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对照。学生就可以自己探究找到最好的方法。再如设计“光合作用需要的条件的探究实验”时,针对植物光合作用是否需要光?就要启发学生思考“只有证明在无光条件下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才能证明植物需要光”,因此必须创设出有光和无光两个环境作对照。根据这个条件进行实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