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研究马王堆帛书《系辞》中几处重要的异文。今本《系辞》中的“象”,帛书作“马”,“马”义同于“数”。《庄子》中说“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此处的“马”,与帛书《系辞》中的“马”同义。今本《系辞》中的“太极”,帛书作“大恒”。恒、常同义,《仪礼》中说:“假尔大筮有常。”这个“常”即帛书《系辞》中的“大恒”,亦即《吕氏春秋.大乐》中的“天常”。今本《系辞》云“显诸仁,藏诸用”,帛书作“圣者仁,壮者勇”。儒家学说重视“勇”,《论语.宪问》即有云:“仁者必有勇。”帛书《系辞》云:“天地之大思曰生。”“思”读为“司”,今本作“天地之大德曰生。”帛书《系辞》又云“夫易古物定命”,其义同于“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今本《系辞》云“圣人以此洗心”,帛书作“圣人以此佚心”,佚、乐同义,马王堆帛书《五行》云“不安则不乐,不乐则无德。”
关键词:帛书; 马; 数; 恒; 勇
A study of Xi Ci copied on silk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some characters and concepts appeared in Xi Ci copied on silk unearthed at Ma-wang-dui in Hunan Province distinctively different from those appeared in Xi Ci in current version.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character of Ma(马) in Xi Ci on silk, corresponding to the character of Xiang(象) in that of current version, is synonymous with “number”(数)with reference to Zhuang Zi.Daheng(大恒) on silk, corresponding to Taiji(太极) in current version, is synonymous with Chang(常,eternal)with reference to Yi-li and Lu-shi-chun-qiu. Besides, the author makes a clear comparison between some characters, concepts, and even sentences copied on silk and those in current version to illustrate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former copy.
Key words: Xi Ci on silk; Ma; number; Heng; bravery
一
帛书《系辞》中最引人注意的现象,是今本中的“象”字,帛书几乎都写作“马”,学术界对此争论甚大。张岱年先生说:
《左传.昭公二年》:晋侯使韩宣子来聘,……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杜注:《易象》,上下经之象辞。)是易象相连并称,由来已久。……由此可见,《系辞》中的象字应是正字,而帛书马字乃是异文。 〔1〕
有一些学者认为“马”是错字,如李学勤先生说:
错讹的例子,在帛书《系辞》上篇中也有很多,最突出的是象字都抄成马,绝无道理可言。 〔2〕
今按:帛书“马”字应是异文,不是错讹,理由有三:第一,马王堆三号墓同出帛书中的《老子》乙本、《五星占》、《相马经》、《刑德》乙本,字迹同于帛书《周易》,当是出于同一抄写者的手笔,其他各本质量均精,错讹极少,帛书《系辞》不应例外。第二,《周易》是重要经典,秦代没有焚毁,始终在民间流传,凡具有文化知识的人,都读过此书,肯定知道什么是“马”,什么是“象”,帛书《系辞》的抄写者显然是职业书手,应当具备文化知识,不会出现这种常识性错误。《系辞》中“象”字很多,帛书一律作“马”,可见不是偶然的笔误。第三,帛书收藏者是长沙国的上层人物,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家中藏书也应是当时高质量的抄本。很难想象帛书收藏者阅读一份满篇错讹的《系辞》时,竟会毫无所知。
另外还应指出,“四象”一名并不是绝对的,除“四马”之外,文献中又有“四序”。隋萧吉《五行大义》卷一云:
凡万物之始,莫不始于无而复有,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序,四序生之所生也。
“四序”即四时之序。《盐铁论.论灾》云:
文学曰:始江都相董生推言阴阳四时相继,父生之,子养之,母成之,子藏之,故春生仁,夏长德,秋成义,冬藏礼,此四时之序,圣人之所则也。
“四序”之义,近于“四马”。为了说明问题,下面分节讨论和分析战国秦汉时代思想文化中的“象”和“马”。
(一)象与天象
“象”是先秦哲学中很常见的概念,《楚辞.天问》云:“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淮南子.精神》云:“古未有天地之时,惟象无形,窈窈冥冥。”《老子》中多次言“象”,十四章云:“无物之象”,二十一章云:“其中有象”,三十五章云:“执大象,天下往。”四十一章云:“天象无形”。《韩非子.解老》云:
人生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意想者,皆谓之象也。
先秦典籍中的“象”,多指“天象”,《左传.昭公十七年》云:“天事恒象。”《荀子.天论》云:
所志于天者,已见其象之可以期者矣,所志于地者,已见其宜之可以息者矣。
象、法义通。《楚辞.怀沙》云:“愿志之有象。”王逸注:“象,法也。”马王堆帛书《黄帝.观》云:
〔黄帝〕令力黑浸行伏匿,周留四国,以观无恒善之法则。力黑视象,见黑则黑,见白则白。
“无恒善之法则”即天道。《管子.白心》云:
君亲六合,以考内身,以此知象,乃知行情,既知行情,乃知养生,左右前后,周而复所,执仪服象,敬迎来者,今夫来者,必道其道,无迁无衍,命乃长久。
《?冠子.天权》云:
取法于天,四时求象,春用苍龙,夏用赤鸟,秋用白虎,冬用玄武。
《周礼.大司乐》云:“六变而致象物及天神。”郑注:“象物,有象在天,所谓四灵者。”天象变化有四季,故《易》有四象,春少阳,夏老阳,秋少阴,冬老阴,四象又是四个数字,《新语.思务》云:“天地之数,斯命之象也。”由四数而定八卦,故今本《系辞》云: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
天象不断变化,通过日月星辰的活动来昭示运行的规律。今本《系辞》云:“易有四象,所以示也。”《说文》云:
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
天象即历象,又称历数。《尔雅.释诂》云:“历,数也。”《尚书.尧典》云:“历象日月星辰。”《史记.五帝本纪》作:“数法日月星辰。”《大戴礼记.曾子天圆》云:
圣人慎守日月之数,以察星辰之行,以序四时之顺逆,谓之历。历,居阳而治阴。
(二)马与天数
帛书《系辞》云:
是故易有大恒,是生两?,两?生四马,四马生八卦,八卦生吉凶,吉凶生大业。
“四马”也象征四时,《文子.道原》云:
以天为盖,以地为车,以四时为马以阴阳为御。……以天为盖则无为不覆也,以地为车则无所不载也,四时为马则无所不使也,阴阳御之则无所不备也。
四时有十二月,马代表天数。《大戴礼记.本命》云:
八九七十二,偶以承奇,奇主辰,辰主月,月主马,故马十二月而生。
“十二”是天之大数。《国语.晋语四》云:“天事必象,十又二年,必获此土。”《汉书.律历志上》云:
斗纲之端连贯营室,织女之纪指牵牛之初,以纪日月,故曰星纪,五星起其初,日月起其中,凡十二次。月至其初为节,至其中斗建下为十二辰,视其建而知其次,故曰:制礼上物,不过十二,天之大数也。
古代由律吕推历法,六律六吕相配合十二辰之数。《国语.周语上》云:
律,所以立均出度也,古之神瞽考中声而量以制,度律均钟,百官轨仪,纪之以三,平之以六,成于十二,天之道也。
古代算筹称“马”。《礼记.投壶》云:“请为胜者立马,一马从二马,三马既立,请庆多马。”郑玄注:“马,胜算也。”《管子》书中屡言“乘马”,“四马”即“乘马”。《管子.乘马数》云:“乘马之准,与天下齐准。”马非百先生云:“乘马即计算。”其说至确。《说文》云:“算,长六寸,计历数者。”算即马,又称策。《管子.山权数》云:“桓公问管子曰:请问币乘马。”所谓“币乘马”即货币***策。《庄子.齐物论》云:“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旧解均误。《尔雅.释言》云:“指,示也”。天垂象,见吉凶,曰“示”,故“天地一指也”,其义同于《系辞》所云:“法象莫大乎天地。”万物有形,可以用数字计算,故曰“万物一马”。
策、谋义通,《管子.白心》云:“愕愕者不以天下为忧,刺刺者不以万物为策。”策用为谋,《礼记.仲尼燕居》云:“田猎戎事失其策。”郑玄注:“策,谋也。”《史记.五帝本纪》云:“迎日推策。”《集解》云:“策,数也。”《诗经.氓》云:“来即我谋”。谋指占筮,义同于算,故下文云:“尔卜尔筮,体无咎言。”是知秦汉之际,马、策、谋、算、数等多通用。
《文选.赭白马赋》李注引《春秋考异邮》云:“地生月精为马。”八卦中坤为地,《五行大义》引《太公兵书》以八卦配八风,“坤为谋风”,说明“马”可代指谋算。卦象中最多见的就是“马”,可见易学与“马”的密切关系。依《说卦》,乾为良马,为老马,为瘠马,为驳马,震其于马也为善鸣,为?足,为作足,坎其于马也为美脊,为亟心,为下首,为薄蹄。《周易.坤》云:“利牝马之贞。”干宝注:“行天者莫若龙,行地者莫若马,故乾以龙繇,坤以马象也。”
“四马”当指四数,即七八九六。《汉书.律历志上》云:“自伏牺画八卦,由数起。” 相传河***绘有八卦,故典籍中有“马负河***”之说。《礼记.礼运》云:“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车,河出马***。”《文心雕龙.正纬》云:“马龙出而大易兴,神龟见而洪范耀。”
筮法通于神明的根本原因就是“数”。《?冠子.世兵》云:“道有度数,故神明可交也。”人类依靠数字来把握自然法则。如《孟子.离娄下》所云:
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
帛书《系辞》云:“见乃谓之马,刑谓之器。”数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可以感知,但无形体,故帛书《系辞》云:
是〔故〕夫马,圣人具以见天下之请,而不疑(拟)者刑容,以马其物义,是故谓之马。
今本作“而拟诸形容”,删一“不”字,其义大谬。
(三)马与易和位
帛书《系辞》中有的“马”字,今本不是“象”字,可借以核验本文前面的论述。
帛书云“生之谓马”,今本作“生生之谓易。”“马”仍当解释为数。《汉书.律历志上》云:“数者,……所以算数事物,顺性命之理也。”《周易.说卦》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两相对照,知汉代思想中可以将“易”理解为“数”。今本《系辞》云:“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释文》云:“序,虞本作象。陆注:序,象也。京注:序,次也。”故“四象”又作“四序”,“易之序”即“易之数”。《礼记.月令》云:“其数八。”郑玄注:“数者,五行佐天地,生物成物之次也。”今本《系辞》中“易之序”一段,帛书残损,有可能是作“易之马。”《左传.僖公十五年》云:
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
杜预注云:
言龟以象示,筮以数告,象数相因而生,然后有占,占可以知吉凶。
由此可见,帛书《系辞》中以“马”代“象”,可能更符合筮法。
帛书又云:“天地设马,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今本作“天地设位”。此处“马”指度数,“位”指刻度,其义相通。《周易.节.象》又云:“君子以制度数,议德行。”又如帛书《系辞》又云:“成马之谓键,教法之谓川。”键是乾卦,“成马”如言“成位”,如同《周易.乾.彖》所云:“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二
帛书《系辞》的另一重要异文,是今本中的“太极”,帛书写作“大恒”。饶宗颐师认为“易有大恒”一语,“是汉以前《系辞上传》的原来面目”, 〔3〕 李学勤先生认为“此处极可能写作亟,故与当时所写恒形近。” 〔2〕
马王堆帛书中屡见“天极”一辞,其义当同于“太极”,表明帛书抄写者对于“太极”的概念并不陌生。帛书《称》云:
日为明,月为晦,昏而休,明而起,毋失天极,厩数而止。
帛书《经法.国次》云:
故唯圣人能尽天极,能用天当。……过极失〔当〕,天将降央,人强朕天,慎辟勿当,天反朕人,因与俱行,先屈后信,必尽天当。
“天极”也见于传世文献。《管子.势》云:
未得天极,则隐于德,已得天极,则致其力,既成其功,顺守其从,人莫能代。
“天极”或称“时极”。如帛书《称》中有一句话与上引《管子.势》同义,其文云:
时极未至,而隐于德,既得其极,远其德。
“大恒”如同老子所说的“众妙之门”,包含“常无”和“常有”。《老子.道经》云: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恒、常同义。《管子.白心》云:“置常立仪,能守贞乎。”《春秋繁露.阴阳义》云:
“天道之常,一阴一阳。”故宇宙间的“大恒”就是“易”。《礼记.祭义》云: 昔者圣人建阴阳天地之情,立以为易,易抱龟南面。
卜和筮都有“大恒”。《礼记.曲礼》云:
凡卜筮,旬之外曰远某日,旬之内曰近某日,丧事先远日,吉事先近日,曰:为日,假尔泰龟有常,假尔泰筮有常。
郑玄注云:“命龟筮辞,龟筮于吉凶有常,大事卜,小事筮。”所谓泰龟与泰筮之“常”,就是“大恒”。帛书《黄帝.雌雄节》云:
皇后屯?,吉凶之常,以辨雌雄之节,乃分祸福之乡。
又如《仪礼.少牢馈食礼》云:
命曰:假尔大筮有常。孝孙某来日丁亥,用荐岁事,于皇祖伯某,以某妃配某氏,尚享。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西汉初期,《仪礼》传自鲁人高堂生,可知他所见到的流行筮法中当有“大恒”,而鲁地使用《周易》见于《左传.昭公二年》,晋韩宣子适鲁。“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然后说“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
西周占卜所用甲骨已有发现,可依实物来考察“大恒”的意义。陕西扶风齐家村曾出土一版龟腹甲,编号(H3〔2〕.1),该版共四条刻辞,以中央千里路为界,分刻于左右上下,《周礼.卜师》云:“凡卜,辨龟之上下左右阴阳,以授命龟者而诏相之。”该版所刻四条卜辞是:
(1)思即于休命。(左上)
(2)思即于永冬。(右上)
(3)保贞,宫,吉。(左中)
(4)此由亦此亡,用由逋妾。(右下)
左上与右上的两条刻辞就相当于《礼记》所说的“假尔泰龟有常”。“思”,表示占卜者的愿望与要求。《尔雅.释诂》云:“愿,思也。”“即”,《诗经.氓》云:“来即我谋。”郑笺云:“即,就也。”
《说苑.辨物》云:“夫占变之道,二而已矣,二者阴阳之数也。”“休命”和“永冬”如同古代道论所说的“有”和“无”。《周易.大有.象传》云:“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大有卦上离下乾,《说卦》云:“离为乾卦。”又云:“乾为天。”《系辞》云:“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离为火,《白虎通.五行》云:“火之为言化也,阳气用事,万物变化也。”乾阳之气精刚自动,化成万物,此即“休命”。《周易.归妹.象传》云:“君子以永终知蔽。”归妹卦上震下兑,震东兑西,象日月运行,终而有始。《释名.释亲属》云:“妹,昧也,谓日始入,历时少,尚昧也。”归妹是归入玄冥之义,即《老子.道经》所云:“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是谓玄德。”阴阳变化之道,生物而不为物,功成身退,故曰“永终”。
“休命”、“永终”即古代的性命之学,《白虎通.情性》云:“性者,阳之施也。”《大戴礼记.易本命》云:“命者,性之终也。”《周易.说卦》云: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大恒”的观念,商代就已经有了。殷墟卜辞中有“王恒”。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云:“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故“王恒”即“大恒”。武丁时代的宾组卜辞中有:
《合》40437:王恒易即。
贞王恒易即。
贞王恒易即。
“易”,读为赐。“即”字之意全同于上引两周甲骨刻辞(H3〔2〕.1)。古人认为满意的占卜结果是上天的赐予,故曰“王恒易即。”
《吕氏春秋.大乐》云:
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浑浑沌沌,离而复合,合则复离,是谓天常。
“太极”即“太一”,而“大恒”近于“天常”。
三
今本《系辞上》五章云:
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
此句讲天道。尚秉和《周易尚氏学》云:
若阴阳造化,鼓铸万物,无声无臭,无方无体,故不与圣人同忧。
显藏义同于有无。《老子.道经》第十一章云:“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九章云:“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汉代流行的《系辞》中,这句话多同于今本。如陆贾《新语.道基》云:“圣人成之,所以能统物通变,诏情性,显仁义。”《汉书.翼奉传》云:“故曰:‘显诸仁,臧诸用。’露之则不神,独行则自然矣。”颜注云:“道周万物,故曰显诸仁,日用不知,故曰藏诸用也。”有些学者据帛书而怀疑今本此句有误,是不正确的。
帛书《系辞》云:
圣者仁,壮者勇,鼓万物而不与众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几。
“壮者”指壮士。宋玉《大言赋》云:“壮士愤兮绝天维,北斗戾兮太山夷。”荆轲《易水歌》云:“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壮士可包括志士和勇士。《孟子.万章下》云:“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论语.卫灵公》云:“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志士有道义,可以为信仰献身,故《孟子.告子》云: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
“勇”基于“义”。《论语.为***》云:“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宪问》云:“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墨子.经上》云:“勇,志之所敢也。”《国语.周语》云:“以义死用,谓之勇。”《管子.水地》云:“折而不挠,勇也。”仁和勇如同仁和义。如《孟子.告子上》云:“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离娄》云:“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儒家提倡仁和勇。《论语.子罕》云:“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礼记.中庸》云:
或生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知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国家矣。
仁勇和知,是知与行的关系。《礼记.中庸》又云: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仁勇如同文武之道。帛书《经法.君正》云:
因天之生也以养生,胃之文,因天之杀也以伐死,胃之武。〔文〕武并行,则天下从矣。
帛书《易之义》云:
故武之义保功而恒死,文之义保安而恒穷,是故柔而不狂,然后文而能胜也,刚而不折,然后武而能安也。
《孟子.梁惠王上》云:
孟子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于民,省刑罚,薄赋敛,深耕易耨者以暇日修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孟子.梁惠王下》云:
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民。
我国古代的士养文习武,本来没有武士与文士的区分。 〔4〕 孔子之后的儒家八派之中有漆雕氏之儒,以勇著称。《韩非子.显学》云:
漆雕之议,不色挠,不目逃,行曲则违于臧获,行直则怒于诸侯。
《孟子.公孙丑》云:
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挠,不目逃,思以一毫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
蒙文通先生认为北宫黝即漆雕氏之徒,“殆儒而侠者也。” 〔5〕
《礼记.儒行》一篇,凡十七义,蒙文通先生认为其中有十一义合乎游侠之事,推测此篇可能是漆雕一派的作品。《韩诗外传》卷六有子夏与公孙?论勇的议论,其文云:
所贵为士者,上摄万乘,下不敢敖乎匹夫,外立节矜,而敌不侵忧,内禁残害,而君不危殆,是士之所长,君子之所致贵也。
孟子曾说“北宫黔似子夏”(见《孟子.公孙丑》),由此可见此派儒者论勇的基本主张。
《礼记.中庸》又云: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欤?北方之强欤?抑而强欤?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南北风气不同,南方的强者以柔克刚,北方的强者为信仰献身,敢于赴汤蹈火。帛书云“壮者勇”,显然是来自北方齐鲁地区儒学的影响。这说明,帛书《系辞》虽然出土于长沙,但绝不属于南方楚学的流派。
四
帛书《系辞》云:
地之大思曰生,圣人之大费曰立立,何以守立曰人,何以聚人曰材,理材正辞,爱民安行曰义。
今本《系辞》作:
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此节在帛书和今本《系辞》中都很重要,帛书语义自有理论体系,用字无语。
“天地”与“帝”同义。《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坤灵***》云:“德配天地,在正不在私,曰帝。”《白虎通.号》云:“德合天地者称帝。”《逸周书.谥法》云:“德象天地曰帝。”天地即阴阳。《庄子.田子方》云:
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
“大思”,即“大司”。《左传.昭公元年》云:“男女辨姓,礼之大司也。”《周礼.司市》云:“上旌于思次以令市。”郑注云:“思,当为司声之误也。”《释名.释言语》云:“思,司也,凡有所司捕,必静思忖亦然也。”天地主司生化,阴阳相结合而万物化生,故云:“天地之大思曰生。”
圣人的职责是调理阴阳,辅助上帝推行天命。《?冠子.能天》云:
道者,开物者也,非齐物者也。故圣,道也,道,非圣也。道者,通物者也,圣者,序物者也。……故圣人者,后天地而生,而知天地之始,先天地而亡,而知天地之终。
又如《荀子.王命》云:
故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上无君师,下无父子,夫是之谓至乱。
“费”,读为拂。《广雅.释诂四》云:“拂,辅也。”《周易.颐》云:“拂经于丘颐。”《释文》云:“拂,子夏传作弗。注:弗,辅弼也。”《荀子.臣道》云:“功,伐足以成国之大利,谓之拂。”杨注云:“拂,读为弼。”辅、弼同义。《周易.泰.象》云:
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立立”,重文号不当删,应读为“立位”。《管子.心术》云:“位者,谓其所立也。”位指等级制度,有尊卑上下的区别。今本《系辞上》云:“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周礼.太宰》云:“四曰禄位,以驭其士。”郑注:“位,爵次也。”“立位”即制礼。如《周易.履.象》云:“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
“材”,今本作“财”。圣人设位颁禄,以财施民。《礼记.大学》云: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内本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爱民安行”源于仁义之说,“爱民”是仁,“安行”是义。帛书《五行》云:
见而知之,知也;知而〔安之,仁也;安而〕行之,义也;行而敬之,礼〔也〕。
知而安之,仁也。知君子所道而钍然安之者,〔仁〕气也。安而行之,义也。既安之矣,而杀然行之,义气也。
五
帛书《系辞》云:
〔子曰:夫易〕可为者也?夫易古物定命,乐天下之道,如此而已。
今本作“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今按:“古物定命”如同今本《系辞上》一章所云:“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广雅.释诂一》:“古,始也。”《释名.释言语》云:“始,息也,言滋息也。”所以“古物”如言“生物”,与“开物”同义。
“定命”是古语,屡见于先秦文献。《尚书.洛诰》云:“王如弗敢及天基命定命。”《诗经.抑》云:“?谟定命,远犹辰告,敬慎威仪,维民之则。”《文选》卷十四班固《幽通赋》云:“神先心以定命兮,命随行以消息。”李善注引曹大家云:
言人之行,各随其命,命者,神先定之,故为征兆于前也。虽然,亦在人消息而行之。
“定命”的根本原则仍然是中庸之道。《汉书.律历志》云:
夫历《春秋》者,天时也。列人事而因以天时。传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故有礼谊动作威仪之则以定命也,能者养以之福,不能者败以取祸。故列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之事,以阴阳之中制其礼,故春为阳中,万物以生,秋为阴中,万物以成,是以事举其中,礼取其和,历数以闰正天地之中,以作事厚生,皆所以定命也。
中、正同义,《管子.法法》云:
***者,正也。正也者,所以正定万物之命也,是故圣人精德之中以生正,明正以治国。
“定命”即“成命”,《吕氏春秋.仲冬》云:“以待阴阳之所定。”高诱注:“定,犹成也。”《诗经》中有(昊天有成命),《逸周书.度训解》云:
天生民而制其度,度小大以正,权轻重以极,明本末以立中,立中以补损,补损以知足,爵以明等级,极以正民,正中外以成命。
《逸周书.命训解》云:
天生民而成大命,命司德,正之以祸福,立明王以顺之,曰:大命有常,小命日成,成则敬,有常则广,广以敬命,则度至于极。
“定命”又称“断命”。今本《系辞》云: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
《尚书.盘庚》云:“今不承于古,罔知天之断命,矧曰其克从先五之烈。”
君王立***就是执行天的“定命”。《左传.文公六年》云:
古之王者知命之不长,是以并建圣哲,树之风声,分之采物,著之话言,为之律度,陈之艺极,引之表仪,予之法制,告之训典,教之防利,委之常秩,道之以礼则。
帛书云:“乐天下之道。”近于今本《系辞》所云:“易与天地准,……乐天知命故不忧。”今本云:“冒天下之道。”韩康伯注:“冒,覆也。”义同于今本《系辞》所云:“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二者语义侧重不同,略有区别。
六
今本《系辞上》十章云:
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古人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
“洗心”,《汉石经》作“先心”,帛书作“佚心”。研究帛书的学者多认为今本有误,不确,其实今本不误,“洗心”是古语。《左传.襄公二十一年》云:
在上位者洒濯其心,一以待人,?度其信,可明征也,而后可以治心。
《庄子.庚桑楚》云:
南荣赵请入就舍,召其所好,去其所恶,十日自愁,复见老子,老子曰:汝自洒濯,孰哉随随乎,然而其中津津乎犹有恶也。
《系辞》说圣人“洗心”而“退藏于密”是归于“至道”。《庄子.知北游》云:
孔子问于老聃曰:今日晏间,敢问至道?老聃曰:汝斋戒疏钕尔心,澡雪尔精神,掊击而知。
“洗心”,即《管子》中的“白心”,又称“明心”。《白虎通.五行》云:
三月谓之姑洗,何言?万物皆去故就新,莫不鲜明也。
“洗心”的观念起源很早,西周时代的《师望鼎》铭文云:“穆穆克盟厥心,哲厥德。”盟、明古通。《荀子.解蔽》云:
故治之要,在于知道。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道,曰虚一而静,……虚一而静,谓之大清明。
虚、康同义。《尚书.康诰》云:“用康乃心,顾乃德,远乃猷裕,乃以民宁,不汝瑕殄。”
“洗心”或“明心”都是指去除私欲。帛书《经法.道法》云:
公者明,至明者有功,至正者静,至静者圣,无私者知,至知者为天下稽。
无私则明心,明心则有德,此即儒家“大学”之道。《礼记.大学》云: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帛书“佚心”之说近于思孟学派,这是帛书《系辞》源于齐鲁之学的又一例证。《广雅.释诂一》:“佚,乐也。”《荀子.王霸》云:“心欲綦佚。”杨注:“佚,安乐也。”马王堆帛书《五行》云:
君子无中心之忧则无中心之智,无中心之智则无中心之悦,无中心之悦则不安,不安则不乐,不乐则无德。君子无中心之忧则无中心之圣,无中心之圣则无中心之悦,无中心之悦则不安,不安则不乐,不乐则无德。
七
帛书《系辞》云:
〔上古结〕绳以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大有。
今本作:“盖取诸??!倍?盒砩鳌端滴慕庾郑?稹吩疲?/P>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万品以察,盖取诸????镉谕跬ィ?晕恼咝?堂骰?谕跽叱?ィ??铀?允┞患跋拢?拥略蚣梢病
《??坟陨隙蚁虑??吨芤祝?地浴吩疲骸岸乙运抵?薄ⅰ八笛院醵摇!庇衷疲骸岸椅?谏唷薄6椅簧县裕?饰?吧瞎拧薄N从形淖郑?诙?啻??嵘?鞘隆?/P> 《大有》上离下乾,《系辞下》明言“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是知离卦应有结绳之象。帛书《周易》卦爻辞中“离”都作“罗”。《说文》云:“罗,以丝罟鸟也。”《诗经.兔爰》云:“雉离于罗。”毛傅:“鸟网曰罗。”罗网都是结绳而成。《大有》中离位于上卦,故曰“上古”。《说卦》云:“乾为天。”《白虎通.三教》云:“文法天。”《尚书.舜典》云:“受终于文祖。”马注:“文祖,天也,天为文。”乾卦为天、为君,故可为圣人,《大有》中乾卦位于下,故曰:“后世圣人。”卦气自下而起,故以书契而取代结绳记事。
《大有》象征皇极中正之道。《彖》曰:
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
《大有》离为日,乾为天,如天垂象,以见吉凶,故曰:“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八
帛书《系辞》中的异文为文字训诂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线索。举例如下:
(1)《周礼.小宗伯》云:“掌建国之神立。”郑玄注云:
立,读为位。古者立、位同字。古文《春秋经》公即位为公即立。
古字有“立”无“位”,“位”字后起。帛书《系辞》之中“立”、“位”二字用法有时与后世完全相反,如“天地设立”,“立”字今本作“位”;“位成器以为天下利”,“位”字今本作“立”。这一现象不是孤立的,在古文字资料中还有一些,应进行归纳总结。
(2)帛书《系辞》云:“天奠地卑。”“奠”用为“尊”,不是笔误。《仪礼.士丧礼》云:“幂奠用功布。”郑玄注:“古文奠为尊。”马王堆帛书中屡屡用“奠”为“尊”。如《老子》甲本云:“〔道〕之奠,德之贵也。”《战国纵横家书》云:“位奠而无功。”
相反,古文字资料中有一些“尊”字用为“奠”。如商周青铜器铭文中有“尊宜”。见下列各例:
《?其钯》:王曰:尊文武帝乙宜,在召大庭。
《款识》2-43:己酉,戌余尊宜于召。
《令鼎》:作册矢令尊宜于王姜。
三例中的“尊”,都用为“奠”。《广雅.释言》云:“奠,荐也。”《礼记.郊特牲》云::“故既奠然后?萧合??。”郑注:“奠,或为荐。”宜、施古通。《国语.晋语》云:“为大戮施。”韦注:“施,陈也。”是知“尊宜”即“荐陈”。《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云:“其输之,则君之府实也,非荐陈之,不敢输也。”
(3)帛书《系辞》云::“言行,君子之区几,区几之发,营辰之斗也。”今本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
今按:北斗是天之枢机。《公羊传.文公十四年》何注:“北斗,天之枢机,玉衡七***所出。”又称道枢,《庄子.齐物论》云:“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营有回绕之义。《汉书.礼乐志》云:“以营乱富贵之耳目。”颜注:“营,犹回绕也。”辰指十二月,北斗居天中,回旋运转,万物有生有死,故“营辰之斗”与“荣辱之主”同义。
文献中斗、主义通的例子不多。《周易.丰》九四云:“日中见斗。”《释文》引孟喜云:“斗,本作主。”《尚书帝命验》云:“黄曰神斗。”宋注云:“斗,主也。”
用“斗”为“主”的情况可追溯到商代。甲骨文中“斗”和“升”二字仅一点之差,在用法上不可区别,都用为“斗”,往往与祖先名号相连,当指神主。例如祖庚、祖甲时代的行组卜辞中有:
《存》1.1530:康申卜,行,贞其又于妣庚斗,一牛。
《礼记.坊记》云:“于曰:祭祀之有尸也,宗庙之有主也,示民有事也。”
晚商卜辞中有一种规律严格的祭祀,受祭者只有近世祖先,例如:
《前》1.10.4:甲子卜,贞武乙斗丁,其牢,兹用。
《前》1.18.1:内子卜,贞文武丁斗丁,其牢。
《周易.丰》九四云::“丰其锊,日中见斗,遇其夷主,吉。”由此可见“斗”、“主”之间的密切联系。《周易.丰》六二云::“遇其配主,虽旬无咎,往有尚。”“尚”读为“当”,其义同于上引卜辞中的“丁”。《尔雅.释诂》云:“丁,当也。”
(4)今本《系辞》云:“彖者,材也。”帛书《系辞》云:“缘也者,制也。”材通裁
。《广雅.释言》:“裁,制也。”刘?曰:“彖,断也。”所谓“彖”者,应是判断之义。但是帛书作“缘”又有“顺”义。帛书《系辞》云:“八卦以马告也,教顺以论语,刚柔杂处,吉〔凶〕可识。”文中“教顺”二字,今本作“爻彖”,这里显然是将“彖”读为“缘”,因为“彖”字并没有“顺”义。《庄子.养生主》云:“缘督以为经。”《释文》云:“缘,顺也。”
《管子.白心》云:“知其象则索其形,缘其理则知其情。”帛书《系辞》中以“缘”代“彖”还有顺循卦理之义,如同《说卦》所云:“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又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
参考文献:
〔1〕 张岱年.初读帛书《系辞》〔A〕.道家文化研究:第3辑〔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2〕 李学勤.帛书《系辞》析论〔J〕.江汉考古,1993,(1).
〔3〕 饶宗颐.帛书《系辞传》“大恒”说〔A〕.道家文化研究,第3辑〔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4〕顾颉刚.史林杂识〔M〕.北京:中华书局,1963.85-91.
〔5〕蒙文通.古学甄微〔M〕.成都:巴蜀书社,1987.203-208.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马王堆帛书《系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