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需要经典改编,是因为经典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困境。对电影人而言,《简爱》并没有套路和定式,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理解。梳理近百年中对《简爱》影视改编的流变,更能看出2011年电影版《简爱》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 《简爱》 影视 改编 2011版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3.06.017
夏洛特・勃朗特的《简爱》是迄今为止被搬上银幕次数最多的文学作品,约有19次之多,历史最久远的可追溯到1910年的默片版,最近一次则是2011年的凯瑞・福永版。我们为什么需要《简爱》的一次次改编,特别是当1943年琼・芳登版本已经成为难以逾越的经典后?原因在于经典中那些设定的故事和其中的思想情感与每一个年代都有密切关系,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困境。而对电影人而言,《简爱》并没有套路和定式,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理解。梳理比较近百年中对《简爱》的主要改编版本,更能看出2011年电影版《简爱》的独特魅力。
1934年电影版《简爱》,是克里斯蒂・卡本纳导演,弗吉尼亚・布鲁斯和科林・克利夫主演的黑白无声片。弗吉尼亚・布鲁斯主演的简爱容貌美丽,与原著中平庸瘦小的简爱有些差异。在62分钟的影片中,为展现简爱的反抗,简爱被塑造得性格暴躁,缺少少女应有的温柔和活泼。在与罗切斯特的感情戏中,简爱美貌吸引了罗切斯特,简爱占据着情感的主导地位,没了原著中的忧伤感。作为早期影片,导演较完整地展现了小说故事情节,但忽视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把握,以致该片与原著相距甚远。
1944年电影版《简爱》,是罗伯特・斯蒂文森导演,琼・芳登和奥斯威尔斯主演的,是早期《简爱》改编中的经典。琼・芳登塑造的简爱腼腆、羞涩、拘谨,有一种楚楚可怜的气质,很到位地传达了简爱安静、单纯的特质,只是少了些忧郁,对人物内心深度的把握仍显不足。奥森威尔斯塑造了富有魅力的罗切斯特形象,粗犷高大的外形、深不可测的眼神、忽冷忽热的情绪、时高时低的声音,粗砺的外貌举止下隐藏的是一颗温柔的心,虽然饱经折磨,依然有一处柔软。在两人出色演绎下,简爱纤小隐忍,却有一种让人平静温暖安定的力量,她洞察到罗切斯特的内心情感,发掘出了罗切斯特身上那种企***自我埋藏的热情和善良,她的温柔和坚定让罗切斯特风尘仆仆终日流浪的灵魂在桑费尔德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安宁和闲适。这是一部经典的爱情大片,虽然过去了将近70年,仍为许多观众所喜欢。
1970年电影版《简爱》,导演为德尔伯特・曼,国语配音并在国内广泛流传,但整体艺术效果一般。开片展现出的是小简爱在劳渥德学校遭受的侮辱和***,与1944年版强调孤独小简爱强烈渴望友情不同,本版没了这些温情场景,剩下的只是小简爱所受的苦难,因而并不能打动观众感情。在简爱到桑菲尔德前后,简爱身上看不到经历不幸遭遇所带的忧伤感,大量绿色的生活背景难以展示简爱内心所经历的情感变化。在与罗切斯特的交往中,只有故事,缺少两人感情思想的交流,虽然影片最后有一个大团圆结局,但整部影片更像是一个上流社会主人公引诱下层社会女仆的俗套故事。
1983年电视剧版《简爱》,由朱里安・埃米亚斯导演,11集电视剧,内容大大扩充,成了当时的经典之作。这一版最大的特点,是对人物情感的重视。“提摩西・道尔顿将罗切斯特的孤傲与善良,冷漠与热情,霸道与幽默,深情与阴郁,浑然天成地展现出来。”①他时而深邃、时而严厉、时而讥讽、时而深情、时而绝望、时而又渴望的眼神里,让人深深体会到罗切斯特的激情与狂热,也感受到他对简爱感情的变化,他形神兼备的演技让人真正领略到了那位追求幸福与真爱的英国绅士罗切斯特的性格与内心,可以说是较有深度地复活了原著中男主人的精神气质。泽拉・克拉克饰演的简爱,外形上颇为符合原著中的女主角,长得娇小,面色苍白,眉头微皱,眼神坚定,偶尔露出她这个年龄段应有的俏皮和少年老成的睿智,体现了简爱的沉静、雅致、朴素。原著里有很多心理描写,观众也可以在这一版中更深入地贴近人物内心世界。
这一版中,里德舅妈的形象也有变化,她不再完全是个没有人情味的邪恶女性,而是被塑造成了一个看管不住孩子的不合格家长,有了些对其的理解。当简爱重返盖兹海德探访时,病危舅妈的忏悔和简爱的谅解会让观众为这种温情所动。在这样的感情认识中,简爱长大了,她放下了怨恨,内心充盈着人间温情。同时小简爱与海伦的友情也非常细腻感人,以此来表现失去好友后小简爱内心的痛苦,丰富了人物内心世界。此前影视版本所不看重的简爱与圣约翰一家的感情关系也被表现,在简爱看来,她内心最渴望的是亲人之间的感情,人间的温暖。观这一版本,那暖暖的光线令人怦然心动。不过,美中不足的是影片展现的有关简爱被骗后的感情戏有些冗长,这极大地淡化了这一打击给简爱的伤害以及这一情节带给观众内心的激荡,简爱逃到无名小镇时未能突出其内心的痛苦,而变成对苦难的展现,不能不说这是些遗憾。
1996年电影版《简爱》,由佛朗哥・泽菲雷里导演,夏洛特・甘斯布和威廉・赫特主演。夏洛特・甘斯布饰演的简爱并不靓丽妩媚,但突出了她的精神气质,质朴下压抑着热情,清教徒形象下透出灵魂深处一种难以克制的激情,外表柔弱而内心坚定无畏,表演不动声色,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潜移默化的感染。不过,威廉・赫特饰演的罗切斯特忧郁有余但力度不足,罗切斯特是个粗犷但却不粗野的人,有点脆弱但不懦弱,两个人一直在互相试探,既希望彼此了解又在逃避对方的控制,这种性格对演员提出非常困难的要求。这一版更多程度上是一部温情的文艺片,足够温情,容易接受,但缺乏思想的力量。
1997年电影版的《简爱》是罗伯特・杨导演,萨曼莎・莫顿和塞伦・希德主演的,这是一部粗糙得没有内心世界展现的影片。萨曼莎・莫顿饰演的简爱太过于封闭,一脸的冷色让其和罗切斯特难以产生思想情感的相互愉悦。塞伦・希德饰演的罗切斯特,粗鲁有了,可失掉了绅士感和思想的深邃感,只有外表没了内心世界,不断咆哮让有些观众感觉此版有点儿像美女与野兽版。简爱与罗切斯特初次相逢,塞伦・希德饰演的罗切斯特笨拙狼狈地从水里站起来,口中骂骂咧咧时,罗切斯特成了一个粗鄙的人。花园求爱一场,男主角对简爱高声表白的爱情宣言如***宣言,破坏了氛围,也遮蔽了人物内心丰富情感。简爱与罗切斯特的相恋,是建立在彼此尊重和相互吸引基础上的,但在这一版影片中,简爱是被动的,木然的,罗切斯特是凶悍的,尤其在精神上看不到其对简爱的尊重,这版《简爱》是一次失败的改编。
新世纪中,2006年电视剧版《简爱》,是一部改编的新经典,其由苏珊娜・怀特导演,露丝・威尔森和托比・斯蒂芬斯主演。在对这一版的众多评论中,除了对演员外形稍有挑剔外,大家都众口一词的称此版为当时“简爱的最佳版本”。四集四小时的容量与其它电影九十分钟容量相比具有先天的优势,更能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发挥导演自己的理解。苏珊娜・怀特运用自己特有的女性思维,细腻地对简爱的心路历程做了再创作。“简爱的情感、思想追求都被最为隐忍的语言与含蓄的动作所包裹,一方面是个十分细腻的‘小女人’,另一方面却又是一个果敢坚强而又理智的‘大女人’,在她瘦小朴素的外表之下,涌动着理智与情感的交锋”②。露丝・威尔森十分敏感地表现出了简爱心灵的细微变化,不是靠故事情节,而是靠她对简爱心理的理解,再加充满深意的意境,简爱的忧伤与罗切斯特的痛苦以及最后难得的互相理解,都让人在惆怅中感动。苏珊娜・怀特抓住了简爱的精神,露丝・威尔森触摸到了简爱的灵魂,阳光明媚的小溪,雾气萦绕的山谷,没有生命的沼泽,清净的桑菲尔德,适当的模糊、慢镜的手法,让我们体验着简爱的感受,也感受到导演和演员的细腻与敏感,更让我们深度体悟原著的精神世界。
不过,该片在表现简爱与罗切斯特的爱情中,也还是太过侧重罗切斯特,让人感觉他对简爱的感情不是因为简爱独特的思想和智慧,而是因为他自己的痛苦需要一个倾诉、排遣的对象。无论是谈心还是散步,主要都是罗切斯特在说话,而简爱只是被动性地简单回答和认同,这削弱了简爱思想情感上的***、自信和智慧。与1983年电视剧版相似,此版在结尾上也有松散冗长的问题。在知道真相后,简爱哭成泪人,罗切斯特一遍遍地哀求,再到最后一幕大团圆的全家福画面,完全没了蕴藉,太过直白。
2011年版《简爱》, 由凯瑞・福永导演, 米娅・华希科沃斯卡和迈克尔・法斯宾德主演,应该说这是一部最忠实于原著精神并有创新的新经典,其保留了简爱成长、恋爱的主要元素,又注重了简爱心灵中忧郁的阴暗面,更重要是的一改过去改编者只讲爱情故事的模式,而给观众呈现了一个女孩如何经历人生大孤独、生命大悲怆,仍倔强追求人间温暖的情感成长经历,力***还原原著中简爱深层的精神世界。
原著中简爱从小就孤独无伴,缺乏亲情,更缺乏精神上可交流的朋友,这种孤独随着简爱年龄的增长而与日俱增。在桑菲尔德,成年简爱在强烈渴望结识与自己“同类型的人”的孤独中遇到了罗切斯特这位能给自己带来精神愉悦的人。简爱最初把罗切斯特作为一位可在精神上交流的朋友,并发展出了爱情,同样罗切斯特对简爱的欣赏不是建立在美貌和财富基础上的,而是萌生于简爱超凡的智慧和***的人格,这一点为以往影视改编者所忽视。正是简爱浸入骨髓的孤独感,让她非常看重她与罗切斯特的这种相知相亲,而罗切斯特的欺骗让简爱陷入到了生命的大孤独之境中,在陌生小镇的遭遇更让简爱感到恐怖,她不是恐怖于自己的死亡,而是自己生命这样的孤独。2011年电影版《简爱》,正是从这里展开,一下子把简爱生命中难以承受的孤独感展现到了极致。影片头一个镜头,沉重的开门声, 单薄的背影,压抑不住的眼泪,简爱从桑菲尔德庄园跌跌撞撞地出逃,泥泞的路面,荒芜的旷野,冷风肆虐,夜雨侵袭,简爱最后倒卧在荒野冰冷的岩石上肝肠寸断,失魂落魄,感觉自己被这个世界完全遗弃了。电影一开始就给观众展现了简爱生命中最为无助、绝望的处境,忧伤哀怨的钢琴和小提琴曲,让观众心灵纠结难舒。简爱在人世间所感受的这种让人痛彻心扉的孤独感,浸染了整部电影。“发现”简爱的孤独,渲染浸入简爱骨髓的这种感受,并在这样的情感基础上凸显简爱倔强地对世间温暖的寻求以及这丝暖色的感人,成了2011年电影版《简爱》的主要内容。③
接着电影以倒叙的方式展现了简爱无爱的童年,一直到桑菲尔德影片都给人很压抑的感觉。阴霾的天气,空旷荒凉的外景,静穆的古堡,暗蓝的树林、老宅、荒原,斑驳的墙壁,微扬的窗帘,昏暗的烛光,苍白的少女,缓慢的镜头慢慢地展露了简爱内心的孤独。米娅塑造的简爱外形平凡,显得柔弱,但又总是昂头挺身,体态端庄,用眼睛和细微表情表现内心的情绪,不美艳却气质高雅。影片情感内敛,忧伤哀怨而平静,朴素中有美,观众要静心体会方能领略忧郁滋味中透出的丝丝温暖。正是简爱生命中这种挥之不去的忧郁感伤,让简爱珍惜自己生命中感受到的温暖,这些暖色少有却显厚重,让观众心潮澎湃。如简爱和罗切斯特初恋时的春色,罗切斯特对简爱明确表达爱恋之后庄园的绿色小巷,简爱重见罗切斯特时蔚蓝的天空,当简爱缓缓地、一步一步走近失明的罗切斯特,压抑着感伤也压抑着喜悦,没有过多话语,静静地只有心灵的交融,镜头结束时,两人彼此深藏的眷恋如是荆棘丛中一朵倔强灿烂的小小花朵,开在了每位观众的心中。简爱对罗切斯特的感情完全抛开了物的世界,在包容了人间普通之爱――亲情、爱情后,具有静穆、永恒的宗教感,也最终消除了自己生命的孤独感。
比较近百年来的众多改编版本,可以看出不同时代导演在改编《简爱》时的大体变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由最初电影改编注重小说故事的完整性,渐渐转向对小说人物精神气质的表现。多数电影在改编小说时,是以顺叙的方式展示简爱的成长、恋爱经历,有些版本突出的仅仅是简爱所受的苦难,并没有展示出简爱内心所受的创伤。而1983年版、2006年版和2011版,则开始重视影片中人物的心理情感,这一点尤其在2011年版电影中得到突出表现。这种淡化故事情节,通过画面、色彩、音乐等各种手段来营造氛围,烘托人物内心世界的方式更能贴近小说原著精神,拉近观众与人物并进行内在交流。2.由表现简爱与罗切斯特的爱情主题,转向主要对简爱情感思想成长的呈现。在2006年版前的影视中,导演主要都在展示一个爱情故事,为此有些版本删掉了简爱与圣约翰一家关系,几乎没有版本注意简爱自身的情感成长世界。而2011年版《简爱》,重在展示一个女孩的成长史,爱情是这一成长经历中的一部分,由于简爱从小经历生命的孤独感,因此成年的简爱仍是在不断寻找生命中的温暖,血亲之爱、男女之爱和同类之爱才能克服简爱内心中的大孤独感,而这种对爱的追寻也是人类永恒的追求。3.逐渐凸显出人情味,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对里德舅妈的刻画上。在早期电影中,为了突出小简爱所受的***,里德舅母被塑造成一个冷酷、凶恶、刻薄的老女人形象,不过在后来的改编中,里德舅妈身上的人情味渐显。2006、2011版中里德太太去世前的忏悔、内疚是最感人的一幕,在她说出自己内心对简爱的真实感情并痛苦时,不光是简爱原谅了她,观众也会同情她的。4.影片的色彩,也由早期影片多有亮色逐渐转向主格调阴暗清冷中偶有暖色的色彩。早期影片在表现简爱童年所受的***时色彩阴暗,而一到简爱与罗切斯特恋爱时就景色光线全成了亮色,大片的绿色体现出了影片爱情主题,但冲淡了简爱内心世界的表现以及其与罗切斯特精神上的交流。2011版中,简爱的内心一直是忧郁的、孤独的,因此她才格外珍重她与身边每个人的情感,2011版中用偶尔少有的高亮绿色来表现简爱生命中这种可以抗衡生命孤独的暖色,虽然片段少有,但却弥足珍贵,也恰到好处。
在新世纪改编《简爱》,怎样在既不失原著情感精神、又能有所创新,能够为新旧观众所不厌倦,的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2011年电影版的《简爱》恰到好处地做到了这一点,其必将成为《简爱》改编中的一部新经典。
注释
①http:///zhangwanqing/blog/2292439/
②心的形状:《BBC2006版《简爱》――寓情于景的古典式导演阐述》http:///883989/blog/2075158/
③参见石秀珍《在孤独中寻求生命的暖色――评2011年电影版》,《电影评介》2013年第5期。
作者简介
石秀珍,(1975-),女,甘肃陇西人,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硕士,天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影视改编中的经典《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