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就《韶》与《九歌》的源流问题进行了辨析。
【关键词】《韶》;《九歌》
《韶》,传说为舜时的一种乐舞;而《九歌》在古代文献中则并不是专指某种音乐。《韶》因其歌唱部分包含九段,所以又称为《九歌》;而屈原依据楚国南部民间流传的祭祀乐歌加工改写而成的一组祭祀诗篇也称之为《九歌》,这其中的“九”并不是一个实数,而是言其多的意思。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九歌》中间,相同的可能只是名称和曲式,在内容与情调方面,可能会有很大的出入。i正因为重名,《韶》与《九歌》的源流问题被学者们所津津乐道。
李纯一先生在其《先秦音乐史》第一章《远古和夏代的音乐》中说:
春秋时期吴公子季札在鲁国请观周乐时曾见过《韶箫》乐舞,叹为观止。给予极高的评价。同时代的孔子对《韶》也屡加赞美,并曾因在齐国听到它而陶醉得三月不知肉味。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把久在民间流传的《九歌》改写成为不朽的诗篇。凡此均足以说明,《韶》和《九歌》确是具有深远影响的优美夏代乐舞和歌曲。ii
作者以《楚辞・离骚》中“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不顾难以***后兮,五子用乎家巷。”为论据,认为舜时的《韶》和屈原的《九歌》同出一流,同为夏代的乐舞。
笔者认为,这样的说法似乎欠妥。
关于《韶》乐的产生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产生于虞舜时代;一说是夏代的启自天上得来的乐舞。前者依据是《史记・夏本民》的记载,曰:“放是夔行乐,祖考至,群后相让,鸟兽翔舞,《箫韶》九成,凤皇来仪,百兽率舞,百官信谐。”后者依据是《山海经・大荒西经》的记载,曰:“开(启)上三殡于天,取《九辨》与《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三千初,开焉得始歌《九招》。”至此可得知,且不管《韶》乐到底为何人所作,但至迟已在夏代出现了。而《山海经・大荒西经》又提到:“……《开》曰:‘昔彼九冥,是与帝《辩》,同宫之序,是为《九歌》’又曰:‘不的窃《辩》与《九歌》以国于下。’义具见于《归藏》。”此处说明,《九辩》和《九歌》分别所指的是《韶》的舞蹈和歌唱部分,亦有学者认为《九辩》和《九歌》亦是《韶》的另一名称。iii而《楚辞・九歌》乃为战国诗人屈原依据楚国南部民间流传的祭祀乐歌改写而成的一组祭祀诗篇,由十一首歌曲组成,即即《东皇太子》、《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疡》、《礼魂》。《韶》必然是庄重而优美的,以至于有启用《九韶》和《九歌》拿来享乐而引起内讧(《楚辞・天问》);也有孔子对其“尽善尽美”的评价(《论语・八佾》)。而《楚辞・九歌》则是通过神的生活描写,表现了人们对美满幸福生活的渴望,对爱情的追求。显然两种《九歌》在内容和情调方面是不一致的,亦不能论证《楚辞・九歌》乃夏代乐舞。且《楚辞・离骚》中“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九辩》和《九歌》一同出现,笔者认为这应当与《山海经・大荒西经》相同,是共指《韶》而不应作为屈原之《九歌》。而作者仅通过《楚辞》且《楚辞・九歌》在民间流传就认为启用来享乐的《九辩》和《九歌》为《韶》和屈原的《九歌》,这甚无说服力。
夏代乃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即奴隶制社会之始,其区域为黄河流域一带,《韶》为其含有神圣性的宗教乐舞。但屈原所作《九歌》则是战国时期取材于楚地――即长江流域一带――且此祭祀音乐为民间祭歌,而内容则大都是恋歌。从夏代到战国时期,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从宫廷到民间,笔者认为虽不敢说其间并无任何关联,但是若有丝毫关联,这也必然是经过了无数的变迁和演变,也许相同的可能只是名词和形式,字内容和情调方面,可能有着很大的出入。故《九歌》能否被认为“确是具有深远影响的优美夏代歌曲”,应不宜轻易下定论。且《九歌》的乐曲名自夏始,用以代《韶》,而屈原在《离骚》中两次提到《九歌》之名,在《天问》中也提到过《九歌》,都是作为乐章名使用的。那么《楚辞・九歌》是否为旧名沿用,这或许很有可能。
《韶》乐,这个被古人称之为雅乐理想典范的乐舞,从它诞生以来,一直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和庶民百姓的爱戴,以至使其世世修订完善,代代承传不息。禹的时候,宫廷已正式把《韶》乐纳入雅乐体条,用于歌功颂德《史记・五帝本纪》云:“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龄是禹乃兴《九招》之乐……”因此,它是用来歌颂帝舜的功德的。夏启的时候,也把《韶》乐作为盛大的乐舞经常演出使用。《古本竹书纪年》曰:“夏后开(启)舞《九招》也。”在周代,《韶》被列为宫廷“六代乐舞”之一,用于祭祀山川、祖宗。《周礼・春官・大司乐》记载:“舞《大韶》,以祀四望。”“《九德》之歌,《九韶》之舞,于宗庙之中奏之。若乐九变,则神鬼可得而礼矣。”由此可知,在周代,《韶》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朝廷使用的宗教乐舞且是非常庄重、肃穆的。而至周代末期,国力渐衰,礼崩乐坏,周礼渐散于各诸侯国。而鲁国继周代后得到了此乐舞,故有季札道:“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帷也!如地之无不载也!” iv之后齐国也得到了《韶》,孔子也感叹道“子在齐国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为乐之至于斯也!’” v所以,据此判断,至少至此,《韶》还在宫廷里辗转。而屈原整理的《九歌》之素材却是“久在民间流传”且内容多为恋歌,春秋至战国这几百年时间,一首乐舞要经此巨大转变,想必是很困难的。
“九”在中国古代有着特殊的含义和地位。《韶》又称为《九歌》、《九韶》、《九招》《九辨》,而楚辞以“九”为名的作品很多,拟作也多,除屈原有《九歌》《九章》、宋玉有《九辩》外,汉代王褒有《九怀》、刘向有《九叹》、王逸有《九思》,都是追思屈原之辞。可见《韶》和《楚辞・九歌》都与“九”有着密切的关系。关于“九”,综其解释有三:(一)“九”为虚数而并非实指,形容多数或多次。如马其艇《屈赋微》说:“《九歌》十一篇,九者数之极,故凡甚多之数皆为以九约,其文不限于九也。”亦有学者认为《韶》之“九”同为虚指,乃言其多。vi(二)“九”指音乐的至善至美。《周礼・春官・大司乐》曰:“《九德》之歌,《九馨》之舞,于宗庙之中奏之。若乐九变,则神鬼可得而礼矣。”说明《韶》乐形式上可以“九变”,即多次变奏,变奏到极至鬼神都会洗耳恭听,为之叹服,可见其至美。《左传》文公七年引晋欲缺言于赵宣子曰:“九功之德皆可歌也,谓之《九歌》。六府三事,谓之九功。水、炎、金、木、土、毅,谓之六府。亚德、利用、厚生,谓之之事。”可以看出,《九歌》乃歌至善之德是也。《汉书・律历志》亦云:“九者,所以究极中和,为万物元也。”由此可以看出“九”与“德”有极大关系,亦所谓“九之为言究。德偏究,故应德而来亦九也。”(三)“九”有音列之含义。据***鹏的研究,认为《春秋左传正义・昭公传二十年》中所载的“九歌”是指的是一个九声音列vii。其中的“五音、六律、七声、八风、九歌”都是指的是音列,这样一来,“六府三事”(《左传》)指的就是下面的九声音列:“bB一F一C一G一D一A一E一B一#F”。因此,夏代《九歌》、屈原的《九歌》等指的就是用九声音列组织起的音乐,“九”也就具有了音列的含义。
至此可以得出,“九”在中国古代殊的含义和地位,作曲家依据其写作意***或作品特征冠以《九歌》之名,乃产生重名,这或许并不奇怪。而以此说明重名者都有着相同源流,或许过于牵强。抑或若其真有联系,也应当另辟蹊径,寻找更具有说服力的材料来证明此。
注释:
i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9.
ii 李纯一.先秦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11.
iii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8.
iv 《左传》襄29
v 《论语・述而》
vi王川昆.古《韶乐》擅变为《齐韶乐舞》之管见――兼述孔子与《齐韶乐舞》[J].管子学刊,1996(1).
vii黄祥鹏.唯九歌、八风七音、六律,以奉五声―(乐问)一中国传统音乐百题之八[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2(2).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也谈《韶》与《九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