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自信力能塑造出积极向上的精神。然而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面对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的国家有部分人散布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自己失掉了信心却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那个风雨如晦的时代,看鲁迅先生是怎样义正言辞,驳斥他们的错误行径的。
写作背景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沦陷,但的官僚***客和社会“名人”等,却在北京等地多次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1934年4月,的******客戴季陶和下野的北洋***阀头子段祺瑞等,请来九世班禅喇嘛:在4月28日至5月18日,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时轮金刚法会”,求佛菩萨来保佑。1934年8月27日,当时颇有影响的报纸《大公报》也发表了《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散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论调。针对这些做法,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和责任感写了这篇文章。
《且介亭杂文》
收入了1934年鲁迅创作的杂文,是鲁迅后期的杂文集。鲁迅用了“损形”的修辞手法,因当时他居住在上海北四川路的半租界区域,他以杂文集名告诉读者,这些杂文创作于“半租界的亭子间”,表达了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无比愤懑之情。
驳论文
是以反驳为主的议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学习驳论文,首先要看作者怎样抓住批驳的“突破口”,要学会识别谬论,能够看出它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还要学习反驳谬论,是直接驳论点,还是通过驳论据、论证来驳倒论点。此外,还要注意驳论文语言的特点,体会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对于加强驳论效果的作用。
作为一篇驳论文,文章观点鲜明,逻辑严密,语言犀利,如投***匕首。阅读这一篇文章,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驳立结合,层次清晰
驳论文开篇要为批驳树立批驳的靶子,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文章开篇即引用对方的事实,说明其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性,然后从驳斥对方论证入手,指出悲观论者早就失掉自信力,只有“他信力”,现在则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并无自信力可言,敌论证也有问题。在此基础上,作者顺势提出自己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并列举历史上的事实为证,阐明自己观点的正确,这也就间接地反驳了敌对观点的错误性。最后作出结论,指出要论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要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要自己去看地底下。整篇文章先破后立,破从敌论点、论据、论证三方面入手,破得有力;立则从历史到现实,立得牢固。驳论与立论相结合,互相映衬,结构缜密,层次分明。
二、事实道理,论据充分
文章无论在驳斥对方错误观点还是在立论自己观点时,都注重用事实说话,论据充分,无可辩驳。例如批驳部分,作者引述对方论据:两年以前,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寄希望国联;现在,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作者并没有反驳这些事实,而是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然而接下来通过作者的分析,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并非“自信”;希望国联是“他信”,不是“自信”;求神拜佛是“自欺”,也不是“自信”,严密的逻辑推理,又是道理论证。论据不正确,自然观点也就站不住脚。再如立论部分,作者虽没有直接点明具体的是哪些人,但透过“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读者不难从历史中找到相关人物印证,既有事实,又扩大了事实的范围。再加上作者热情洋溢的赞颂,作者观点自然能够挺立。
三、语言犀利,战斗力强
本文的论述语言保持了鲁迅杂文的一贯风格:泼辣、犀利、有力,富有战斗性和嘲讽意味,感彩浓烈。例如,在文章开头,“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充满着嘲讽意味。“总”,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着”,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尖锐泼辣的语言,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准确地写出了***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方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再如在驳斥敌论证之时,作者仿照“自信力”造出“他信力”“自欺力”,显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仅仅改动一个字,就将***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难忘。
1.作者所要批驳的观点是什么?所要证明的观点又是什么?
2.文章开始就提出敌方观点,有什么作用?
3.品味第1段中三个副词“总”“只”“一味”的妙处。
4.“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呢?
5.说说“中国的脊梁”的寓意。
6.本文语言尖锐泼辣,富有讽刺意味,试任选一例进行分析。
7.本文采用疑问句作为标题有什么妙处?
但丁说过:“能够使我漂浮于人生的泥沼中而不致陷污的,是我的信心。”同样,对一个国家而言,有无自信,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能否走出低迷,走向复兴的前提。读完了鲁迅的文章,我们再来读一读李恪的同名文章。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李 恪
大概谁也不能否认,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而灿烂的文化。一种古老的文明赓续至今,葆有它的活力和生机,这已是绝无仅有。就凭这一点,我们就有理由自豪。然而我们常常并不自豪,反而有点儿自卑,有的人甚至自卑到极致――中国人简直要失掉自信力了。
大约明代以前,中国在许多技术领先于世界,我们自豪。甚至到清初,我们还以“天朝大国”自诩,我们自大。自大使我们付出了沉痛的代价,于是我们开始检点我们赖以生存的文化,感到莫名的悲凉。中国人真的失掉自信力了吗?
有这样一个故事:记者采访一位少年,问他长大后的理想是什么,少年毫不犹豫地回答:“去美国留学!”有的人看了,感到鼻子有点儿酸;有的人看了,忧心如焚。是啊,这不是有点儿不争气吗?实际上,孩子向往美国并不可怕,说明美国的确有它先进的东西,而见贤思齐,正是我中华民族的长处。
这样的事,只可能出现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如果还是封闭的昨天,我们将无法想象美国有什么好处。如果我们总是认为外国是人间地狱,那才是十分可怕的事情。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在这急起直追的年代里,发感慨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中华民族并不是,过去曾经辉煌过,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创造新的辉煌。我们在痛定思痛、发现我们已经落后了很远之后,才会更加义无反顾地走现代化的道路,而支撑我们的力量源泉,就是“中国人的智慧”。
也许有人会问:现在已是互联网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了,再来重读过去的辉煌,是不是有点儿夜郎自大、自我陶醉?我不这样认为,自信,将永远是一种力量的源泉。上世纪80年代,陈景润不知鼓舞过多少人,这些人不一定都要成为陈景润,但陈景润会成为一种观念,一直激励着这一代人,并永远给这一代人以启迪。今天我们宣传文化自信,就是这个目的。
(本文摘自网络,有删改)
罗曼・罗兰说过,先相信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一个连自己都不相信的人,别人又怎能相信呢?自信不是否定过去,更不是躺在过去的荣誉中止步不前。自信是对未来的憧憬,在自信的引领下,才能有勇气走出泥沼,快步向前。想一想,我们该树立怎样的自信观?
一、阅读从“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到“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污蔑”,回答问题。(2010年湖南益阳卷)
1.写出选段阐述的主要观点。
2.作者认为我们从古以来就不乏“中国的脊梁”,请你写出一个具体的事例。
3.选出下列对文章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选段重点是从正面论述,采用的是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
B.“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这一类的人们”指从古以来的中国脊梁。
C.“……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一句中的“所谓”一词,表达了作者对“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正史”的蔑视和否定。
D.选段中作者开头说“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接下来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并广泛举例,证明此观点。但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不难发现,当时的鲁迅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一问题确实还是存在疑问的。
知识把握
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2.开始提出对方的观点,为批驳树立靶子。
3.见美点三。
4.“状元宰相”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指自欺欺人的表面现象。
5.指脚踏实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目的是赞颂那些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强调他们才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才是民族的真正代表。
6.见美点三。
7.以问句的形式,悬而不论,十分巧妙地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比陈述句更有力;同时这既是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自己观点的自信,包含着对大众的关切和询问,内涵丰富。
类文阅读
示例:天生我材必有用。
考题回放
1.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2.围绕文中的“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等关键词举古今事例皆可。示例1:杜甫忧国忧民,心忧天下,为民请命;玄奘不畏艰险,历尽艰辛,终取真经;袁隆平埋头苦干,潜心钻研,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3.D。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扬民族自信,做中国脊梁