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长达25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共和国历史上留下了令人难以忘怀的篇章。
1955年,***中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向荒山、荒地、荒滩进***”活动,北京青年积极响应***的号召,率先组建“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来到黑龙江省萝北,在荒无人烟的北大荒艰苦创业。这是新中国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随后,天津、上海等地的青年志愿垦荒队也相继奔赴北大荒,成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先锋队。
1956年后,每年都有高、初中毕业生及高小毕业生自愿组织起来j从北京、天津、上海、武汉等大城市奔赴农村和边疆,成为我国第一代有文化的新型农民。
1964年1月,中共中央、***颁发《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全国各地青年积极响应,陆续奔赴农业生产第一线。而真正有组织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却是在“”期间。
1968年12月22日,发表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数十万名的“老三届”学生(1966年、1967年、1968年初、高中生)热血沸腾,高呼着“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口号,将之前的上山下乡星星之火,点燃成燎原之势,全国范围内迅速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高潮。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已成为广大知识青年共同的梦想与追求。在大中城市家家户户几乎都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他们告别父母亲人,告别自幼生活的地方,奔赴祖国大江南北,在长江两岸和珠江之畔,在八百里秦川和华北平原,在井冈山和太行山,在内蒙古草原和***戈壁滩,在严寒的北大荒和炎热的海南岛,到处遍及知识青年的足迹,他们承受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用火热的激情和汗水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贡献力量,谱写着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青春之歌。
他们当中有的成为劳动能手,有的成为科学实验的标兵,有的加入了中国***、共青团,有的被选入了各级领导班子,还有的当上人大代表。涌现出一批像邢燕子、侯隽、董加耕等知识青年的典型。他们是那个时代的旗帜和榜样,受到了***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中央领导同志曾多次接见了他们,并给予极高评价。他们的事迹鼓舞着诸多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产建设中去。
知识青年在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在虚心向贫下中农学习的同时,也把文化知识传播给农民。大多数知青成为受贫下中农欢迎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上山下乡是时代曾经赋予知识青年的特殊使命。1978年,***在北京召开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决定停止上山下乡运动,并妥善安置知青回城和就业问题。
1981年,涉及1800万人的全国性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基本结束。
重温上山下乡的历史,无论是20世纪50年代的垦荒,还是全国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中国知青一直都在展现一种创业精神,这种精神必将伴随着新的历史时期更加发扬光大。
(作者单位:中国照片档案馆 100805)
(本栏目***片由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提供,禁止翻拍,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