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生”一词在各类词典中的第一解释就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已经流传了几千年。陶行知的“小先生制”是其在普及教育实践中依据“即知即传人”的原则,采取小孩教小孩、小孩教大人的方法推行推广实施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本文主要介绍了小先生制的来源,并对其进行中外溯源。而当下,随着时代的变迁,小先生又有着新的寓意和启示。
[关键词]“小先生制” 由来 中外溯源 新思考
一、“小先生制”的由来
20世纪30年代,中国正经受着帝国主义的蹂躏和压迫。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已任的陶行知先生对“教育救国论”深信不疑他认为,只有大力发展教育,使全民接受教育,才能彻底摆脱愚昧和落后,才能从根本上挽救民族于危亡。正是靠着这样的信念,陶行知开始了他的普及全民教育运动。然而就当时中国国情来说,依靠正规学校和极少数觉悟了的知识分子,力量显然不够。思前想后,“小先生”便应运而生,正如陶行知本人所言:“有了空气人才能活,没有空气便活不成。空气是人人需要,人人不可少;教育也是人人需要,人人不可少......在我看来,这办法便只有运用小先生,小先生便能把知识变成空气。”所谓“小先生”,就是负有教育使命的小学生,他们一般被收入乡村儿童工学团,本着“即知即传人”的精神,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及时地传给周围的人。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先生在当时普及教育及教育方法的一个重大发展。
二、“小先生制”的中外溯源及其发展
早在公元1世纪的时候,古罗马的昆体良学派就指出,学生们可以从互教中受益。这里的“互教”应该是最早的一种“小先生式”的学习形式。18世纪末20世纪初期,在英国伦敦的公谊会教师约瑟夫?兰卡斯特和在印度马德拉斯的英国国教教会牧师安德鲁?贝尔几乎同时创行了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导生制,又称为“兰卡斯特——贝尔制”。传统的导生制最基本的特征是学生教学生,“导生”不但负责教学,而且还负责检查和考试。“导生制”曾在英国和美国流行过数十年,为英、美两国普及初等教育做出过重大贡献。至今,在欧美和其它国家的中小学和大学中都广泛采用这一模式培养学生。六十年代以来,“伙伴教学”在美国教育界静悄悄地试行。其最基本的意义是一个儿童教另一个儿童。它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较高年级学生个别指导较低年级学生,叫“跨龄伙伴教学”;另一种是同一班级或年级,叫“同龄伙伴教学”。在美国,大多数属于跨龄伙伴教学。过去二十多年里,“同伴学习”与“同伴评估”教学模式在北美、澳大利亚、英国等地的中小学及高等学校中得到推广和应用。许多国外学者已总结出较完备的教学理念与操作机制,如鲍德(Boud, D)和托平(Topping,K)等。在理论原理方面,托平和尔利(Topping&Ehly)于1998年著有《同伴互助学习》一书,书中专门论述了“同伴学习”的基本原理和意义,包括其教育心理学基础、优点和局限性以及设计和实施的基本原则;在操作与运用方面,鲍德等人在2001年《高等教育的同伴学习》一书中明确指出,使用“同伴学习”与“同伴评估”的基本考虑,“是因为这样的学习策略具有使用价值,并且特别适用于高等院校中人数较多的课程和教学”。这一活动主要是基于“通过教来学习”这样的理念而开发的。
在我国,“小先生制”的思想可以追溯到汉代,在当时求学人增多私学兴盛的教育形式下,教学中出现了“高业弟子次第相传授”的教学方式,即“至一师能教千人,必由高足弟子传授”。如董仲舒、马融等人均采用这种教授生徒的方式教学,解决了教师少学生多,传授不方便的困难,满足了社会普遍求学的需要。至元学家许衡也注重采用这种小先生的授业形式。可见,在中国古代高足弟子授业实为极普遍的现象,但是这种形式没有后来英国的导生制完备,也没有其影响大。1923年前后,“小先生制”在中国大地上兴起,陶行知在推行其教育思想的过程中始终围绕着如何使教育普及、如何使没有机会受教育的人可以得到教育这一中心思想,通过一系列论著《小先生》、《怎样作小先生》、《小先生与民众教育》、《民族***中小学之使命》等提出和运用“小先生制”普及教育的方法。1934年“小先生制”开始推行并得以在全国迅速推广。1986年,在沉寂了多年之后,作为与“小先生制”一脉相承的导生制开始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有相关研究对其进行溯源和相关实践探索研究。所研究的方向有关于“导生制”探微、溯源、启示,也有从导生制在实践教学以及学生管理(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和教育管理)中和不同学科中的具体运用来探讨。研究大多分析了导生制的现代内涵和特点以及理论基础,强调了再当下实施导生制的必要性。近年来,在一些学校中则出现了有侧重于学习指导的教学辅导型小先生、侧重于带领学生开展文体活动的学生活动型小先生、还有侧重于将同伴导学作为一项制度进行建设的制度建设型小先生和侧重于辅导训练的技能训练型小先生。除此之外,近年来我国学者所探讨的“同伴学习”与“同伴评估”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小先生制的新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尝试在英语教学中利用“同伴”互助教学模式,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自主性和学习能力。
从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们自发形成的同伴学习活动,到18世纪60年代较规范严格的“导生制”,时至今日,于历史中沉浮的“同伴互助学习”都与“小先生制”所倡导的思想不谋而合,它们在新思想的潮涌中汲取着生长力,其发展的现状与研究前瞻将为“小先生制”的实施及其研究领域带来新的启示。
三、“小先生制”的新思考
“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学来学方是真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为学”。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学生要有教书育人的本领,还得自己学着做老师,使自己在学着做的过程中培养自己***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试着当“先生”,“以教人者教己”,有利于巩固学生的固有知识,进一步提高道德水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和钻研教材的能力。“教”是活动,是人主体性素质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参加“教”的活动绝非仅仅是教师,还应该有学生,学生也应是“教”的活动主体。
实行“小先生制”根本目的不是教会学生如何解题、答题,寻求正确、唯一的答案,而是希望学生能在争当小先生的过程中,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激发智慧,从而使学生能主动寻求和发现问题,并能自己或团结别人去解决问题,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的人。
陶行知先生的“即知即传人”的小先生制,不仅在通地文盲的旧社会具有积极意义,就是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大环境中,仍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值得大家予以关注与研究。随着时代的变迁,“小先生制”的内涵需要在各种实践中得到扩充和发展,我们的研究要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提升和更深层次的思考、挖掘,开阔视野,扬长避短地使其为我所用,为今所用,更好地服务于我们当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邓敏.“中国的‘导生制’探微”[J].《上海教育科研》,1999(1).
[2]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p356.
[3]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p372.
[4]胡凤阳,李捷.“导生制发展的历史回顾与断想”[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3(2).
[5]周建中,王志纯.“‘小先生制’在高等师范教育改革中的推广应用与思考”[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0).
[6]左璜,皇甫全.“国外同伴互助学习的研究进展与前瞻”[J].《外国教育研究》,2010(4).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安徽芜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