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过对赶马调源流的探索、现状研究及其产生的影响让人们更加了解这一鲜为人知的赶马调,从而感受贵州不仅仅有多彩的少数民族音乐,汉族也同样具有充满魅力的民歌。
【关键词】贵州;民歌;赶马调
一、序言
在很多人印象中,贵州似乎只是一个单纯的少数民族省区,其实,它也是一个由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组成的省。而且,汉族在这个大家庭中人口占有绝对优势。特别值得一说的是,由于汉人在贵州始建之初是从外地迁徙来的,千百年来与众多民族和睦相处、交往甚密,不仅使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互溶、互补,共同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贵州文化。同时,也保留了各民族拙朴、粗犷、独具一格的各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歌就是各民族音乐文化中的奇葩。 [1]
在众多的民歌中,汉族民歌历史之悠久,特点鲜明,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有人说,每一支民歌都记载着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的发展史、劳动史、生活史或情爱史。这话没错,流传在贵州汉族地区的民歌“赶马调”就是典型例子,“赶马调”是过去西南地区马帮时代赶马人所唱的歌。它不仅描述了赶马人在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生活艰苦,被迫长途跋涉下的艰苦生活,也反映了过去赶马人在成年累月的运输途中的一种自娱自乐的消遣方式和乐观、自信的精神,寄托他们心灵的依靠。由于赶马调音乐高亢、质朴、旋律优美,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并对各地、各民族民歌产生深远影响,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与学术价值。
二、源流初探
西南地区在***前有一种特殊的交通运输方式――马帮,就是按民间约定俗成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一群赶马人及其骡马队的称呼。它更是茶马古道主要的运输方式。西南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得交通运输方式有很大的限制,地势高低不平、多山、水流湍急使得航海成为永不能实现的梦想。马帮则成为了西南地区人民的选择。封闭、保守的西南地区之间就通过马帮来进行经济、文化的交流。
《元史.本纪》云:至顺元年十一月壬申朔,云南行省言,亦奚不薛之地,所牧国马,岁给盐,以每月上寅日啖之,则马健无病。比因伯忽叛乱,盐不可到,马多病死。诏令四川行省以盐给之。是顺元诸路初食滇盐,至顺初乃改食川盐。[2]从此段描述我们可以看出过去贵州的盐、布匹这种食货物资比较紧缺,要从四川、云南等西南地区供给,交通工具就是马。而马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就形成了交通民俗,这种交通民俗简单点来说就是人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货物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中产生的民俗活动。在云贵川这种崇山峻岭、道路崎岖的地势环境下,马帮就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这种特定的地域环境中的代表者。
三、赶马调的影响
在西南地区赶马调不再单单是“赶马哥”独有的曲调,而是很有劳动人民喜爱的歌曲,它不只是赶马时演唱,而是在各种环境都被演唱,不仅是表现离别、思念的情感,更是抒发人们幸福之情的曲调。它对贵州各地、各民族、甚至周边邻省均产生重大影响。
(一)对汉族民歌的影响
《太阳出来照白岩》是赶马调最有代表性的歌曲,它使用的材料十分经济,发展手法十分简练,音乐形象质朴单纯、感情表达直畅真切,具有相当的可塑性,在贵州各地汉族民歌中都可以发现同它有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的曲调。这种徵调式五度四音列的山歌,辐射了省内外很多地区。
在以汉族为主体的遵义地区,有不少赶马调血统的山歌,如凤冈的《扯谎歌》,从其音阶组织、旋律方法、落音规律、曲体结构等方面都与“赶马调”十分相似。所不同的是,它在旋法、曲体上有所调整,如把一个乐句划分为两个乐节,节奏处理也比较自由,从而使曲体扩充,感情容量和表现力相对增加;尤其是第三句,使用黔北方言念诵的形式,突出了对比和转折的结构功能,第四句以一个长音(带后倚音,相当于乐节)衬腔作为引渡,紧接着一气吐出,完满结束。[1]
(二)对其他少数民族民歌的影响
赶马调对贵州省各地少数民族民歌也有一定的渗透和影响,其中最明显的当属布依族,从他们的民歌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具有布依族特色的赶马调山歌变体。像《正月笔管二月箫》、《正月撒花过新年》、《燕子歌》、《千斤担子妹承担》、《宁愿跟哥蹲岩偏》。在苗族地区也发现了类似的曲调,像《十七十八不唱歌》、《有心爬树爬到尖》、《半年辛苦半年闲》、《在家打草鞋》。以上曲目与《太阳出来照白岩》相比较,可看到以下共同点:1.歌词短小精炼,七言四句为段,结构严谨,借物言志,借景喻情为其基本表现手法。2.旋律线皆取直上直下的性格。各曲皆呈现出以最高音“sol”与最低音re”为支点的调式特征。3.四乐句为对应性上下句结构,而没有取汉族山歌的“起、承、转、合”式的典型章法。[3]
(三)对周边邻省的影响
贵州的赶马调对四川、云南的汉族民歌都起到了重要的影响。这不仅是其特有的四声音阶调式sol、la、do、re被广泛应用到他们民歌的创作当中,而更多是音乐元素的运用。例如四川的汉族民歌《情妹坐在滴水岩》、《栓住太阳好干活》、《三个斑***飞进湾》等都是依据这种音阶模式创作的。《太阳出来照北坡》、《太阳出来照红岩》、《太阳出来照北岩》等不只在音阶调式上遵循了赶马调的模式,在名称上更是与流行于贵阳一带的赶马调《太阳出来照白岩》如出一辙、十分相似,可见赶马调在四川的影响很是深远。
云南的赶马调是云南汉族民歌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在其中也能看到贵州赶马调的影子。云南的赶马调主要流行于宾川、祥云等地。是云南民歌中非常流行的歌曲,其曲调使用了宽音域、大句幅、散节拍、非对称等音乐形态去表现赶马人身处高山阔野的激奋之情。在分句和行腔上,它也不拘一格,几次大的停顿都不是在唱词正常的词节处,四句唱词的句尾都没有相应的长音作句间的分界,而且加入了更多的衬腔和衬词。使其音乐更加多姿多彩,情感更为丰富。
赶马调不仅仅被改编成了独唱曲目、合唱曲目、器乐作品曲来参加各种大型的比赛,并在大赛中获得了不错的成绩,并且被音乐教育家们搬上了教科书,进入了中、小学的教材,像云南的《赶马调》、贵州的《太阳出来照白岩》都成为学生们钟爱的曲调。
综上所述,《赶马调》是本地区汉民族的民歌曲调。近50年来,在广泛的民族交往中受到其它民族的喜爱而扎根于苗族、布依族等民族的音乐沃土中,并在诸多民族歌手的演唱中产生变异,使之变得丰富多姿,绚丽多彩。可以说:现在的《赶马调》已经成为贵阳地区乃至全省、全国各民族共同拥有的歌调。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贵州汉族民歌音乐形态的丰富多彩,艺术品格的淳厚拙朴,同贵州汉族人口、文化构成,同贵州山区特殊的自然、人文生态环境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因而,作为中国民歌、中国汉族民歌文化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贵州汉族民歌独特的地位和价值不容忽视。贵州赶马调在马帮时代应运而生,之后并在其基础上得到了发展,渗透到了各个民族,成为贵州汉族音乐文化上的一个亮点。
【参考文献】
[1]《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贵州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贵州卷(上)[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5.
[2](清)周作楫.贵阳府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
[3]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文教处编.贵州少数民族音乐[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9.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贵州汉族民歌赶马调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