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化整体意识
高年级阅读教学没有整体意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不利于学生整体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么,强化整体意识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应该怎么落实呢?我觉得当下要注重的是这两点:
⒈了解事件梗概,揣摩表达顺序
《课标》在阐述说明性文章阅读时也要求能“抓住要点”,这也体现了高年级阅读要有整体把握的能力。如教学《小英雄雨来》一课,教师要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整个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了解整个事件的梗概。这些目标其实并不新鲜,但可惜的是很多教师并不重视这一点,尤其是在展示课、观摩课上,认为把精力花在引导学生了解事件梗概,揣摩表达顺序上,凸现不了课堂的精彩,彰显不了鲜明的理念,从而造成教学目标的偏移。而事实也证明,目前大多数高年级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正确、清晰并有条理地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的能力是很差的。这警示我们在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要不遗余力,舍得花功夫,舍得花精力,必须重视这一目标的落实和达成。
⒉注重前后贯连,促进整体感悟
正如上文所述,文章要表达的意蕴、情感都是前后贯连着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学中只注重“点”的展开而忽略“面”的整体关照,有时会造成理解体悟上的困难和偏颇。到了高年级尤为如此,随着文本深度的增加,越来越需要我们要有这种整体意识,要注重文本间的前后贯连,以促进整体感悟。例如教学《慈母情深》,在理解“母亲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一句时,就需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前面的内容,通过具体感受母亲赚钱的不易来帮助学生体会母亲的劳累,从而再探究母爱的伟大。注重前后贯连,能避免在一个感悟层面上的简单重复,体现感悟的层次性、递进性。
二、关注理解表达
理解、表达历来是阅读教学关注的话题,但是不同年段的理解和表达应该有不同的特点和目标。对于高年段的学生来说,要彰显的是以下两点:
⒈理解当下意义,辨别感彩
所谓“理解当下意义”,指的是联系具体的语境,理解词句的恰当意义。这一点《课标》中也是明确指出的。高年段的学生利用工具书来理解词语的能力已基本具备,当下要着力培养的是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它们在文本中的恰当意义。例如《慈母情深》一课中的这个“龟裂”一词,用《现代汉语词典》来解释,那就指“裂开”显然,在这一课中是难以用这个意思来理解的,因为母亲太辛苦,手变得粗糙,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来理解。同时,高年级学生还要学会辨别词语的感彩。
⒉领悟表达方法,体会表达效果
我们都知道“语文无非是一个例子”的道理。那么,它到底应该成为什么的例子呢?首先应该是“表达”的例子。每一篇入选到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编者精心挑选甚至自己精心创作的,除了在思想内涵上体现出一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流价值相融合之外,更重要的是在文章的谋篇布局和语言的表达上具有规范性和示范性。《课标》在阐述这一年段目标时指出:“初步领会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这几段话鲜明地指出了高年段阅读教学在引导学生理解、表达方面的目标要求。例如教学《慈母情深》一课,在引导学生体会母亲的慈母情深时,可以这样问学生:“划出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想想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通过这一问题的探讨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内容的表达效果以及作者运用的表达方法。
三、突出体味感悟
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还鲜明地体现在学生体味感悟能力的提高。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也是阅读教学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高年级阅读教学感悟文本主旨,体会思想感情不仅是高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目标,而且也往往是教学的重点之一。文章是作者思想的符号、情感的载体、生命的形式,阅读教学要引领学生去解读语言文字背后丰满厚实的深远意境,品味真挚强烈的人性情感,实现触及心灵的精神共享,在诗意的追寻中实现知识的建构、情感的感召、思想的交融、灵魂的拥抱……学习《慈母情深》要引导学生感悟母爱的深沉并受到心灵上的震撼;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读,感受父爱的伟大……引导学生深度触摸文本语言,感悟文本主旨,体会思想感情,这是语文学科最鲜明的学科特点,也是高年级阅读教学彰显的阶段特点。
四、注重阅读积累
语文素养的提升必须要注重阅读积累。《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的李振村曾说过:“不管生活怎样热闹,一个纯净的心灵世界,一种对书香气息的天然热爱,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都是一个生命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这一点《课标》在各年段的目标当中都有阐述,并且在最后还附上了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和课外读物建议。对于高年段学生来说要突出这两点:
⒈加强静心默读,学会浏览搜集
当前,课堂教学中不缺琅琅书声,缺的是静心默读,那种真正沉潜在语言文字深处的静心阅读,静心思考。尤其到了高年级,这一点能力特别要加强培养。因为默读更有利于沉下心去对文本语言作全面深刻的思考,有利于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信息。由于阅读的目的不同,默读的要求与方式也有所不同。如在了解课文大意时,为了加快进度可以速读;在捕捉课文重点要点时,可以跳读;深入思考有关问题时,可以精读等,还可要求学生随手圈画批注,以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对于处于信息时代的孩子来说,这种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⒉扩展课外阅读,夯实诗文积累
加强课外阅读,夯实语言积累,是语文教学在每个年段中都强调的。想要通过一学期那么几篇课文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几乎不可能。我校在这方面的大致做法是这样的:古诗文诵读,利用每天的早读时间由各班自行组织。每学期举行一次全校性的古诗文附加题考试。这样确保琅琅的书声在校园的上空回荡。课外阅读,首先保证优秀的书源,引导学生将家中的优秀***书带到班级中,开设班级***书角,学校***书室的书籍也分借到各班。其次,根据各班实际情况开展常规性读书活动,各班利用晨会,开设“书海拾贝”“好书推荐”等小板块,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看过的新书、好书,交流自己在读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在班级内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我们还分别开展了“合理开发课外学习资源”的课题研究,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方向,也是教学评价的依据。目标不准,南辕北辙,就会造成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甚至造成严重失误。因此,教师们有必要扎扎实实地把《课标》提出的目标落实到课堂中去。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不至于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招式面前迷失方向。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切勿“只见树木,不见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