妓女日记篇1
而今,火灭了,谎言的灰烬飘散一地,对美好的追逐,在残垣断壁之中,刺痛了某些人伤痕累累的心。心死了倒好,只怕,哀莫大于心未死。
不由想到曾经流行过的一句话:“你不知道在网上与你聊天的,到底是一个人,还是一条狗。”当然,这句话没有骂人的意思,只是说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里,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无可捉摸。《红楼梦》有句诗,特能概括网络的虚拟性:“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曹雪芹用它来形容太虚幻境,其实网络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讲又何尝不是一个太虚幻境?我们至今不知道,连红学家也没有搞明白,一部《红楼梦》,颠倒众生,曹雪芹到底是真在写自己的身世,还是记述他的一场梦,或者说曹雪芹根本就是在幻想,并在幻想中得到某种满足呢?
当然关于《红楼梦》,专家很多,说法也很多,有人说作者并非曹雪芹,也不是一大老爷们,而是一个女人。“曹雪芹”这名字就像女人,就如南山路上的那个陈端生,写出《再生缘》的陈端生,听上去真像男人一样。所以说望文生义,往往是错的。就说“若小安”这名字,听上去腻腻的,女人味十足,但谁能想到他原来是个爷们呢?
我也搞不懂,扮什么不好,他为何非要扮妓女呢?刚看了报道,说他之所以扮妓女,是为了“吸引网民关注,提升自己网络知名度”,或许真是如此。但这原因是不是太简单了呢?我粗粗浏览了下他的微博,他写得很认真、很投入,而且也特别想表达一些深刻的东西,显非为了“吸引眼球”这么简单。应该承认,在凤姐、芙蓉姐姐功成名就之后,如今你要想在网上成名,炒作的难度已越来越高,单靠扮妓女、写接客日记,这是木子美当年的做法,早就不管用了。所以对于这个“若小安”,我期待能有更深入的剖析,我期待心理学家的看法、社会学家的看法,甚至期待作家的看法。
一个人在网上公然以“妓女”身份出现,用一句时评的流行标题,那就是“妓女微博是一封举报信”,警方想不介入都不行。这一事件的最新进展,是这个“若小安”受到了行***警告与经济处罚,他本人也已认错和悔过。相信“若小安”的微博及其内容也将不复存在。这事似乎已到此为止,而要说这事对于网友的启示,当然就是要谨言慎行,守住言论的边界,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但有些想法,我还是不吐不快――“若小安”这个名字是虚拟的,“妓女”的身份是虚拟的,其接客日记也是虚拟的,但“妓女”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却并非虚拟的,而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姗姗来迟的真相很残酷
笔者无法想象,一个大男人,写下那些肉麻香艳矫情的文字前,估计自己都想呕吐了。但不得不说此人是个高手,他对网友的心理、喜好和反应把握得相当精准,不仅把“接客日志”写得鲜活动情,还将形形色色的网友忽悠得心服口服,其中还不乏那些***的名人和长着火眼金睛的意见领袖。
所以,在唾弃悔恨之后,是该想想了,是什么让我们的脑子一热?答案应该不只是“若小安”让我们不辨雌雄吧?
微博作为一种新潮的网络娱乐方式,是一个信息分享、获取和传播的平台。很多时候,由于网上信息的真假难辨,别有用心的人就会利用网友的好奇心和窥私欲进行恶意炒作,制造一个个“兴奋点”。而一个个游离的网民们在海量信息面前极容易产生从众的心理,这才产生了网络的热点和焦点。但是,盲目的追逐和猎奇往往会让网友们无意中成为谎言的散播者和炒作的帮腔者。
对此,笔者提出一个小小意见:擦亮眼睛,慎言慎行,才能算一个有眼界、有素质、有判断力的网民。
若小安愿活在“最有文化妓女”的世界
林某所虚拟的若小安,不是一束花火,而是一场烈火,烧焦了世人荡气回肠的欲念与梦想。在这些人心中,若小安是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一种在死荫的幽谷开出野百合的价值观。被虚构的若小安身上,还承载了一种价值,作为一个妓女,她富有才情和见识,她的精神是如此纯净,她的心灵是如此善良。她改变了世人对妓女的陈旧偏见。
不是因为若小安太过美好,而是因为我们以及所生存的语境太过不堪。所以,哪怕尘埃之中长出一株丑陋的狗尾草,都将散发希望之芳香。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其将若小安比做一座城市的伤口,不如将其比做一面冷酷的镜子,我们可以从中窥见自己与纯净、善良的距离,窥见自己如何沉迷于权力的幻象。
若小安的文字充满了乱世的悲情,她所引发的风波却以喧嚣的喜剧收场。警方以“捏造事实欺骗广大网民、扰乱社会管理秩序、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为由处罚林某,其实有些不解风情。某些若小安的粉丝,也许并不愿归罪于林某的骗局,反倒希望他能写完这个沦落风尘的美好故事。譬如我的那位律师朋友,当他知晓了真相,并未怒发冲冠,他十分平静,略略伤感,问其何故,答曰:假如有可能,我宁愿“若小安”生活在他笔下那个虚拟的世界。
杭州“若小安”不仅关乎风月
“若小安”的潮起潮落,是一则有关风月的故事,夹杂着炒作魅影、操弄网友情感等等。实际上,打量“若小安”,我们需要更多重的眼光。
首先,在信息透明时代,隐私何以安放?稍微利用一下技术手段,就能轻易掌握我们的信息。我们太透明了,像玻璃一样,那么隐私何以安放?
其次,微博上还隐藏着多少推手?林某某为何炮制“若小安”?炒作,抑或其他?比如文本实验,抑或就是情感宣泄,委实不可知。但短时间内,网友确实被骗了。有人感叹,不是你在玩微博,而是微博在玩你,微博装饰了你的生活,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此言不虚。
最后,在微博上如何坚守权利边界?你可以挥拳,但不能接触到别人的鼻尖。人人都可以玩微博,都可畅快发言,但不能造假,不能以假乱真。林某某当然可以以“若小安”之名玩微博,但编造失足女,炮制失足女日记,确实不妥。
妓女日记篇2
相同的劫难 不同的视角
电影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工具,是叙述者将各种信息以故事化的方式传播给接受者的过程。在传播的过程中,导演作为潜在的叙述者,必须为故事的讲述寻找一个切入点,这就形成了影片的不同视角。视角本身并没有孰优孰劣,但是视角的选择作为影片方向性的引导,为影片的叙述奠定了基调。
双重视角中的民族意识。民族矛盾是南京大屠杀题材作品绕不开的主题,无论影片选取何种视角,民族意识都必然存在其中。绝大多数影片在展现民族意识时都很自然地从反侵略的角度切入,控诉日***暴行。而中国青年导演陆川在拍摄影片《南京!南京!》时,却创造性地选取了双重视角,分别以日本士兵角川正雄和中国士兵陆剑雄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经历为线索,从侵略者与反抗者两个角度展现了大屠杀的血腥场面。影片突破性地以侵略者的视角来呈现南京大屠杀,更为可贵的是,影片没有将角川正雄脸谱化地塑造成为一个冷漠无情的杀手,而是对其进行了较为真实客观的刻画。作为侵略者,以角川正雄为代表的日本士兵既是残暴嗜血的战争狂人,也是有着爱恨情仇的鲜活个体。在《南京!南京!》的双重视角下,观众们不仅看到了中国人丧失家园的屈辱、怀揣国仇家恨的抗争;也看到了日本人对故乡的思念、对温暖美好的渴望。
西方视角中的中立意识。与《南京!南京!》几乎同期上映的影片《拉贝日记》,是一部标准的好莱坞制作。德国导演加伦伯格有意将《拉贝日记》制作成中国版的《辛德勒的名单》,因而,不同于以往影片的侵略和反侵略视角,《拉贝日记》以德国友人约翰·拉贝的视角来阐述南京大屠杀。也正因为拥有了客观中立的第三方视角,这部电影中对日***暴行的表现、对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的重现成为重要看点。2009年,《拉贝日记》一举拿下了德国电影节7项提名、4项大奖和巴伐利亚电影节3项大奖。加伦伯格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只想让更多人知道并牢记这段历史,不管是中国人、日本人还是德国人。战争是整个人类无法回避的罪与罚。”①
女性视角中的性别意识。战争给人们的印象是残酷血腥的,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也常以塑造英雄式的男性形象为重点,柔软的女性形象即便出现在影片中,也多处于从属地位,目的是衬托男性形象。而2011年上映,由张艺谋执导的影片《金陵十三钗》却创造性地将柔情的女性视角和残酷的历史事件结合起来,讲述了1937年的南京,一座教堂里一个为救人而冒充神父的美国人、一群躲在教堂里的女学生、14个逃避战火的风尘女子以及殊死抵抗的***人和伤兵,共同面对南京大屠杀的故事。影片从金陵风尘女子的角度切入,表达了一个救赎的主题,反映的却是崇高的人道主义。
相同的矛盾 不同的表述
应该说,所有的南京大屠杀题材影视作品都有一个统领全篇的大矛盾,那就是侵略与反侵略。在这一矛盾背景下,又衍生出一些小矛盾,由小矛盾推动着故事情节向前发展。在表述这些矛盾时,不同的影片在叙事手法和视听语言的选择上也各具特色。
叙事手法展现矛盾。为了更好地展现矛盾,将情节引向深入,影片往往会在确定了切入视角后,选择一种叙事方式。《南京,南京!》采用了多线索的叙事方式,导演展现了身处这场浩劫中的不同人物:尚存人性的日本士兵、艰难抗敌的南京守***、彷徨矛盾的知识分子、坚强勇敢的底层女性,多角度呈现了南京大屠杀中普通人的真实状态。多角度的优点在于全面,但同时也使得叙事的重点不够突出,这也是影片《南京!南京!》的遗憾之处。作为一曲个人英雄主义的赞歌,《拉贝日记》很自然地选取了一条情感线索,其中,拯救难民是主要的情感支撑。此外,拉贝与朵拉的夫妻之情,瓦莱莉·杜普雷对拉贝隐忍的爱慕之情,中国姑娘琅书与乔治·罗森的纯洁之爱也丰富了影片的情感。②与上述二者不同,《金陵十三钗》选用了一条二元对立统一的叙事线索来表现矛盾。影片中处处都存在着二元对立的关系:侵略与反侵略的对立表现出中日民族矛盾;复仇与忏悔的对立表现出灾难中个人的情感矛盾;堕落与救赎的对立表现出风尘女子与女学生格格不入的思想矛盾;而苦难与真情的对立则让一切矛盾融化于人性之中。在大灾难面前,小矛盾消释了,人心随之温暖,四组矛盾的交叉呈现,让影片丰富而完整。
妓女日记篇3
《梅丽莎》
意大利
导演:卢卡・格达戈尼诺
主演:卡罗・安东奈利、皮埃尔・乔治・贝洛奇奥
剧情介绍:
故事的主角是年轻的女孩梅丽莎,她的爸爸不在身边,妈妈只知道工作赚钱,只有一个上了年纪的奶奶陪伴她。在人群里格外普通的少女梅丽莎,进入了青春期。
梅丽莎喜欢写日记,她把一切的困惑和爱慕都写进日记。她喜欢上一个有钱人家的男孩,那个男孩长相潇洒,让她着迷。她小心翼翼地接近他,终于得到了一个机会。他们在游泳池交谈,男孩子拥抱着她,这个男孩问她:“你是处女吗?”梅丽莎点点头。然后男孩又问她:“你想吻我吗?”梅丽莎又是不安又是喜悦,结果男孩子说:“那就先吻我下面,吻它……”梅丽莎真的照做了,这是梅丽莎的第一次性体验,肮脏而屈辱。她知道自己被侮辱了,但她多么希望他能真的爱上她,她又去找了这个男孩,再度听到他嘴里的甜言蜜语,他吻了梅丽莎,然后以生硬的方式拿走了她的第一次,无所谓地转身离开。她的爱情被践踏。
梅丽莎开始疯狂地写日记,疯狂地折磨自己,与人随意发生关系。她像妓女一样报复,她管不住自己,她痛哭,她鄙视自己,可是电话一响,听见男孩子的声音,她的荒唐游戏又不可遏止。她把这些写进了日记,她无人可倾诉。
奶奶是个很有个性的老太太,喜欢抽烟,目光睿智。奶奶看出了孙女眼睛里的变化,这个抽烟、化浓妆的老太太,在浴室给她梳头,一遍又一遍。奶奶对梅丽莎说:“年轻的时候,我们都会犯错误,在这之后,坐在床前,对着镜子,梳头一百下,一切都过去,你会变得纯洁,一切都是新的。”除了写日记,梅丽莎就开始一次次地在床前梳理乱发。
梅丽莎的妈妈对这一切都不知情,她辛苦地维持家庭,无暇顾及其它。奶奶告诉她,梅丽莎很痛苦,不开心。这个母亲说:“我更了解我的女儿。”直到她看见了那本日记,几乎发疯。当梅丽莎着装变态,满身伤痕地回到家里,悲伤成河。妈妈平静温柔地给抽搐哭泣的女儿盖上被子,陷入沉默。梅丽莎却站起来,在母亲面前点上烟。这时,母亲拿出日记哭号着问她:“告诉我这不是真的?”梅丽莎惊慌绝望,她不敢想象,愤怒的母亲会怎么样惩罚她,甚至抛弃她。但是,母亲冲过来抱住她大声说:“宝贝对不起,请你原谅我。”母女俩抱头痛哭。
在梅丽莎班上,还有一个相貌平常、成绩平常的男孩子。他曾在同学们谩骂梅丽莎是妓女时,仍然默默地爱慕她。后来男孩子终于表白了,那是纯粹至极的告白。他要梅丽莎坐下,为她画了一张像,然后看着她的眼睛,轻轻地吻了她的脸颊。梅丽莎那一刻幸福、平静,如沐浴清水后的百合。
梅丽莎的世界奇迹一般走出灰暗,她感觉自己不再被痛苦和欲望控制。在这部电影里,没有肮脏的镜头,没有刺激欲望的画面,只有含蓄地叙述故事。结局是温暖的,梅丽莎和母亲牵着狗,有说有笑走在阳光下,来到奶奶的墓地,摆放雏菊,然后去看望父亲。
心理解析:当梅丽莎以为自己是在像一个成年人那样对抗糟糕的经历时,她浑身洋溢的却是一个孩子的无助。人生最大的不幸是,做过的事情受过的伤不能够推翻,停留在过去的记忆里,因为人生无法重来。但人生最大的幸运,又在于发生过的事情都过去了,我们必须学会与自己最不堪的那一部分记忆相处。我们仍然可以选择,拿什么样的方式相处,此后做一个怎么样的自己。如果说奶奶的“洗礼”理论是一种暂时的心灵急救,那么,母亲的原谅,和承担起全部责任,并祈求女儿的原谅,是一台完整的“手术”。
妓女日记篇4
[关键词] 符号;能指;所指;《金陵十三钗》
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思想对文艺理论和电影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对电影符号学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索绪尔(Saussure)是瑞士的语言学家,他被公认为现代语言学之父、结构主义语言学鼻祖、符号学创始人,他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了三组二元对立概念,其中一组就是能指和所指。他强调任何一个符号都由“能指”和“所指”构成,能指是符号的物质形式,在社会的约定俗成过程中被赋予某种概念,于是符号的使用者就会逐渐在符号的物质形式和被赋予的某种概念之间建立起某种约定俗成的概念联想关系。在这种联想关系中,概念就是所指(signified),承载这种概念的物质符号就是能指(signifier)。这一观点被法国符号学家麦茨运用到了电影理论上,1964年他发表了《电影:语言系统还是语言》标志着电影符号学的正式诞生。符号学是研究符号的科学,它以所有符号系统为研究对象,包括文字、***像、动作、音乐、物品、礼仪、仪式、表演,甚至事件等,这些同样是电影符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暂且走出课本走近电影院的重要原因。本文以电影《金陵十三钗》为例,对影片中的主要人物符号内涵进行艺术解读。
一、战争叙事:受害者叙事模式
以故事中人物真实自然的情感和人性打动观众,这是战争片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很多中国抗日战争片的叙事是“复仇模式”。空间多置于农村,人物包括英勇善战的八路***官兵、灵活机动的游击队员、支援前线的民兵和百姓甚至还包括儿童团以及无恶不作的日本侵略者。如《赵一曼》《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等。不同于以往的抗日战争片,《金陵十三钗》的叙事模式发生了改变,时空是侵华日***于1937年制造了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之后在炮火中安然无恙的美国教堂。故事的主人公们不再是骁勇善战的抗日官兵,而是一群身穿蓝布长衫身为教会学生的十几岁少女,她们是以战争受害者的形象出现,是侵华日******谋加害而其他人物竭尽全力拯救的对象。这种把脆弱不谙世事的少女置于即将被日寇无情吞噬生命的语境中,成为战争的最大受害者的“叙事模式”,更容易使观众深刻感受到日本侵略者的恐怖残忍以及少女面对兽性大发的敌寇被凌辱被屠杀的悲惨。
二、妓女的蜕变:实现精神救赎
妓女处于社会的底层,是被社会边缘化的群体,她们被男人所主宰的主流社会所鄙视,同时又被主宰主流社会的男人所消费,这从影片中约翰看待女学生和秦淮妓女的不同眼神即可窥见一斑。在约翰眼里,以书娟为代表的女学生是纯洁的无杂质的天使,是社会的希望和未来;而以玉墨为代表的妓女在他眼里是***的、是欲望的对象,因此是可以调戏的。男人对妓女肉体的贪婪以及精神上的歧视,作为秦淮妓女头牌的玉墨怎会不晓?所以她在约翰面前表现出了对男人的不屑,她利用自己的色相和男人贪婪的色欲诱使约翰对她们施以援手出城。约翰想得到玉墨的色欲,玉墨想利用约翰一张老外的面孔出南京。就在这种针锋相对的相互利用中,形势的发展使玉墨不得不放弃逃离金陵城以挽救十二个女学生,约翰也决定冒死驱车送女学生出城,在双方共同做着施救女学生的准备中各自绽放出了人性的光芒。
以玉墨为代表的秦淮妓女是社会的受害者,得到的却是社会的鄙夷歧视而不是同情,这从以书娟为代表的女学生对待她们的态度中可见一斑。书娟她们看待妓女的眼光是斜视的,内心充满了厌恶和鄙视,甚至连厕所都不愿让她们使用,为此双方大打出手,这一镜头的特写把以书娟为代表的女学生和以玉墨为代表的秦淮妓女之间的矛盾冲突渲染到了极致。但是,当玉墨她们发现书娟她们手牵着手爬上教堂的顶楼决定以自杀的方式拒绝参加日本人的庆功宴会时,这些平时搔首弄姿、尖酸刻薄的风尘女子们,决定挺身而出挽救十二个生命之花还没有完全绽放的女孩。这些往昔的秦淮妓女以自己的侠肝义胆解构了“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偏见与陈腐,实现了精神救赎。危难之际恶魔面前,方显人性的光芒,令人震撼。
有人说文艺作品与世俗观念不同,艺术作品特别眷顾“妓女”这一被世俗歧视厌恶的群体,如小仲马的《茶花女》、莫泊桑的《羊脂球》以及曹禺的《日出》等。但是影片《金陵十三钗》中以玉墨为代表的秦淮妓女舍身赴宴挽救十二个女学生的故事却是有历史依据的。据当时身为金陵女子大学教务处长、亲眼目睹了南京大屠杀惨状的美国人魏特琳女士的日记记载,南京屠城期间,某日,日***到国际安全区内一所教堂,名为索要、实为强抢百名妇女去“劳***”。教堂内,确有二十多名躲藏于此的秦淮妓女,主动站出,顶替其他妇女,做了有去无还的选择。
三、约翰的蜕变:实现人道主义救赎
男主人公约翰是一个唯利是***、贪恋女色、喜欢酗酒的美国人,他是安葬英格曼神父的入殓师,来自交战国以外的第三方国家,被置于战争侵略者和受害者之间,属于“中立者”形象。但是,当他目睹了为逃避日***追杀凌辱而惨死在他面前的女学生时,他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愤怒,钻出藏身的柜子拼命地打出基督教旗帜并义正词严地喝令侵华日兵停止对这些还是孩子的教会女学生的杀戮和侮辱。在那个特定的时空,面对野蛮的杀戮和凌辱,面对纯洁无辜者的惨死,约翰由开始卑微渺小的胆小鬼变成了一个挺身而出保护弱者的大英雄,完成了自己灵魂的救赎,由卑微渺小变得伟大而传奇,而且一旦完成了这种灵魂的救赎之后,又迸发出了巨大的能量,约翰主动放弃返回美国的机会冒死投入施救十二个女学生的准备工作,又冒死实施拯救计划,驱车把十二个女学生成功送出金陵城。
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人或者变得卑微渺小,或者变得伟大高尚。对于这十二个女学生而言,她们是幸运的,因为约翰不是前者而是后者,是一个由卑微渺小变得伟大而传奇的英雄。约翰的蜕变完成了人道主义救赎,也是那个特定的时空背景下主动放弃回国计划竭力保护南京百姓的国际友人中的杰出代表。据史实记载(转引杨禹),南京被日***屠城之后,中国***队已溃散,站出来竭力保护中国百姓的,果真就是几个洋人:一共二十四人,其中美国人十五个,还有德国、丹麦等国人士。他们拒绝了本国使馆提前撤侨的帮助,主动留下,迎着日***的刺刀,在南京城里建起了最终容纳近三十万难民的国际安全区。他们日夜奔波,为难民筹集粮食。他们还要经常夺门而出,去徒手阻拦日本兵来强抢中国妇女。他们拍摄、收集并冒险传递出去的日记、照片、电影胶片,不仅第一时间震动国际社会,而且最终成为国际法庭审判南京大屠杀罪犯的直接证据。
四、人性的泯灭:侵略战争的本质
影片中,有位侵华日***的***官名叫长谷川,文质彬彬,能讲英语,尊重以神父身份保护女学生的约翰,他在教堂里自弹自唱了一首《故乡》,“追兔子玩的那座山,钓鱼玩的那条溪,现在还是频频梦见,不能忘记的故乡”,虽然歌唱技术不是很专业,但还是能令人感动。长谷川的形象与烧杀奸***无恶不作的下级日本士兵形成了反差,此时此刻,观众会认为一个思念故乡心中还有些许的情与爱的日本***官也许会放过这十几个女学生,但是,他的第二次出现很快令观众放松的心情紧张起来,因为他不过是日本***国主义战争机器上的一枚螺丝钉,他要为天皇的圣战而草菅人命,所以只有机械地执行上级的命令。至于他偶然流露出的思乡情感,则揭示了他内心对这场战争的彷徨与挣扎,他那点尚未完全泯灭的人性,被***国主义彻底吞噬,他的灵魂被魔鬼占据。长谷川身上人性的泯灭正是侵略战争的本质使然。影片通过塑造长谷川的形象彻底揭露了***国主义侵略战争的邪恶本质。
五、人性的光芒:拒绝逃命担当责任
除了这十二名秦淮妓女和约翰外,拯救这十二个女学生的还有以李教官为首的教导队十几位中国***人,还有翻译官孟先生以及与女学生年龄相仿的陈乔治。首先看李教官等中国***人,就在他们马上冲出城门时遭遇了被日本鬼子追赶疯狂逃命的一群女学生,为了拯救女学生免遭蹂躏,李教官毅然决然地命令士兵停止撤离、阻击日寇。在与日寇的血拼中其他士兵全部牺牲,只留下生命垂危的浦生,李教官噙着泪水把浦生安顿在教堂之后,一个人决然地走出教堂,选好阻击点,担负起了保护教堂中每一个生命的使命,最后壮烈牺牲。以李教官为代表的中国***人用他们年轻的生命拯救了处于花季的十二个女学生,同时也为十二个女学生安全撤离金陵城作出了重要贡献。影片中书娟的父亲翻译官孟先生,为了救自己的女儿,变卖了自己的家产,放弃撤离金陵城的机会留下来为日本人做事,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不能拯救自己的国家,也不能拯救我的民族,我只有拯救我自己”。一个已经将“***”的标签和耻辱与自己捆绑在一起的人,最后冒着生命危险为“教父”偷偷找来修理汽车的工具,尽管他只是自私地想拯救自己的女儿。书娟的父亲为了女儿的种种无奈选择正是他还没有泯灭的人性的自然流露,给观众留下了一个立体丰满真实的人物形象。
如果说李教官的选择是出于***人的使命感,孟先生的选择是为了心爱的女儿,而影片中的陈乔治,一个与女学生一样年纪的少年,毅然男扮女装充当第十三个女学生,可以想象他面对兽性大发血脉贲张的日寇的结果。乔治是个弃婴,六岁被神父捡回来做了养子,从此在教堂接受神父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神父成了乔治的精神偶像,“保护教堂,保护好女学生”是神父临终对乔治的重托,所以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他用生命履行了自己对神父的承诺。
六、结 语
为了拯救十二个女学生,以玉墨为代表的秦淮十二个妓女洗尽脂粉铅华束胸素衣舍身赴宴做出了有去无回的抉择;为了拯救十二个女学生,美国人约翰放弃撤离金陵回国逃命的机会;为了拯救十二个女学生,以李教官为代表的中国***人毅然决定不走出近在咫尺的城门而阻击日寇;为了拯救自己心爱的女儿,孟先生放弃撤离金陵违心地做了日***的翻译官;为了拯救十二个女学生,少年的陈乔治稚嫩的肩膀扛起了本不该由他扛起的责任。这些人物的共同特点是都不约而同地拒绝了逃命勇敢地担当起了拯救大任,这是人性的光芒,也是中华儿女与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民一道抗击***英雄壮举的冰山一角。
[参考文献]
[1] Saussure D F.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M].Trans.B Charles & S Albert.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Gerald Duckworth&Co.Ltd.,2001[1916].
[2] 克里斯蒂安·麦茨.电影:语言系统还是语言[M].李幼蒸,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3] 杨禹.为我支持的金陵十三钗[EB/OL]..
妓女日记篇5
70年前,我们输给了谁?
那些不幸遇难的中国人不再只是银幕上简单的活靶子――他们反抗过,他们勇敢过,他们互相帮助,他们曾舍己救人
一场英法百年战争,让英国和法国结成了世仇,至今在足球比赛中,人们仍然喜欢用英法大战、世仇这样的字眼形容两国球队对阵。
在亚洲,一场甲午战争,一场中日八年战争,也让中国和日本在二十世纪前半叶中成为了一对冤家,这个结,到今天也没有完全解开。
4月份,新片《南京!南京!》的上映,又勾起了我们对这日本这个老冤家的惨痛记忆。1937年的南京,国都沦陷,70年前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依然是一道抹不去的巨大伤痕。
“日中不再战”,日本岐阜市市长松尾吾策曾于1962年在西湖边的一块石碑上写下这样的语句。
如今,这个愿望在现实中已经得以实现。
而在银幕上,我们的战争还在继续……
《南京!南京!》。
70年过去了,再回望南京大屠杀,你也许不忍心去看。但是,你绝对应该去看。这是所有中国人为了忘却的记忆,也是所有中国人值得思考的问题――70年前,我们到底输给了怎样的民族?70年前,我们的年轻人又有过怎样的反抗?
南京!南京!
陆川:还原一个属于中国人的真实南京
《南京!南京!》和之前的南京大屠杀电影有什么不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很真实。
其实2006年影片筹拍时,同时有好几部南京大屠杀题材影片在候审,《南京!南京!》之所以能最终突围,就是因为它对历史的处理、感悟实在够老练、够真实,让电影局很难拒绝,陆川当时对电影局的领导说,“其他本子我也看过,都是在哭诉,恰恰是我们这本子没有在哭诉,我们是在讲中国人是怎么回事,因为这个历史里面没有中国人。您翻翻我们所有的教科书,里面没有中国人的事儿,中国人就是被杀,这不叫事儿……这么一个核心的事儿上,进入公众记忆的就只有德国人(编者注:指德国商人约翰•拉贝,他在被攻占后的南京建立了安全区,收留难民,救出了约20万中国人),最后被我们孩子记起来的就只有一个德国人救了20万中国人。”
南京大屠杀,死了30万以上的中国人,毁了一座几百年历史的古都,功劳却给德国人(别忘记,当时的德国还是纳粹时代)占了,这不行。
所以,这是一部属于中国人的南京大屠杀电影。《南京!南京!》的很多场景,都是直接改编自著名的《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程瑞芳日记》、《东史郎日记》,以及许多日本将***、士兵的日记、照片、文字资料等。与传统的《二战史》、《抗战史》等宏大叙事不同的是,这些史料记载的都是琐碎、真实的事件,都是关于一个个真实存在过的人的故事。透过这些资料,《南京!南京!》中的那些不幸遇难的中国人不再只是银幕上简单的活靶子和尸体群众演员,而是还原成了有血有肉的生命――他们反抗过,他们勇敢过,他们互相帮助,他们曾舍己救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南京!南京!》其实是一部关于很多南京人的个人史,他们不幸死于非命,但也只有他们,才写就了真正的历史。
为什么,这是一部黑白电影?
“我在家里,看奶奶留下来那时的照片,它都是黑白的。当我做这个电影的时候,我闭上眼睛一想,它就是个黑白的电影。因为我不知道那个时代的色调,给我感觉只能是黑白的,南京在我脑海中是个黑白的瓦砾的废墟的海洋,我没想过彩色是怎么样的,我不知道彩色该怎么拍。”
“在黑白的画面里,血是黑色的。我不想用鲜血淋漓的场面去刺激观众,而是要用这段历史告诉观众,生活在和平年代,很宝贵。”
“黑白电影更有感觉,对历史是更好的解读。难题主要是要说服制片方,我要证明给他看大银幕上黑白片是好看的。这是一次绝对值得的冒险。”――导演陆川
关于《南京!南京!》的真实历史断片
1.中国守***的反抗
一直以来,很多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书对中国守***的抵抗都是语焉不详,或者干脆说“南京守***没有抵抗就投降”。但事实并非如此,当时的南京保卫战相当惨烈,这在《南京!南京!》中有非常大的篇幅。有一段日本士兵的日记可以对证,日***某小队进南京后发现一辆德式坦克,上面有一具尸体,他们就没在意,结果小队过去后,坦克里面的中国士兵伸出机关***将他的同伴全杀了,之后日***蜂拥而上,坦克里的两名中国士兵奋力反击,打到最后没弹药了,两人全被日***火焰喷射器和汽油烧死,以身殉国。这段描写出自日***日记,可信度非常高,类似的真实描写还有很多,也可以说,是为历史翻了案。
2.小豆子
影片中有一个叫小豆子的小男孩,在城中帮助***守***运送弹药,他的原型来自一张题为《少年兵俘虏季万方》的旧照片,而从史料来看,这样的少年兵当年的确存在,有一篇题目《街头巷尾的冷***》的日***士兵日记写道:“窗台那边叭的一***打死一个日本兵,把那人拖过来一看,说是一个完全没发育好的一个小男孩,然后一刀就给砍了。”那个小男孩当时穿的,正是中国士兵的衣服。
影片中的小豆子,最终逃离了南京,而历史上的那位无名小战士,就没有那么好运气了。
3.烟花女子,也是最可爱的人
影片中有一个情节,特别令人感动,日***到难民营里索要100个女人,若不从,就准备大开杀戒,危急关头,一个叫小江的妓女率先举起了手,接着又有更多的妓女举起了手 这个情节也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在《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中都有提到,拉贝写的是“(日本人来要女人),我们让他们带走了”,魏特琳的日记里则说,“有些妓女自己站出来,我就让他们走了。”
本是最令人瞧不起的烟花女子,却成了最可爱的人!
4.为什么让刘烨死去
如果没有刘烨这个大帅哥,也许很多女性观众并不会很情愿去看一部那么残忍、灰暗、充斥着强奸与虐杀的影片。但是,没想到,刘烨居然在影片三分之一的地方就被杀掉了。陆川对此的解释,倒很简单,“你知道,像这么一个1米86的帅小伙要能活出南京城几乎不可能,那是属于拉网式的对青壮男子的屠杀,而且反复地筛,就是差不多看见适龄的都杀掉了,所以不太可能活出去。”为了尊重史实,只能委屈一下刘烨了。
5.为什么拍那么写实的屠杀
除了砍头,基本上你在历史书上见过的日***杀人手法,影片中都有所保留,为什么拍的那么残忍?
因为,这就是真实的历史。根据史料记载,日***当时的屠杀,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一家一家的慢慢杀,或者在街上盲目的杀,而是有详细的杀人计划,有秩序、有命令、有计划的屠杀,据日***日记记载,杀人的时候,一百人被拖出去杀掉,余下的还活着的人就在不到30多米的地方等着,然后眼睁睁的看着同胞被杀,轮到自己被带走
那为什么不丑化一下日本***人呢?陆川自有答案:“这电影我可以把他们拍成贴着人丹胡子的跳梁小丑,可这是我们对自己的一个侮辱,70年前你的确是败在这些人手里。难道你败在小丑手里?我想给中国观众知道,在70年前我们输给了一个什么样的对手。”
6.认亲救人
影片中还有一个感人场景,某次日***搜索安全区时,宣布男人必须有女人认领才能留下,否则都划为士兵身份拉走处死,姜淑云(高圆圆饰)虽然跟别人非亲非故,但却主动去救人,认一次回来换衣服再去,第三次她被日***发现了,于是被处死。这段故事源自《程瑞芳日记》,程瑞芳是目前唯一一个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写日记并被发现的中国人,据她写于1937年12月29日的日记,“今日在此登记男人,把全城的男子都弄到此地来登记,留下一些年青人是他们所疑心的,(让)这些女难民出来承认是他们的父兄、丈夫或亲戚。有一个老太太有胆量,出来认了三个人,其实她也不认得他们,就是要救他们。有一个年青女子也出来认,说是她的哥哥,回来里面换件衣服,又出来认她的亲戚,此人真是可佩……”
可叹,可敬!
相关推荐
值得一看的南京大屠杀的电影
屠城血证
类型:故事片
公映日期:1987年(中国)
导演:罗冠群
主演:陈道明、翟乃社、沈丹萍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表现侵华日***南京大屠杀暴行的影片。影片最后的镜头十分震撼,在一个刚刚活埋完毕的土坑里,一对遇难者的双手露出土堆,双手一开始在挣扎,之后慢慢垂下,银幕打出满屏大字,300000。无声控诉,震撼世界。
南京大屠杀
英文名:Nanking 1937
类型:故事片
公映日期:1995年(中国)
监制:吴宇森
导演:吴子牛
主演:刘若英、秦汉
由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与台湾龙祥电影制作有限公司联合制作,刘若英、秦汉主演。影片的拍摄颇具有象征意义,开机日特地选在1994年12月13日,即侵华日***南京大屠杀忌日57周年。
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
(也译为《南京梦魇》)
英文名: The Massacre of nanjing
/Rape of Nanking
类型:纪录片
发行时间: 2005年06月27日(美国)
由美国朗恩・乔瑟夫博士制作的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也是首部个人制作的该题材纪录片。乔瑟夫博士是在看了张纯如著名的《南京大屠杀》一书后萌发了制作一部纪录片的念头,该片所有的制作经费近十万美元全部来自于乔瑟夫自己的积蓄。
南京
(又名:被遗忘的一九三七)
英文名:Nanking
类型:纪录片
公映日期:2007年(美国)
美国拍摄制作的回顾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该片收集了大量文字、***片、录像史料,其中有一段由当时身处南京的一名叫约翰・麦基的西方人用16毫米小摄影机冒死拍摄的40分钟录影带,直接真实的记录日***暴行,是该片最珍贵的部分,也是南京大屠杀的又一铁证。
拉贝日记
英文名:John Rabe
类型:故事片
公映日期:2009年6月中旬(中国)
妓女日记篇6
其实曾国藩不止是和夫人私下里开开玩笑,有史料记载了他到风月场中狎妓的行为,而且留下了绝妙的联语。
一次,曾国藩乘坐帅船停泊于长江某埠,来到卖笑销魂的场所,与一位叫“大姑”的妓女饮酒作乐。临别时,曾国藩问大姑需要点什么,大姑说:“不求大帅金银,但求大帅墨宝。” 曾国藩于是挥笔书嵌字联相赠:大抵漂生若梦,姑从此处销魂。
从此“大姑”身价倍增,门庭若市。
还有一次,曾国藩随同南京钟山书院山长李小湖游览秦淮河。河畔的青楼中有一位名***燕的妓女,温柔娴雅,秀外慧中,很得曾国藩宠爱,不想年纪轻轻一病身亡。曾国藩闻讯怅然不已,便书一联寄兴,联云:
未免有情,忆酒绿灯红,一别竟伤春去也。
谁能遣此,怅梁空泥落,何时重盼燕归来。
曾国藩在做湘***统帅时,***师刘蓉曾想辞职回家。爱才如渴的曾国藩设法挽留。刘蓉出于对曾国藩的敬重和友情,表示愿意让点步:“你要是能写出一首令我发笑的诗来,我就留下不走了。”曾国藩便把家乡娄邵一带流传的一首取笑姑爷的宝塔诗抄录给刘蓉:
虾
豆芽
芝麻花
饭菜不差
爹妈笑哈哈
新媳妇回娘家
亲朋围桌齐坐下
姑爷一见肺都气炸
众人不解转眼齐望他
原来驼背细颈满脸坑洼
刘蓉看后,忍俊不禁,遂留在***营中继续为曾国藩服务了。
曾国藩留给晚辈和下属的形象,大多是威严肃穆的,但也有幽默、风趣的时候。他最得意的学生李鸿章写道:“在营中,我大帅(曾国藩)要我辈大家一同吃饭,饭罢即围坐高谈阔论。他老人家又最爱讲笑话,常常惹得大家笑痛肚皮,他自己偏一点也不笑,只管穆然端坐,捋须,若无事然。”
有野史记载,曾国藩有一回和几个弟子一起喝酒,席间有人放了一个屁,众人便互相推脱指责,说找出放屁者一定要罚吃一杯酒。可吵来吵去,也不知是谁放的。曾国藩见大家争执不休,开口说道:“你们各吃一杯,我来告诉你们是谁放的。”众人都吃了一杯后,曾国藩说:“刚才的屁,其实是我放的。”有约在先,学生们自然不服,乱叫道:“本是说好的,谁放的屁谁吃一杯酒,为何老师放的屁却要我们吃?”
妓女日记篇7
关键词:中国近代早期;欧美社会生活;文化心态
中***分类号:K25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12)01-0001-07
一、引言
进入近代以后,中国人的目光开始转向世界并逐渐细致入微地进行观察。近代以来中国人了解和认识世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从中国个别人到少数人,再逐渐扩展到更大的人群。中国近代早期,即19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前走出国门的主要有两部分人,一是出国留学生,一是出国使节。这些人到国外,主要是到欧美世界以后,一种全新的社会场景进入他们的眼帘,给予他们诸多的刺激和震撼,所以他们通过日记和游记把所见所想记录下来,这些日记和游记成为今天我们认识和研讨那段历史的珍贵史料。打开这些历史记录,我们发现这些日记和游记犹如欧美世界的百科全书,涉及欧美社会诸多方面和诸多领域,包括社会的***治运作、民主制度、工业生产、农业发展、矿产开发、自然地理、商业贸易、教育卫生、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等,不一而足。
本文重点探讨中国近代早期国人对欧美世界日常生活的关注,以《走向世界丛书》为中心资料,主要选择出国使节的日记和游记,通过他们记述的欧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家庭伦理、社会交往、医疗卫生等等,分析他们记述的特征以及所反映出文化心态。
二、记述的特征
从日记和游记中,我们看到这些作者对欧美日常生活的记述有如下特征。
首先,记述内容广泛。
作者们记述了他们观察到的欧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到欧美日常生活的诸多领域。
对婚姻内容的记述较多,尤为关注外国婚娶专主情爱、彼此爱慕、婚姻自主、婚配自择、相交如友的情爱婚姻特征,大量介绍男女婚配之俗,如结婚礼仪、教堂婚礼、婚宴、伴郎及旅行结婚等婚礼形式,还有对银婚、金婚、金刚石婚以及终身不嫁等现象的记述。有对家庭生活的叙述,包括如家庭食品、茶会、宴请等,还有对家庭积产千万而不遗子孙、养老院、丧葬习俗的讲述。还有较多对女性身体修饰的记述,如女子耳坠、梳刷、胸针、金链、镯环、链垂、纨扇、衣料、手巾、粉盒以及女性腰围、假***、赤臂等,还包括西洋女子多染白发、衣冠多爱时款等方面。有对男女关系的记述,如男女私交不为例禁、接吻为礼、幽会习见不怪、海外男女皆为兄弟、一家之内女权最尊、外邦男子待妻最优、请客必男女等数、妇女拜客夫不相随等诸多方面。对娱乐生活的叙述亦有多显,特别体现在舞会方面,诸如各种舞式包括宫中舞会、中西舞蹈、歌舞、踢踏舞、变妆舞、脱衣舞等,还有舞会礼仪如舞会请帖、跳舞规矩、舞场布置等,尤其强调西人家家跳舞、夜不虚度的生活方式。此外还有音乐戏剧生活和其他娱乐生活的记述,比如白金汉宫音乐会、幻灯影戏、戏法、愚人节、游戏、台球等等。有对欧美卫生生活的记述,如西人讲究卫生胜于良医、浴堂沐浴、公共厕所等。通过讲述巴黎市容来叙述法国的环保卫生意识。还注重对欧美生活礼节的介绍,如赠送纪念品、戚友贺礼、告辞之礼、握手之礼等等。其他还有对西方性伦文化和囚犯生活的记述,诸多种种,此不赘述。
其次,记述内容细致。
作者们在日记和游记中,不是仅仅一般性地记录欧美日常生活,有些记述是认真观察后的详细记录,反映了他们对异域文化的格外关注和浓厚兴趣,下面举例若干说明之。
比如对欧美婚姻的记录:“西俗男女婚嫁,皆自主之。未娶未嫁之时,彼此爱慕,相交如友。再计其一年所得财帛,比之相等。然后告之父母,复同往官署声明,官以一纸书,内载某人娶某氏为妻,某女嫁某男为夫,彼此情愿,男不许娶二室,女不许嫁二夫。待迎娶之日,夫妻先入礼拜堂告之牧师,祝于天主。牧师各以金戒指一枚,贯于男女之无名指,以别处女,鳏夫。嫁娶后,众戚属食于男家。女有一饼,名日嫁饼,众人分而食之。立言数语,以志庆贺。宴毕,次日或越数日,则夫妻偕往外国邀游。富者之游也,其地或千里,或万里,其期或一年,或数年,然后回国。贫者只在本国遨游数日而已。”对恋爱、结婚、婚礼、婚宴及婚后旅游作了全面详细的介绍。对婚礼前相关事宜亦有详细记述:“凡伴新娘之女,或新郎或新娘之亲近姊妹。届时新娘之父偕众先人礼拜堂。其父已故,则叔伯与兄或长亲皆可。后则母女同车。其父衣帽纯黑,其母衣色不拘。新娘与女伴皆一色雪白。新娘执白花束,女伴执红花束。新郎衣黑色,插鲜花一朵于胸前右襟钮孔。女父率众到,其他男女戚谊亦陆续到。女父立候于堂门之外。女伴立于门内,分列两行。馀皆分立女伴之后。新娘母女到,女携其父之右腕先入。继而女伴随入堂内偏间。女伴偶数,如六、八、十二,自然骈肩而入;若奇数,如五、七、九,必加三名幼童或幼女同行,以成偶数。女伴之列第一对者,必新郎或新娘未嫁之姊妹,女母随众女伴尾之。其伴伊母者,或子或侄或甥皆可。男女在堂中不许携手同行,若老妪可代为扶持。其他男女戚谊,对对行于新娘之母之后。众人,乃以车往接新郎父子,到乃直入,立于教师台前之右。待新娘由偏屋至,立于新郎左。新郎与新娘之父,及他各男戚,皆立于新娘之左。新娘之母,及其已嫁之姊妹,皆立于众男之后。众女伴又对对立于新郎之后。凡新郎之亲谊,坐教师台左,新娘之戚谊,坐教师台右。此外如有被请者,皆坐于堂中两厦。”对婚礼整个过程,包括伴娘伴郎、礼服、进入婚姻殿堂的秩序、人数、行走规则、不同人等之位置都叙述得详详细细。
再如对舞会的记述:“跳舞会者,男与女面相向,互为携持。男以一手搂女腰,女以一手握男膊,旋舞于中庭。每四、五偶并舞,皆绕庭数匝而后止。女子袒露,男则衣襟整齐。然彼国男子礼服下染成肉色,紧贴腿足,远视之若裸其下体者然,殊不雅观也……五月十二日晚,国主请茶会,乃一睹之于柏金哈木宫。是夜各国公使毕集,官绅男女聚观尤众。前庭奏乐,以为舞节。世子与其夫人亦在跳舞中。世子别与一妇为偶,夫人又别与一男子为偶,夫妇不相偶也。其馀次第舞毕,赴别室饮宴,皆立于筵前而食,无坐位。饮毕,复至原处再舞,至一点钟乃散。”对舞者服饰特征及舞会大致环节作了介绍。对观剧的介绍:“通宵只演一事,分四、五、六。每将终,垂帘少歇,则有卖扇、橘、酒水、新闻纸暨戏文者,亦有赁双筒千里眼者,往来招呼;客人亦可出外乘冷吸烟饮酒,而出入亦有执照。演戏者男优扮男,女优扮女。看戏者男女咸集,皆手执千里
眼,有戏看戏;止戏时则以之四面看人,不论远近,罗列目前。少选,猛听静鞭数下,众皆悄然,已卷帘开戏矣。其戏能分昼夜阴晴;日月电,有光有影;风雷泉雨,有色有声;山海车船,楼房间巷,花树园林,禽鱼鸟兽,层层变化,极为可观。演至妙处,则众皆击掌叹赏,曰:‘卜拉卧!卜拉卧!’法言‘卜拉卧’,即华言‘妙’也。若优人下场,众皆爱之,可再击掌唤回,其人则免冠鞠躬,再谢而去。”对观剧整个过程,包括中场休息、舞台布景、观众感受与剧情互动等都描述得惟妙惟肖。对男女社交的介绍:“洋妇喜出游,亦喜见男子,然必与夫偕。夫不在而出游见客者,巨家多不如是。途间每见男子曲右肘,妇人以左手插入其肘中,并肩而行者,皆夫妇居多,顾亦有戚友而相扶掖者。夫在前而戚友扶掖其妇,则夫喜,以人之敬爱其妇也。有客则让其妇,使客扶掖之,与之偕行并坐,谓以是为敬客也。狎暖笑语,咸所不避,第不至于乱。有所犯,则其夫亦愤恚于心。故女子恒厌有夫之拘束,不如无夫之放荡自得,以是终身不嫁者比比。男子亦然,虑钤束于妇,亦往往终身不娶。”不但介绍男女社交礼节,还对社交心态以及选择婚姻的态度都进行阐述。对告辞送客礼节的记述:“男客去,女主不立亦不送,与之握手而已。女客去,尚有别客,则女主只起立与之握手,无他客,始送至客厅门,看其下楼。男主在家,应陪下楼,至门房,看穿外袭而去。来客无论二男或二女,彼此未经多谈,则去时无须握手,鞠躬而已。如未接一语,临行亦不鞠躬。若一男一女,女客先去,则男客无论曾与谈否,必立起与之开门,而不躬送下楼。如女主请其躬送下楼,则女客将出门时,只鞠躬致谢而已。凡客去,将出客厅,女主必拽铃,令人伺候。乡间客至,多有卸车者,故客去必请主人拽铃,以便预备。若客坐近于铃柄,即自拽之。”从中可见西方送客礼节的规范和细致。
对沐浴卫生的记述:“西人沐浴,非仅以之洁皮肤、解燥热,凡外感风寒、内温热、停滞饮食,皆以沐浴之法治之。先投于温池而游泳之,则出而立于喷壶之下,如冒暴雨;又立于喷版之旁,转身四面受之,其人则寒战。乃披线被而趋于暖室之匮中,仅露其首于匮外,以匮中之热气蒸之。俟透汗出,又趋于激水之室。人负隅而坐,对面以汲筒激之。夫由温而凉,由凉而热,或可解也。若以蒸透之汗体,复以暴猛之凉水激之,颇觉难堪。询其故,则谓寒噤之后,蒸之以热,则内外皆解。若不激之以凉,无以固其表,而外感仍易入也。聆之则近理。或亦由西人肌肤多燥,为适宜也。”不但介绍沐浴的方式方法,还进一步说明沐浴不仅洁身,也有治病功效。对囚犯生活的记述:“初入狱者,去旧衣归诸其家,授以囚服,易别识也。亲属来见,别有一室,以铁栅隔之,狱官与犯并坐,察其所言,杜私弊也。衾荐器用,给以完好,不贱视之也。日膳凡三,肉食必具,剂以汤茗,惠养之道也。楼每重各立天平一具,有以肉少为嫌者,则面衡示之,昭均平也。饮食寝处,咸适其意,而气体充矣。每日六点钟即起,各自洗刷房地内外墙壁,料理衣物,务令整洁。浴室十馀所,七日礼拜一澡濯,恐其垢秽致***疠也。犯衣浣以机器,陈于枷,入火柜烘之,柜有编号,防混淆也。早膳后,同诣讲堂听经,以一点钟为度,礼拜日则再往,导其复善之心也。”如何以文明方式对待囚犯,狱中生活体现人性化,在这里阐释得非常详实。
最后,记述性伦文化的内容较多。
在记述欧美日常生活的日记和游记中,对性伦文化的记载颇多。例如对妓馆妓女的叙述:“法京妓馆,处处棋布星罗。而游妓勾人,日日招蜂引蝶。闻通城以四万数千计。各妓奉官,每年纳税七百方,合银九十馀两,领有凭据。其游妓每夕往来闾巷,以候寻春之客,拥挤如蚁。男女相悦,或投宿旅舍,或携手归家。有托为雇车者,告由某处至某处,车行如电掣风驰,车止则霎收雨止矣。每届礼拜,入署令医官验看,有病者留而疗治,无病者即刻放还。另有私妓,不敢公然往来闾巷,恐被官兵拿获而被罚。盖各妓夜游之处,皆经官定;而此私妓,则遍绕通城”。妓女妓馆的数量、妓女的税收、寻春方式与场所、对妓女的管束等均有记述。对宿妓私通的记述:“夫妓女莫多于泰西,而携妓女又莫胜于泰西;男私女而不为耻,女通男而不为羞,更有酷好男风者。又闻男子至二十岁似应宿妓,虽父母不能禁阻;男女虽各私数人,少无彼此争竞者。”认为泰西***风过盛,且不为羞耻,不被禁阻。对脱衣舞的记录:“按西人宴会宾客,间以挟女优为盛设。无论酒楼饭馆,均可随意呼唤筵前侑酒,以取其欢。饭毕双双跳舞,时而缩项,时而耸肩,折背扬拳,作诸般态,继而解衣,继而露臂,至于赤体而后已。愿与交欢者,则携入密室,每次需法金钱二十馀圆,计银五十馀两。否则俟酒阑时而遣去之。”记叙西人在酒楼饭馆中可以跳舞、解衣、赤体甚至交欢。对裸体绘画和雕塑的记述:“西国绘画之事,竞尚讲求,然重油工不尚水墨。写物写人,务以极工为贵,其价竟有一幅值万金者。画人若只身之男女,虽赤身裸体,官不之禁,谓足资考究故也。故石人、铁人、铜人各像,亦有裸形卧立蹲伏者。男女并重此艺。妇女欲画赤身之人,则囊笔往摹,详睇拈毫,以期毕肖。至男子描摹妇女之际,辄招一纤腰袅体之妓,令其褫衣横陈,对之着笔,亦期以无微不肖也。”反映出西欧裸体绘画艺术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差异。还有对女性佩带假***的记述:“小铺出售男女装饰之物,如袜裤巾带、手套帽花、面罩领袖等。有白布形如护膝,缠有绒绳四根,长皆二三尺。问之,乃幼女之假***也。因洋女以***大腰细为美,然腰可束之使小,***则不能纵之使大,故幼女假此以饰其观。而及笄之女,乃有制就藤具,形如ロ字者,暗围腰间,衬以为美。”以上均因文化传统和价值审美的不同而引起国人对西欧性伦文化的关注和记述。
三、文化心态分析
这些日记和游记为何记述这么多欧美日常生活?根据社会心理学理论,一般高级动物都具有好奇本能,有羡慕以及反感或日嫌恶感。当然对于具有文化塑造的人类或人类个体也当如此。根据上述理论,我们从作者文化心态上分析,可以看到其记述是由其文化心态决定的。
首先,作者的新奇之感。前文曾引过一段记述:“世子与其夫人亦在跳舞中。世子别与一妇为偶,夫人又别与一男子为偶,夫妇不相偶也。”跳舞场上夫妻不一起跳舞,而是各自与另一位异性跳舞,这在来自“男女授受不亲”国度的人看来,的确感到新奇。下段记述亦如此:“请晚酌者,无论男女老少,主人须设法引一男见一女,以便同往饭厅入坐。盖请客俗礼,必男女数同,或一男间二女,或一女间二男,鲜有二男或二女并肩而坐者。”而中国传统却是“男女不杂坐”。再如“男终身不娶,女至老不嫁者比比”,中国文化讲求“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欧美国家则独身老男老女比比皆是,不是太新鲜了吗?再如“西人不重后嗣,积产数千百万,临终尽舍以建义塾及养老济贫等院,措置既已,即自谓没世无憾”,死后把
数千百万家产用作公益事业而不留给家人,这与国人的观念也相去甚远。再则,“野士凌墩距使寓十四里,有养老院焉。屋一千三百七十所,居男妇老者九百五十人”,而在中国是养儿防老,养老送终,岂有人老了被弃家门之外之理。中西文化和生活习尚的差异,给记述者带来很多新鲜好奇的感觉。还有一些记述也是如此,如“伦敦往来行人,无一任意便溺房后墙边者。园囿设有妇女净房。街衢闾巷,设有男子屏蔽。造以铁板,高五尺,宽一丈,前后二屏,形如‘[ ]’字。中一墙,前后共分三槁,作‘圭’字形,入者互不晤面。墙下铁板,孔通地沟,墙上横漏活水铁筒,不时下冲,秽自顺流入地矣”;如“西洋女多美丽,惟有黑与黄赤之不同,近又以白色为贵。昨见公会中命妇,白鬟者十居二三,询系染成者(多苏格兰人)”。这些与国内完全不同的生活趣事,给人以少见新奇的感觉。正是这样的心态感受,引起了作者记述的冲动。
其次,作者的羡慕之情。由于亲眼所见而产生钦羡之情,也是构成作者记述的重要心理动因,比如对西人善于舞蹈、化妆舞会以及音乐生活的记述就是如此:“楼阁祟宏,修饰华美,花山冰壁,香冷宜人。男女千百,热闹之极,班班跳舞,音乐连绵。按中国有字舞,有花舞,而西国有霎舞,有雪舞”;还有“变妆跳舞会”,“屋宇高敞,男女数百,皆易妆。人带兽面,男为女服,如角抵戏。又有旧交而当时若不相识者,趣甚”;“有日耳曼八人作乐,六男二女。一女所弹之洋琴若勺形,长有五尺,约数弦,轻拨慢抚,声音错杂可听”。一个“趣甚”,一个“可听”,反映出作者的喜慕之情。再有,“大学之设公共卫生学为理科中之专科,良有以也。医之为用,治病于病之已发;卫生为用,除病于病之未生,故卫生之学能讲究,其功且胜于良医十倍”,用赞美口吻说出“其功且胜于良医十倍”的感叹之言。还有,“货物虽皆奇巧,其至奇者有妇女耳坠,造以金石,有式如小皮靴者,有如雀笼者,有如地球者,有如车马猫犬者,有如黑人头者,有如苹果、桃、橘或花篮者,种种不一,工颇精细”,用“工颇精细”反映作者的倾羡之情。其他如“凡嫁娶至二十五年为银婚,再二十五年为金婚,又十年至第六十年则为金刚石婚。届日戚友咸来,至近者具仪以贺”;“法国京都巴黎斯,周有四五十里,居民百万,闾巷齐整,楼房一律,白石为墙,巨铁为柱,花园戏馆、茶楼酒肆最多”;监狱“房舍宽敞整洁,各有衾荐,故囚徒不染疠***。囚各白饭一孟,盐渍鱼数尾。禁至三年者,肉各一脔。司狱验而放之,故囚徒无瘐死之患”等等,元一不是作者羡慕之心之体现。
第三,作者的心身之性。人有本能的美感感受和身心之性,既受特色文化干扰,又不受特色文化左右,这也成为作者记述西人生活的重要原因。“惟歌唱跳舞,鼓乐悠扬,灯变五彩,目眩神移。先三男二女,扮作金木水火土五星,又一男一女作傩翁傩母,击鼓驱逐,想亦除夕禳除***疠之意也。又一女,二八妙龄,容华绝代,当场一曲,声欲绕梁。末场系幼女百名,衣分五色,按班跳舞,依鼓随琴,旅进旅退,其步履整齐,毫不错乱。中一女年最幼,为众中首领,跳则步步生莲,如窗娘舞,虽凌虚仙子不过是也。观之令人神醉。”这种“令人神醉”的美感体验即是心身之性的反映。再则,“一天星斗,万盏灯光。当中跳舞亭,乐声大作,清妙可听。四壁花木,路径曲弯,真水假山,相映成趣。又迎门石墙,画树林一丛,中有大路,光影似真。不知者在灯下远望,迢递有数十里之遥。当晚,妓女结群,轻盈绰约,宛如仙子临凡。而纨祷子弟之往来追随者,亦举国若狂也”,这里对“相映成趣”的赞誉,对妓女“宛如仙子临凡”的称慕,并非特定文化的价值判断,而是作者心身之性的美感使然。再有,“中有六角亭,盛栽花木,名妓满座,皆赤臂露肩,长裙委地,半启樱桃之口,一捻杨柳之腰,如花解语,比玉生香,堪以持赠”,“如花解语,比玉生香”的描述与上类同。再看如下记述:“系西历四月初一日,土人呼日‘弄人日’。是日,无论男女皆可彼此设计愚弄,互不悔怨。闻有送大木箱于人者,箱内层层尽纸,至尾则一小木鱼,长约寸许而已。又有约定今日某时会于某处,其人赴约一无所见。诸如此类,可笑之极。”“西俗,女子皆喜高***细腰,小足大臀。肆中出售一种腰围,系以铜丝麻布所造,贴身服之,腰自细而***亦高矣。又有一种假***,造以粗布,如中土之护膝。又有一种假臀,系以马尾细布所造,形似倭瓜,佩于臀后,立则凸出,坐亦棉软。虽系矫揉造作,亦可谓尽态极妍矣。”一个“可笑之极”,一个“尽态极妍”,并非一般赞誉,乃是人之幽默与爱美之性的反映。
第四,作者的厌恶之心。由于文化和个人好恶,作者对自己厌恶的现象也有记述,如“其地固多,而***风亦盛。女得麻疯暨各不洁之症,自无问名者。彼以不嫁为耻而私于人,与人一度后,三世方消。是疾险甚,闻自古无法能治此病。惟一种验疯纸,不知何物制作,来自外邦。将此纸向女焚之,无此症者面青而不语,染此症者面赤而叫嚣”。认为西人妓女的不洁之症“是疾险甚”,表达了作者的厌恶之心。而“闻外国人有恐生子女为累者,乃买一种皮套或绸套,贯于***之上。虽极倒凤颠鸾而一雏不卵。其法固妙矣,而孟子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惜此等人未之闻也。要之倡兴此法,使人斩嗣,其人也罪不容诛矣。所谓‘始作俑者,其无後乎”’,这是文化迥异而带来的不同价值判断,作者亦产生厌恶之心。
第五,作者的随俗之念。作者对西人一些生活现象,亦能按中国“入乡随俗”的理念给予理解并做评述。如:“晨有日本人名山田虎吉者相见,俞惕庵与之握手,彼曰:‘握手非礼也。’彝曰:‘入境问禁,入国问俗,书有明言。今所处之地,既非中华,亦非日本,以是礼行之,似无不宜。’彼无言而退。”再则,“见楼下经过一车,内坐一男一女。正驰骋间,女扶男腿,男捧女腮,大笑亲吻,殊向[不]雅相,亦风俗使然也”;“夫妓女莫多于泰西,而携妓女又莫胜于泰西;男私女而不为耻,女通男而不为羞,更有酷好男风者。又闻男子至二十岁似应宿妓,虽父母不能禁阻;男女虽各私数人,少无彼此争竞者”;“闻同船少年名屈达拉者,与幼女姓包名似苇荷于昨宵赴桑中之约。女年二七,男才十三龄耳。众人虽知,殊不置意,盖他国风俗使然也”。这里用“入国问俗”、“风俗使然”、“不为耻”、“不为羞”、“他国风俗使然”等词语,反映出作者“入乡随俗”的心态。
以上从文化心态角度探讨了中国近代早期国人为何这样记述西人的日常生活。从社会心理维度我们可以发现价值观念和身心感受在其中所起的重要决定性作用。一般而言人是有好奇之心的,对未曾经历的事物容易发生兴趣并产生注意力。人又是在一定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有自己的一整套价值体系和褒贬观念,所以对进入视线的事物往往做出道德和伦理的价值判断,进而明确表白自己的褒贬好恶。人又具有个体的心身之性,这种天性是身体和生命的本能,它即便受文
化的控制,有时也会在言谈举止上有所表露。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中国近代早期国人才会有以上对西人日常生活的记述,这一点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是可以进行诠释的。
四、结语
中国近代早期国人为何对西人日常生活如此关注,其原因上文已经做了心态学方面的一般性解释。这也引申出一个深刻的思考。人类生活千姿百态,***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形式无所不包。但是一切生活形式都只是为了一个日常和终极的内容,就是让每个个体生活得更美好、更有质量。社会生活以及个体生活虽然形式多样而丰富,但其中有些最基本的内容,包括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两性伦理、生老病死等等,这些基本内容不但融入每个生命个体,而且贯穿人类社会始终,人类社会的每个个体无时不关心着这些基本的生活内容。从这个意义看,所谓更好的生活,更高的生活质量,就是指怎样才能更好地享用衣食住行,怎样才能有更完满的婚丧嫁娶和两性生活,怎样才能更完善地处理生老病死。所以,这些基本内容是我们生活的第一主题,解决好第一主题,人生才有意义,社会才有意义。人生要从关心这第一主题始,以关怀第一主题终。社会的***治经济活动大都为此展开,人类的文学艺术大都以此为基点,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也大都以此为内容,因为这第一主题就是我们生活的第一需要。中国近代早期国人为何对西人日常生活如此关注,这是人类关怀生活的第一主题决定的。
中国近代早期国人对西人日常生活如此关注,进而出现了两种文化的接触与对话。人类创造的文化系统,其重要价值应当是为第一主题服务,有益于第一主题的文化就要发扬,无益于第一主题的文化就要改造。为了有助于第一主题的文化发展,我们要有所吸收和创新,这在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变革中已经有了强有力的说明,中国近代早期国人对西人日常生活记述的意义也就真真切切地体现在这里。
正因为如此,我们既应当有本位的文化意识,也应当有他位的文化建树,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成长。不可偏废。
参考文献:
[1]张德彝.航海述奇[M].钟叔河主编.走向世界丛书[C].长沙:岳麓书社,1985.
[2]张德彝.随使英俄记[M].钟叔河主编.走向世界丛书[C].长沙:岳麓书社,1986.
[3]刘锡鸿.英轺私记[M].钟叔河主编.走向世界丛书[C].长沙:岳麓书社,1986.
[4]志刚.初使泰西记[M].钟叔河主编.走向世界丛书[C].长沙:岳麓书社,1985.
[5]张德彝.欧美环游记[M].钟叔河主编.走向世界丛书[C].长沙:岳麓书社,1985.
[6]礼记・曲礼上[A].十三经注疏(上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0.
[7]斌椿.海国胜游草[M].钟叔河主编.走向世界丛书[C].长沙:岳麓书社,1985.
[8]林汝耀等.苏格兰游学指南[M].钟叔河主编.走向世界丛书[C].长沙:岳麓书社,1985.
妓女日记篇8
随着巴黎卖***业蓬勃发展,当时那些最著名的艺术家也着手描绘这一令人兴奋的现代社会现象,他们抓住那些混合着罪恶和丑闻的画面,再加上法国作家拉伯雷式的粗俗幽默调制成艺术品呈现在观众眼前。
于是在艺术史上,静物和田园风光不见了,交际花和妓女走上了舞台。现在巴黎的奥赛博物馆正把这些记录展现在今天的观众面前,据称这是表现19世纪巴黎卖***业的的第一个大型展览。
艺术是什么,就是卖***
本次展览的名称“盛衰记:1850-1910卖******像(Splendours and Miseries: Images of Prostitution 1850-1910)”,是从巴尔扎克的小说《交际花盛衰记(Splendeurs and Misères des Courtisanes)》脱胎而来。展览的重头戏是画家,艺术家和摄影师的作品,在他们的眼睛里,妓女这一群体既有魅力又令人厌恶,从中观众可以领略到法国第二帝国时期美好时代的颓废和堕落。
为了说明艺术家描绘的妓女世界,与妓女面临的严酷现实之间的互动关系,展览还展出了法国国家***书馆所收藏的大量的警方记录、照片、期刊与***材料。此外还有和交易相关的物品,包括客户付给妓女的代币(它们很快就会落到妓院***的手中去)、给旅客的妓院指南、以及推广模糊性服务的生意名片。
这些艺术家留下的***像让那个时代的堕落变得浪漫了。当时每一个有名气的艺术家都以这种或者那种方式关注了卖***这件事,对这个主题,他们为什么这么感兴趣呢?显而易见的答案是,他们是男性,但另一个原因是,卖***与现代性的理念紧密联系。当时大量人口移居城市,大都市本身就是一个新鲜事物,与乡村相伴随的严格的道德观念荡然无存,城市本身是流动的,这让艺术家感到兴奋。
作家福楼拜在1842年6月写给他的朋友欧内斯特士的信中说:“巴黎最美丽的地方是林荫大道......当煤气灯亮起,刀叉摆上大理石桌,我要去那里走走,一路上吞云吐雾的同时,我可以看着路边走过的女人。这是卖***展览,这让人两眼放光!”
“艺术是什么,就是卖***”波德莱尔在《隐秘日记》中写道。这场展览把卖***业放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代框架内,当时城市内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以男性居多,为了平复男性的冲动,***府当局认为卖***是必要的恶。其实几百年来,法国国王和贵族一直有多名情妇,到了19世纪下半叶,***易大众化了,侵人了公共空间,并蓬勃发展。
该展览以街道开始,在白天,林荫大道上的性工作者是很难分辨的,在白天这些就是寻找她们的线索。在展览一进门的大厅,悬挂着一幅1892年的油画《街头(巴黎女子)》,作者是路易・瓦尔塔,画面上是一个浓妆艳抹的女人,穿着黑色平底系带鞋,戴着长长的黑色围巾。她把裙子微微掀起几英寸,露出自己的脚踝,这表明她是妓女。该展览告诉观众:一个大胆的眼神,提起裙子下摆,独自在酒吧饮酒,这些正是妓女和良家妇女相区别的蛛丝马迹。
站街女处于社会底层
在街头、咖啡馆和酒吧,以及剧院或歌剧院,把“可敬的女人”和卖身女子区分开来往往并不容易。在19世纪下半叶,合法的青楼大约有200家,里面的妓女在当地的警察局登记备案,定期进行体检。展览中有一些***卢兹-劳特累克所绘的妓院,在他笔下,女人们并不是牺牲品,也不是狐狸精,而是工作中的女性。在一幅***里,女人掀起裙子做体检;在另一幅***里,一个裸体女人从腿上脱下黑色丝袜。
然而愈来愈多的女人愿意单干,妓院的数量随之减少。很多从事报酬不高职业的女人,比如卖花女和洗衣妇,会兼职卖***增加收入。还有数千人在街道上非法工作。她们的活动以咖啡馆和酒吧为中心,咖啡馆的柱廊,从街头和咖啡馆内都能看到,就是她们拉客的领域。因此当时“体面”的女人没有男性护佑是不会进入咖啡馆和酒吧的。
法国画家爱德华・马奈对此有生动的描画,《女神游乐厅的吧台》是马奈创作于1882年的一幅布面油画。它刻画了巴黎的著名剧院夜总会女神游乐厅的场景。酒吧女招待,也可能是妓女,独自站在一个拥挤的房间。她的面容显示的是从自己的工作中的超脱,忧郁,精力分散,沉浸在另一个世界里。
在红色天鹅绒窗帘隔开的侧室里,一些早期照片捕捉到了当时纸醉金迷的真实情景:一些女性摆出诱惑人的姿势,还有异性和同性的***场面。这部分的展览禁止18岁以下参观者进入。
在展览中你还能看到画家马奈的《奥林匹亚》,1865年该画首次展出时惹恼了整个巴黎,不仅是因为画中人没有穿衣服,还因为她挑衅的目光和一些微妙的细节(比如她头发上的兰花)表明她是一个妓女(事实上,画中人的模特是马奈的朋友,画家维克多瑞・默兰,她同时还出现在马奈1862到 1873之间的9张画上)。这幅作品,当时被认为不道德,庸俗不堪,如今已然成为艺术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该展览以20世纪初的艺术家的作品结束,这批艺术家描绘的妓女形象非常粗俗,残忍,下流。展出中最可怖的是一组1910-1912年的照片,很多女人的脸和身体都因为梅毒而变形。 可以看出,此时的艺术家对卖***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为什么会这样,并没有确实的答案,不过当时的法国面临着一些严重的问题,比如生育率低,对国家堕落的质疑之声四起,酗酒和梅毒的问题也非常严重,总之人们吓坏了。
那些不得不以***易来谋生的站街女处在妓女大***的底层,而那些年轻的演员或歌手则处在金字塔的顶端。她们一般有富有的,上流社会 “保护者”,上流社会看不起这些高级交际花,但是同时又模仿她们的时尚和品味。法国小说家左拉的小说《娜娜》中的主人公便是这样一个女子,娜娜是一个穷苦人家的女儿,天生丰满美丽,15岁时被人诱骗,成为街头妓女,后来因为在一个剧院里裸体演出而一举成名,成为巴黎上流社会的玩物,最终染上天花去世。
左拉告诉我们,街道上拉客的妓女自然非常悲惨,但是高级交际花就舒服多了,她们有充裕的时间玩乐,收到的也不是钱这么俗气的东西,支付给她们的是钻石手镯和赛马等等高级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